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大宗祠 (沙灣)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留耕堂跳轉過嚟)
何氏大宗祠
留耕堂
主祀何嚳(一世祖,號元育)
何禮(二世祖)
何琛(三世祖)
何人鑑(四世祖)
何起龍(五世祖)
何斗龍(五世祖)
何躍龍(五世祖)
何翊龍(五世祖)
家族信息
家族沙灣何氏
起源廣東南雄
修建史
始建1335年
重修1700年
重建1393年
1440年
1688年
方位
地址廣州市番禺區沙灣北村承芳里
朝向坐北向南
現時尚存
經已掛牌
登錄名留耕堂
等級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分類古建築
3-16
登錄時間1989年6月

何氏大宗祠,堂號留耕,喺廣東番禺沙灣鎮北村承芳里,佔地3334.25平方,係沙灣何氏家族嘅始祖祠堂,亦係番禺四大祠堂[註 1]之首,響元朝至元乙亥年(1335年[註 2]起嘅,明朝清朝一直都有重修。1989年,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成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編輯]

祠堂元朝至元乙亥年(1335年)起。元朝末年被官兵燒咗,到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重新起過[註 3]。到咗正統五年(1440年),又拆咗佢,再將佢起大啲[註 4]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朝廷實施「禁海」政策,命令沿海居民向大陸方向遷五十里。由於祠堂近海,當時嘅人遵循皇帝命令,拆到無剩,變咗廢墟[註 5]。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宗祠開始重新起過,但係就好求其。一路去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先正認真去重修祠堂[註 6]。呢次重修使咗十七年,所以起好祠堂之後,佢嘅楹聯寫住:「一十七載鳩工庀材作廟敢雲成翼翼 半千餘年創業垂統流芳共仰自綿綿」。

到最後,何氏大宗祠起成咗五進五間[註 7]。直到而家重保留咗清朝康熙年間嘅建築風格。祠堂褦住嘅其他建築分別喺唔同年代起嘅:砌門前嘅塘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起;水綠山青文閣(文昌閣),康熙六十年(1721年)起;襯祠,雍正八年(1730年)起;祠僕居室廚房,雍正十二年(1734年)起。從康熙卅九年(1700年)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全部附屬建築夾埋用咗三十四年起好。

1986年,市、縣、鎮人民政府使咗110萬元重修恢復原貌。1989年6月,成咗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家下保存完好,成咗旅遊景點,入去要畀錢。

建築[編輯]

宗祠坐北向南,平面成個長方形,地勢北邊高南邊低。從南到北,依次係影壁(無咗)、旗竿夾群、大池塘、大天街、頭門、細天井、儀門、大天井同東西廊、廡廊、月臺、拜庭、象賢堂、天井同東西廊、留耕堂。頭門兩側嘅鐘鼓樓後面,重有好似祠堂咁長嘅襯祠。成間祠堂從北到南,形成一條中軸線,左右兩邊對稱,構成左右三路前後五踏嘅格局。屋頂係硬山頂結構。

何氏大宗祠 頭門、儀門

第一踏係頭門,面闊五間23.35米,進深兩間9.73米。博古灰塑瓦脊。兩側係高出一米嘅包臺,有排柱,分別係六條八角嘅石簷柱同六條圓木內柱,佢哋共同組成宏偉嘅正門。東西兩邊各有鐘鼓樓。正門前簷嘅簷口樑,木雕好鬼精緻。特別係支承三重如意斗栱嘅駝峰,響口下邊一排有三十三個,都係奇花異卉、飛禽走獸嘅透雕,其中有十幾個駝峰,重雕出咗好多歷史人物故事。

