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
蕭邦 | |
---|---|
姓名原文 | Fryderyk Franciszek Szopen |
出生日 | 1810年3月1號 |
出生地 | Żelazowa Wola |
本名 |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
死亡日 | 1849年10月17號 (39歲) |
死亡地 | 巴黎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
死因 | 肺癆 |
國籍 | 法國、俄羅斯帝國、華沙公國、Congress Poland、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
母語 | 波蘭文 |
識嘅語言 | 法文、波蘭文 |
母校 | Chopin University of Music、華沙大學 |
職業 | 作曲家、鋼琴家、music educator、virtuoso、音樂人、教育學家 |
名作 | Études、Polonaise in A-flat major "Heroic", Op. 53、夜曲、Ballades |
阿爸 | Nicolas Chopin |
阿媽 | Tekla Justyna Chopin |
兄弟姊妹 | Ludwika Jędrzejewicz Chopin、Emilia Chopin、Izabela Barcińska |
[改維基數據] | |
法德力·蕭邦(法文:Frédéric-François Chopin,波蘭文: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年3月1號—1849年10月17號[1])係一個波蘭嘅鋼琴家同埋浪漫時期作曲家,主要係作鋼琴獨奏嘅曲。
佢喺波蘭一條叫Żelazowa Wola嘅村出世。佢阿媽係波蘭人,佢阿爸就係法國人。佢20歲去咗巴黎,39歲喺巴黎因為肺癆而死[2]。
佢係歷史上最有影響力同最受歡迎嘅鋼琴作曲家之一,係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嘅人物之一,係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人物。
音樂
[編輯]概述
[編輯]蕭邦留低嘅作品超過230首;有啲佢細個時寫嘅作品已經唔見咗。佢所有仲喺度嘅作品都同鋼琴有關,淨係得好少數唔係鋼琴獨奏曲,例如鋼琴協奏曲、歌曲或者室內樂。[3]
蕭邦受過貝多芬、海頓、莫扎特同克萊門蒂嘅傳統教育;佢仲用克萊門蒂嘅鋼琴教學法嚟教學生。佢都受到胡梅爾發展出嚟嘅炫技但又帶有莫扎特風格嘅鋼琴技巧影響。佢話巴赫同莫扎特係最影響佢音樂觀嘅兩個作曲家。[4]蕭邦早期嘅作品風格係同佢嗰個年代嘅「華麗」鍵盤作品一樣,好似Ignaz Moscheles、Friedrich Kalkbrenner等人嘅作品咁。早期作品冇咁直接受到波蘭民間音樂同意大利歌劇嘅影響。佢好多特色裝飾音(例如佢嘅「花腔」)都係由歌唱借嚟嘅。佢嘅旋律線越嚟越多體現佢祖國音樂嘅調式同特色,好似持續低音咁。[5]
蕭邦將愛爾蘭作曲家約翰·菲爾德發明嘅新沙龍音樂類型夜曲提升到更高嘅水平。佢係第一個將敘事曲[6]同諧謔曲寫成獨立音樂會作品嘅作曲家。佢仲用自己嘅一系列獨立前奏曲(作品28,1839年出版)開創咗一個新類型。佢喺佢嘅兩套練習曲(作品10喺1833年出版,作品25喺1837年出版)中,發揮咗李斯特、克萊門蒂同莫舍萊斯喺1820年代同1830年代已經開始發展嘅音樂會練習曲概念嘅詩意潛力。[7]
