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宗教改革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九十五條論題:被認為係宗教改革嘅開始
宗教改革
大事年表
歷史

十四世紀

胡斯戰爭


十五世紀

九十五條論題
施派爾會議
法國宗教戰爭
八十年戰爭


十六世紀

三十年戰爭


主要人物

馬丁路德
加爾文


主要教派

信義宗
聖公會
加爾文派

呢個盒: 睇吓  討論  編輯  

宗教改革粵拼zung1 gaau3 goi2 gaak3)係喺歐洲十六世紀嘅一連串反對封建神權嘅革命浪潮,呢個浪潮一路持續到十九世紀,其中包括咗好多新教派創立同對舊信仰嘅批判同革新。佢大致包括咗三次重大衝突,即係指1562年1598年法國宗教戰爭1560年1640年尼德蘭(荷蘭)反抗西班牙戰爭;1618年1648年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

對於宗教改革,唔同人有唔同評價,有人認為佢促進咗現代科學發展,亦有人認為佢助長咗十六、十七世紀嘅女巫迫害。雖然宗教改革正負兩面評價參半,但就肯定可以講係歐洲史上一件重大事件。

歷史背景

[編輯]

中古世紀嘅基督教喺歐洲係一個非常龐大嘅組織,而羅馬教宗就係嗰陣時世界上所有基督教教會嘅領袖,喺十二到十三世紀,特別係依諾增爵三世Innocent III,1198年-1216年)嗰陣,教宗嘅權力更加係史上最大,除咗政治上嘅影響力,喺道德上亦對每一個基督教國家嘅人有好大控制。

教會矛盾

[編輯]

但係到咗十三世紀末,教宗同世俗君主之間因為權力、政治、利益等問題長期鬥爭,令教會喺財政同管理上都出現咗好多問題,而為咗擺脫意大利嘅控制,教宗將教廷由羅馬搬咗去法國亞維農Avignon),亦即係歷史上所講嘅「教會大分裂」(Great Schism),令當時喺羅馬亞維農都分別有一個教宗,係兩個教宗互相罷免對方,呢啲嘢一路到1414年日耳曼舉行嘅基督教大會先解決,喺會議入面一次過罷免晒兩個教宗,然後再選出馬蒂諾五世Martin V)做新教宗。

但係經過呢啲事件之後,教宗嘅聲望已經受到影響,於是民間開始產生對教會改革嘅需求,而好多被視為異端嘅細教派亦越來越有市場。喺經過教會大分裂之後,教宗嘅權力亦開始被唔同地方嘅君主取代,尤其喺法國英國,教宗嘅權力完全被君主取代,教宗嘅權威可以話受到好大打擊。

為咗維持教會一直以來嘅龐大開支,尤其係起豪華教堂、同埋一直支持開嘅藝術活動等,於是就用盡方法搵錢,其中以售賣宗教商品最具爭議,例如教宗利奧十世Leo X,1513年-1521年在位)就以諗出以售賣宗教恩惠嚟搵錢,亦即係好多人所講嘅「贖罪券Indulgences)」,另外亦通過參觀同參拜聖物去賺教徒嘅錢。

當時好多人都相信通過參拜聖物或者買贖罪券係可以令自己嘅罪得到寬恕,同時,教會為咗令更加多人去買呢啲宗教商品,亦將道德行為標準越定越高,高到根本冇乜人做到,尤其對教士、修士、修女等下禁令唔准結婚,都喺社會上造成好大壓力,令當時好多教士、修士、修女等係呢條令之下唔可以正式結婚,但好多其實已經有實際上嘅婚姻關係,結果又出一種「娶妻罪」出嚟賺贖罪金,教士罰完贖罪金之後,俾人知道又會唱通街,冇晒面,結果喺日耳曼地區開始出現「反教權主義Anti-Clericalism)」,質疑教會憑乜幫人贖罪,亦係後嚟導致各種宗教改革浪潮嘅開始。

民間矛盾

[編輯]

除咗教會入面存在住好大矛盾之外,民間社會亦同樣有好多矛盾,當時喺日耳曼有一個社會階層叫做「帝國騎士Reichsritter)」,佢哋原本喺社會上有好大權力,但後來一啲貴族同領土諸侯權力越來越大,而呢啲騎士冇晒權力支持之下,有好多開始變成盜賊,佢哋當中有好多都覺得貴族、城市居民都係好食懶非嘅寄生蟲,所以佢哋好多都有種反權力,希望改革嘅心理,所以喺後來馬丁路德同教皇作對,帝國騎士擔當住一個好重要嘅角色。

