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玉門關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敦煌玉門關城之遺址,小方盤城

玉門關,本稱玉門,為古關卡,在今中國甘肅。古時玉門關唔止一個,地域變革而搬遷。一近嘉峪關,二近瓜州,三近敦煌。玉門之名,或者為西域產而名。

唔少詩人名人過玉門關,後世留有詩句,文獻亦有唔少提及。之不過邊一個玉門關,就要睇時代而定。現今有敦煌仍有玉門都尉城遺址,故此現今多指敦煌。

敦煌玉門關南面,有陽關,同玉門關齊名。陽一說就為玉門關之陽方,即南方咁解。

地名

[編輯]

漢置河西四郡。河西四郡為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大唐時叫涼州甘州肅州沙州

嘉裕關近酒泉,即肅州。瓜州則置於酒泉同敦煌之間,即肅州同沙州之間。而四郡之東有金城,大唐叫蘭州

[編輯]
漢築長城經敦煌玉門關

皇帝劉徹欲攻打匈奴張騫西域。先奪河套之地,建金城大唐時叫稱蘭州

漢書張騫傳講及元狩二年,漢打敗匈奴,去到祁連山

是歲驃騎將軍破匈奴西邊,殺數萬人,至祁連山。其秋,渾邪王率眾降漢,而金城、河西西並南山至鹽澤,空無匈奴。

張騫再次出使西域,目的去烏孫,又分副使去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咁西域諸國派使到大漢。如此就有往來。

漢書張騫傳,又寫

而漢始築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

薛瓚注漢書有記。

令居,縣名也,屬金城。築塞西至酒泉也。

漢趕匈奴走,金城置令居縣,再分出酒泉郡。專門用來起來通西北國。酒泉西面有山,咁就開個,即係玉門關。

及後,漢軍西進,過敦煌,西面山地置新玉門關。後來因地力不足,屯兵有難,而往伊吾城又有新路,唔使經敦煌,故此東移至瓜州一帶。

之後唐時又搬去敦煌。

嘉裕關

[編輯]

明長城西端,嘉裕關再西少少,近疏勒河上游。古時來往西域之道上,肅州同瓜州之間。

今關南有玉門市

元狩元年秋,匈奴有王降,置武威、酒泉。見於漢書武帝紀

秋,匈奴昆邪王休屠王,並將其眾合四萬餘人來降,置五屬國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

道宣釋迦方志

其中道者,從鄯州東川行百餘里,又北出六百餘里至涼州,東去京師二千里。從涼州西而少北四百七十里至甘州,又西四百里至肅州,又西少北七十五里至故玉門關,關在南北山間。又西減四百里至瓜州,西南入磧,三百餘里至沙州,又西南入磧,七百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婁蘭地,亦名鄯善。又西南千餘里至折摩陀那故國,即沮沫地,又西六百餘里至都羅故國,皆荒城耳

玉門關喺肅州西少北七十五里,關在南北山間。再西行唔到四百里,就到瓜州。

瓜州

[編輯]

東漢時置。起喺疏勒河山上,瓜州到伊吾之關,往來伊吾而設。山勢險要,見到雪山,關外西北有五個烽火臺,過咗五個,就到伊吾。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講及玄裝法師,去到涼州,受阻,夜行到瓜州,搵路去伊吾,當中提及玉門關。

時國政尚新,疆埸未遠,禁約百姓不許出蕃。時李大亮為涼州都督,既奉嚴敕,防禁特切。有人報亮云:「有僧從長安來,欲向西國,不知何意。」亮懼,追法師問來由。法師報云:「欲西求法。」亮聞之,逼還京。

彼有意威法師,河西之領袖,神悟聰哲,既重法師辭理,復聞求法之志,深生隨喜,密遣二弟子,一曰慧琳、二曰道整,竊送向西。自是不敢公出,乃晝伏夜行,遂至瓜州。時刺史獨孤達聞法師至,甚歡喜,供事殷厚。法師因訪西路。或有報云:從此北行五十餘裏有瓠𤬜河,下廣上狹,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門關,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關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里,中無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賀延磧,伊吾國境。聞之愁憒,所乘之馬又死,不知計出,沈默經月餘日。

一說關已沉喺雙塔水庫

敦煌

[編輯]
小方盤城北口

玉門關,敦煌西北方山邊。分外城同內城,如今見到有城遺址。俗云內城做,小方盤城,外城為大方盤城。外城西門即玉門關。漢時為都尉所管,而城,都尉所駐之城。

漢書地理志

陽關、玉門關,皆都尉治。

佢南面又有另一關,名陽關,同為西域之門。今玉門關歸敦煌管。

玉門關關邊,仍有漢長城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