蕭邦亦將流行嘅舞曲賦予更豐富嘅旋律同表現力。蕭邦嘅馬祖卡舞曲雖然源自傳統波蘭舞蹈(馬祖卡舞),但同傳統嘅有所不同,因為佢係為音樂廳而作,而唔係舞廳。正如J. Barrie Jones所講:「係蕭邦將馬祖卡舞曲放喺歐洲音樂地圖上。」[8] 佢生前發表嘅七首蕭邦嘅波蘭舞曲(死後仲出咗九首),由Op. 26對開始(1836年出版),為呢種形式嘅音樂訂立咗新標準。[9] 佢嘅蕭邦嘅華爾茲亦係特別為沙龍演奏而寫,而唔係為舞廳而作,速度通常快過喺舞池跳嘅版本。[10]
標題、作品號同版本
[編輯]蕭邦啲有名嘅作品獲得咗描述性嘅標題,例如革命練習曲(作品10,第12首)同埋一分鐘華爾茲(作品64,第1首)。不過,除咗佢嘅《葬禮進行曲》之外,作曲家從來冇為器樂作品除咗類型同編號之外加咗其他名稱,將所有可能嘅音樂以外嘅聯想留俾聽眾;而家好多佢嘅作品所知嘅名字都係其他人發明嘅。[11][12] 冇證據顯示《革命練習曲》係為咗紀念波蘭反抗俄羅斯嘅失敗起義而寫;只不過係喺嗰個時候出現。[13] 《葬禮進行曲》,即係佢嘅第二奏鳴曲(作品35)嘅第三樂章,係佢唯一親自命名嘅例子,寫作時間早過奏鳴曲嘅其他部分,但冇特定事件或死亡啟發佢寫呢首曲。[14]
蕭邦自己用嘅最後一個作品號係65,即係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佢喺臨終時表達咗希望銷毀所有未發表手稿嘅願望。不過,應作曲家阿媽同姊妹嘅要求,佢嘅音樂遺囑執行人Julian Fontana揀選咗23首未發表嘅鋼琴曲,將佢哋分成八個新嘅作品號(作品66-73),喺1855年出版。[15] 1857年,蕭邦喺人生唔同階段創作嘅17首波蘭歌曲被收集並以作品74出版,但係作品內嘅順序並唔反映創作順序。[16]
自1857年以嚟出版嘅作品,用咗另一套編目系統取代作品號。最新嘅目錄由蕭邦研究所喺佢嘅網上蕭邦信息中心維護。較舊嘅Kobylańska目錄(通常用縮寫'KK'表示),以其編纂者波蘭音樂學家Krystyna Kobylańska命名,仍然被視為重要嘅學術參考。最新嘅死後出版作品目錄係蕭邦作品國家版嘅目錄,用縮寫'WN'表示。[17]
蕭邦嘅原始出版商包括Maurice Schlesinger同Camille Pleyel。[18] 佢嘅作品好快就喺十九世紀嘅鋼琴選集度出現。[19] 第一個合集版本係由布萊特科普夫-赫特爾出版社喺1878年到1902年間出版。[20] 蕭邦作品嘅現代學術版本之中,有一個以帕德雷夫斯基命名嘅版本(雖然佢喺工作開始之前就已經過身),[21] 喺1949年到1961年之間出版。[22] 不過,學術界而家唔再認同呢個版本。[21][22] 最近嘅波蘭國家版本,由揚·艾基爾編輯,喺1967年到2010年之間出版,係蕭邦國際鋼琴大賽推薦畀參賽者使用嘅版本。[23] 呢兩個版本都有詳細嘅解釋同討論,講解選擇同來源。[24][25]
因為當時嘅版權法,蕭邦喺法國、英國同德意志諸邦出版佢嘅音樂(即係話,每一首或者每一套作品,佢都同多達三個唔同嘅出版商合作)。所以,每一首作品通常都有三個唔同嘅「首版」。每個版本都唔同,蕭邦分開編輯佢哋,有時仲會喺編輯嘅時候修改音樂。再者,蕭邦提供畀出版商嘅來源都唔同,包括親筆稿、有註釋嘅校對稿同抄寫本。呢啲差異直到最近先開始受到更多關注。[26]
形式同和聲
[編輯]即興演奏係蕭邦創作過程嘅核心。不過,呢個唔等於衝動嘅亂彈:Nicholas Temperley寫道,「即興演奏係為觀眾而設計嘅,佢嘅出發點就係觀眾嘅期望,包括當時嘅音樂形式慣例」。[28] Temperley認為,鋼琴同管弦樂嘅作品,包括兩首協奏曲,「只不過係華麗鋼琴演奏嘅載體……形式上冗長,而且極度保守」。[29] 喺鋼琴協奏曲之後(兩首都係早期作品,喺1830年創作),蕭邦冇再嘗試大型多樂章形式,除咗佢後期嘅鋼琴同大提琴奏鳴曲之外;「相反,佢喺設計簡單但細胞結構複雜微妙嘅作品中達到接近完美嘅境界」。[30] Rosen提出,蕭邦個性嘅一個重要方面係佢靈活處理四小節樂句作為結構單位嘅手法。[31]
