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聲
四聲(粵拼:sei3 sing1)係中文聲調,基於中古漢語嘅調類分類爲4個種類嘅聲調。喺中文音韻學分爲平聲(ping4 sing1,中古漢語拼音:bieng)、上聲(soeng5 sing1,中古漢語拼音:zjangx)、去聲(heoi3 sing1,中古漢語拼音:khioh)、入聲(jap6 sing1,中古漢語拼音:njip)。所以四聲又叫平上去入(ping4 soeng5 heoi3 jap6)。
喺中古後期,隨住全濁聲母清化,聲調開始因爲噉而分陰陽,調分陰陽帶來嘅係四聲八調(sei3 sing1 baat3 diu6),亦即四個聲調各自都分咗陰陽,喺調類上總共有八個。現代粵語嘅聲調就係繼承自四聲八調格局,喺呢個基礎上,陰入根據元音長短,分成咗上陰入同下陰入,形成而家粵語九聲六調嘅格局。以下係粵語聲調嘅分類:
- 第一聲、第四聲分別係陰平同陽平,都係平聲。
- 第二聲、第五聲分別係陰上同陽上,都係上聲。
- 第三聲、第六聲分別係陰去同陽去,都係去聲。
- 第一聲、第三聲、第六聲(亦有分類爲第七、八、九聲)分別係上陰入、下陰入、陽入,都係入聲。
另外,以現代中文中嘅北方話爲基礎嘅普通話,佢嘅聲調亦係四聲,內容同古四聲唔同,中古漢語嘅入聲消失咗,分陰陽兩部嘅只有平聲,所以佢嘅四聲分別係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
目錄
概要[編輯]
喺語言學上嘅聲調(tone)係指音節之間音嘅高低唔同,中文就用呢種高低變化來區分唔同語彙。不過,喺中國音韻學中,音韻分類整理後,聲調就唔只高低變化,音嘅舒促(音嘅長短)都包含入聲調嘅範疇,亦即入聲,喺音節尾有-p、-t、-k、-h之類嘅內破音做結束,令音節變短,呢啲就分類爲入聲。冇咗入聲嘅語言就冇噉計。
喺中文,一個音節(一隻字)肯定配一個聲調,呢個高低稱呼做調值。呢個音高上下,而家用五度式來表示,分別係低(1)、半低(2)、中(3)、半高(4)、高(5),透過佢哋數值嘅組合來表示調值。然後再歸納分類同一調值嘅音節,再加埋音節尾嘅舒促,就會得出調類。
早期中古漢語係得四個調類,之後調值、音韻變化,中古以後嘅聲調分爲陰調同陽調,合計八聲,分類爲四聲八調。
中古音嘅聲調[編輯]
四聲嘅名稱開始於六朝時代中嘅齊梁人沈約(441年~513年),佢根據中文聲調嘅聲氣,分出咗平、上、去、入嘅名。《梁書·沈約傳》話沈約作咗《四聲譜》,又有記載話梁武帝問周捨:「四聲係乜嘢?」答話:「天子聖哲」(天係平聲tin1,子係上聲zi2,聖係去聲sing3,哲係入聲zit3)。平、上、去、入究竟係乜嘢內容佢無講,舉嘅只係啲代表字。另外因爲音韻變化嘅結果,而家好多中文方言「上」字嘅發音係去聲[註 1]。習慣上,爲咗表示出個聲調,喺「上聲」呢個詞會讀上聲。
調值[編輯]
六朝到唐代嘅四聲調值(調類嘅實際音值)好難推斷,除咗入聲可以知道佢係個短嘅音外。比較詳細嘅記述係日本嘅安然《悉曇藏》(990年)卷五:「平聲直低,有輕有重。上聲直昂,有輕無重。去聲稍引,無輕無重。入聲徑止,無內無外。平中怒聲,與重無別。上中重音,與去不分。」
上古音嘅聲調[編輯]
聲調嘅發現係喺六朝時代嘅沈約,噉以前嘅上古漢語有冇聲調就成咗個問題。呢個問題古來好多人提出唔同嘅主張,啲主張嘅根據都係《詩經》嘅押韻。研究《詩經》押韻時四聲嘅調配,見到平聲、上聲可以同去聲押韻,去聲同入聲唔一定押韻。以《詩經》押韻調配爲音韻研究基礎,清代考證學者顧炎武主張語言嘅遲速輕重係押韻嘅平仄,平聲最長,上、去次長,入聲係急止停頓嘅音。另外去聲同入聲係押韻嘅,即使係中古音,「易」(入:jek,去:jeh[註 2])、「出」(入:chjyt,去:chjyih[註 3])、「惡」(入:qak,去:qoh[註 4])等字同時有去入二聲,所以可以睇出去入二聲有接近嘅關係。根據呢樣,段玉裁提出平、上、入三聲合埋同去聲另計,黃侃則提出平、入二聲同上、去二聲噉分成兩類。受呢樣影響,現代嘅王力喺《漢語史稿》提出平、入二聲嘅兩大分類,再按音嘅長短來分,分成長、短二類,合埋就係四聲。現代中文嘅聲調特徵係以音高爲主,但喺古代中文係以音嘅長度爲主要要素,長平聲變成咗平聲,短平聲變成咗上聲,長入聲變成咗去聲,短入聲變成咗入聲。
現代音嘅聲調[編輯]
