廣東通志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廣東通志明朝郭裴編寫嘅一本關於廣東嘅通志。本書記低當時廣東行省嘅事蹟、氣候、風俗、水利、人物、藝術文化等等。

喺廣東通志之前,關於廣東嘅專書唔多。史書只係提過兩部,《隋書‧經籍志》裏面載有楊孚嘅《交州異物志》、《唐書‧藝文志》載有王範嘅《交廣二州記》。《廣東通志》可以話係廣東志之始。之後宋朝王靖撰寫嘅《廣東會要》開始有方誌嘅雛形,但係志嘅話要到明嘉靖十四年戴璟先至成稿,到咗嘉靖三年同十七年黃佐先至相繼成為志,到萬曆二十九年郭棐再纂通志,較之前嘅志更為詳備。能夠噉樣,係同郭裴廿幾年努力分唔開。可以講,《粵大記》同《嶺海名勝志》兩部專志,幫《廣東通志》做足咗資料準備。 

內容[編輯]

廣東通志裏面分藩省志同郡縣志。卷首有戴耀彦、李時華彦、陳鳴華彦、袁茂英彦。正文分藩省志十三卷,有十一門;而郡縣志有四十九卷;藝文志三卷、有三門;外志七卷,有十門。書中記載關於輿圖、分野、沿革、氣候、事紀、學校,風俗、城池、公署、坊都、驛鋪、橋渡、水利、戶口、鹽鐵、賦役、兵防、壇廟、亭榭、古迹、墳墓、土產、職官、選舉、名宦、流寓、人物、藝文、外志各方面,內容豐富、體例獨特,係各地方誌中少見。將仙釋、寺觀二門列為外志,有佢獨到之處。

纂修史[編輯]

《廣東通志》由明《廣東通志初稿》計起,編修咗六次。《廣東通志初稿》共分四十卷,喺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由戴璟用短短兩個月來纂修。內容包括分野、山川、政紀、行次、疆域等五十多門。第二次纂修,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由黄佐負責,到咗1561年先至完成。全書分七十卷,內容分為十一門六十九類,人物門佔三分之一嘅篇幅。第三次纂修,明朝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由郭裴王學曾袁昌祚等人負責,到咗1602年完成。全書分七十二卷,內容分為三十五門。第四次纂修,喺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年)由金光祖負責,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完成。全書分三十卷,共三十門。第五次纂修,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郝玉麟負責,第二年完成。全書分六十四卷,共三十五門。第六次纂修,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由阮元負責,道光二年(1822年)完成。全書分三百三十四卷,共十九門六十八目。

另外,民國期間有兩部《續廣東通志》未成稿。佢哋分別係:民國五年(1916年)由朱慶瀾修輯、梁鼎芬編纂,記錄由顺治元年到宣统二年嘅事情。民國廿四年(1935年)修,廣東通志館纂修。原稿一百二十册 ,記叙事自順治元年(1644年)到民國廿三年(1934年)為止嘅事情。

評價[編輯]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話《廣東通志》「較他志體例為協」。
  • 清朝學者周中孚喺《鄭堂讀書記補逸》中亦都話本書「為從來地誌所未有」,志中重設有「罪放」、「貪酷」兩門,以示譏貶、頗得史家遺意,不同於志家只褒不貶的慣例。
  • 《鄭堂讀書記補逸》認為《廣東通志》所講「皆可取法」。

睇埋[編輯]

出面網頁[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