人文主義興起

[編輯]

印刷術

[編輯]

原文聖經

[編輯]

貴族爭權

[編輯]

贖罪券事件

[編輯]

1514年,喺馬格德堡Magdeburg)嘅阿貝爾‧勃籣登堡親王Albert De Brandebourg, Prince)因為想選美因茲Mayence)地區嘅總主教,但係選就要用好多錢,於是走咗去搵銀行家雅各布•福格Jacob Fugger)借錢,教廷又批准咗阿貝爾賣贖罪券,而賣到嘅錢,一半用嚟還畀雅各布•福格,而另一半就要用嚟起聖彼德大教堂

當時有一個修士叫做馬丁路德,佢見到有人賣贖罪券就睇唔過眼,馬丁路德認為,教皇重有錢過好多貴族富豪,點解重要向基督徒攞錢起教堂?於是佢就走咗去咗搵美因茲大主教理論,佢列出咗九十五個反對贖罪券嘅觀點,稱之為《九十五條論綱》,內容主要批評教皇濫用權力,結果令馬丁路德捲入咗一場政治風波,重導致佢後來同教廷決裂。

其他選擇

[編輯]

撒克遜激進派同反叛騎士

[編輯]

安德烈亞斯·卡爾施塔特加快咗喺維滕貝格實施改革嘅進度。1521年聖誕節,佢著住平民衫派聖餐;第二日就宣布佢同15歲貴族女安娜·馮·莫紹訂咗婚。佢話宗教藝術係「魔鬼嘅詭計」,搞到好多宗教藝術俾人毀壞晒。激進派開始湧入維滕貝格。受激進傳教士托馬斯·閔策(1525年死)煽動嘅茨維考先知聲稱佢哋收到上帝嘅啟示。[1][2] 佢哋否定咗化體說,仲批評嬰兒洗禮。路德話藝術係證明創世記美麗嘅證據,堅持話基督嘅身體同血喺聖餐入面係實際存在嘅,[note 1]仲認為嬰兒洗禮係加入基督教團體嘅標誌。[note 2]為咗平息混亂,賢者腓特烈喺1522年3月放咗路德出嚟。路德成功將茨維考先知趕走,話佢哋係狂熱分子。[5] 卡爾施塔特主動離開維滕貝格去咗奧拉明德,當地教會選咗佢做牧師。路德去咗大部分教區阻止激進改革,但佢經常俾人用言語或暴力對待。當佢想開除卡爾施塔特嗰陣,當地信徒引用佢自己講過教會有權自由選牧師嘅說話,而卡爾施塔特仲話佢係「歪曲聖經嘅人」。最後,路德搞到卡爾施塔特無審訊就俾人趕出選帝侯薩克森。[6]

路德反對暴力,但佢啲支持者就揸起武器。來自萊茵蘭嘅帝國騎士弗朗茨·馮·西金根(1523年死)同佢啲同行結盟,對抗特里爾選帝侯Template:Reign)理查德·馮·格賴芬克勞,話係要帶領大主教啲子民「去到福音、光明嘅法律同基督教嘅自由」。[7] 西金根要求將修道院嘅財產歸還畀捐贈者嘅後代,話世俗化(教會財產)都可以改善窮苦農民嘅處境。[8] 西金根同佢啲拍檔攻擊咗大主教區,但喺特里爾圍城失敗咗。西金根喺保衛佢嘅南施泰因城堡對抗大主教軍隊嘅時候受咗致命傷。[7] 路德譴責西金根嘅暴力行為。[9] 根據佢嘅「兩個王國學說」,真正嘅基督徒要服從王公嘅權威。[10]

