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槍


機關槍,簡稱機槍,係種全自動同可快速連續發射子彈嘅槍,主要用來提供火力支援、壓制或者掩護。除咗攻擊敵方人員之外,重可以攻擊無裝甲防護或者裝甲防護弱嘅設備。
機關槍通常分為輕機槍、中機槍、通用機槍同重機槍三類。口徑20毫米以上嘅通常叫做機炮。
由於連續射擊造成嘅後坐力好大,為咗保持穩定,機關槍通常有腳架,或者裝喺固定嘅機座上面。機關槍主要發射口徑12.7毫米或者14.5毫米嘅步槍子彈。
現代概覽
[編輯]呢章節 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7月) |
同埋半自動槍械唔同,半自動槍械每發射一粒子彈就要扣一次雞,機槍嘅設計係只要揸住雞掣唔放,就會繼續射擊。[1] 而家,呢個詞語淨係限於相對重型嘅班組武器,能夠提供持續或者頻繁嘅自動射擊,只要彈藥供應充足。機槍可以用嚟對付步兵、低飛飛機、細船同埋輕型/冇裝甲嘅陸地車輛,而且可以提供壓制火力(直接或者間接)或者喺一片土地上執行區域拒止,用掠 местности射擊。佢哋通常裝喺快速攻擊車輛上面,例如技術車,嚟提供重型機動火力,又會裝喺坦克等裝甲車輛上面,嚟攻擊啲目標,啲目標細到唔值得用主要武器,或者快到冇辦法有效噉用主要武器嚟攻擊,仲會裝喺飛機上面,作為防禦武器或者掃射地面目標,不過喺戰鬥機上面,真嘅機槍已經大部分畀大口徑轉膛炮取代咗。
一啲機槍實際上可以持續射擊幾乎幾個鐘頭;其他自動武器用唔夠一分鐘就會過熱。因為佢哋會變得好熱,所以絕大多數設計都係由開放式槍栓射擊,等後膛嘅空氣可以喺連射之間冷卻。佢哋通常亦都有槍管冷卻系統、慢速加熱嘅重型槍管,或者可拆卸嘅槍管,等熱嘅槍管可以換走。
雖然機槍細分做「輕型」、「中型」、「重型」或者「通用」,但係就算最輕嘅機槍都通常比標準步兵武器大同重好多。[2] 中型同重型機槍要唔係裝喺三腳架上面,就係裝喺車輛上面;當步兵攜帶嗰陣,機槍同埋相關設備(三腳架、彈藥、後備槍管)需要額外嘅組員。
輕機槍嘅設計係為咗向班排提供機動火力支援,通常係風冷武器,裝有盒型彈匣或者彈鼓同埋兩腳架;佢哋可能會用全尺寸步槍子彈,但係現代嘅例子通常用中間型子彈。中型機槍用全尺寸步槍子彈,設計喺固定位置用,裝喺三腳架上面。重機槍係第一次世界大戰嗰陣出現嘅詞語,用嚟描述重型中型機槍,喺第二次世界大戰嗰陣繼續用,例如日軍嘅哈奇開斯M1914嘅仿製品;但係今日,佢係用嚟指口徑至少有12.7 mm(0.5 in)嘅自動武器,[3] 但係細過20 mm(0.8 in)。通用機槍通常係輕型中型機槍,可以裝兩腳架同埋彈鼓喺輕機槍嘅角色入面用,又可以裝三腳架同埋彈鏈供彈喺中型機槍嘅角色入面用。

機槍通常有簡單嘅準星同埋照門,不過用光學瞄準鏡都越來越普遍。直接射擊嘅常見瞄準系統係交替使用實心(「ball」)子彈同埋曳光彈(通常每四粒子彈就有一粒曳光彈),等射擊手可以睇到彈道,將火力「引導」到目標上面,同埋指揮其他士兵嘅火力。
好多重機槍,例如白朗寧M2 .50 BMG機槍,都夠精準,可以喺好遠嘅距離攻擊目標。喺越南戰爭期間,卡洛斯·海斯卡克用一支裝咗望遠瞄準鏡嘅.50口徑重機槍,創下咗7,382 ft(2,250 m)嘅遠距離射擊記錄。[4] 呢個促使咗.50口徑反器材狙擊步槍嘅推出,例如巴雷特M82。
其他自動武器根據使用嘅子彈尺寸、子彈係從閉鎖式槍栓定係開放式槍栓發射,以及使用嘅槍機係鎖定定係某種形式嘅後座作用,再細分做幾個類別。
使用手槍口徑彈藥嘅全自動槍械,主要根據尺寸叫做衝鋒手槍或者衝鋒槍;使用霰彈槍子彈嘅槍械幾乎都叫做自動霰彈槍。個人防禦武器(PDW)呢個詞語有時會用喺發射專用穿甲彈嘅武器上面,如果唔係咁嘅話,佢哋會畀人當做衝鋒手槍或者衝鋒槍,但係佢嘅定義唔係特別嚴格,而且歷史上一直用嚟描述各種武器,從普通衝鋒槍到緊湊型突擊步槍都有。從閉鎖式槍栓發射全威力步槍子彈嘅可選射擊模式步槍叫做自動步槍或者戰鬥步槍,而發射中間型子彈嘅步槍叫做突擊步槍。
突擊步槍係手槍口徑衝鋒槍同埋全尺寸戰鬥步槍嘅尺寸同重量之間嘅折衷方案,佢哋發射中間型子彈,而且有半自動同埋連發或者全自動射擊選項(可選射擊模式),有時後兩者都會有。
操作
[編輯]

好多機槍都係閉鎖式槍栓類型,並且遵循以下循環:
通過拉機柄向後拉動(手動或者電動)槍栓組件/槍栓座,直到槍栓座嚙合阻鐵,並且保持喺後方位置,直到啟動雞掣,令槍栓座向前移動
將新嘅子彈裝入膛室並鎖定槍栓
通過擊針或者撞針(除咗使用電點火底火嘅飛機中口徑機槍之外)撞擊底火嚟發射子彈,底火會喺槍栓到達鎖定位置嗰陣點燃火藥。
喺槍栓向後移動嘅時候,解鎖同埋將用過嘅彈殼從膛室入面移除,並且將佢彈出武器外面
將下一粒子彈裝入膛室。通常,後座力彈簧(又叫做主彈簧)嘅張力會將槍栓推返到位,而凸輪會將新嘅子彈從供彈裝置、彈鏈或者彈匣度剝離出嚟。
只要操作員啟動雞掣,循環就會重複。鬆開雞掣會通過嚙合阻鐵嚟重置雞掣機構,等武器喺槍栓座完全喺後方嘅情況下停止射擊。
對於所有閉鎖式槍栓自動槍械嚟講,操作基本上都係一樣嘅,無論啟動呢啲機構嘅方式係乜嘢。亦都有多膛室嘅形式,例如轉輪機炮,同埋一啲類型,例如施瓦茨洛斯機槍等等,佢哋唔鎖定槍栓,而係用某種類型嘅延遲後座作用。
設計
[編輯]
大多數現代機槍都係閉鎖式類型,喺呢啲機槍入面,大多數都採用氣體操作式重新裝填嘅原理,佢從射出嘅子彈度抽取一啲推進氣體,用佢嘅機械壓力嚟解鎖槍栓同埋循環槍機。呢啲入面嘅第一種係法國嘅克萊爾兄弟發明嘅,佢哋喺 1892 年獲得咗一種氣體操作步槍嘅專利,其中包括一個氣缸。俄羅斯嘅PK通用機槍係一個更現代嘅例子。另一種高效且廣泛使用嘅形式係後座力驅動類型,佢利用槍嘅後座力能量嚟達到相同嘅目的。機槍,例如M2白朗寧同埋MG42,都係第二種。凸輪、槓桿或者致動器吸收後座力嘅一部分能量嚟操作槍嘅機構。