現代各種中文嘅聲調係基於中古四聲分咗陰陽二類後嘅八聲(四聲八調)。從中古音到現代音,個調值變化未明,雖然各路中文嘅差異好明顯,但調類嘅變化好少,最大嘅特徵係對應聲母嘅清濁分成咗陰陽二類。一般來講,陰調係高調,陽調係低調,喺由來上,陰調來自古清音,陽調來自古濁音。噉係開始於濁音相比清音,個調要低啲,當中原無咗清濁區別時,就用音嘅高低來繼續啲字嘅分別。現代吳語嘅紹興方言同閩語嘅潮州方言全部調類都分咗陰陽二類,成爲八聲,呢啲陰陽就同清濁嘅區別對應。現代中文嘅普通話喺平聲分咗陰陽二類,入聲無咗。一般喺平聲,多數中文都分陰陽兩類,噉係因爲平聲嘅音長相比其他調類,會比較長,所以個發音比較清晰,唔會撈亂。喺歷史上,唐代就開始有陰平同陽平嘅區別。呢個調類嘅分化、同合併嘅唔同,係方言分類時要考慮嘅重要要素。至於入聲,晉語同一部分嘅中原官話,音節尾嘅促音無消滅到,個入聲仲喺度,而有啲官話靠調值唔同維持入聲嘅區別[1]。另外,喺東干語甘肅方言,喺單音節時調值無唔同,當多個音節組合時,產生嘅聲調變化嘅唔同,令到個調類得以保持[註 5]。
方言區 | 地名 | 平聲 | 上聲 | 去聲 | 入聲 | 聲調數 | ||||||||
---|---|---|---|---|---|---|---|---|---|---|---|---|---|---|
清 | 濁 | 清 | 濁 | 清 | 濁 | 清 | 濁 | |||||||
次濁 | 全濁 | 次濁 | 全濁 | 次濁 | 全濁 | 次濁 | 全濁 | |||||||
北方 | 北京 | 陰平55 | 陽平35 | 上聲214 | 去聲51 |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 去聲 | 陽平 | 4 | |||||
濟南 | 陰平213 | 陽平42 | 上聲55 | 去聲21 | 陰平 | 去聲 | 陽平 | 4 | ||||||
西安 | 陰平31 | 陽平24 | 上聲42 | 去聲55 | 陰平 | 陽平 | 4 | |||||||
蘭州 | 陰平31 | 陽平53 | 上聲442 | 去聲13 | 陽平 | 4 | ||||||||
比什凱克 | 平聲24 | 上聲51 | 去聲44 | 平聲 | 3 | |||||||||
成都 | 陰平44 | 陽平41 | 上聲52 | 去聲13 | 陽平 | 4 | ||||||||
南京 | 陰平31 | 陽平13 | 上聲22 | 去聲44 | 入聲5 | 5 | ||||||||
太原 | 平聲11 | 上聲53 | 去聲45 | 陰入2 | 陽入54 | 5 | ||||||||
吳 | 上海 | 陰平52 | 陽舒113 | 陰上去335 | 陽舒113 | 陰上去335 | 陽舒113 | 陰入5 | 陽入23 | 5 | ||||
蘇州 | 陰平44 | 陽平24 | 陰上52 | 陽上31 | 陰去412 | 陽去31 | 陰入4 | 陽入2 | 7 | |||||
紹興 | 陰平53 | 陽平31 | 陰上335 | 陽上113 | 陰去33 | 陽去11 | 陰入45 | 陽入12 | 8 | |||||
徽 | 歙縣 | 陰平31 | 陽平44 | 上聲35 | 陰去324 | 陽去22(33) | 入聲21 | 6 | ||||||
壽昌 | 陰平12 | 陽平52 | 陰上24 | 陽上534 | 去聲33 | 陰入甲55,陰入乙3 | 陽入31 | 8 | ||||||
湘 | 長沙 | 陰平33 | 陽平13 | 上聲41 | 陽去 | 陰去55 | 陽去21 | 入聲24 | 6 | |||||
贛 | 南昌 | 陰平42 | 陰去 | 陽平24 | 上聲213 | 陽去 | 陰去55 | 陽去21 | 陰入5 | 陽入21 | 7 | |||
客家 | 梅州 | 陰平44 | 陽平11 | 上聲31 | 去聲52 | 陰入21 | 陽入4 | 6 | ||||||
閩 | 福州 | 陰平44 | 陽平52 | 上聲31 | 陽去 | 陰去213 | 陽去242 | 陰入23 | 陽入4 | 7 | ||||
廈門 | 陰平55 | 陽平24 | 上聲51 | 陽去 | 陰去11 | 陽去33 | 陰入32 | 陽入5 | 7 | |||||