從拜庭望向儀門

第二踏儀門,係八柱三間三樓石牌坊,面闊11.10米,進深3.90米。佔地43.29平方。由前後各四棟方形白石柱組成,分出三個門口,牌坊起響有六個梯級嘅底座上高。左右間鑲紅白二石雲紋鳥獸透雕,明間橫樑高啲,上面托住六組木構如意斗栱,層層飄出,四面簷牙高挑。坊頂係歇山頂灰塑脊。明間樓灰脊塑有條個頭四圍望、個尾又彎嘅龍,形制獨特。牌坊正面明間額刻住「詩書世澤」四個行書字,上款刻住「康熙丙申蒲月吉旦重修」,下款刻住「翰林國史檢討古岡陳獻章書」,係重修嗰時複製重刻嘅。佢嘅背面刻住「三鳳流芳」四隻行書大字。

第三踏拜庭,面闊五間24.78米,進深三間10米,硬山頂。

第四踏大堂象賢堂,面闊五間24.78米,進深三間16米。山牆由殼砌成,屋頂由前後兩座硬山頂勾連搭。灰脊兩邊灰塑鼇魚。屋頂有橫向四列、縱向七列計埋有二十八碌巨柱撐住。上面係多到數唔到嘅樑額,都係啲花草鳥獸雲紋木雕,同前門嘅木雕有異曲同工之妙。象賢堂嘅上橫樑掛住闊2.78米、高0.65米嘅「大宗伯」楷書橫匾,上款刻住「廣東行省中書參知政事鄭允成為」,下款刻住「洪武辛亥科進士何子海曾祖淳佑庚戌科進士朝散大夫太常正卿何起龍立」,都係老宋體。

從東西廊上三個石級,係第五踏後寢留耕堂。面闊五間24.78米,進深四間14.60米,面積303.39平方。「留耕堂」橫匾,黑邊白底黑字,有題款「康熙丙戍仲冬吉旦重修」,下款題「翰林國史檢討古崗陳獻章書」,書勢飛逸,係用長鋒羊毛筆寫嘅行書。陳獻章明朝理學家,人哋叫佢「白沙先生」,書法好犀利,何氏第十一世嘅何宗濂同何宗浩都係佢嘅入室弟子,所以祠堂保存咗好多白沙書法。

後寢喺康熙廿七年(1688年)重新起過,到咗康熙卅九年(1700年)又剷平再起大佢。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六月起好。當時,第十五世嘅何雲棲有《建始祖寢廟告成喜賦》兩首,其中一首係:「村墟初復建經營,作廟三秋已落成。棟宇聳昂如竦立,簷阿翔舉似飛驚;西連羅嶂千峰秀,南望江干一水盈。爽塏高丘佳氣滿,象賢應起振家聲。」

後寢有木、石柱十六碌。後寢有要嚟擺何氏先祖神位嘅神龕,神龕前面擺咗好多排木架,上面插住十六條淺藍底正楷黑字木簽,每條簽寫住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年)頒布嘅一條《聖諭》。而家無咗。

成座宗祠嘅石、木柱計埋就有112碌。柱數多,雕刻又夠細緻,另些少見。

[編輯]

  1. 番禺四大祠堂:沙灣留耕堂(何氏大宗祠)、石樓善世堂(陳氏宗祠)、南村光大堂(鄔氏大宗祠)、員崗昌大堂(崔氏宗祠)
  2. 《何氏族譜·留耕堂考》:「顏之曰『留耕』者,其由來舊矣。考其肇創之年,則在於元至元乙亥。」
  3. 《建留耕堂始末誌》:「留耕堂建自元至元乙亥,末幾,元季毀於兵燹。」 又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乃重修。」
  4. 《何氏族譜·留耕堂考》:「至正統庚申年,而居易翁又族人圖謀,改作而昌大焉。規制宏敝,一遵古禮。不惟堅至牢固,足以妥神;而且輪奐足以容眾。」
  5. 《留耕堂改革考》:「皇明留耕堂,皇清定鼎,奉詔拆毀一空,鄉井盡為丘墟,惜哉惜哉。數百年之修創不少留也,後人其知之。」
  6. 《建留耕堂始末誌》:「才撤去前創,量地而築,連建重庭,高其宇而廣其室,薄其棁而鍥其楹。」
  7. 《建留耕堂始末志》:「拆平基,改建五進五間。」

[編輯]

  • 《廣州市文物普查彙編·番禺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