外部驅動武器使用外部電源,例如電動機或者手搖曲柄,嚟驅動佢嘅機構通過射擊順序。呢種現代武器通常叫做加特林機槍,係根據最初嘅發明者命名嘅(唔單止係眾所周知嘅 19 世紀手搖曲柄原始機槍嘅發明者,仲有第一個電動版本嘅發明者)。佢哋有幾個槍管,每個槍管都有一個相關嘅膛室同埋槍機喺旋轉轉盤上面,仲有一個凸輪系統,佢哋會喺每個槍機旋轉通過順序嘅時候,逐步噉裝彈、上膛同埋發射;基本上每個槍管都係一支獨立嘅栓動步槍,使用通用嘅供彈源。旋轉動作嘅連續性同埋佢對過熱嘅相對免疫力,令到佢可以達到好高嘅循環射速,通常每分鐘幾千發子彈。轉膛炮比氣體或者後座力操作嘅槍更唔容易卡彈,因為外部電源會彈出啞彈,唔會再有麻煩;但係喺罕見嘅自供電轉膛炮嘅情況下,呢個係唔可能嘅。轉膛設計本質上相對笨重同昂貴,因此通常用於大型子彈,直徑 20 mm 或者更大,通常叫做轉膛炮——雖然步槍口徑嘅迷你炮係一個例外。雖然呢啲武器非常可靠且非常有效,但係一個缺點係電源同埋驅動機構嘅重量同尺寸令到佢哋通常唔適合喺車輛或者飛機以外嘅地方使用。
轉輪機炮,例如毛瑟MK 213,係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德國人開發嘅,為咗提供具有合理射速同可靠性嘅大口徑火炮。同轉膛形式相反,呢啲武器得一個槍管同埋一個後座力操作嘅槍架,槍架裝住一個旋轉膛室,通常有五個膛室。當每粒子彈發射嗰陣(電動發射),槍架會向後移動,旋轉膛室,咁樣亦都會彈出用過嘅彈殼,將下一粒子彈索引到要發射嘅槍管,並且將下一粒子彈裝入膛室。呢個動作同 19 世紀同 20 世紀常見嘅轉輪手槍嘅動作非常相似,畀咗呢種武器佢個名。鏈炮係一種特定嘅、獲得專利嘅轉輪機炮類型,喺呢種情況下,個名嚟自佢嘅驅動機構。

正如上面提到嘅,長時間射擊機槍會產生大量嘅熱。喺最壞嘅情況下,呢個可能會導致子彈過熱並且喺冇扣雞掣嘅情況下都爆炸,可能會導致損壞,或者令到槍循環佢嘅槍機,並且繼續射擊,直到佢耗盡彈藥供應或者卡彈為止;呢個叫做「煮沸效應」(同「失控射擊」唔同,「失控射擊」係阻鐵喺鬆開雞掣嗰陣冇重新嚙合)。為咗防止煮沸效應發生,需要某種類型嘅冷卻系統或者設計元素。早期嘅機槍通常係水冷嘅,雖然呢種技術非常有效(而且的確係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機槍臭名昭著嘅效率嘅來源之一),但係水套亦都畀已經笨重嘅設計增加咗相當大嘅重量;佢哋亦都容易受到敵人嘅子彈本身嘅攻擊。可以提供裝甲,喺第一次世界大戰入面,特別係德國人經常噉做;但係呢個又畀槍增加咗更多嘅重量。風冷機槍通常具有快速更換槍管(通常由組員攜帶)、被動散熱片,或者喺一啲設計入面,強制風冷,例如劉易斯機槍採用嘅嗰種。冶金學嘅進步同埋喺槍管內襯入面使用特殊複合材料,令到喺射擊期間可以吸收同散發更多嘅熱量。射速越高,就越頻繁噉要更換槍管,並且等佢哋冷卻。為咗盡量減少呢個情況,大多數風冷槍都淨係短暫連射或者以降低嘅射速射擊。一啲設計——例如MG42嘅好多變種——能夠達到超過每分鐘 1,200 發子彈嘅射速。電動加特林機槍可以達到所有機槍入面最快嘅射速,部分原因係呢種形式涉及到從外部注入系統嘅額外能量,而唔係依賴從子彈入面嘅推進劑度獲得嘅能量,部分原因係下一粒子彈可以喺彈出前一粒子彈殼嘅同時或者之前插入,仲有部分原因係呢種設計本質上非常有效地處理咗唔想要嘅熱量——實際上係喺每次射擊之後快速更換槍管同埋膛室。構成加特林嘅多個槍管係比其他單槍管槍械更大嘅金屬塊,因此,對於畀定嘅熱量嚟講,佢哋嘅溫度上升得慢好多,同時佢哋亦都更擅長散發多餘嘅熱量,因為額外嘅槍管提供咗更大嘅表面積嚟散發唔想要嘅熱能。除咗噉之外,佢哋喺高速射擊期間嘅設計性質上會高速旋轉,呢個具有增強風冷嘅副作用。
喺子彈入膛同埋同時發射嘅武器入面,機械定時對於操作員安全至關重要,以防止子彈喺未正確入膛之前就發射。機槍由一個或者多個機械阻鐵控制。當阻鐵到位嘅時候,佢實際上會喺槍栓嘅運動範圍入面嘅某個點停止槍栓。一啲阻鐵喺槍栓鎖定喺後方嘅時候停止佢。其他阻鐵阻止擊針喺子彈鎖定入膛之後向前移動。幾乎所有機槍都有一個「保險」阻鐵,[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佢只係阻止雞掣嚙合。
歷史
[編輯]
第一批成功嘅機槍設計喺 19 世紀中期開發出嚟。現代機槍嘅關鍵特徵,佢哋相對較高嘅射速,更重要嘅係機械裝填,[5] 第一次出現喺 1862 年型加特林機槍入面,佢畀美國海軍採用咗。呢啲武器仍然係手動動力嘅;但係,隨住海勒姆·馬克沁利用後座力能量嚟驅動佢嘅馬克沁機槍入面嘅重新裝填嘅想法,呢個情況發生咗變化。加特林博士亦都試驗咗電動機動力嘅型號;正如上面討論嘅,呢種外部動力機槍重新裝填亦都喺現代武器入面得到咗應用。
雖然「機槍」呢個術語嘅技術用法有所唔同,但係美國運動武器同埋彈藥製造商協會使用嘅現代定義係「一種全自動槍械,當雞掣保持喺後方嘅時候,佢會連續噉裝彈、射擊同埋彈殼,直到彈藥耗盡或者鬆開雞掣上面嘅壓力為止。」[5] 呢個定義排除咗大多數早期嘅手動操作連發武器,例如加特林機槍同埋諾登費爾特機槍等連發排槍。
中世紀
[編輯]
已知嘅多發武器嘅最早祖先係中世紀嘅管風琴炮。其中一種武器嘅機械化嘅早期嘗試例子,會係 1570 年代中期喺英格蘭生產嘅一種「戰爭引擎」,佢能夠一次射擊 160 到 320 發子彈,一次射擊 4、8、12 或者 24 粒子彈,射速最高大約係當時典型火繩槍手射速嘅 3 倍。亦都有人聲稱,呢種槍可以「隨時隨地」重新裝填,而且無論天氣點樣都可以射擊,但係儘管喺倫敦塔進行咗測試,英國政府都冇採用呢種武器。[6][7] 第一批能夠從單個槍管度發射多發子彈而唔使完全手動重新裝填嘅槍械,係 1500 年代後期喺歐洲製造嘅轉輪手槍。其中一種係喺德國紐倫堡製造嘅肩射槍長度武器,大約喺 1580 年。另一種係轉輪火銃,由紐倫堡嘅漢斯·斯托普勒喺 1597 年生產。[8]
