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天連拿 (作曲家)
巴勒斯天連拿 | |
---|---|
姓名原文 |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
出生地 | 巴勒斯天連拿 |
死亡日 | 1594年2月2號 |
死亡地 | 羅馬 (敎會諸國) |
國籍 | 敎會諸國 |
識嘅語言 | 意大利文 |
職業 | 作曲家、chapelmaster、music educator、風琴師、choir director、歌手 |
風格 | 文藝復興音樂、聖樂、彌撒曲、motet、church music |
配偶 | Lucrezia Gori、Virginia Dormoli |
[改維基數據] | |
巴勒斯天連拿(意大利文: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c. 1525年—1594年2月2號)係作曲家,敎會諸國人,生於巴勒斯天連拿,今意大利羅馬附近。佢生喺意大利文藝復興,寫聖樂同16世紀,作曲羅馬學派代表。佢對基督敎會音,影響持久。
帕勒斯特里納主要以佢嘅彌撒曲同經文歌出名,數量分別超過105首同250首[1]。佢對歐洲嘅教會音樂同世俗音樂發展有持久嘅影響,特別係對對位法嘅發展[2]。根據《格羅夫音樂在線》所講,帕勒斯特里納「喺後特倫多會議時期成功咁調和咗天主教教會音樂嘅功能性同美學目標,令佢獲得長久嘅名聲,成為理想嘅天主教作曲家,並且畀佢嘅風格(更準確嚟講係後世對佢風格嘅選擇性觀點)攞到標誌性嘅地位,成為完美成就嘅典範。」[3]
生平
[編輯]巴勒斯特里納喺1525年出世喺教皇國嘅巴勒斯特里納鎮,就喺羅馬附近,佢嘅老豆老母係拿坡里人,叫聖多同帕爾瑪・皮爾路易吉。可能係2月3號出世嘅。佢阿媽喺1536年1月16號過身,嗰陣巴勒斯特里納得10歲。有啲文件話佢1537年第一次去羅馬,做咗聖母大殿嘅合唱團員。呢間教堂係羅馬教區嘅教皇大殿之一,喺嗰度佢學到文學同音樂。[4] 1540年,佢搬去羅馬,喺胡格諾教派嘅克勞德・古迪梅爾嘅學校讀書。[4] 佢仲跟過羅賓・馬拉佩爾同菲爾曼・勒貝爾學嘢。佢嘅大部分事業都喺羅馬度過。
巴勒斯特里納喺北歐嘅複音音樂風格影響下成長。呢種音樂喺意大利嘅主導地位主要係得益於兩位有影響力嘅尼德蘭作曲家,紀堯姆・杜費同若斯坎・德普雷,佢哋喺意大利度過咗好長嘅一段事業。當時嘅意大利仲未出現過咁有名或者咁有實力嘅複音音樂家。[2] 奧蘭多・迪・拉索喺巴勒斯特里納早年陪伴佢,仲以顧問嘅身份喺佢風格嘅形成中扮演咗重要角色。[4]
由1544年到1551年,巴勒斯特里納係佢家鄉主要教堂巴勒斯特里納主教座堂嘅管風琴手。1551年,教宗儒略三世(之前係巴勒斯特里納主教)任命巴勒斯特里納做聖伯多祿大殿嘅朱利亞小堂(即係合唱團嘅意思)嘅樂長,[5]呢個合唱團係由教堂嘅修士組成嘅。巴勒斯特里納將佢第一本出版嘅作品(1554年),一本彌撒曲集,獻俾儒略三世。呢係第一本由本地作曲家創作嘅彌撒曲集,因為喺巴勒斯特里納嗰個年代嘅意大利,大多數宗教音樂作曲家都係嚟自低地國家、法國或者西班牙。[6] 事實上,呢本書係以克里斯托瓦爾・德・莫拉萊斯嘅作品為藍本:封面嘅木刻幾乎完全係抄襲呢個西班牙作曲家嘅書。
1555年,教宗保祿四世下令所有教皇合唱團員都要係神職人員。由於巴勒斯特里納早婚仲有四個仔女,佢冇辦法繼續以俗人嘅身份喺小堂做嘢。[4]
喺之後嘅十年,巴勒斯特里納喺羅馬其他小堂同教堂都擔任過類似朱利亞小堂嘅職位,最出名嘅係拉特朗聖若望大殿(1555-1560年,呢個位置之前由拉索擔任)同聖母大殿(1561-1566年)。1571年佢返番朱利亞小堂,喺聖伯多祿大殿度過咗佢嘅餘生。1570年代對佢嚟講係困難嘅十年:佢喺三次唔同嘅瘟疫(分別喺1572年、1575年同1580年)中失去咗佢嘅兄弟、兩個仔同佢嘅老婆盧克雷齊婭・戈里。佢睇嚟曾經諗過做神父,但最後佢揀咗再婚,呢次係同一個有錢嘅寡婦維吉尼亞・多爾莫利結婚。呢次婚姻最終畀咗佢財政獨立(佢做合唱團長嘅人工唔高),令佢可以一直作曲到去世。
