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未來嘅時間線
呢篇文要譯或改寫做粵語 (上次編輯:20230614124453) 唔該去要譯成粵語嘅文章度睇睇遙遠未來嘅時間線嘅討論。如果呢篇文響篇嘢開咗版之後嗰兩個禮拜內都冇辦法譯成粵語,就可能會俾人拎去刪除或者搬去第啲話嘅維基百科度。(翻譯指引) This article needs to be translated into Cantonese. Untranslated parts should be rewritten in Cantonese or will be requested for speedy deletion. 如果你啱啱嘜咗佢係「唔係粵語」,唔該將呢行嘢: {{subst:需譯|文=遙遠未來嘅時間線|語=唔知乜話|議=}}--~~~~ 加入要譯成粵語嘅文章最低下。 |

雖然未來會發生的事件充滿變數,但當前的科學技術已可以大致預測、估算到一些會在遙遠未來發生的事件[1][2]。這些相關領域有天體物理學(研究行星與恆星形成、互動、湮滅)、粒子物理學(研究物質在極小尺度中的相互作用)、演化生物學(研究生命演化)、板塊構造學說(研究陸地板塊漂移)、氣候學(研究氣候對生存環境的影響)、材料科學(研究不同材料的性質)和社會學(研究人類社會變遷)。
遙遠未來嘅時間線(英文:Timeline of the far future),涵括了從公元5千紀(即公元41世紀)開始(即公元4001年以後)直到所能預見到的未來會發生的事件。鑑於有些問題懸而未決,年表羅列了人類會否滅絕、質子會否衰變,或是當太陽膨脹成紅巨星時地球會否存活下來等不同學說提出的不同預測觀點。
圖例[編輯]
![]() |
天文學同天體物理學 |
![]() |
地質學同行星科學 |
![]() |
生物學 |
![]() |
粒子物理學 |
![]() |
人類文明同科學技術 |
地球、太陽系同宇宙[編輯]
所有關於地球、太陽系乃至宇宙未來的預測都要考慮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影響,該定律強調封閉系統的熵,或者說可用於做功的能量的流失,必然隨時間推移而逐漸增大。[3]恆星會逐漸耗光內部的氫燃料並燃燒殆盡。天體相互接近時,受引力影響,行星會從它們所在的恆星系中被剝離出去,恆星系則會從星系中被剝離。[4]
物理學家預測,物質會因放射衰變而逐漸瓦解,就算最為穩定的物質都會衰變為亞原子粒子。[5]目前數據顯示宇宙近乎扁平,有限時間內不會坍縮成一點。[6]意味著未來的時間是無限,那些幾近不可能發生的事件也就有可能發生。[7]
類别 | 距今年份 | 事件 |
---|---|---|
![]() |
[注 1][注 2] | 假設由俄裔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安德烈·林德提出的混沌暴脹理論的混沌暴脹模型有一個質量為10-6普朗克質量的暴脹子,那麼一個有黑洞的假想盒子的量子狀態的估計達到龐加萊復現時間的規模,其質量估計為整個宇宙的質量,無論是否可以觀測到,都是如此。[8] |
參見[編輯]
註解[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 ↑ Rescher, Nicholas (1998). Predicting the fu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forecasting.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ISBN 978-0791435533.
- ↑ Adams, Fred C.; Laughlin, Gregory (1997-04-01). "A dying universe: the long-term fate and evolutionof astrophysical object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英文). 69 (2): 337–372. doi:10.1103/RevModPhys.69.337. ISSN 0034-6861.
- ↑ 引用錯誤 無效嘅
<ref>
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five ages
嘅參照 - ↑ 引用錯誤 無效嘅
<ref>
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dying
嘅參照 - ↑ 引用錯誤 無效嘅
<ref>
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Komatsu
嘅參照 - ↑ 引用錯誤 無效嘅
<ref>
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linde
嘅參照 - ↑ Page, Don N. (1994-11-25). "Information Loss in Black Holes and/or Conscious Beings?". 出自 Fulling, S.A. (編). Heat Kernel Techniques and Quantum Gravity. Discourses in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Texas A&M University. p. 461. arXiv:hep-th/9411193. Bibcode:1994hep.th...11193P. ISBN 978-0-9630728-3-2. S2CID 1863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