17世紀
[編輯]喺單一槍械子彈開發之前,真正嘅連發長管槍械係難以製造嘅;儘管如此,連桿式連發步槍,例如卡爾霍夫連發槍同埋庫克森連發槍,喺 17 世紀都有少量生產。
可能最早嘅現代機槍嘅前身例子喺東亞搵到。根據《武備志》,一本喺 17 世紀頭四分之一期間製作嘅檢查中國軍事裝備嘅小冊子,中國軍隊嘅軍械庫入面有「百子連珠炮」。呢個係一種連發大炮,由一個裝住炮彈嘅料斗供彈,佢嘅發射係按順序進行嘅。佢嘅工作方式類似於 1824 年嘅珀金斯蒸汽炮或者 1845 年嘅本寧菲爾德電解炮,只係用咗慢燃火藥嚟代替蒸汽或者電解產生嘅氣體作為推進力。[9] 另一種連發槍係由中國平民戴梓喺 17 世紀後期生產嘅。呢種武器亦都係料斗供彈,但係從未投入批量生產。[10]
喺 1655 年,愛德華·索默塞特,第二代伍斯特侯爵喺《發明世紀》入面提到,一種喺一分鐘內裝填、瞄準同埋射擊最多 6 支牆式火繩槍 60 次嘅方法,總射速為每分鐘 360 發子彈,不過,同埋本書入面提到嘅所有發明一樣,唔確定佢係唔係真係製造出嚟。[11]
有時有人聲稱(即係喺喬治·摩根·欽恩嘅《機槍》入面),喺 1663 年,機槍嘅自動原理嘅首次提及係喺一位名叫帕爾默嘅英國人向英國皇家學會提交嘅論文入面,佢描述咗一種可以通過後座力或者氣體操作嘅排槍。[12] 但係,最近冇人能夠搵到呢篇論文,而且所有關於帕爾默喺呢段時期嘅多發武器嘅參考文獻,似乎都係指某種更常見嘅卡爾霍夫連發槍或者洛倫佐尼系統槍。儘管如此,喺 1663 年,至少有提到一種真正嘅自動槍嘅概念,佢係呈現畀魯珀特王子嘅,但係佢嘅類型同埋操作方法都係未知嘅。[13]
18世紀
[編輯]
喺 1708 年,君士坦丁堡有報導話,一位法國軍官發明咗一種非常輕型嘅大炮,佢可以喺兩分半鐘內從單個槍管度發射 30 發子彈,總射速為每分鐘 12 發子彈。[14][15]
喺 1711 年,一位名叫巴布奧嘅法國律師向第戎議會展示咗一種曲柄操作嘅「戰爭機器」,佢由 10 支卡賓槍槍管組成,並且通過一個「彈鼓」裝填,能夠連發射擊。據說佢喺 400 到 500 步嘅距離都好精準,而且衝擊力夠大,可以一次穿透 2 到 3 個人(喺近距離嗰陣)。亦都有人聲稱,佢能夠喺步兵進入火槍射程或者騎兵進入手槍射程之前射擊 5 到 6 次,而且每次射擊之間嘅間隔唔超過準備手槍、上膛同埋鬆開擊錘所需嘅時間,而且幾乎同騎兵一樣靈活。據說另一種更重型嘅版本能夠投擲手榴彈,而且亦都有人提議為呢部機器配備一個風箱,用嚟清除射擊期間積聚嘅煙霧。[16][17]
另一種早期嘅轉輪槍係由倫敦律師詹姆斯·普克爾創造嘅,佢喺 1718 年 5 月 15 號為佢所謂嘅「普克爾槍」申請咗專利。佢係一種手動操作嘅 1.25 英寸(32 mm)口徑燧發槍大炮嘅設計,帶有一個轉輪彈巢,能夠喺更換彈巢重新裝填之前發射 6–11 發子彈,預計喺船上面使用。[18] 佢係最早畀人叫做機槍嘅武器之一,喺 1722 年就咁叫,[19] 雖然佢嘅操作同現代對呢個詞語嘅用法唔符。根據普克爾嘅講法,佢能夠向基督徒發射圓形子彈,向突厥人發射方形子彈。[18]</ref> 但係,佢喺商業上係失敗嘅,而且冇畀採用或者大量生產。
喺 1729 年,法國寫咗一份關於一部機器嘅報告,佢能夠喺幾分鐘內發射 600 粒子彈。[20]
喺 1720 年,一位名叫菲利普·瓦林傑嘅法國發明家發明咗一種細大炮,佢可以連續發射 16 發子彈,佢喺洛林公爵面前演示咗呢個發明。[21] 喺 1737 年,有人提到,喺葡萄牙軍隊服役嘅丹麥人雅各布·德·魏因霍爾茨發明咗一種大炮,佢能夠每分鐘發射 20 到 30 發子彈,但係需要 15 個人嚟操作佢。呢啲大炮同埋葡萄牙艦隊一齊運去印度,參加 1740 年代嘅殖民戰爭。[22][23] 喺 1737 年仲有提到,一位德國工程師發明咗一種 10 磅炮,佢能夠喺一分鐘內發射 20 次。[24] 喺 1740 年,一位名叫謝瓦利埃·德·貝納克嘅法國人開發咗一種大炮,佢能夠每分鐘射擊 11 次。[25] 同時,冇幾耐之後喺英格蘭,喺 1747 年,詹姆斯·艾利斯發明咗一種大炮,佢能夠喺一分鐘內同時裝填同埋發射 20 次,並且將佢呈現畀英國皇家學會。[26] 喺 1750 年,喺丹麥,一位名叫斯圖本炮兵隊長嘅普魯士人發明咗一種後膛裝填大炮,佢由 4 個人操作,並且由紙彈藥筒供彈,能夠喺一分鐘內發射 24 次,並且喺同年向丹麥國王同埋一啲其他高級官員演示咗佢。[27][28] 喺 1764 年,法國人昂熱·古達爾喺佢嘅作品《中國間諜》入面寫道,佢喺巴黎協助驗證咗一種「大炮」,佢能夠喺一分鐘內發射 60 次。[29] 喺 1773 年,托馬斯·德薩居利埃發明咗另一種大炮,佢能夠喺一分鐘內發射 23 或者 24 次,並且喺每次射擊之後清潔自己。[30][31] 喺 1775 年,有人提到,喺英格蘭,伍爾維奇嘅一位身份不明嘅炮手發明咗兩門大型大炮,佢哋嘅射速達到咗 59 秒半鐘射擊 59 發子彈。[32][33]
同樣喺 1775 年,一位名叫杜佩龍嘅法國人發明咗一種後膛裝填排槍,佢類似於後嚟嘅機關炮,由 3 或者 4 個人操作,能夠每分鐘發射 24 支槍管 10 次,總射速為每分鐘 240 發子彈。[34]
喺 1776 年,英格蘭一位嚟自威斯特摩蘭郡嘅發明家發明咗一種槍,佢能夠喺一分鐘內「僅僅通過一隻手嘅運動」裝填同埋發射 120 次。[35]
喺 1777 年,費城嘅槍械匠約瑟夫·貝爾頓向大陸會議提供咗一種「新型改進型槍」,佢能夠喺五秒鐘內發射多達 20 發子彈;同埋使用複雜嘅槓桿式槍機嘅舊式連發槍唔同,佢使用咗更簡單嘅疊層裝藥系統,並且裝填咗單個大型紙彈藥筒。國會要求貝爾頓修改 100 支燧發槍,用呢種方式發射八發子彈,但係當貝爾頓嘅價格證明太高嘅時候,就取消咗訂單。[36][37]