J. Barrie Jones 建議話「喺蕭邦嘅音樂會作品入面,四首敘事曲同四首詼諧曲可以話係最出色嘅」,佢仲補充話「船歌作品60號可以話係蕭邦豐富嘅和聲色彩同意大利式嘅溫暖旋律嘅代表作」。[32] Temperley 認為呢啲作品「喺情緒、主題材料同結構細節方面都有好大嘅變化」,佢哋都係基於一個擴展咗嘅「離開同返回」形式;「中段愈長,同開頭嘅主題喺調性、情緒同主題方面嘅距離愈遠,最後嘅重複部分就愈重要同戲劇性」。[33]
蕭邦嘅瑪祖卡舞曲同華爾茲都係簡單嘅三段體或者係插曲式嘅形式,有時仲會加個尾聲。[8][33] 瑪祖卡舞曲通常比佢其他作品更多民間音樂嘅特色,有時仲會用到調式音階同和聲,同埋用持續低音。不過,有啲作品都幾高深,例如作品63號第3首,裏面有個相隔一拍嘅卡農,喺音樂入面好少見。[34]
蕭邦嘅波蘭舞曲比起佢嘅波蘭前輩(包括佢嘅老師Żywny同Elsner)嘅作品有明顯嘅進步。同傳統嘅波蘭舞曲一樣,蕭邦嘅作品都係三拍子,而且喺旋律、伴奏同終止式都會有軍樂嘅節奏。同大部分前人嘅作品唔同,蕭邦嘅波蘭舞曲要求演奏者有高超嘅技巧。[35]
佢嘅夜曲結構更加完整,情感更加深厚,同佢喺1833年認識嘅Field嘅作品唔同。好多蕭邦嘅夜曲中段都有情緒激動嘅部分(通常都對演奏者有好高嘅要求),令作品更加富戲劇性。[36]
蕭邦嘅練習曲大多數都係簡單嘅三段體形式。[37] 佢用呢啲練習曲嚟教自己嘅鋼琴彈奏技巧[38]——例如彈三度雙音(作品25第6首),八度(作品25第10首),同重複音(作品10第7首)。[39]
前奏曲好多都好短,舒曼形容佢哋係「練習曲嘅開始」。[40] 受到巴赫嘅《平均律鍵盤曲集》啟發,蕭邦嘅前奏曲係跟住五度圈嚟寫(而唔係巴赫嘅半音音階順序),喺每個大調同小調都寫咗一首前奏曲。[41] 呢啲前奏曲可能唔係要一次過彈晒,甚至可能畀佢同之後嘅鋼琴家用嚟做其他作品,甚至其他作曲家嘅作品嘅前奏。Kenneth Hamilton提出呢個想法,佢提到Ferruccio Busoni喺1922年嘅一個錄音,先彈咗前奏曲作品28第7首,跟住就彈練習曲作品10第5首。[42]
蕭邦兩首成熟嘅鋼琴奏鳴曲(第2首,作品35號,1839年寫嘅,同第3首,作品58號,1844年寫嘅)都係四個樂章。喺作品35號入面,蕭邦將佢嘅高超鋼琴技巧融入咗一個大型音樂結構入面——「可以話係華麗風格嘅公開演奏同德國奏鳴曲原則之間嘅對話」。[43] 呢首奏鳴曲被認為係受到巴赫同貝多芬嘅影響。裏面引用咗巴赫嘅D大調大提琴組曲第6號(BWV 1012)嘅前奏曲;[44] 仲有提到貝多芬嘅兩首奏鳴曲:奏鳴曲作品111號,同奏鳴曲作品26號,後者同蕭邦嘅作品35號一樣,慢板樂章都係葬禮進行曲。[45][46] 蕭邦作品35號嘅最後一個樂章係一個短短嘅(得75小節)無窮動,兩隻手由頭到尾都係八度同度,當時嘅人覺得好震撼同唔音樂,包括舒曼。[47] 作品58號嘅奏鳴曲就更加接近德國傳統,有好多複雜嘅對位法段落,Samson話「簡直同布拉姆斯一樣」。[43]
蕭邦嘅和聲創新可能一部分係源於佢嘅鍵盤即興技巧。Temperley話,喺佢嘅作品入面,「新穎嘅和聲效果通常係由普通嘅倚音或者經過音同伴奏嘅旋律圖形組合而成」,而終止式就會因為用咗主調以外嘅和弦(那不勒斯六和弦同減七和弦)或者突然轉調去遙遠嘅調性而延遲。和弦進行有時會預示到後來作曲家如德布西嘅轉調手法,蕭邦用調式和聲嘅方式都係咁。[48]
Technique and performance style
[編輯]作品例子
[編輯]- 降 D 大調「狗仔」華爾茲(Little Dog Waltz / Minute Waltz)
- 降 E 大調華麗大華爾滋(Grande valse brillante in E-flat major)
註
[編輯]攷
[編輯]- ↑ 有啲料話佢係喺2月22號出世嘅。
- ↑ Smolenska-Zielinska, Barbara. "Chopin — Biography". Fryderyk Chopin. 原著喺2009-04-23歸檔. 喺2006-09-10搵到.
