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人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舉人既意思係「被薦舉之人」[1]。論語有提及舉人既要求,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1]」,意思係因為「有言者」唔一定有德,所以君子唔會因為一個人把口啷過油,識講好話,就舉薦佢,亦都唔會因為一個人德性有缺點,就唔聽佢講得啱既話,舉薦既時候,需要同時觀察被舉薦既人既言、行。以依家既講法就係身體更誠實,所以要揀啲言、行都得既人。因為漢朝既時候,會用公家既馬車去接送應舉既人,所以之後「公車」就變成入京應試既舉人既稱呼。例如甲午戰爭失敗之後,康有等人聯同各省喺京城會試既舉人聯名上書,叫「公車上書[2]

喺漢朝既時候,未有考試制度,朝廷需要人才,就由郡國守相(郡既郡太守同王國既國相[3])薦舉賢才(分賢良方正同孝廉二科[3])去做官,而嗰啲被舉薦既人,就叫做「舉人」。 註:當時實行既係「郡國並行制」,又叫「郡國制」,所以有太守,亦有國相[4]。隋煬帝喺公元605年(大業元年)設立進士科取士既制度,係以後既科舉考試既雛型[5]。隋朝科舉科目分為秀才、進士、俊士、明經四科[6]

去到唐朝,可以去考進士既人就叫做舉人。唐朝既科舉分為每年舉行既常科,同埋皇帝臨時設置既制科兩類[7]。不過唐朝俾新科進士既官職遠較過後代進士,類似依家既基層公務員入職考試[8]

宋朝亦都係叫可以去考進士既人做舉人。宋朝對科舉制度做咗好多改革,制度更加完善,考官同考生出貓既機會大減。去到公元973年(宋太祖開寶六年),考到進士既人一律都要經過由皇帝親自主持既最後一關殿試,名次亦都係由皇帝親自決定;由嗰陣時開始,進士都係「天子門生」,唔再係考官既門生[9]。宋朝亦都確立咗,凡係喺殿試嗰度攞到進士既,都有官做,唔需要再經過吏部既考試,一般最少都有個七品既知縣做。

明朝基本上係用宋制,不過就有咗啲改革,而清朝就沿用明制。喺清朝,考到鄉試合格既人就叫做舉人,而民間亦都會叫舉人做「老爺」[10]。魯迅既《阿Q正傳》亦都有提到「…… 聽的人都嘆息而且快意, 因為阿Q 本不配在舉人老爺家裡幫忙, 而不幫忙是可惜的…… 」[11]

直到清朝末年,慈禧廢除咗科舉制度,呢個制度總共存在咗大約1300年,總共產生咗大約700位狀元。從唐朝到清朝既進士占總人口數既比率,大約係千萬分之三十一到千萬分之六百四十七之間[12],由此推算,喺呢段時間產生咗超過10萬位進士、幾百萬位舉人。

參考[編輯]

  1. 1.0 1.1 語註疏/卷15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zh.wikisource.org (繁體中文). 喺2024-02-25搵到.
  2. 劉學照 (2000-01-01). . (新9): 295–320. doi:10.29708/JCS.CUHK.200001_(9).0012.
  3. 3.0 3.1 獻通考/卷三十四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zh.wikisource.org (繁體中文). 喺2024-02-25搵到.
  4. 漢書/卷118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中文). 喺2024-02-25搵到.
  5. eHanlin 翰林雲端學院. 林雲端學院 - 線上學習首選 免費試用小中高課程 (特威文). 喺2024-02-25搵到.
  6. 高明士; Kao, M. S. (1997–06). . (臺灣中文) (46): 001–013.{{cite journal}}: CS1 maint: date format (link)
  7. 李昱東 (2010–12). . 大人文學報19 (臺灣中文): 179–208.{{cite journal}}: CS1 maint: date format (link)
  8. 里雲蹄越嶺來│教學手記│科舉制度簡介. area.hcjh.tn.edu.tw. 喺2024-02-25搵到.
  9. 梁庚堯 (2015-12-15). (臺灣中文).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ISBN 978-986-350-127-5.
  10. 李孝悌 (1998-01-01). 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 (中文).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ISBN 978-957-671-029-2.
  11. 魯迅 (2021-01-01). Q正傳 (中文). 新潮社文化出版 聯合發行代理. ISBN 978-986-316-791-4.
  12. 周愚文 (2008-03-31). . (54:1): 1–14. doi:10.6910/BER.200803_(54-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