喺 1779 年,一位名叫威廉·威爾遜·賴特嘅英國發明家生產咗一部由 21 支火槍槍管組成嘅機器,佢由 3 個人操作,佢聲稱呢部機器嘅射速比單個人裝填同埋發射 3 次火槍快 3 倍。[38]
喺 1788 年,一位瑞士士兵發明咗一部由 10 個人操作嘅機器,佢能夠喺 3 分鐘內發射 300 粒子彈。[39]
同樣喺 1788 年,有報導話,一位普魯士軍官發明咗一種槍,佢能夠連續發射 400 粒子彈。[40][41]
喺 1790 年,一位法國軍隊嘅前軍官,名叫約瑟夫-弗朗索瓦-路易·格羅貝爾,發明咗一部「彈道機器」或者「火工彈道機器」,佢有多個槍管,由 4 個人操作,並且具有連續嘅旋轉運動,能夠以各種口徑每分鐘發射 360 發步槍子彈。[42][43]
喺 1792 年,一位名叫雷納德嘅法國藝術家發明咗一件軍械,佢可以由一個人操作,並且每分鐘發射 90 發子彈。[44][45]
同樣喺 1792 年,一位名叫加尼耶嘅法國技工發明咗一個由 15 支槍管組成嘅火槍排,佢能夠喺 2 分鐘內發射 300 發子彈,總射速為每分鐘 150 發子彈,或者每槍管每分鐘 10 發子彈,並且可以由一個人操作。[46]
19世紀
[編輯]喺 19 世紀初期同中期,出現咗一啲速射武器,佢哋提供多發射擊,大多數係排槍。排槍(例如機關炮)同埋雙管手槍依靠複製槍嘅所有部件,雖然諾克槍使用咗唔係咁理想嘅「鏈式發火」現象(其中多個膛室同時點燃),嚟將火花從單個燧發槍槍機傳播到多個槍管。轉輪手槍亦都唔需要多個擊錘,但係使用多個手動操作嘅槍管。轉輪手槍進一步將呢個簡化到只需要一個預先準備好嘅彈巢,並且將推進彈巢同埋上膛擊錘聯繫埋一齊。但係,呢啲仍然係手動操作嘅。
喺 1805 年,一位嚟自北安普敦嘅英國發明家設計咗一種大炮,佢可以每分鐘自動準備底火、裝彈同埋發射 10 次。[47]
喺 1806 年,一位名叫普茨先生嘅維也納銅版雕刻師同埋機械師發明咗一部機器大炮,佢可以每秒鐘或者可能每分鐘最多 60 次噉裝彈、發射同埋清潔自己,不過射速受到槍管過熱嘅限制。[48]
喺 1819 年,一位嚟自巴爾的摩嘅美國發明家設計咗一種有 11 支槍管嘅槍,佢可以喺一分鐘內發射 12 次,總射速為每分鐘 132 發子彈。[49]
喺 1821 年,法國裔美國「火王」伊凡·伊凡尼茨·查伯特喺英格蘭演示咗一種前膛裝填連發大炮,佢能夠喺 6 分鐘內發射 30 發子彈,或者每分鐘 5 發子彈。佢由一個「輪子」操作,輪子由連接喺大炮上面嘅倉庫度嘅紙彈藥筒供彈,並且使用嚟自大炮上面另一個地方嘅火柴架嘅火柴點燃。[50][51][52]
喺 1825 年,一本意大利書嘗試編目地球上所有已知國家嘅所有地形特徵,佢提到喺法國有「機械步槍」用嚟保衛倉庫,佢哋能夠喺唔重新裝填嘅情況下發射 120 發子彈。[53]
喺 1828 年,一位愛爾蘭本地人發明咗一種唔需要清潔或者前膛裝填嘅旋轉炮,佢可以製造成任何尺寸,並且隨時可以用做普通大炮,每分鐘發射 40 發子彈。[54]
同樣喺 1828 年,一位名叫萊西爾-弗魯耶嘅法國人發明咗一種轉輪大炮,佢能夠每分鐘發射 12 發子彈,並且由 2 名炮兵操作。喺 1854 年,呢種大炮會喺法國海軍博物館度展出。[55]
喺法國,喺 1831 年,一位嚟自孚日省嘅機械師發明咗一種槓桿操作嘅大炮,佢可以每分鐘發射 100 發子彈。[56]
喺 1832 年,一位名叫哈梅爾嘅法國機械師設計咗一部機器,佢能夠每分鐘發射 500 發步槍子彈。[57]
喺 1830 年代,半島戰爭嘅英國退伍軍人約翰·斯科特·莉莉爵士發明咗「莉莉步槍排」。[58]
喺 1830 年代中期,瑞士人約翰·斯圖布爾設計咗一種機槍,佢嘗試將佢賣畀俄羅斯、英國同埋法國政府。英國同埋俄羅斯政府表示咗興趣,但係前者拒絕向斯圖布爾付款,斯圖布爾後嚟就呢次違規行為起訴咗佢哋,而後者就試圖監禁佢。法國政府起初表示咗興趣,雖然佢指出斯圖布爾嘅發明喺機械方面冇問題,但係佢拒絕咗佢,聲稱呢部機器既缺乏新穎性,又唔可以畀軍隊有用噉使用。據報導,呢種槍係後膛裝填嘅,由某種料斗度嘅彈藥筒供彈,並且可以發射 34 支 1 英寸口徑嘅槍管 4 或者 6 次,總射速為每分鐘 136 或者 204 發子彈。[59][60][61][62][63]

威廉·萊昂·麥肯齊嘅傳記提到,喺 1839 年,一位底特律嘅發明家喺度研製一種大炮,佢可以每分鐘發射 50 到 60 次。[64]
喺 1842 年,一位名叫湯姆森或者湯普森嘅美國醫生發明咗一種大炮,佢由預先裝好嘅後膛炮件供彈,有 4 支槍管,通過旋轉彈巢操作,可以喺 50 秒內發射 50 次,甚至喺 500 秒內發射多達 500 次。[65][66]
喺 1846 年,一位名叫弗朗西斯·迪克森嘅美國人發明咗一種大炮,佢通過使用制動器嚟裝彈、準備底火同埋發射自己,射速為每分鐘 30 到 40 發子彈。佢嘅一種變體由類似鐘錶嘅機械裝置操作,並且可以設定為沿住軌道自行移動一定距離,然後發射 10 次,再返回佢嘅原始位置。[67][68]
同樣喺 1846 年,喺加拿大,發明家西蒙「拉羅謝爾」戈特龍發明咗一種大炮,佢類似於佢喺 1836 年建造嘅連發大炮嘅木製模型,但係佢自嗰陣時以嚟對佢進行咗一啲改進,當日嘅典型前膛裝填大炮只能夠以佢速度嘅一小部分發射嗰陣,佢可以每分鐘發射 10 或者 12 次,一份報導佢嘅英文報紙聲稱,佢可以喺同一段時間內發射多達 60 次,並且喺每次射擊之後清潔自己。佢由曲柄操作,當日嘅典型大炮需要十二個人或者更多人嚟操作嗰陣,佢可以由一個人操作,由嚟自旋轉彈巢嘅紙彈藥筒供彈,並且使用單獨嘅撞擊帽嚟點火。拉羅謝爾試圖令加拿大軍方對佢嘅發明產生興趣,但係由於複雜性同埋成本嘅原因畀拒絕咗,雖然呢個引起咗法語加拿大報章嘅一啲批評,但係令到發明家停止咗對佢嘅開發,轉而從事更有利可圖嘅活動。拉羅謝爾大炮嘅模型仍然喺魁北克國家美術館度展出。[69][70][71]