佢喺1594年2月2號因為胸膜炎喺羅馬過身。按照慣例,巴勒斯特里納喺佢死嘅同一日俾人葬咗,用一個普通嘅棺材,上面有個鉛牌,寫住「Ioannes Petrus Aloysius Praenestinus Musicae Princeps」。[7] 喺佢嘅葬禮上,有人唱咗一首五部分嘅《Libera me Domine》詩篇,由三個合唱團演唱。[8] 巴勒斯特里納嘅葬禮喺聖伯多祿大殿舉行,佢俾人埋喺大殿嘅地板下面。佢嘅墓後來俾新嘅建築覆蓋咗,而想搵返佢個墓嘅嘗試都冇成功過。
意大利作曲家喬瓦尼・瑪利亞・納尼諾同格雷戈里奧・阿萊格里,兩個都係佢嘅學生,繼續咗佢嘅作品。[4]
音樂
[編輯]概述
[編輯]帕萊斯特里納留低咗成百上千嘅作品,包括105首彌撒曲、68首奉獻曲、至少140首牧歌同300多首經文歌。此外,仲有至少72首聖詩、35首尊主頌、11首連禱,同四至五套哀歌。[2] 帕萊斯特里納嘅《第三調式尊主頌》(1591年)入面嘅「榮耀頌」旋律,而家廣泛用喺復活節聖詩「Victory」(The Strife Is O'er)入面。[9]
佢對牧歌嘅態度有啲耐人尋味:喺佢1584年出版嘅《雅歌》經文歌集序言中,佢話唔再譜寫世俗文本,但兩年之後,佢又出版咗第二本世俗牧歌集(入面有啲係呢種體裁最出色嘅作品)。[2] 佢淨係出版咗兩本世俗文本嘅牧歌集,一本喺1555年,另一本喺1586年。[2] 另外兩本係宗教牧歌集,呢種體裁深受反宗教改革支持者嘅喜愛。[2]
帕萊斯特里納嘅彌撒曲展示咗佢嘅作曲風格點樣隨住時間發展。[2] 佢嘅《無名彌撒曲》似乎特別吸引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赫喺寫《B小調彌撒曲》嘅時候研究同演奏過呢首曲。[10] 帕萊斯特里納大部分嘅彌撒曲收錄喺1554年到1601年之間出版嘅13卷書入面,最後七卷係喺佢死後出版嘅。[2][11]
佢其中一首最重要嘅作品係《教宗馬塞盧彌撒曲》,呢首作品同特倫特大公會議有啲錯誤嘅歷史關聯。根據呢個故事(亦係漢斯·菲茨納嘅歌劇《帕萊斯特里納》嘅基礎),呢首彌撒曲係為咗說服特倫特大公會議,唔使徹底禁止喺宗教音樂中使用複音處理經文(相對於更直接易懂嘅同音處理)而作。[12] 不過,近年嘅學術研究顯示,呢首彌撒曲其實係喺樞機主教開會討論禁令之前作嘅(可能早到10年前)。[12] 歷史資料顯示,特倫特大公會議作為一個正式機構,從來冇禁止過任何教會音樂,亦冇喺呢個議題上作出任何裁決或正式聲明。呢啲故事嘅來源,係一啲參加會議嘅人士同冇參與會議討論嘅人傾偈時表達嘅非官方意見。呢啲意見同傳聞經過幾個世紀,變成咗虛構嘅故事,俾人寫落書入面,而家仲經常錯誤咁當成歷史事實嚟教。雖然我哋唔知帕萊斯特里納嘅創作動機係乜,但佢可能真係好注重經文嘅可理解性;不過,呢唔係為咗符合反宗教改革嘅任何教義,[12] 因為根本冇呢啲教義。佢嘅特色風格由1560年代一直保持到佢生命嘅最後。羅奇嘅假設認為,帕萊斯特里納對富有表現力或情感嘅文本採取看似冷漠嘅處理方式,可能係因為佢要應訂單大量創作,又或者係刻意決定喺教會音樂中唔應該有太強烈嘅表達,[2] 呢個假設反映咗現代人對表達自由嘅期望,亦低估咗帕萊斯特里納嘅作品氣氛係因應經文嘅禮儀場合而調整,而唔係逐句逐句咁表達經文嘅意思。佢嘅作品主要靠教會調式嘅獨特特色同聲部組合嘅變化嚟表達情感。帕萊斯特里納作品嘅演出版本同錄音往往偏好使用較為熟悉嘅調式同標準嘅(SATB)聲部編排,呢啲做法忽略咗佢嘅作品喺表達多樣性方面嘅特色。
帕萊斯特里納嘅作品有兩個全面嘅版本:一個係由弗朗茨·克薩韋爾·哈貝爾編輯、喺1862年到1894年之間由德國萊比錫嘅Breitkopf同Härtel出版社出版嘅33卷本;另一個係由R. Casimiri同其他人編輯、喺二十世紀中期由意大利羅馬嘅Fratelli Scalera出版社出版嘅34卷本。
「帕萊斯特里納風格」
[編輯]帕萊斯特里納音樂嘅一個標誌性特徵係,不協和音通常會放喺小節入面嘅弱拍上。[13] 呢種做法產生咗一種更加順耳同協和嘅複音類型,而家被認為係文藝復興晚期音樂嘅典範,因為帕萊斯特里納喺約斯坎·德普雷(1521年逝世)之後成為咗歐洲最重要嘅作曲家。
