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主義建築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丹尼爾‧李伯斯金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係由三個互相交錯嘅彎曲方塊所組成。
橋。

解構主義建築20世紀80年代晚期開始嘅後現代建築。佢嘅特別之處就係「散修修」嘅構思,非線性設計嘅過程,有興趣喺結構嘅表面或者好明顯喺非歐幾里得幾何上花啲功夫,所形成嘅建築學設計原則嘅變形同埋移位,譬如一啲結構同大廈封套[1]。大廈嘅造就視覺外觀,利用唔可預料同受控紛亂描繪嘅刺激出現咗無數嘅解構主義嘅「樣式」。

一啲解構主義嘅建築師受到法國哲學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嘅文字同渠解構想法嘅影響。雖然呢個影響嘅程度仍然對受到懷疑;而其他人就被重申嘅俄國人構成主義運動中嘅幾何學不平衡想法所影響。喺解構主義裏面,重有對其他二十世紀運動作另外嘅參考:現代主義 / 後現代主義互相作用,表現主義立體派簡約主義以及當代藝術解構主義嘅全面嘗試,就係畀建築學遠離嗰啲實習者所見到嘅現代主義嘅束緊規範,譬如「形式跟隨功能」、「形式嘅純度」、「材料嘅真我」同「結構嘅表達」。

喺解構主義運動嘅歷史上重要事件包括 1982年拉維列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嘅建築設計競爭(特別德希達同彼得·艾森曼嘅作品並且柏納德·楚米嘅得獎作品),1988年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嘅解構主義建築展覽,由菲利普·約翰遜馬克·威格利組織,重有1989年初位於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由彼得·艾森曼設計嘅衛克斯那藝術中心 (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

[編輯]

  1.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介紹嘅胡塞爾嘅《幾何嘅起源》

出面網頁[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