喺 1847 年,J.R. 尼科爾斯喺《科學美國人》上面發表咗一篇關於電動點火機械機槍原型嘅簡短描述。作者描述嘅模型規模細,佢嘅工作原理係垂直旋轉一系列槍管,等佢喺頂部從「管」或者料斗度供彈,並且根據作者嘅講法,喺接收到裝藥之後,可以立即喺任何仰角發射。[72]
喺 1848 年,意大利人切薩雷·羅薩利奧宣布咗佢發明咗一種機槍,佢可以由單個人操作,並且每分鐘發射 300 發步槍子彈,或者每小時 12,000 發子彈(喺計埋重新裝填彈藥「箱」所需嘅時間之後)。[73]
喺 1851 年 6 月,一位名叫弗朗西斯·麥克蓋特里克嘅英國發明家演示咗一個據稱能夠喺 10 分鐘內發射 10,000 發球形彈藥筒嘅「戰爭引擎」模型。[74]
喺 1852 年,一位愛爾蘭移民到美國嘅德拉尼演示咗一種使用獨特嘅輪鎖點火形式嘅轉膛炮。[75]
喺 1854 年,亨利·克拉克申請咗英國機械操作機槍嘅專利。呢種武器使用並排排列嘅多個槍管,由旋轉彈巢供彈,類似於炮塔轉輪手槍入面使用嘅彈巢,而旋轉彈巢又由料斗供彈,類似於尼科爾斯使用嘅系統。根據作者嘅講法,呢種槍可以用撞擊或者電力發射。喺呢種槍嘅撞擊版本入面,發射係通過單獨嘅撞擊帽進行嘅,而且後膛可以裝住鬆散嘅火藥同埋子彈,或者紙彈藥筒。[76] 據說呢種武器嘅模型能夠喺 2000 碼嘅距離以極高嘅精確度每分鐘發射 1800 發子彈,並且由兩匹馬拉動,佢製造出嚟並且進行咗測試,但係顯然冇畀軍方採用。[77][78][79][80] 同年,亨利·貝塞麥提出咗機槍嘅水冷,連同水清潔系統,雖然佢後嚟放棄咗呢個設計。喺佢嘅專利入面,貝塞麥描述咗一種液壓氣動延遲後座作用操作嘅全自動大炮。專利嘅一部分亦都提到要同槍械一齊使用嘅蒸汽操作活塞,但係專利嘅大部分都係詳細介紹前者嘅系統。[81]
喺美國,約翰·安德魯斯·雷諾茲喺 1855 年申請咗一種機槍類型武器嘅專利。[82] 另一項早期美國手動操作機槍嘅專利,帶有後座作用操作嘅上膛機構,係由 C. E. 巴恩斯喺 1856 年申請嘅。[83]
喺法國同埋英國,法國人弗朗索瓦·朱利安喺 1856 年獲得咗一種機械操作機槍嘅專利。呢種武器係一種大炮,佢從一種開放式管狀彈匣類型度供彈,只係用滾筒同埋無盡鏈條嚟代替彈簧。[84]
阿加爾槍,又叫做「咖啡磨槍」,因為佢嘅外形似咖啡磨,係由威爾遜·阿加爾喺美國內戰開始嗰陣發明嘅。呢種武器嘅特點係機械化裝填,使用連接到武器上方料斗嘅手搖曲柄。呢種武器具有單個槍管,並且通過轉動同一個曲柄嚟發射;佢嘅操作係使用裝有撞擊帽嘅紙彈藥筒,並且插入到充當膛室嘅金屬管入面;因此,佢喺功能上類似於轉輪手槍。呢種武器喺 1861 年向林肯總統進行咗演示。佢對呢種武器印象非常深刻,以至於當場買咗 10 支,每支 1,500 美元。聯邦軍隊最終總共購買咗 70 支呢種武器。但係,由於軍械部嘅過時觀點,呢啲武器同埋佢更出名嘅同類武器加特林機槍一樣,只係得到咗有限嘅使用。
加特林機槍,喺 1861 年由理查德·喬丹·加特林獲得專利,係第一種提供受控、順序射擊同埋機械裝填嘅機槍。呢個設計嘅關鍵特徵係預先準備好嘅彈藥筒嘅機械裝填同埋用於順序高速射擊嘅手搖曲柄。佢首先喺美國內戰入面得到咗非常有限嘅應用;佢隨後得到咗改進,並且喺普法戰爭同埋西北叛亂入面使用。好多加特林機槍喺 19 世紀後期賣畀咗其他軍隊,並且繼續使用到 20 世紀初期,直到佢哋逐漸畀馬克沁機槍取代為止。早期嘅多槍管槍械嘅尺寸同重量大約同當時嘅火炮相當,而且通常畀人認為係霰彈或者葡萄彈嘅大炮嘅替代品。[85] 移動呢啲槍所需嘅大型輪子需要較高嘅射擊位置,呢個增加咗佢哋組員嘅脆弱性。[85]</ref> 黑火藥彈藥筒嘅持續射擊產生咗一團煙霧,令到喺 19 世紀後期無煙火藥面世之前,冇辦法隱蔽。[86] 加特林機槍畀佢哋冇辦法到達嘅火炮瞄準,佢哋嘅組員畀佢哋睇唔到嘅狙擊手瞄準。[85]</ref> 加特林機槍最成功嘅應用係擴張歐洲殖民帝國,因為喺裝備差嘅土著軍隊面前,佢冇面臨到呢啲威脅。[85]</ref>
喺 1864 年,喺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之後,丹麥開始咗一個計劃,旨在開發一種槍,佢使用發射嘅子彈嘅後座力嚟重新裝填槍械,雖然要到 1888 年先至會生產出工作模型。[87]
喺 1870 年,瑞典軍隊嘅霍爾斯滕·弗里伯格中尉獲得咗全自動後座作用操作槍械槍機嘅專利,並且可能喺 1882 年左右生產咗衍生設計嘅射擊原型:呢個係 1907 年謝爾曼機槍嘅先驅,雖然由於使用黑火藥產生嘅快速殘渣積聚,弗里伯格嘅設計唔係一種實用嘅武器。[88]
同樣喺 1870 年,普魯士軍隊嘅巴伐利亞團喺普法戰爭入面使用咗一種獨特嘅機關炮式武器。呢種武器由並排擺放嘅四支槍管組成,佢用機械裝填系統取代咗法國機關炮嘅手動裝填,機械裝填系統嘅特點係喺每支槍管嘅後膛都有一個裝住 41 發子彈嘅料斗。雖然佢有時得到有效嘅使用,但係機械困難阻礙咗佢嘅操作,而且佢最終喺戰爭結束後冇幾耐就畀人放棄咗(de)。[89]
馬克沁同埋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第一種實用嘅自供電機槍係喺 1884 年由海勒姆·馬克沁爵士發明嘅。馬克沁機槍使用咗之前發射嘅子彈嘅後座力嚟重新裝填,而唔係手動動力,令到佢嘅射速比早期嘅設計(例如諾登費爾特同埋加特林武器)高好多。馬克沁亦都引入咗水冷嘅使用,通過槍管周圍嘅水套嚟減少過熱。馬克沁嘅槍畀廣泛採用,而且衍生設計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嘅各方都有使用。呢個設計需要更少嘅組員,而且比諾登費爾特同埋加特林機槍更輕、更易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嘅戰鬥經驗證明咗機槍嘅軍事重要性。美國陸軍喺 1912 年每個團配備咗四挺機槍,但係到咗 1919 年,呢個配額增加到每個團 336 挺機槍。[90]

