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瑪拿西支派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瑪拿西支派(Tribe of Manasseh)係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佢嘅名字源自約瑟嘅長子瑪拿西。「瑪拿西」喺希伯來文中意思係「使人忘記」,象徵約瑟忘記咗自己嘅苦難(《創世記》41:51)。雖然瑪拿西係約瑟嘅長子,但喺雅各嘅祝福中,長子繼承權畀咗細仔以法蓮(《創世記》48章)。瑪拿西支派係十二支派中領地最廣嘅支派之一,佢嘅領地橫跨約旦河兩岸,係以色列民族歷史中一個重要支派。

起源

[編輯]

瑪拿西支派嘅祖先係約瑟同佢喺埃及妻子亞西納所生嘅長子瑪拿西(《創世記》41:50-51)。當雅各臨終時,佢將約瑟嘅兩個兒子瑪拿西同以法蓮視為自己嘅兒子,並將長子祝福畀咗以法蓮,而唔係瑪拿西(《創世記》48:13-20)。呢個舉動令瑪拿西支派嘅地位稍遜於以法蓮支派。

雅各喺祝福中提到瑪拿西:「佢(瑪拿西)將成為大國,但佢嘅弟弟(以法蓮)將比佢更大。」(《創世記》48:19)

歷史

[編輯]
曠野時期

喺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同曠野漂流期間,瑪拿西支派係十二支派之一,並且人口數量穩定。根據《民數記》,第一次人口調查時,瑪拿西支派有32,200人,而第二次調查時大幅增至52,700人,顯示支派喺曠野時期人口增長迅速(《民數記》1:34-35;26:29-34)。

喺曠野時期,瑪拿西支派同以法蓮支派同便雅憫支派一同組成西方軍隊,守衛以色列營地嘅西方(《民數記》2:18-24)。

土地分配

瑪拿西支派係十二支派中唯一橫跨約旦河兩岸嘅支派。喺進入迦南地之前,瑪拿西支派嘅一部分(半支派)選擇留喺約旦河東岸,並向摩西請求分配該地作為領地(《民數記》32:33-42)。瑪拿西半支派喺約旦河東岸嘅領地包括基列同巴珊,適合牧業活動。

喺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瑪拿西支派嘅另一部分獲得咗約旦河西岸嘅土地,領地包括以色列北部嘅肥沃山地同平原,範圍涵蓋米吉多、他納、以斯烈平原等地(《約書亞記》17:1-13)。

不過,瑪拿西支派未能完全驅逐當地嘅迦南人,部分迦南人繼續居住喺瑪拿西支派嘅城市中,成為佢哋嘅苦役(《約書亞記》17:12-13)。

士師時代

喺士師時代,瑪拿西支派喺以色列民族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士師基甸就係來自瑪拿西支派(《士師記》6:11-15)。基甸帶領以色列人擊敗米甸人,解救咗以色列民族,成為瑪拿西支派嘅一位重要英雄。

此外,瑪拿西支派亦參與咗其他士師時代嘅戰爭,但由於地理位置分散,東岸同西岸嘅半支派之間可能缺乏緊密聯繫。

王國時期

喺以色列聯合王國時期,瑪拿西支派係北部重要嘅支派之一。由於領地包括肥沃嘅農業地區,特別係以斯烈平原,瑪拿西支派對以色列王國嘅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喺王國分裂後,瑪拿西支派成為北國以色列嘅一部分。由於地理位置接近外族,特別係亞蘭人同亞述人,瑪拿西支派經常面對外敵威脅。

喺主前722年,亞述帝國滅亡北國以色列,包括瑪拿西支派喺內嘅十個支派被擄走或同其他民族融合,成為「失落的十支派」。

文化與生活

[編輯]

瑪拿西支派嘅領地範圍包括山地、平原同牧場,地理環境多樣化,適合農業同牧業。約旦河東岸嘅半支派主要從事牧業活動,而西岸嘅半支派則以農業為主,特別係以斯烈平原嘅穀物種植。

由於瑪拿西支派嘅領地橫跨東西兩岸,佢哋喺地理上連接約旦河東岸同西岸,有助於促進以色列嘅內部交流。不過,分散嘅地理位置亦可能導致支派內部缺乏統一性。

喺宗教上,瑪拿西支派與其他支派一樣崇拜耶和華,但由於地理位置接近外族,可能受到外族文化同宗教嘅影響。

象徵意義

[編輯]

雅各對瑪拿西嘅祝福中,提到佢將成為「大國」(《創世記》48:19)。瑪拿西支派喺以色列民族中象徵力量、豐盛同多樣性,特別體現喺佢哋橫跨東西兩岸嘅領地分佈上。

不過,瑪拿西支派亦提醒以色列民族,分散同內部分裂可能導致力量削弱。喺基督教中,瑪拿西支派象徵信徒應該保持團結,避免因地理或文化差異而分裂。

參考

[編輯]
  • 《創世記》41:50-51;48:13-20
  • 《民數記》1:34-35;26:29-34;32:33-42
  • 《約書亞記》17:1-13
  • 《士師記》6:11-15
  • Bright, John. 以色列歷史
  • Finkelstein, Israel & Silberman, Neil Asher. 聖經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