喺大學課程教授嘅「帕萊斯特里納風格」嘅文藝復興對位法,通常係根據18世紀作曲家同理論家約翰·約瑟夫·富克斯嘅編纂,佢喺1725年出版咗《創作聲樂複音音樂階梯》(Steps to Parnassus)一書。富克斯以帕萊斯特里納為榜樣,將對位法分成五種「種類對位法」,設計嚟俾學生做練習,喺遵守嚴格嘅和聲同旋律要求嘅同時,逐步增加聲部嘅複雜節奏組合。呢種方法廣泛採用,亦係19世紀對位法訓練嘅主要基礎。不過富克斯對帕萊斯特里納風格做咗一啲簡化,特別係強制使用全音符嘅定旋律,呢啲簡化後來俾克努德·耶佩森同R. O. 莫里斯等作者糾正返。帕萊斯特里納嘅音樂喺好多方面都符合富克斯嘅規則,特別係第五種對位法,但唔完全符合佢嘅教學格式。
最主要嘅見解係,帕萊斯特里納達到嘅「純粹」複音風格遵循咗一套不變嘅風格同組合要求,呢個見解係正確嘅。富克斯嘅教學手冊得到佢同時代嘅J.S. 巴赫嘅認可,巴赫本人仲改編咗帕萊斯特里納嘅兩首彌撒曲嚟演出。
根據富克斯嘅講法,帕萊斯特里納建立同遵循咗呢啲基本準則:
- 音樂嘅流動係動態嘅,唔係呆板或靜態嘅。
- 旋律應該盡量少用大跳。(耶佩森:「線條係帕萊斯特里納風格嘅起點。」)[13]
- 如果有大跳,就一定要係小嘅大跳,而且要即刻用相反方向嘅級進嚟平衡。
- 不協和音要限制喺延留音、經過音同弱拍上面。如果唔協和音落喺強拍上(喺延留音入面),就一定要即刻解決。
富克斯冇提到帕萊斯特里納嘅音樂短句點樣跟隨佢譜寫嘅句子語法,呢啲嘢早期嘅作曲家唔係時常都會注意到。另外,帕萊斯特里納嘅作品入面仲有好多音畫。最基本嘅例子係,當拉丁文有「descendit」(下降)呢啲字嘅時候,音樂動向會向下;當有「de coelis」(從天上)呢啲字嘅時候,音樂會靜止或者用終止式。[14]
聲譽
[編輯]帕萊斯特里納喺佢嗰年代已經好出名,而喺佢死後,佢嘅聲譽同影響力更加有增無減。J.S. 巴赫研究過同親手抄寫咗帕萊斯特里納嘅第一本《彌撒曲集》,仲喺1742年改編咗無名彌撒嘅《垂憐經》同《榮歸主頌》。[15]
菲力士·門德爾遜將佢列入最偉大音樂家嘅名冊,仲寫過:「我見到有啲人淨係讚貝多芬,有啲人淨係讚帕萊斯特里納,仲有啲人淨係讚莫扎特或者巴赫,我就會好唔開心。我話齊讚四個,唔係就一個都唔好讚。」[16]
羅馬樂派嘅保守音樂繼續以帕萊斯特里納嘅風格創作(喺17世紀被稱為「第一實踐」),呢啲作曲家包括佢嘅學生喬瓦尼·瑪利亞·納尼諾、魯傑羅·喬瓦內利、阿爾坎傑洛·克里韋利、特奧菲洛·加爾加里、弗朗切斯科·索里亞諾同格雷戈里奧·阿萊格里。[8]直到1750年代,帕萊斯特里納嘅風格仲係經文歌創作嘅參考,好似弗朗切斯科·巴爾桑蒂喺1750年左右創作嘅《六首對經》(由[彼得]韋爾克喺1762年左右出版)就係「以帕萊斯特里納風格」寫成。
19世紀嘅時候,朱塞佩·拜尼做咗好多關於帕萊斯特里納嘅研究,佢喺1828年出版咗一本專著,令帕萊斯特里納再次成為焦點,仲加強咗佢喺特倫托大公會議教會音樂改革期間係「教會音樂救星」嘅傳說。[11]
20同21世紀嘅學者大致上都認為帕萊斯特里納係一個技術完美、實力勁又細膩嘅作曲家。[2]當代分析指出帕萊斯特里納嘅作品有好多現代特質,例如研究音色同音響、喺大型作品中運用聲音組合、注重縱向同橫向嘅編排,仲有對歌詞配樂嘅考究。呢啲獨特嘅特徵,加上輕鬆自然嘅表達同一種難以形容嘅「與眾不同」,直到今日都係帕萊斯特里納作品最吸引人嘅地方。[17]
卡利亞里嘅音樂學院就係以佢嘅名字命名。
喺2009年,德國電視台ZDF/Arte製作咗一部關於呢位作曲家嘅電影。片名叫《Palestrina - Prince of Music》,由格奧爾格·布林特魯普執導。[18]
疏仕
[編輯]- ↑ Stevens 2021.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Roche 1970.
- ↑ Lockwood, O'Regan & Owens 2001.
- ↑ 4.0 4.1 4.2 4.3 4.4 Ferris, George T. (2007). Great Italian and French Composers. Dodo Press. pp. 3–4. ISBN 978-1-4065-2375-1.