慈運理

[編輯]
一個中年男人
烏爾里希·慈運理16世紀肖像,由漢斯·阿斯珀畫嘅

瑞士嘅人文主義神父烏爾里希·慈運理聲稱佢「喺1516年已經開始宣講基督嘅福音,遠早過呢個地區有人聽過路德」。佢喺1522年大齋期參加食香腸嘅聚餐,衝破咗禁食規矩,因而成名。[11] 佢得到城市官員嘅授權,搞辯論會討論教會生活嘅改變,而且一直都係得到官員支持先至推行改革。1524年,所有教堂嘅聖像都俾人移除晒,禁食同神職人員獨身制都廢除咗。兩年之後,德語聖餐禮拜取代咗拉丁文天主教彌撒,而聖餐(又叫主的晚餐)係喺一張普通木枱上面舉行,唔係喺華麗嘅祭壇上面。[11][12] 蘇黎世成立咗兩個新機構:Prophezei(聖經研究公立學校)同婚姻道德法院(由兩個平信徒同兩個神職人員組成嘅法律法庭同道德警察)。兩者都喺其他城鎮俾人複製咗。[13] 慈運理對聖餐嘅解釋同天主教神學同路德嘅教導都唔同。佢否認基督存在於聖餐麵包同葡萄酒之中,認為聖餐只係為咗紀念被釘十字架嘅耶穌嘅紀念儀式[14] 呢個分歧令路德同慈運理之間爆發咗激烈嘅文字戰。[15] 佢哋都拒絕咗布塞爾創造嘅中間派聖餐公式。[16]

瑞士弟兄會

[編輯]

慈運理謹慎嘅「官方改革」令更加激進嘅改革者感到憤怒,當中包括康拉德·格雷貝爾(1526年死),佢係蘇黎世貴族嘅仔,因為娶咗個低等出身嘅女仔而同家人鬧翻。啲激進派喺1524年寫畀閔策嘅信入面總結咗佢哋嘅神學。佢哋將教會視為一個只有義人先可以入嘅團體,要求將教會從國家中解放出嚟。佢哋譴責所有無聖經根據嘅宗教習俗,支持信徒(或成人)洗禮

1525年1月,前天主教神父喬治·布勞羅克(1529年死)要求格雷貝爾為佢重洗,之後佢哋又為另外15個人洗咗禮。[17] 因為呢個做法,佢哋被稱為再洗禮者(「重洗者」)。[18] 作為多納徒派同其他異端運動嘅特徵,重洗自羅馬晚期以嚟就係死刑罪行。官員將一啲激進分子監禁之後,布勞羅克話慈運理係敵基督。[19] 市議會通過咗一條法律,威脅話重洗者會俾人處死,再洗禮派嘅費利克斯·曼茨(1527年死)就俾人判死刑,喺利馬特河淹死。[20] 佢係第一個俾改革派當局迫害致死嘅人。呢次清洗令好多再洗禮者相信佢哋係早期基督徒嘅真正繼承人,早期基督徒為咗信仰殉道。最激進嘅人從但以理書啟示錄得到啟發,搞啲世界末日嘅預言。有啲人燒聖經,重複聖保羅嘅說話:「字句叫人死」。[21]聖加侖,再洗禮派嘅女人將頭髮剪短,以免引起性慾,而一個叫Frena Bumenin嘅女僕宣稱自己係新彌賽亞,之後又話佢會生個敵基督出嚟。[22]

根據肯尼斯·R·戴維斯博士嘅講法,「再洗禮派最好嘅理解方式係,除咗佢哋自己嘅創造性之外,佢哋並唔係官方改革運動嘅激進化同新教化,而係以平信徒為導向、禁慾主義嘅改革嘅激進化同新教化,而伊拉斯謨係呢種改革嘅主要中介者。」[23]:292

農民戰爭

[編輯]
一頁畫住一班人揸住長矛、連枷、狼牙棒同草叉
十二條款》嘅標題頁,1525年3月由士瓦比亞農民發表嘅宣言

麥卡洛克話改革運動「為農民同佢哋領主嘅關係注入咗一個額外嘅不穩定因素」,因為佢引起咗「對既定權威嘅新興奮同憎恨」。[24] 1524年5月,黑森林地區嘅公開示威顯示南德意志農民普遍唔滿。再洗禮派傳教士巴爾塔薩·胡布邁爾(1528年死)係農民領袖之一,但大多數參與者都冇超越傳統嘅反教權主義。1525年初,呢個運動蔓延到上士瓦比亞。激進傳教士克里斯托弗·沙普勒同小冊子作家塞巴斯蒂安·洛策爾喺一份叫做《十二條款》嘅宣言入面總結咗士瓦比亞農民嘅訴求。農民想控制佢哋牧師嘅選舉,監督教會收入嘅使用,仲要求廢除肉類嘅什一稅。佢哋保留咗反對唔合乎聖經嘅領主做法嘅權利,但承諾放棄任何同聖經矛盾嘅訴求,並委任咗14個「仲裁者」去澄清神聖法律關於農民同地主關係嘅規定。仲裁者接觸咗路德、慈運理、墨蘭頓同其他改革領袖,想聽下佢哋嘅意見,但一個都冇回應。[25] 路德寫咗篇文章,話地主壓迫農民,叛亂者亂嚟,雙方都有錯。[26]


