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共和國
香港共和國(Republic of Hong Kong)係最早自1950年代起,英國殖民地部一啲官員,對於主權移交前嘅香港嘅一個揶揄說法[1]。當時香港雖然並唔係獨立國家或由當地民選自治政府負責內務嘅自治領,但由於香港政府擁有越來越多嘅自主權,令香港喺實質上特別係財政同對外經貿關係上,越來越似一個獨立國家。另外,香港嘅官員或香港嘅外貿談判團,雖然都係由英國人領導,但佢哋都係以香港嘅利益優先[2]。
事例
[編輯]喺戰後至1972年,港幣與英鎊掛鈎,香港屬「英鎊區」嘅成員。二次大戰後,英國藉著同英聯邦成員(包括英國屬土、已獨立嘅英聯邦國家)組成嘅「英鎊區」,限制英鎊嘅自由兌換。英鎊區成員國同英國之間,貨幣交易及資金流動唔受限制,不過對英鎊區外國家,所有成員要同英國採取統一嘅外匯管制措施。香港雖然係英鎊區,但卻係英鎊區共同外匯管制體系嘅其中一個缺口。當時香港除咗有官定嘅外匯市場外,仲有一個自由兌換嘅外匯市場。
喺官定嘅兌換市場,港元同英鎊掛鈎,按此兌換率換成嘅外匯,亦只可用作特定用途。而喺自由兌換市場,港幣匯價由供求決定,兌換數額及用途亦唔受限制。咁樣,香港就成為英鎊區民眾用嚟規避外匯管制嘅缺口。英國本土嘅居民,可以先將英鎊匯至香港嘅戶口換成港元,然後再利用香港嘅自由市場,隨意將佢兌換成美金。結果,喺1940至50年代,英國財政部多次建議取締香港嘅外匯自由市場交易,但遭到當時港督葛量洪堅決反對,加上英倫銀行同英國殖民地部權衡有關嘅政治風險同政策可行性後反對財政部嘅建議。
咁樣,英國政府就只能逐步限制英國居民將資金匯去香港以避開外匯管制。1950年,英國政府限制香港同英鎊區其他成員之間嘅活期戶口往來,去到1957年,唔再容許英國居民從其他英鎊區國家或地區買入美元或其他外幣證券,以防止佢哋喺香港購入美元證券,然後出售套現美金。不過,由於港府根本從來無認真執行有關法令,結果仍有好多英鎊從英國流入香港銀行嘅戶口,而且越來越多。1966年5月,英倫銀行代表訪港,發現呢啲交易嘅規模比當初估計的更為嚴重。最終因倫敦施壓,港府先設立獨立嘅外匯管制專員,以執行相關法規。不過,當時嘅港府已經同銀行界及商界,串通好晒去規避[5]。
1967年英鎊貶值爭議
[編輯]當時香港屬於英鎊區,香港政府嘅財政儲備,差唔多全部都係英鎊,但二次世界大戰後,英鎊持續有貶值壓力。喺1967年11月18日格林威治標準時間(GMT)早上九點半,英鎊區入面嘅馬來西亞、新加坡、澳洲同新西蘭,比起香港早六個鐘收到倫敦話要將英鎊貶值嘅通知,結果引起港府官員及行政立法兩局議員嘅強烈不滿,以及港府同香港嘅銀行嘅重大損失。事後,當時嘅港督戴麟趾向倫敦表達強烈不滿,指出英國冇盡宗主國嘅責任保護香港利益,更聯同財政司郭伯偉,要求倫敦賠償呢次貶值為香港所帶來嘅損失,並容許港府將儲備貨幣多元化,但遭到英國財政部拒絕。一些行政立法兩局議員因而威脅話要辭職,迫使倫敦答應港府要求。最後,雖然倫敦未有應承,但就提供兌換保證,話會賠償因為英鎊貶值而造成香港嘅損失。香港成為英鎊區中第一個取得呢種保證嘅成員,即使係英鎊區嘅獨立國家,都要喺隨後才得到同類保證。郭伯偉退休後回憶,喺英鎊貶值嘅善後安排上,話自己同其下屬係「盲目嘅愛港者」[6]。
睇埋
[編輯]參考來源
[編輯]- ↑ Wilson, Dick (1990). Hong Kong! Hong Kong!.
- ↑ 〈Pacific Bravo、港獨〉。
{{cite web}}
: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 ↑ Schenk, Catherine.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Hong Kong and the decline of sterling in the 1960s".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57: 3.
- ↑ Schenk, Catherine. Hong Kong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1945-1965.
- ↑ 顧汝德(Leo. F. Goodstadt) (2011)。《官商同謀》。天窗出版。頁 120。
- ↑ 曾銳生 (2007)。《管治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頁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