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亞共榮圈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提示:呢篇文講嘅唔係東亞文化圈
大東亞共榮圈
大東亜共栄圏日文
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英文
大日本帝國(大東亞共榮圈)範圍(1942年)
大日本帝國(大東亞共榮圈)範圍(1942年)
國家
直至解體前夕:
面積
 • 總計約7,955,200 平方公里(约30,715 平方英里)
人口
 • 總計約4.8587億
時區
  • UTC +6:00 ~ +10:00
語言日語

大東亞共榮圈,係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日本帝國提出一個關於泛亞地區政治主張。覆蓋範圍包括東亞、東北亞、南亞同大洋洲,主張由日本領導下「由歐美列強統治中解放亞洲」,然後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獨立」、「共存共榮新秩序」嘅政治聯合體。

1945年8月15號,日本無條件投降,大東亞共榮圈解體。

理論[編輯]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喺佢著作《脫亞論》入邊,認為日本、中國之間如同近鄰。而日本已經成功現代化,但中國仍然好落後,所以福澤認為應該諗方法改善中國,一咪一個勩嘅中國將會牽連到日本,令到日本受害。為咗日本嘅福址,日本應該不惜強佔落後嘅中國、朝鮮,幫佢哋建設。而且事實上,福澤甚至重通過出資買武器,資助過嗰時朝鮮嘅政變。呢種意識形態成為唨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嘅根源。

「大東亞共榮圈」起初只係「將亞洲諸國從西方殖民者手中解放出來」嘅一種理想主義思想,因此受到日本民眾支持,亦都吸引唨一啲亞洲諸國嘅獨立運動者。但好快,呢個諗法就俾日本軍國主義者同極端民族主義者利用,成為唨日本侵略、殖民亞洲諸國嘅藉口。

實行[編輯]

1935年喺滿洲國宣揚日本人、中國人同埋滿州人和諧嘅海報。三支旗由左到右分別係滿洲國旗日本旗同埋中華民國五族共和旗。
1943年11月大東亞會議,與會者左至右:巴莫、張景惠、汪精衛、東條英機、旺·威泰耶康·瓦拉旺、荷西·帕西亞諾·勞雷爾、蘇巴斯·錢德拉·鮑斯。

1938年11月3號,大日本帝國總理大臣近衛文麿發表唨「第二次近衛聲明」,號召建立「大東亞新秩序」,嚟構建「日滿中三國相互提攜,建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互助連環嘅關係」,以大日本帝國、東亞東南亞「共存共榮嘅新秩序」為目標。

1940年8月,近衛文麿首度明確指出「大東亞共榮圈」呢個名,並指明大日本帝國(包括扶植政權、滿洲國同埋朝鮮)、中華民國法屬印度支那半島荷屬東印度英屬印度英屬馬來亞(包括新加坡)、英屬香港英屬婆羅洲地區(包括砂撈越汶萊)以及新畿內亞澳洲紐西蘭大洋洲地區同埋蘇聯西伯利亞東部都係屬大東亞範圍。大東亞共榮圈裏便,日本本國同滿洲國、中國(汪精衛政權)係經濟共同體。東南亞作為資源供給地區。南太平洋係國防圈。

為實現大東亞共榮圈,1942年日本內閣設立唨大東亞省,並喺1943年11月5號由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同滿洲國(代表:首相張景惠)、中國嘅汪精衛政權(代表: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汪精衛)、泰國(王子旺·威泰耶康·瓦拉旺;唯一實質獨立嘅參與國)、菲律賓自由邦(總統荷西·帕西亞諾·勞雷爾)、緬甸國(總理巴莫)、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首席代表蘇巴斯·錢德拉·鮑斯)等共同召開唨大東亞會議,並喺會後發表唨《大東亞共同宣言》同埋個目標。

人口/面積[編輯]

合計795.52萬平方公里,48587.1萬人(即4.85871億人)。

反應[編輯]

「大東亞共榮圈」概念出現時,好受到亞洲諸國嘅獨立運動者歡迎。由於亞洲多國淪為唨西方列強嘅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好耐,遭受唨文化同經濟嘅多重剝削。西方白色人種更因為種族優越論等思潮影響,歧視亞洲黃色人種。後尾日本入侵東南亞,打亂咗原殖民大國啲常規佈局,並激發唨亞洲多國嘅獨立運動,致使戰後多個東南亞國家相繼獨立。

「大東亞共榮圈」喺戰後俾人批評個本質係美化戰爭。亞洲多地俾日本實際佔領,好多聲稱「獨立」嘅政府實際上只係日本同皇軍嘅傀儡政權。嗰陣時正啱同英美列強交緊戰嘅日本,必定會由佢東南亞佔領地大量噉掠奪大米、橡膠、錫、石油等戰略資源。日本軍國主義者仲宣揚大和民族優越論,認為日本有權統治澌亞洲其他啲民族。「大東亞共榮圈」實際上只會考慮到日本個利益,而將亞洲其他各國嘅利益擠喺後面,並唔係真正嘅平等。因此,日本喺二戰戰敗、大東亞共榮圈解體嗰陣,亞洲多國都冇乜聲音係同情日本嘅[1]

參考[編輯]

  1. Lebra, Joyce C. (1975). Japan's 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 in World War II: Selected Readings and Documents, p. 160.

睇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