- ↑ Hedley & Brown 1980, p. 298.
- ↑ Samson 2001, §6 para 7.
- ↑ Samson 2001, §6 paras 1–4.
- ↑ Scholes 1938, "Ballade".
- ↑ Ferguson 1980, pp. 304–305.
- ↑ 8.0 8.1 Jones 1998b, p. 177.
- ↑ Szulc 1998, p. 115.
- ↑ Jones 1998a, p. 162.
- ↑ Hedley 2005, p. 264.
- ↑ Kennedy 1980, p. 130.
- ↑ Hedley & Brown 1980, p. 294.
- ↑ Kallberg 2001, pp. 4–8.
- ↑ Ståhlbrand.
- ↑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 17 Polish Songs, Op. 74". Classical Archives. 喺14 February 2010搵到.
- ↑ Smialek, William; Trochimczyk, Maja (2015). Frédéric Chopin: A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Guide (第2版). New York: Routledge. p. 144. ISBN 978-0-203-88157-6. OCLC 910847554.
- ↑ Atwood 1999, pp. 166–167.
- ↑ De Val & Ehrlich 1998, p. 127.
- ↑ De Val & Ehrlich 1998, p. 129.
- ↑ 21.0 21.1 Higgins, Thomas (1981). "Whose Chopin?". 19th-Century Music. 5 (1): 67–75. doi:10.2307/746559. ISSN 0148-2076. JSTOR 746559. 喺15 April 2024搵到.
- ↑ 22.0 22.1 Samson, Jim (30 October 1992). Chopin: The Four Ballades (英文).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60. ISBN 978-0-521-38615-9. 喺15 April 2024搵到.
- ↑ Rules of The Eighteenth International Fryderyk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 (PDF). Fryderyk Chopin Institute. 原著 (PDF)喺21 June 2022歸檔. 喺14 August 2021搵到.
- ↑ Temperley 1980, p. 306.
- ↑ Ekier, Jan. "Foundation for the National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Fryderyk Chopin". Fryderyk Chopin Institute. 原先內容歸檔喺9 August 2014. 喺28 March 2021搵到.
- ↑ "Historical Background". Chopin's First Editions Online. 喺28 March 2021搵到.
- ↑ "Les Musées". Bibliotheque Polonaise de Paris. 喺7 March 2021搵到.
- ↑ Temperley 1980, p. 298.
- ↑ Temperley 1980, p. 305.
- ↑ Hutchings 1968, p. 137.
- ↑ Rosen 1995, pp. 262–278.
- ↑ Jones 1998a, pp. 161–162.
- ↑ 33.0 33.1 Temperley 1980, p. 304.
- ↑ Jones 1998b, pp. 177–179.
- ↑ Reiss & Brown 1980, p. 51.
- ↑ Brown 1980, p. 258.
- ↑ Jones 1998a, p. 160.
- ↑ Hedley 2005, p. 263.
- ↑ Jones 1998a, pp. 160–161.
- ↑ Jones 1998a, p. 161.
- ↑ Rosen 1995, p. 83.
- ↑ Hamilton 2008, pp. 101–102.
- ↑ 43.0 43.1 Samson 2001, §9 ¶2.
- ↑ Leikin 1994, pp. 191–192.
- ↑ Leikin 1994, p. 117.
- ↑ Petty 1999, p. 289.
- ↑ Rosen 1995, pp. 294–297.
- ↑ Temperley 1980, pp. 3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