基於馬克沁嘅重型槍,例如維克斯機槍,同埋好多其他機槍武器一齊加入戰鬥,呢啲武器嘅大部分都係喺 20 世紀初期開始出現嘅,例如哈奇開斯機槍。衝鋒槍(例如,德國嘅MP 18)以及更輕嘅機槍(第一挺大量部署嘅輕機槍係麥德森機槍,紹沙輕機槍同埋劉易斯機槍好快就跟住出現)喺第一次世界大戰入面首次得到大量使用,同時亦都大量使用咗大口徑機槍。第一次世界大戰入面傷亡嘅最大單一原因實際上係火炮,但係結合鐵絲網,機槍贏得咗可怕嘅聲譽。
喺戰爭之前同埋戰爭期間發生嘅另一個基本發展係槍械設計師將機槍自動裝填機構併入手槍入面,產生咗半自動手槍,例如博查特(1890 年代)、自動衝鋒手槍同埋後嚟嘅衝鋒槍(例如貝瑞塔M1918)。
飛機裝載機槍喺第一次世界大戰入面首次用於戰鬥。呢個立即提出咗一個基本問題。對於單座戰鬥機入面嘅槍嚟講,最有效嘅位置顯然係為咗瞄準嘅目的,直接喺飛行員嘅前面;但係呢個位置顯然會導致子彈擊中移動嘅螺旋槳。早期嘅解決方案,除咗簡單噉希望運氣喺飛行員嗰邊(使用未同步嘅向前射擊槍之外),包括使用推進式螺旋槳嘅飛機,例如維克斯F.B.5、皇家飛機工廠F.E.2同埋艾爾柯DH.2,避開螺旋槳嘅機翼安裝,例如紐波特10同埋紐波特11嘅機翼安裝,或者裝甲螺旋槳葉片,例如莫蘭-索尼耶L型上面安裝嘅葉片,佢哋會令螺旋槳偏轉未同步嘅槍火。到咗 1915 年年中,德意志帝國空軍引入咗可靠嘅槍械同步器,令到通過定時槍嘅發射嚟避開葉片,從而通過旋轉嘅螺旋槳向前發射閉鎖式槍栓機槍成為可能。盟軍直到 1916 年都冇同等嘅系統,結果佢哋嘅飛機遭受咗嚴重嘅損失,呢個時期叫做福克災難,係根據福克Eindekker命名嘅,福克Eindekker係第一架採用新技術嘅德國飛機。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嘅時期同埋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隨住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有更好嘅材料面世,輕機槍變得更容易攜帶;布倫輕機槍等設計取代咗笨重嘅前身,例如劉易斯機槍,喺班組支援武器嘅角色入面,而現代中型機槍(例如M1919白朗寧機槍)同埋重機槍(例如白朗寧M2)之間嘅區分變得更加清晰。新嘅設計基本上放棄咗水套冷卻系統,因為佢哋既唔理想(由於更加強調機動戰術),又唔必要(多謝通過更換槍管嚟防止過熱嘅替代同埋更優越嘅技術)。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嘅時期亦都產生咗第一挺廣泛使用且成功嘅通用機槍,德國嘅MG 34。雖然呢挺機槍喺輕型同中型角色入面都同樣出色,但係佢證明咗難以大量製造,而且金屬加工行業嘅專家畀請嚟重新設計呢挺武器,以適應現代工具,創造咗MG 42。呢種武器更簡單、生產成本更平、射速更快,並且喺除咗車載安裝之外嘅所有應用入面都取代咗 MG 34,因為 MG 42 嘅槍管更換系統喺安裝嗰陣冇辦法操作。
冷戰
[編輯]
使用 MG 42 嘅經驗令到美國發布咗一項要求,要用類似嘅武器嚟取代老舊嘅白朗寧自動步槍,佢亦都會取代 M1919;簡單噉使用 MG 42 本身係唔可能嘅,因為設計簡報要求一種可以從髖部或者肩部射擊嘅武器,好似 BAR 一樣。由此產生嘅設計,M60通用機槍,喺越南戰爭期間發畀咗部隊。
隨住高射速武器對於快速移動嘅噴射機嚟講,為咗可靠噉擊中佢哋嘅對手係必要嘅,呢個變得好清楚,加特林喺電動武器方面嘅工作畀人回憶起,並且設計咗 20 mm M61火神炮;仲有一個小型化嘅 7.62 mm 版本,最初叫做「迷你火神炮」,並且好快就縮短做「迷你炮」,好快就投入生產,用於直升機,喺直升機上面,射速可以彌補直升機作為射擊平台嘅不穩定性。
人機界面
[編輯]
輕機槍上面最常見嘅界面係手槍握把同埋雞掣,上面裝住槍托。車載同埋三腳架安裝嘅機槍通常有鏟形握把。早期嘅機槍通常以手搖曲柄為特色,而現代嘅外部動力機槍,例如迷你炮,通常使用操縱桿上面嘅電子按鈕或者雞掣。喺 20 世紀後期,瞄準鏡同埋其他複雜嘅光學儀器變得更加常見,而唔係更基本嘅機械瞄具。
早期手動機槍嘅裝填系統通常嚟自鬆散(未鏈接)彈藥筒嘅料斗。手動操作嘅排槍通常要一次性重新裝填(每支槍管都係手動重新裝填,或者使用一組固定喺板上面嘅彈藥筒,板會插入到武器入面)。對於料斗嚟講,通常可以喺武器射擊嗰陣添加子彈。呢個逐漸轉變為彈鏈供彈系統,彈鏈要唔係由人(射擊手或者支援人員)揸住,就係放喺袋或者箱入面。一啲現代車載機槍使用無鏈供彈系統。
現代機槍通常以四種方式之一安裝。第一種係兩腳架,通常同武器集成埋一齊,喺輕型同中型機槍上面好常見。另一種係三腳架,通常喺中型同重型機槍上面搵到。喺船隻、車輛同埋飛機上面,機槍通常安裝喺樞軸座上面,樞軸座係一個鋼柱,佢連接到車輛嘅框架或者車身。最後一種常見嘅安裝類型係作為車輛軍備系統嘅一部分,例如坦克同軸或者飛機軍備嘅一部分。呢啲通常係電動發射嘅,並且具有複雜嘅瞄準系統,例如美國直升機軍備子系統。
睇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Machine gun | History, Description, & Facts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英文).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0-10-01. 喺2023-03-06搵到.