潮州 | 陰平33 | 陽平55 | 陰上53 | 陽上35 | 陰去11 | 陽去31 | 陰入2 | 陽入5 | 8 | |||||
粵 | 廣州 | 陰平55 | 陽平21 | 陰上35 | 陽上13 | 陰去33 | 陽去22 | 上陰入55, 下陰入33 | 陽入22 | 9 | ||||
南寧 | 陰平41 | 陽平52 | 陰上33 | 陽上24 | 陰去55 | 陽去22 | 上陰入55, 下陰入33 | 上陽入24 | 下陽入22 | 10 |
中文之外[編輯]
四聲除咗可以應用喺漢語族語言嘅聲調分類外,其他亞洲複雜聲調語言嘅聲調,都可以同中文四聲對應,亦用得四聲嘅劃分。
越南文[編輯]
越南文嘅聲調總共有六個,分別叫做平聲(a,44)、玄聲(à,31)、問聲(ả,313)、跌聲(ã,3ʔ5)、銳聲(á,35)、重聲(ạ,21ʔ)。其中,平、玄二聲相當於陰、陽平,問、跌二聲相當於陰、陽上,銳、重二聲相當於陰、陽去。越南文嘅入聲同去聲同調,都係銳、重聲,同去聲嘅區別在於,入聲字有-p、-t、-c、-ch呢四個入聲尾,同樣亦係分陰陽入聲,個陰陽分法同去聲一樣。所以按四聲來睇,越南文係四聲八調。
喺標準漢越音體系中,聲調按照原先漢字嘅清濁聲母,劃分成陰陽調,唯一嘅例外係平聲,平聲嘅次濁聲母字會派去陰聲調,亦即讀成平聲。上聲字度,有啲濁上繼續保持喺陽上(跌聲),但亦有濁上字變成咗去聲,陰陽去都有(銳、重聲),以陽去爲主。
古韓文[編輯]
古韓文有聲調,而現代標準韓文冇咗聲調,只喺部分韓文方言繼續保存聲調。古韓文聲調分三種:低調、低高調、高調。《訓民正音》按照四聲劃分聲調,有平、上、去、入,寫字時喺隔籬落點來表示。唔標點,即係讀平聲(例如:나);標一個點,即係讀去聲(例如:미〮);標一個點,同時音節上有入聲尾,即係讀入聲(例如:랏〮);標兩個點,即係讀上聲(例如:말〯)。平聲嘅讀音係低調,入聲嘅讀音係高調,上聲同去聲冇明確對應,可以係高調,亦可以係低高調。
壯侗語[編輯]
標準壯話(武鳴音)中,聲調總共有9個,佢嘅聲調格局同粵語一模一樣,都係平上去入,都係區分陰陽,然後陰入聲度區分咗上下(長短)。所以總共有:陰平(a;24)、陽平(az;31)、陰上(aj;55)、陽上(ax;42)、陰去(aq;35)、陽去(ah;33)、上/短陰入(aek;5)、下/長陰入(ak;35)、陽入(ag;3)。
泰文聲調總共有5個聲調,佢嘅聲調格局如下:平、去、入分陰陽,上聲唔分陰陽,然後陽入區分咗上下(長短),去入同調,而下陽入同上聲同調。所以聲調如下:陰平(ก๋า;114)、陽平(กา;33)、上聲(ก้า;41)、陰去(กะ;21)、陽去(ก๊ะ;45)、陰入(กาก;21)、上陽入(คิด;45)、下陽入(คาก;41)。
苗瑤語[編輯]
唔該幫下手加長、改好啲呢篇文。 討論頁或者要求加料版可能有多啲資料。 |
藏緬語[編輯]
唔該幫下手加長、改好啲呢篇文。 討論頁或者要求加料版可能有多啲資料。 |
註[編輯]
- ↑ 例如普通話「上」字嘅發音基本只有shàng,只喺「上聲」呢個詞讀shǎng。喺中古音,上下(名詞)、上落(動詞)嘅「上」讀zjangx,表示皇上嘅「上」有專用音,讀zjangh。喺現代粵語,表示皇上嘅上同表示方位名詞嘅上合流,讀陽去,反而作爲動詞嘅上分化出來,保留陽上。
- ↑ 粵語繼承咗兩個字音,入:jik6,去:ji6;日文亦繼承咗兩個字音,入:えき(eki),去:い(i)。
- ↑ 粵語淨繼承咗入聲,冇咗去聲;日文繼承咗兩個字音,入:しゅつ(shutsu),去:すい(sui)。
- ↑ 粵語繼承咗兩個字音,入:ok3,去:wu3;普通話亦繼承咗兩個字音:入:è,去:wù;日文亦繼承咗兩個字音,入:あく(aku),去:を(o)。
- ↑ 喺單音節時,調類有三種,複音節嘅聲調變化中,就保持有四種[2]。
攷[編輯]
- ↑ 孟萬春 (2010年). 《商洛方言語音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 56~59頁. ISBN 978-7-5004-8905-4.
- ↑ 2.0 2.1 海峰 (2003年). 《中亞東干語言研究》. 烏魯木齊: 新疆大學出版社. 第 36頁. ISBN 7-5631-178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