赫塞斯·馮·瓦爾德堡(1531年死)用武力或者談判嘅方式令到農民軍隊瓦解。到呢個時候,農民運動已經蔓延到法蘭克尼亞圖林根。法蘭克尼亞嘅農民同手工業者同啲細貴族例如弗洛里安·蓋耶(1525年死)結盟,對抗貴族同維爾茨堡主教,但特魯赫塞斯迫到佢哋投降。[27] 喺圖林根,閔策說服咗300個激進分子,話佢哋係打唔死嘅,但佢哋喺法蘭肯豪森戰役黑森領主菲利普一世(Template:Reign)同薩克森公爵喬治(Template:Reign)殺到片甲不留。閔策喺戰前躲咗喺閣樓,之後俾人發現咗拉出嚟處決。[28][29] 聽到農民團伙犯嘅暴行,加上喺佢出外講道嘅時候遇到啲冇禮貌嘅農民,令到路德好嬲,佢嗰陣啱啱寫緊佢篇《反對搶劫殺人嘅農民幫》。喺入面,佢慫恿德國諸侯要「打、殺、刺」啲叛亂分子。[30] 溫和啲嘅觀察者覺得佢啲殘酷嘅說話好傷人。佢哋覺得特別冇品味嘅係,路德喺懲罰農民仲未完之際就同前修女卡塔琳娜·馮·波拉(1552年死)結婚。[31] 其他地區喺中歐都開始有農民運動,但喺1525年底之前,佢哋都俾人以讓步或者武力鎮壓咗。[32]

馬丁路德

[編輯]
内文: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係農民出身,屬於貧窮階層,佢老豆漢斯路德(Hans)為咗賺多啲錢而走去做礦工,慢慢有錢起嚟,本來漢斯想供個仔讀法律,但馬丁路德揀咗入修道院。

喺修道院嘅馬丁路德畀人印象係虔誠、刻苦、遵守紀律嘅人,不過佢成日因為可唔可以得救嘅問題而煩腦,問過好多人包括修道院院長都冇一個答案令佢滿意,最後佢自己喺聖經入面搵到答案,認為係「因信稱義」。佢認為只要信仰神,就可以同神和好。

而呢個諗法,啱啱就同贖罪券嘅目的背道而馳,所以佢開始反對贖罪券,針對贖罪券嘅問題,寫咗《九十五條論綱》,質疑贖罪券嘅功效。其實馬丁路德最初嘅動機只係單純咁想發表意見,有人話當時馬丁路德將《九十五條論綱》釘喺威登堡大門上面而引公眾談論,但呢件事係咪真係有發生過重係爭議緊。無論如何,《九十五條論綱》好快就因為大量印刷而傳到周圍都係,快到教會都嚟唔切反應。由於《九十五條論綱》內容好多矛頭都係指向教宗嘅權威質疑,結果教廷將佢對贖罪券質疑理解成對教廷財政制度嘅攻擊,甚至係對教廷不滿。有一個叫約翰特策爾(Johann Tetzel)嘅商人就有樣學樣,寫咗一百五十六條主張,反駁馬丁路德嘅九十五條論綱,特策爾係一個以販賣贖罪券為生嘅商人,同時係多明尼古修會(Dominican Order1)嘅修士,佢認為教宗嘅權力係絕對,唔係路德咁講話係嚟自恩典同信仰。但係特策爾嘅一百五十六條主張一出就畀馬丁路德嘅支持者一把火燒晒。

除咗特策爾,另一個同樣都係明尼古修會修士西維斯特•普利埃利阿斯(Silvester Prierias)亦寫咗本叫《對話錄(Dialougs)》嘅書抨擊路德,甚至指控路德係異端,而呢個指控,令到成件事已經唔再只係一個神學爭論咁簡單。

