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基平民大廈
閱讀設定
所屬堂區 | 花地瑪堂區 | ||||||||||
房屋類型 | 社會房屋 | ||||||||||
房屋用途 | 住宅 | ||||||||||
總塔樓座數 | 8 | ||||||||||
塔樓 | |||||||||||
A座 | |||||||||||
入伙日子 | 1981年1月1號 | ||||||||||
樓齡 | 43年 | ||||||||||
B1座 | |||||||||||
入伙日子 | 1981年1月1號 | ||||||||||
樓齡 | 43年 | ||||||||||
B2座 | |||||||||||
入伙日子 | 1981年1月1號 | ||||||||||
樓齡 | 43年 | ||||||||||
C座 | |||||||||||
入伙日子 | 1981年1月1號 | ||||||||||
樓齡 | 43年 | ||||||||||
E座 | |||||||||||
入伙日子 | 1981年1月1號 | ||||||||||
樓齡 | 43年 | ||||||||||
F1座 | |||||||||||
入伙日子 | 1981年1月1號 | ||||||||||
樓齡 | 43年 | ||||||||||
F2座 | |||||||||||
入伙日子 | 1981年1月1號 | ||||||||||
樓齡 | 43年 | ||||||||||
G座 | |||||||||||
入伙日子 | 1981年1月1號 | ||||||||||
樓齡 | 43年 |
筷子基平民大廈又叫筷子基平民坊,響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沙梨頭南街同和樂大馬路,響2010年拆卸重建做筷子基社屋嘅一部份,拆卸前係屬於房屋局嘅社會房屋[1]。
背景
[編輯]1979年到1981年開始分階段興建筷子基平民大廈,佔地三千七百平方米左右[1]。
1981年,筷子基平民大廈起好,樓高二十點五米,有六層加埋二百四十個社屋單位,1984年入伙,目前有二百一十八個家團,加埋有五百五十四個人住;其中有七十五個家團有六十五歲或以上嘅長者,由葡裔建築師Manuel Vicente(韋先禮)同Paul Sanmarful響1979年設計。大廈入面,係一個小型社區,有衛生中心、托兒所、茶餐廳、小商店等設施,兩排房屋中間重有公園嘅公共空間。以設計、功能同建築質量嚟講,筷子基平民大廈當時被視為澳門,甚至東南亞地區最成功嘅社會房屋之一。1995年,筷子基平民大廈重攞到亞洲建築師協會(ARCASIA)金獎(呢嗰獎係屬於亞太地區建築界嘅最高榮譽),之後亦響里斯本、香港、澳門等地多次展出。2007年重響里斯本舉行嘅「葡國國際建築三年展」入面展出[1]。
2009年,為咗要達成2012年底前要起好萬九間公屋,有三十年歷史土地利用效率低嘅筷子基平民大廈,成為優先進行社會房屋重建項目之一,重建後嘅社屋單位加到七百個,數量加咗兩倍,有效提升土地使用率,同埋改善住戶生活環境。居住響筷子基平民大廈嘅二百一十八個家團將會原區安置,揀響即將起好嘅筷子基社屋。房屋局響12月會諮詢住戶同商戶對調遷安排嘅意見,2010年開始啓動調遷工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