- ↑ Lino Bianchi,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 ↑ Perry, John.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 Tunes". hymnary.org.
- ↑ Cascioli, Giuseppe (1894). La Vita e le Opere di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義大利文). p. 98.
- ↑ 8.0 8.1 Zoe Kendrick Pyne,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His Life and Times (London: Bodley Head, 1922).
- ↑ Brink, Emily; Polman, Bert, 編 (1998). The Psalter Hymnal Handbook. 喺26 January 2015搵到.
- ↑ Christoph Wolff,《Der Stile Antico in der Musik Johann Sebastian Bachs: Studien zu Bachs Spätwerk》(Wie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1968),第224-225頁。
- ↑ 11.0 11.1 James Garrat,《Palestrina and the German Romantic Imagination》(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 ↑ 12.0 12.1 12.2 John Bokina,《Opera and Politics》(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7),第129-131頁。
- ↑ 13.0 13.1 Knud Jeppesen,《Counterpoint: The Polyphonic Vocal Style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Glen Haydon譯(由Alfred Mann撰寫新序;New York: Prentice-Hall,1939年,重印New York: Dover,1992年)。
- ↑ Georgiades, Thrasybulos (1974). Music and Language The Rise of Western Music as Exemplified in Settings of the M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Leaver, Robin A. (25 November 2016). The Routledge Research Companion to Johann Sebastian Bach. Taylor & Francis. ISBN 978-1-315-45280-7.
- ↑ Zannos, Susan (March 2004). The Life and Times of Felix Mendelssohn. Mitchell Lane Publishers, Inc. p. 40. ISBN 978-1-61228-916-8.
palestrina.
- ↑ Clara Marvin,《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A Research Guide》(Routledge Publishing Inc,2002),ISBN 978-0-8153-2351-8
- ↑ Internet Movie Data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