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音
輔音(粵拼:fu6 jam1),又叫子音,係種音素,同元音(母音)相對。具體定義係:「發音器官某一部份形成阻礙,令到伊部份有一定程度嘅緊張,並由較強氣流克服障礙形成嘅語音」[1]。子音分類通常有三套標準:一、發音(又叫調音)位置(又叫部位);二、發音方式;三、聲帶振唔振動。
通常音節要有元音做音節核,但某啲輔音喺部份語言都可以做音節核。
分類方法[編輯]
啲人要將輔音分類嗰陣時,正常嚟講都係按調音部位同調音方法嚟分嘅:用粵語入便有嘅音做例子嘅話,
- 例如雙唇鼻音(想像粵拼:maa1)/m/ 同齒齦鼻音(想像粵拼:naa1)/n/ 兩者都係鼻音,都涉及軟腭下垂(相同調音方法),但係調音部位唔同—/m/ 用晒兩塊嘴唇嚟發音,而 /n/ 就係用到脷尖;
- 又或者可以想像吓 /m/ 同 /p/(想像粵拼:baa1)之間嘅差異,兩者嘅調音部位相同,都係用兩塊嘴唇嚟發音嘅,但係調音方法就唔同—/p/ 涉及嘅係聲道空氣流動受阻。
語言比較[編輯]
唔同語言嘅輔音特性可以幾唔同。廿一世紀初嘅廣東話有19隻輔音[註 1][2],英格蘭話有23隻,河內越南話有20隻[3]-都算係接近平均嘅輔音數量;世上有啲語言得6隻咁少,又有啲語言有成百幾隻咁多。
「有冇呢隻呢隻常見嘅音」都可以攞嚟比較:例如/f/係好常見嘅輔音,據估計49%嘅語言都有佢;喺廿一世紀初嘅世界,由英格蘭話至法國話、廣東話至客家話至標準官話至日本話都有/f/,但韓國話就無[4]。
睇埋[編輯]
註釋[編輯]
- ↑ 根據某啲數法,廿一世紀初嘅廣東話有20隻。
參考[編輯]
- ↑ 勞允棟編《英漢語言學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 ↑ Thurgood, G.; LaPolla, R. J. (2017).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 (2nd ed.). Routledge. p. 171-172.
- ↑ Kirby, James P. (2011). "Vietnamese (Hanoi Vietnames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1 (3): 382, 384.
- ↑ Sohn, Ho-Min (1994). Korean: Descriptive Grammar. Descriptive Grammars. London: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