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學誠
章學誠(1738年—1801年)字實齋,號少岩,浙江會稽人,係一位清朝嘅史學家同史學理論家。
生平
[編輯]家族背景
[編輯]章學誠出生喺書香世代,屬於一個身份比較低嘅士紳階層。佢爺爺係一位資深師爺,鍾意睇書,尤其係歷史,晚年醉心喺研究司馬光《資治通鑑》入面治亂興衰、善惡吉凶、「天道人事」嘅關係。佢爸爸亦係愛書之人,成日會去借有興趣嘅書返去抄寫,如果未抄完就要還書畀人就會好沮喪。佢又雅好書法,鍾意寫詩,曾經考取進士做過知縣,可惜上任五年就因事罷官,之後靠教書維生,曾經喺應城天門書院主講。爺爺同爸爸對文化嘅修養深深影響到章學誠。
成長
[編輯]章學誠係家中獨子,自細就接受父親嘅栽培。佢十四歲嗰時同一位表兄去到親戚杜氏資助嘅凌風書屋讀書,但係章學誠唔鍾意嗰道嘅教法,認為「勤學古處,迂腐不習世事」。後嚟爸爸幫佢聘請咗擅長經義嘅柯紹庚先生為師,教授當時科舉嘅科目,但係章學誠並唔鍾意呢啲禁錮人思想嘅經書,到十四歲都重未讀完《四書》。佢曾經嘗試寫書去逃避呢啲經書,又曾經癡迷於韓愈嘅文集,但佢最終將興趣轉向史學。佢曾經想手寫一本縮節本嘅《左傳》注,但最終成品仍然係同《左傳》一樣係編年體史書。佢爸爸同佢講話將材料整理成為正史形式會更加有用,章學誠從中學識咗紀傳體嘅寫法。佢亦曾經典當佢老婆嘅首飾,用嚟買紙同埋僱請衙門職員抄寫東周史料,嘗試將呢啲材料組織成為《東周史》,但係花咗三年時間都未完成。呢件事後嚟畀老師發現咗,結果畀老師鬧佢不務正業,佢嘅工作被逼中斷。二十歲前嘅章學誠並唔聰明,「讀書日不過三二百言,又不能久識」,到二十歲之後佢喺史學方面嘅才華先慢慢顯露出嚟。[1][2]
事跡
[編輯]大個之後,佢喺北京應舉,不幸通過唔到,但係就憑成績成功入咗國子監,喺嗰道留咗十年時間。喺呢段時間,佢嘅成績好差,其間曾經返去湖北幫佢爸爸編地方志,從當時嘅書信之中可以了解到佢哋收集文獻嗰時遇上困難,或者影響到佢後嚟對保留政府文件嘅態度。喺國子監生活期間佢亦都認識咗好多對史學有興趣嘅人,進行咗好多討論。之後,章學誠就開始跟朱筠學嘢,期間開始反思自己學八股文嘅目的。喺學習期間,佢第一次接觸到劉知幾寫嘅《史通》,呢本書對佢將來影響深遠。後嚟,佢跟住朱筠到咗安徽從事目錄學、地方志嘅研究。係呢段期間,佢認識咗當地好多學者,並且同佢哋展開咗交流。章學誠最終喺四十一歲嗰時成功通過咗會試,進士及第。然後佢去到唔同地方嘅書院道講學,同時編寫咗唔同嘅地方志同通志,佢嘅思想亦喺嗰陣時建立起嚟。佢會同唔同嘅文人雅士同好來往,互相分享意見,但係漸漸佢同好多文人嘅關係逐漸冷淡起嚟甚至公開敵對。最後,佢喺貧病之中去世。[3]
史學理論
[編輯]章學誠係一位精於地方志嘅歷史學家,又係一位史學理論家。佢喺闡述史學問題上,提出咗一啲精闢卓越嘅見解。
佢所寫嘅《文史通義》係繼唐代《史通》之後又一史學理論巨著,呢本書纂集咗佢研究史學嘅心得,唔單止批判咗過去嘅文學等史學,亦都提出咗編寫文史嘅主張。佢對編纂史書嘅具體做法,又表現喺佢所修嘅各種地方誌之中。佢嘅《校讎通義》 論述求書、治書等嘅方法,提出「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等嘅主張,又幫史料嘅蒐集、 鑑定、 編次等嘅工作,提供咗好多具體意見。章學誠嘅理論同主張為史學研究工作開闢咗新嘅道路。[4]
喺章學誠身處嘅乾嘉時期,滿清統治者對當時嘅學術思想進行箝制,令到多數學者埋頭於無意義嘅煩瑣考據,唔敢正視社會現實,從而助長咗復古主義嘅歪風。正正係喺呢種情況下,章學誠大聲疾呼倡導「學以明道」、「文期經世」,反對學者盲目趨附嘅風氣、追求個人名利同從事捨本逐末嘅煩瑣考據,反而強調義理、 考據與文辭嘅三結合,其中尤其重視義理嘅探索同發揮,主張古為今用同博約統一,要求學術批評實事求是同平等待人。可以見到,章學誠治學思想嘅意義,唔單止在於批判咗乾嘉考據學中嘅弊病,更重要嘅係喺客觀上猛烈抨擊咗清朝統治者嘅文化專制政策。[5]
佢嘅史學理論喺佢身處嘅十八世紀下半葉年代並冇受到國人嘅重視,喺死後一個世紀亦基本上寂寂無名,佢所編纂同參與編纂嘅地方志當中好大部分,包括《史籍考》、《湖北通志》尚未刊刻已經佚失。反而喺十九世紀末,佢嘅理論開始備受矚目,其後受到中外學者嘅重視並對佢進行深入研究,佢嘅大部分書信、傳記同書籍文章直到一九二二年先畀人發現、利用。[6]
參考
[編輯]- ↑ 廖曉晴,《史林巨匠 : 章學誠與史著》,(瀋陽 : 遼海出版社,1997),頁57-60。
- ↑ 倪德衛(David S. Nivison),《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臺北市:唐山出版社,2003),頁27-33。
- ↑ 倪德衛(David S. Nivison),《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臺北市:唐山出版社,2003),頁27-39。
- ↑ 傅振倫: <章學誠在史學上的貢獻> ,《史學月刊》,1964年第9期,頁31-35。
- ↑ 俞兆鵬:<章學誠的治學思想>,《學術月刊》,1981第5期,頁42-46。
- ↑ 倪德衛(David S. Nivison),《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臺北市:唐山出版社,2003),頁36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