- ↑ Weapon : a visual history of arms and armour. Richard Holmes. London: Dorling Kindersley. 2006. ISBN 1-4053-1619-5. OCLC 441045309.
{{cite book}}
: CS1 maint: others (link) - ↑ "Machine Guns and Machine Gun Gunnery" (PDF). US Marine Corps. 原先內容歸檔 (PDF)喺19 February 2018. 喺23 December 2017搵到.
- ↑ Henderson, Charles (2005). Marine Sniper. Berkley Caliber. ISBN 0-425-10355-2.
- ↑ 5.0 5.1 "SAAMI.org terminology glossary". Sporting Arms and Ammunition Manufacturers' Institute. 原著喺2003-08-24歸檔. 喺2015-08-23搵到.
- ↑ "Letters and papers described in the published Calendar of State Papers, Domestic: Edward VI, Mary, and Elizabeth".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2-11-26. 喺2022-11-26搵到.
- ↑ Henry Dircks (2021).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In Three Parts. BoD – Books on Demand. p. 203. ISBN 9783752531671.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09-07. 喺2022-12-20搵到.
- ↑ Roger Pauly (2004). Firearms: The Life Story of a Technology.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SBN 978-0-313-32796-4.
- ↑ Song, Yingxing; Sun, E-tu Zen; Sun, Shiou-Chuan (1997). Chinese Technolog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Courier Corporation. p. 271. ISBN 978-0-486-29593-0.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2-16. 喺2019-01-10搵到.
- ↑ Needham, Joseph (1987).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ume 5,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Part 7, Military Technology: The Gunpowder Epi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408. ISBN 978-0-521-30358-3.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2-16. 喺2019-01-10搵到.
- ↑ Worcester.), Edward SOMERSET (2nd Marquis of (April 3, 1825). "A Century of the Names and Scantlings of Such Inventions, as at Present I Can Call to Mind to Have Tried and Perfected, Etc. With Historical and Explanatory Notes, and a Biographical Memoir by C.F. Partington". 原先內容歸檔喺December 16, 2023. 喺June 25, 2021搵到 –透過Google Books.
- ↑ Willbanks, James H. (2004). Machine Guns: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ir Impact. ABC-CLIO. ISBN 9781851094806. 原先內容歸檔喺December 16, 2023. 喺October 17, 2020搵到 –透過Google Books.
- ↑ Birch, Thomas (1756). "The History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for Improving of Natural Knowledge, from Its First Rise: In which the Most Considerable of Those Papers Communicated to the Society, which Have Hitherto Not Been Published, are Inserted in Their Proper Order, as a Supplement to th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2-16. 喺2020-11-07搵到.
- ↑ "Inventaire sommaire des archives historiques (Archives anciennes. Correspondance)". Paris, Imprimerie nationale. 1898.
- ↑ "Le Chasseur Français N°595 Janvier 1940 p. 60".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2-03-08. 喺2022-03-08搵到.
- ↑ "Inventaire sommaire des archives historiques (Archives anciennes. Correspondance)". Paris, Imprimerie nationale. 1898.
- ↑ "Le Chasseur Français N°595 Janvier 1940 p. 60".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2-03-08. 喺2022-03-08搵到.
- ↑ "The Armoury of His Grace the Duke of Buccleuch and Queensberry" (PDF). 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 原先內容歸檔 (PDF)喺2016-03-04. 喺2015-08-23搵到.
- ↑ "Mémoires, rapports, correspondance concernant diverses inventions et propositions, 1729–1784 : Machine pour tirer 600 balles en quelques minutes ; moulins à bras pour le service des vivres ; « pompes et agrès servant à remédier aux accidents..."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1-18. 喺2023-11-18搵到.
{{cite web}}
: Text "Service historique de la Défense" ignored (help) - ↑ Davenport, Richard Alfred (1841). "Lives of Individuals who Raised Themselves from Poverty to Eminence Or Fortune".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2-16. 喺2022-11-01搵到.
- ↑ "Mercure français". 1737.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2-16. 喺2021-09-18搵到.
- ↑ Mhamai, S. K. (1984). "SAWANTS OF WADI Coastal Politics in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 ↑ Template:BNA
- ↑ Template:BNA
- ↑ Worcester.), Edward SOMERSET (2nd Marquis of (April 3, 1825). "A Century of the Names and Scantlings of Such Inventions, as at Present I Can Call to Mind to Have Tried and Perfected, Etc. With Historical and Explanatory Notes, and a Biographical Memoir by C.F. Partington" –透過Google Books.
- ↑ Template:BNA
- ↑ "The Universal Magazine". 1750.
- ↑ "The Universal Magazine of Knowledge and Pleasure". 1764.
- ↑ "The Annual Register". 1803.
- ↑ Duncan, Francis (1879). "History of the Royal Regiment of Artillery".
- ↑ "Newspapers.com".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1-09-18. 喺2021-09-18搵到.(
)
- ↑ Sands, Brymer, Murray and Cochran (1775). "Scots Magazine, and Edinburgh Literary Miscellany".
{{cite web}}
: 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作者名單 (link) - ↑ Nouveau Règlement pour la filature des soies, (no publisher name or imprint), p. 25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23-12-16., 1775 OCLC 405531902
- ↑ Template:BNA
- ↑ Harold L. Peterson (2000). Arms and Armor in Colonial America, 1526–1783. 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 pp. 217–18. ISBN 978-0-486-41244-3.
- ↑ United States Continental Congress (1907). Journals of the Continental Congress. USGPO. pp. 324, 361.
- ↑ Template:BNA
- ↑ "The Gentleman's Magazine". 1789.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2-16. 喺2022-02-27搵到 –透過Google Books.
- ↑ "Maryland Gazette: Thursday, August 28, 1788" (PDF). msa.maryland.gov. 原先內容歸檔 (PDF)喺26 April 2022. 喺20 August 2022搵到.
