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電子音樂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電音跳轉過嚟)
1897
1928

電子音樂英文electronic music),又名電音,係音樂一門,音樂用電子樂器奏,同埋電子音樂技術造出來。

按理任何用電能,轉化聲能,都叫得電子音樂。音樂通常係電子設備合成,又或者,係電子設備再加聲音處理。分兩類:一類完全用電子樂器合成(electronic music),包括早期嘅特雷門(Theremin)、電子合成器以至電腦所合成嘅電子聲響;另一類用已有嘅聲音,以電子器材,加以處理製成嘅電子原音音樂(electroacoustic music),包括任何用取樣器音效器,以錄音技術加上聲音處理,用以現場表演,或錄音傳播嘅音樂。然而現今音樂,好多時兩類齊用。

爾種音樂,用音樂儀器同埋電子音樂科技來製作。換句話講,聲可以分電子機械方式製作,同埋用電子科技製作。Telharmonium(電傳樂器)、Hammond organ(漢孟牌電子琴),以及電結他,都係用電子機械儀器製作聲音。純粹電子聲音,可以利用好似Theremin(特雷門)、聲音合成器,重有電腦等儀器製作。電子音樂試過幾乎完全與西方藝術音樂連結,但自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晚期以後,電子音樂科技意味住使用電子方式製作音樂,越來越流行普遍。今日電子音樂,有各式各樣,範圍由實驗藝術音樂,到流行形式嘅電子舞曲都有。

廣義電子音樂,喺電影配樂廣告配樂流行曲搖滾樂裏面,樣樣都見到。狹窄嚟講,電子音樂以電子製造或處理嘅聲音為主要種類,包括一些實驗電子原音音樂、亦包括各種電子舞蹈音樂(electronic dance music),如浩室(House)、鐵克諾音樂(Techno)、出神(Trance)與迴響貝斯(Dubstep)等種類。電子舞蹈音樂同夜店、的士高、銳舞文化相關。夜店嘅舞蹈派對,唱片騎師播電子音樂,或者叫做「打碟」。

起源

[編輯]
1907 年 科學美國人 嘅頭版,展示 泰勒哈莫風琴 嘅尺寸、操作同埋受歡迎程度

]]

喺 20 世紀初,對新興電子產品嘅實驗引領咗第一批 電子樂器 嘅誕生。[1] 呢啲早期嘅發明品冇攞嚟賣,而係用嚟示範同埋公開表演。觀眾欣賞嘅係現有音樂嘅複製品,而唔係為咗呢啲樂器而創作嘅新作品。[2] 雖然有啲畀人認為係新奇事物,只能夠產生簡單嘅音調,但係 泰勒哈莫風琴 能夠以相當精確嘅方式 合成 幾種管弦樂器嘅聲音。佢成功噉引起咗公眾嘅興趣,並喺通過 電話網絡 串流音樂 方面取得咗商業進展。[3]

當時對音樂慣例持批評態度嘅人認為呢啲發展有希望。費魯喬·布索尼 鼓勵創作 微分音音樂,電子樂器可以實現呢一點。佢預測未來音樂會用到機器,寫咗有影響力嘅《音樂新美學草圖》(1907 年)。[4][5] 未來主義者,例如 弗朗切斯科·巴利拉·普拉泰拉 同埋 路易吉·魯索洛,開始創作 帶有聲學噪音嘅音樂,嚟喚起 機械 嘅聲音。佢哋喺有影響力嘅宣言《噪音的藝術》(1913 年)預言咗電子產品帶嚟嘅 音色 擴展。[6][7]

早期作品

[編輯]
列夫·特雷門 喺 1927 年示範特雷門琴

真空管 嘅發展催生咗體積更細、放大、更實用嘅電子樂器,適合表演用。[8] 特別係,特雷門琴馬特諾琴 同埋 托納琴 喺 1930 年代初期已經開始商業生產。[9][10]

