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法 (以色列)
閱讀設定
《回歸法》(希伯來文:חֹוק הַשְׁבוּת,羅馬化:Chok Hashvut[註 1])係以色列喺1950年7月5號通過嘅一部重要法律,主要目的係方便流散海外嘅猶太人移居以色列,並獲得以色列國籍[1]。《回歸法》嘅第一條就開門見山咁講明:「凡猶太人者,皆有以上行者[暫譯][註 4](希伯來文:עולה,羅馬化:oleh / olah[註 5],指自願移居以色列嘅猶太人)之身份,移居本國之權利。」[2]
1954年同1970年,以色列國會兩次修訂過《回歸法》,其中1970年嘅修訂案規定:猶太人嘅混血子孫(唔包括曾孫同玄孫等)、猶太人嘅配偶、猶太人嘅混血子孫嘅配偶,都可以通過《回歸法》移居以色列,並獲得以色列國籍,但係自願改信其他宗教嘅前猶太教徒就唔得[2]。
爭議
[編輯]對性小眾(LGBTQ)嘅適用
[編輯]2010年6月10號,一名猶太男人同佢嘅天主教徒同性配偶抵達以色列,希望獲得以色列國籍。由於以色列未有過跨宗教同性配偶通過《回歸法》獲得以色列國籍嘅先例(但係就有過跨宗教異性配偶成功嘅先例),因此猶太男人獲得以色列國籍之後,佢嘅天主教徒配偶一直攞唔到以色列國籍[3]。由於《回歸法》無明文規定回歸猶太人嘅配偶要係異性先攞到以色列國籍,2011年8月10號,以色列內務部決定畀個天主教徒獲得以色列國籍[4]。
參考
[編輯]- ↑ Stone, Russell A.; Elath, Eliahu; Ochsenwald, William L.; Sicherman, Harvey; 等. "Israel".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Armistice and refugees. 原著喺2013年11月3號歸檔. 喺2014-07-08搵到.
- ↑ 2.0 2.1 "Israel's Basic Laws: The Law of Return". Jewish Virtual Library.
- ↑ Lior, Ilan (2011年6月28號). "Israel Refuses Citizenship for Gay Man Married to Jewish Immigrant". Haaretz. 原著喺2013年10月26號歸檔. 喺2014年7月11號搵到.
- ↑ Ahren, Raphael (2011年9月2號). "Ministry Grants Citizenship to Gay Spouse of Immigrant". Haaretz. 原著喺2014年6月26號歸檔. 喺2014年7月11號搵到.
註
[編輯]- ↑ /ˈxok hɑʃˈvut/,IPA 嘅 /x/ 係一個英文冇嘅音,德文串 ch,類似普通話嘅 h。又寫 Chok haShvut、Chok Hashevut,等等。
- ↑ 譯名見:〈回歸法一看就全明白了〉 (臺灣中文)。社團法人台灣耶路撒冷國際基督徒協會。2024年6月14號。喺2025年3月30號搵到。
- ↑ 譯名見:〈阿利亞專題:回歸浪潮史(十一)〉 (臺灣中文)。社團法人台灣耶路撒冷國際基督徒協會。2020年11月11號。喺2025年3月30號搵到。
- ↑ 譯名參考:〈考古重大發現!耶路撒冷朝聖之路 是將耶穌釘十字架的人建造的〉。《基督教論壇報》 (臺灣中文)。喺2025年3月30號搵到 。有譯 「回歸者」[註 2]、「移民」[註 3]。
- ↑ 男嘅係 oleh(/oˈle/),女嘅係 olah(/oˈla/),除非用點標明,希伯來文寫出嚟完全冇分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