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地鐵7號綫
閱讀設定
7號綫 Ligne 7 | |
---|---|
![]() ![]() | |
![]() 一架位於意大利廣場嘅7號綫列車 | |
概覽 | |
所在地 | ![]() |
起點 | 喇古挪夫—1945年5月8號 |
終點 | 伊維市政廳 維利治夫—利・亞夏崗 |
相連路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站數 | 38個 |
營運 | |
類型 | 地下鐵 |
系統 | ![]() |
營運者 | 巴黎公共交通管理局 |
車型 | MF 77 5卡車 |
日均客流量 | 37萬人 |
歷史 | |
開通 | 1910年 |
技術細節 | |
軌距 | 標準軌 |
電氣化 | 750伏直流電,第三軌供電 |

7號綫喺1910年投入運營,係地鐵網絡兩條有分支嘅路綫之一(另一條係13號綫)。最初,呢條分支位於東北部,喺路易・布冷分叉,並喺1967年分叉成為7號綫支綫。1982年,7號綫東南部增設咗一條通往伊維市政廳嘅新支線綫,喺白樓分叉。7號線淨採用鋼軌。
7號綫全長18.6公里,係巴黎地鐵網絡中最長嘅路綫之一。此外,佢亦係巴黎地鐵中車站最多嘅路綫,亦係客流量第四大嘅路綫,2017年客流量達到1.351億人次[1]。
歷史
[編輯]年表
[編輯]- 1910年11月5號:7號綫開通,起訖於歌劇院同維㻝門。
- 1911年1月18號:新支綫由路易・布冷至比聖遮維開通。
- 1916年7月1號:路綫由歌劇院向南延伸至皇宮。
- 1926年4月16號:路綫由皇宮延伸至馬希橋。
- 1930年2月15號:7號綫建造穿越塞納河嘅隧道期間,望治廣場同意大利廣場之間一條新路段開通並作為10號綫嘅一部分臨時運作。
- 1930年6月3號:路綫由馬希橋延伸至舒利—麼冷。
- 1930年3月7號:臨時作為10號綫一部分嘅路段由意大利廣場延伸至沙詩門。
- 1931年4月26號:舒利—麼冷同望治廣場之間嘅路段開通。望治廣場同沙詩門之間嘅路段由10號綫轉移至7號綫,同時延伸至伊維門。
- 1946年5月1號:路綫由伊維門延伸至伊維市政廳。
- 1967年:因為客量不足,7號綫北面支綫(路易・布冷至比聖遮維)成為一條獨立路綫,稱為7號綫支綫。
- 1979年10月4號:路綫有維㻝門向北延伸至岳比維利堡。
- 1982年12月10號:一條南部支綫由白樓至利金冷比瑟。
- 1985年2月28號:支綫由利金冷比瑟延伸至維利治夫—路易・亞夏崗。
- 1987年5月6號:路綫由岳比維利堡延伸至喇古挪夫—1945年5月8號。
未來計劃
[編輯]車站改名
[編輯]日期 | 舊名 | 新名 |
---|---|---|
1926年11月1號 | 聖母院橋 Pont Notre-Dame |
聖母院橋—桑治橋 Pont Notre-Dame–Pont au Change |
1934年4月15號 | 聖母院橋—桑治橋 Pont Notre-Dame–Pont au Change |
薩利 Châtelet |
1942年10月6號 | 維㻝大道 Boulevard de la Villette |
岳比維利—維㻝大道 Aubervilliers–Boulevard de la Villette |
1946年2月10號 | 夫蘭橋 Pont de Flandre |
歌亨登・加豪 Corentin Cariou |
岳比維利—維㻝大道 Aubervilliers–Boulevard de la Villette |
史太林格勒 Stalingrad | |
1989年 | 蘇些登丹 Chaussée d'Antin |
蘇些登丹—拉法葉 Chaussée d'Antin–La Fayette |
2007年3月8號 | 比・喬希 Pierre Curie |
喬希夫婦 Pierre et Marie Curie |
車站一覽
[編輯]站名 | 轉綫 | 地區 | |
---|---|---|---|
粵 | 法 | ||
喇古挪夫—1945年5月8號 | La Courneuve–8 mai 1945 | ![]() ![]() |
喇古挪夫 |
岳比維利堡 | Fort d'Aubervilliers | 岳比維利 | |
岳比維利—賓登—四路 | Aubervilliers–Pantin–Quatre Chemins | ||
維㻝門 科學工業城 |
Porte de la Villette Cité des Sciences et de l'Industrie |
![]() ![]() |
巴黎(19) |
歌亨登・加豪 | Corentin Cariou | ||
劍美 | Crimée | ||
歇基 | Riquet | ||
史太林格勒 | Stalingrad | ![]() ![]() ![]() |
巴黎(10、19) |
路易・布冷 | Louis Blanc | ![]() ![]() |
巴黎(10) |
冷當堡 | Château-Landon | ![]() ![]() | |
東站 維當 |
Gare de l'Est Verdun |
![]() ![]() ![]() 經巴黎東站: ![]() ![]() ![]() ![]() | |
巴桑尼 | Poissonnière | 巴黎(9) | |
戛地 | Cadet | ||
利比利地 | Le Peletier | ||
蘇些登丹—拉法葉 | Chaussée d'Antin–La Fayette | ![]() ![]() | |
歌劇院 | Opéra | ![]() ![]() ![]() 經柯比: ![]() ![]() |
巴黎(2) |
金字塔 | Pyramides | ![]() ![]() |
巴黎(1) |
皇家宮殿—羅浮宮博物館 | Palais Royal–Musée du Louvre | ![]() ![]() | |
新橋 | Pont Neuf | ||
薩利 | Châtelet | ![]() ![]() ![]() ![]() ![]() 經薩利—大堂: ![]() ![]() ![]() ![]() |
巴黎(1、4) |
馬希橋 | Pont Marie | 巴黎(4) | |
舒利—麼冷 | Sully–Morland | ||
珠蘇 | Jussieu | ![]() ![]() |
巴黎(5) |
望治廣場 | Place Monge | ||
桑些—多賓當 | Censier–Daubenton | ||
利葛冷 | Les Gobelins | 巴黎(13) | |
意大利廣場 | Place d'Italie | ![]() ![]() ![]() | |
杜白 | Tolbiac | ||
白樓 | Maison Blanche | ![]() ![]() ![]() ![]() | |
伊維支綫
| |||
意大利門 | Porte d'Italie | ![]() ![]() |
巴黎(13) |
沙詩門 | Porte de Choisy | ![]() ![]() ![]() | |
伊維門 | Porte d'Ivry | ![]() ![]() | |
喬希夫婦 | Pierre et Marie Curie | 塞納河畔伊維 | |
伊維市政廳 | Mairie d'Ivry | ||
維利治夫支綫
| |||
利金冷比瑟 | Le Kremlin-Bicêtre | 利金冷比瑟 | |
維利治夫—里奧・勒亨治 | Villejuif–Léo Lagrange | 維利治夫 | |
維利治夫—保羅・維冷谷杜希 | Villejuif–Paul Vaillant-Couturier | ||
維利治夫—路易・亞夏崗 | Villejuif–Louis Aragon | ![]() ![]() |
攷
[編輯]- ↑ Les chriffres 2005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17 June 2012. STIF Retrieved 23 October 2010 (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