從 1920 年代後期開始,電子樂器日益增強嘅實用性影響咗 約瑟夫·施林格 同埋 瑪麗亞·舒佩爾 等作曲家採用佢哋。佢哋通常喺管弦樂團度使用,大多數作曲家為特雷門琴寫嘅部分,如果唔係用特雷門琴演奏,都可以用 弦樂器 演奏。[9]

前衛作曲家 批評主要都係將電子樂器用於傳統目的。[9] 呢啲樂器提供咗音高資源嘅擴展,[11] 呢啲資源畀微分音音樂嘅倡導者利用,例如 查爾斯·艾夫斯迪米特里奧斯·萊維迪斯奧利維埃·梅西安 同埋 埃德加·瓦雷澤[12][13][14] 此外,珀西·格蘭傑 使用特雷門琴完全放棄咗固定音調,[15]加夫里爾·波波夫 等俄羅斯作曲家將佢視為純聲學 噪音音樂 嘅噪音來源。[16]

錄音實驗

[編輯]

早期 錄音同埋再現 技術嘅發展同電子樂器嘅發展並行。第一種錄製同埋再現聲音嘅方法喺 19 世紀後期發明,即機械 留聲機[17] 唱機成為咗常見嘅家庭用品,到咗 1920 年代,作曲家開始喺表演入面使用唱機播放短錄音。[18]

1925 年 電氣錄音 嘅引入之後,對唱機嘅實驗增加咗。保羅·欣德米特 同埋 恩斯特·托赫 喺 1930 年創作咗幾首作品,方法係將樂器同人聲嘅錄音以調整過嘅速度分層。受到呢啲技術嘅影響,約翰·凱奇 喺 1939 年創作咗《想像的風景第一號》,方法係調整錄製音調嘅速度。[19]

作曲家開始嘗試新開發嘅 膠片錄音 技術。錄音可以拼接埋一齊,創作 聲音拼貼,例如 特里斯坦·查拉庫爾特·施維特斯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內蒂瓦爾特·魯特曼 同埋 吉加·維爾托夫 嘅作品。此外,呢項技術令聲音可以 以圖形方式創建同埋修改。除咗美國流行嘅《化身博士》之外,呢啲技術仲有用嚟為德國同埋俄羅斯嘅幾部電影創作配樂。諾曼·麥克拉倫 從 1930 年代後期開始繼續進行圖形聲音實驗。[20]

疏仕

[編輯]
  1. Holmes 2002, p. 41
  2. Swezey, Kenneth M. (1995)。國百科全書 – 國際版 第 13 卷。Danbury, Connecticut:Grolier Incorporated。頁 211。; Weidenaar 1995, p. 82
  3. Holmes 2002, p. 47
  4. Busoni 1962, p. 95.
  5. Russcol 1972, pp. 35–36.
  6. 「呈現大眾、大型工廠、鐵路、跨大西洋班輪、戰艦、汽車同飛機嘅音樂靈魂。喺音樂詩歌嘅偉大中心主題加入機器領域同埋電力嘅勝利王國。」 Quoted in Russcol 1972, p. 40.
  7. Russcol 1972, p. 68.
  8. Holmes 2012, p. 18
  9. 9.0 9.1 9.2 Holmes 2012, p. 21
  10. Holmes 2012, p. 33; Lee De Forest (1950),線電之父:李·德福雷斯特自傳,Wilcox & Follett,頁 306–307
  11. Roads 2015, p. 204
  12. Holmes 2012, p. 24
  13. Holmes 2012, p. 26
  14. Holmes 2012, p. 28
  15. Toop 2016, "Free lines"
  16. Smirnov 2014, "Russian Electroacoustic Music from the 1930s–2000s"
  17. Holmes 2012, p. 34
  18. Holmes 2012, p. 45
  19. Holmes 2012, p. 46
  20. Jones, Barrie (2014年6月3號)。欽森簡明音樂詞典 (英文)。Routledge。ISBN 978-1-135-95018-7

睇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