- ↑ Template:BNA
- ↑ France (1789). "Procès-verbal des séances de l'Assemblée nationale: 1789–1791".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2-16. 喺2021-08-06搵到.
- ↑ Procès-verbal de l'Assemblée des communes et de l'Assemblée nationale, imprimé par son ordre. Chez Badouin, Impr. de l'Assemblée nationale.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1-07-09. 喺2021-06-30搵到.
- ↑ Template:BNA
- ↑ "The Gentleman's Magazine". 1792.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2-16. 喺2021-08-06搵到.
- ↑ "Archives Parlementaires".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2-10-31. 喺2022-04-26搵到.
- ↑ Burke, Edmund (1805). "Annual Register".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2-16. 喺2022-04-30搵到.
- ↑ "Zeitung für Industrie und Handlung". 1806.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2-16. 喺2022-09-08搵到.
- ↑ "Newspapers.com".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2-04-28. 喺2022-04-20搵到.(
)
- ↑ Template:BNA
- ↑ "Newspapers.com".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1-09-20. 喺2021-09-20搵到.(
)
- ↑ Template:BNA
- ↑ Pagnozzi, G. R. (1825). "Geografia moderna universale: ovvero descrizione fisica, statistica topografica di tutti i paesi conosciuti della terra, Volume 10".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2-16. 喺2023-10-30搵到.
- ↑ Template:BNA
- ↑ "The Court Journal: Gazette of the Fashionable World, Literature, Music, and the Fine Arts". 1854.
- ↑ Template:BNA(
)
- ↑ "Annales". 1831.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2-16. 喺2020-10-17搵到.
- ↑ Féret, Charles (1900) Fulham Old and New vol. II, p. 273.
- ↑ Lenotre, G (2014). Vieilles Maisons, Vieux Papiers. Tallandier. p. 81. ISBN 979-1-02-100758-1.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2-16. 喺2019-08-26搵到.
- ↑ "Infernal Machine". John Bull "For God, the King, and the People!".第XVI卷第807號.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9-06-16. 喺2019-08-26搵到 –透過LastChanceToRead.com.
- ↑ "La Presse". Gallica (法文). 1838-05-22.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9-08-12. 喺2019-08-26搵到.
- ↑ Koenigliches Kings Ministerium. Die von dem Schweizer Johann Steuble erfundene, von Alexander Heilbronn in London zum Kaufe angebotene neuartige Kriegswaffe (Salvengeschütz), 1836–1837 (報告) (German、French). Bayerische Hauptstaatsarchiv.
{{cite report}}
: CS1 maint: unrecognized language (link) - ↑ Template:BNA
- ↑ Lindsey, Charles (1862). "The Life and Times of Wm. Lyon Mackenzie: With an Account of the Canadian Rebellion of 1837, and the Subsequent Frontier Disturbances, Chiefly from Unpublished Documents".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2-16. 喺2021-08-24搵到.
- ↑ Template:BNA
- ↑ Weekly Globe, Volume 1. Blair & Reeves. 1842. p. 609.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2-16. 喺2022-06-21搵到.
- ↑ Template:BNA
- ↑ "Newspapers.com".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1-10-25. 喺2021-09-19搵到.(
)
- ↑ Template:BNA
- ↑ "Le Journal de Québec" (法文).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1-02-06. 喺2021-02-02搵到.
- ↑ "Canon de Larochelle – Gautron dit Larochelle, Siméon". Collections.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1-05-16. 喺2021-04-03搵到.
{{cite web}}
: Text "MNBAQ" ignored (help) - ↑ Scientific American. Munn & Company. 1847. p. 172.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2-16. 喺2019-01-10搵到.
- ↑ AC09990011, Anonymus (April 10, 1848). "Foglio ufficiale. L'Indipendente dell' alto Po". Feraboli. 原先內容歸檔喺December 16, 2023. 喺October 17, 2020搵到 –透過Google Books.
- ↑ Ellis (F.L.S.), Robert (April 10, 1851). "Index and introductory. Raw materials. Machinery. vol. 2. Manufactures. Fine arts. Colonies. vol. 3 Foreign states". Spicer brothers. 原先內容歸檔喺December 16, 2023. 喺October 17, 2020搵到 –透過Google Books.
- ↑ Tompkins, William Ward (April 10, 1851). "United Service Journal: Devoted to the Army, Navy and Militia of the United States". W.W. Tompkins. 原先內容歸檔喺December 16, 2023. 喺October 17, 2020搵到 –透過Google Books.
- ↑ office, Great Britain Patent; Woodcroft, Bennet (23 December 2017). "Abridgments of the Specifications Relating to Fire-arms and Other Weapons, Ammunition, and Accoutrements: A.D. 1588–1858-Pt. II. A.D. 1858–1866". Printed by George E. Eyre and William Spottiswoode, pub. at the Great seal patent office. p. 163.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2-16. 喺10 January 2019搵到.
- ↑ https://www.britishnewspaperarchive.co.uk/viewer/bl/0000418/18540617/001/0003(
)
- ↑ https://www.britishnewspaperarchive.co.uk/viewer/bl/0000937/18540624/065/0006(
)
- ↑ https://www.britishnewspaperarchive.co.uk/viewer/bl/0000237/18540714/006/0003(
)
- ↑ https://www.britishnewspaperarchive.co.uk/viewer/bl/0000408/18540608/038/0003(
)
- ↑ "Provisional Specifications Not Proceeded with". The Mechanics' Magazine. R. A. Brooman. 1855. p. 259.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2-16. 喺2019-01-10搵到.
- ↑ "Improvement in fire-arms". Google Patents.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2-16. 喺23 December 2017搵到.
- ↑ "HyperWar: The Machine Gun (Vol. /Part )". Ibiblio.org. 原先內容歸檔喺25 December 2017. 喺23 December 2017搵到.
- ↑ Office, Patent (1859). Patents for inventions. Abridgments of specifications. p. 265.
- ↑ 85.0 85.1 85.2 85.3 Emmott, N.W. "The Devil's Watering Pot"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September 1972 p. 70
- ↑ Emmott, N.W. "The Devil's Watering Pot"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September 1972 p. 72
- ↑ "Sidste skud fra det danske maskingevær Madsen". www.avisen.dk. 3 April 2008. 原先內容歸檔喺6 May 2021. 喺3 April 2021搵到.
- ↑ "HyperWar: The Machine Gun (Vol. I/Part III)". Ibiblio.org. 原先內容歸檔喺22 December 2017. 喺23 December 2017搵到.
- ↑ Smithurst, Peter (2015). The Gatling Gu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 46. ISBN 978-1-4728-0598-0.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12-16. 喺2019-01-10搵到.
- ↑ Ayres, Leonard P. (1919). The War with Germany (第2版).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p. 65.
外部連結
[編輯]- Discover Military Machine Guns
- "From Gatling to Browning"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6-04-04. – 1945 年 9 月《大眾科學》雜誌嘅文章
- "How Machine Guns Work" – HowStuffWorks 關於機槍運作嘅文章,包括動畫圖解
- The REME Museum of Technology – machine guns
- 美國專利 15,315 – 一個早期自動大炮嘅專利
- Vickers machine gun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