由於教廷係有權去緝查異端,於是就要求馬丁路德去羅馬受審,但當時係人都知,送得去羅馬實一去冇回頭,因為之前已經有好多人因為咁走咗而喺教會會議上俾人燒死。

所以路德堅持一定要喺返日耳曼受審,於是教廷就派出樞機主教卡耶坦(Cajetan)去日耳曼參加帝國會議同路德辯論。經過同保守嘅卡耶坦呢次辯論之後,令路德更加質疑教宗嘅權威,結果教宗喺1518年11月9號頒令,譴責「有啲修士對贖罪券認識錯誤」,路德再冇得返轉頭。

越嚟越多人為咗擁護權威而出嚟反駁路德,但都俾路德返轉頭,路德個膽亦越練越大,路德慢慢變成一個激烈嘅反教宗者,出版好多批評教宗權力同宣傳自己思想嘅書。1520年10月,路德收到羅馬要將佢逐出教會嘅詔令,叫做除去「教籍令(Exsurge Domine)」,路德當住佢學生面前將呢道詔令一把火燒咗去,呢個時候路德已經認為教宗先係最大嘅反基督。

加爾文歐洲宗教改革

[編輯]

教會反擊

[編輯]

日耳曼和約

[編輯]

聖巴托羅繆慘案

[編輯]

法國喺經過長期嘅宗教戰爭之後,喺1570年簽定日耳曼和約之後,本來相安無事,而且重選咗海軍司令科利尼( Coligny, Gaspard II de, LORD DE CHATILLON)做新教領袖,但係喺8月27號,科利尼爭啲俾人暗殺,吉斯派於是大造文章,掉返轉屈科利尼係1563年謀殺弗朗索瓦公爵嘅凶手,參政院驚住爆大鑊,於是說服國王同新教胡格諾派決裂,最後王太后喀德鄰喺聖巴托羅繆祭日(St. Bartholomew天主教節日)下令屠殺新教胡格諾教徒,全國夾埋死咗成三萬幾人,啲人叫呢單嘢做「聖巴托羅繆慘案」。

爭議

[編輯]

影響

[編輯]

相關

[編輯]

註解

[編輯]
  1. MacCulloch 2003, pp. 136–138.
  2. Kaufmann 2023, pp. 93–95.
  3. MacCulloch 2003, pp. 139–140.
  4. MacCulloch 2003, p. 145.
  5. MacCulloch 2003, pp. 138–140.
  6. Lindberg 2021, pp. 131–134.
  7. 7.0 7.1 Kaufmann 2023, p. 93.
  8. Stayer 2006, p. 128.
  9. Stayer 2006, p. 129.
  10. MacCulloch 2003, p. 152.
  11. 11.0 11.1 Marshall 2009, p. 18.
  12. Collinson 2005, p. 64.
  13. Kaufmann 2023, p. 105.
  14. MacCulloch 2003, p. 142.
  15. Collinson 2005, pp. 65–66.
  16. MacCulloch 2003, p. 176.
  17. Lindberg 2021, pp. 198–201.
  18. MacCulloch 2003, pp. 145–146.
  19. Lindberg 2021, pp. 198–203.
  20. MacCulloch 2003, p. 146.
  21. Lindberg 2021, pp. 203–204.
  22. MacCulloch 2003, pp. 164–165.
  23. Davis, Kenneth Ronald (1974)。洗禮派同禁慾主義:知識起源研究 (英文)。Herald Press。ISBN 978-0-8361-1195-8
  24. MacCulloch 2003, p. 155.
  25. Stayer 2006, pp. 130–135.
  26. Cameron 2012, p. 209.
  27. Cameron 2012, pp. 207–208.
  28. Collinson 2005, pp. 60–61.
  29. Cameron 2012, p. 208.
  30. Lindberg 2021, p. 157.
  31. Cameron 2012, pp. 209–210, 417.
  32. Cameron 2012, pp. 208–209.
  • 註 1: Dominican Order 亦即係天主教道明會

參考

[編輯]
  • 《神聖羅馬帝國文化史1648-1806年》 ISBN 750602265
  • 《宗教改革 路德、加爾文和新教徒》 克利斯坦著(法)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ISBN 7-5432-0758-3
  • 《羅馬帝國衰亡史》 吉本著 ISBN 957-545-745-5
  • 《馬丁路德》 麥田出版 ISBN 95770787809


引用錯誤 <ref> tags exist for a group named "note", but no corresponding <references group="note"/> tag wa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