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磯山脈
洛磯山脈 | |
---|---|
座標 | 39°07′03.90″N 106°26′43.29″W / 39.1177500°N 106.4453583°W |
喺邊 | 加拿大 卑詩省 亞伯達 美國 愛達荷州 蒙大拿州 懷俄明州 猶他州 哥羅拉度州 新墨西哥州 |
最高峯 | 艾伯山 (4401m) |
山脈專題 |
洛磯山脈係一條闊嘅山脈,喺北美洲西邊。洛磯山脈長超過4800公里,由加拿大嘅英屬哥倫比亞去到美國嘅新墨西哥。最高嗰座山係艾伯山,喺哥羅拉度州,海拔4401米。至於加拿大嗰邊,最高嗰座山係羅拔臣山,喺英屬哥倫比亞,海拔3954米。喺美國以內嘅洛磯山脈系統係一個美國地質地區。唔好將洛磯山脈同喺岸邊嘅太平洋海岸山脈溝亂。
喺美國,喺大平原比較出名嘅山有由哥羅拉度州北部去到新墨西哥北部嘅前山脈,喺懷俄明係跟住大風嶺同埋大號角山,喺蒙大拿係跟住瘋山同埋入去亞伯達嘅洛磯山脈前鋒(喺加拿大叫做克拉克嶺)。喺鹽湖城附近嘅華薩治嶺將洛磯山脈同埋大盆地分開。
地理
[編輯]洛磯山脈係北美科迪勒拉山系最東邊嘅部分。佢哋通常畀人定義為由英屬哥倫比亞嘅利亞德河[1]:13向南延伸到新墨西哥州嘅佩科斯河(格蘭德河嘅支流)嘅源頭。洛磯山脈嘅闊度由110至480公里(70至300英里)唔等。洛磯山脈包含咗北美中部最高嘅山峰。呢個山脈最高嘅山峰係科羅拉多州嘅埃爾伯特山,海拔4,401米(14,440英尺)。英屬哥倫比亞嘅羅布森山海拔3,954 m(12,972 ft),係加拿大洛磯山脈最高嘅山峰。
洛磯山脈嘅東邊喺北美中部嘅內陸平原上顯著咁崛起,包括新墨西哥州同科羅拉多州嘅桑格雷德克里斯托山脈、科羅拉多州嘅前緣山脈、懷俄明州嘅風河山脈同大角山脈、蒙大拿州嘅阿布薩羅卡-比爾圖斯山脈同洛磯山前緣,以及亞伯達省嘅克拉克山脈。[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洛磯山脈嘅中部山脈包括位於猶他州-科羅拉多州邊界嘅拉薩爾山脈、猶他州東南部嘅阿巴霍山脈同亨利山脈、猶他州同懷俄明州嘅尤因塔山脈,以及懷俄明州同愛達荷州嘅提頓山脈。
洛磯山脈嘅西邊包括鹽湖城附近嘅瓦薩奇、新墨西哥州同科羅拉多州嘅聖胡安山脈、沿愛達荷州-蒙大拿州邊界嘅比特魯特,以及愛達荷州中部嘅鋸齒山脈。大盆地同哥倫比亞河高原將呢啲亞山脈同更西邊嘅獨立山脈分隔開嚟。喺加拿大,洛磯山脈嘅西邊由龐大嘅洛磯山溝形成,呢條山溝由英屬哥倫比亞嘅北端(即利亞德河南岸嘅凱奇卡谷)延伸到蒙大拿州西北部嘅中部庫卡努薩湖谷。[2]
加拿大嘅地理學家將加拿大洛磯山脈定義為利亞德河以南同洛磯山溝以東嘅所有地方,唔包括育空地區、西北地區或英屬哥倫比亞中部。佢哋將之分為三個主要組別:馬斯誇山脈、哈特山脈(統稱為北部洛磯山脈)同大陸山脈。東部加拿大科迪勒拉山系嘅其他更北嘅山脈延伸到利亞德河谷以外,包括育空地區嘅塞爾溫、麥肯齊同理查森山脈,以及阿拉斯加州嘅不列顛山脈/布魯克斯山脈,但呢啲山脈冇正式畀加拿大地質調查局認定為洛磯山脈嘅一部分,儘管美國地質學會嘅定義將佢哋視為洛磯山脈系統嘅一部分,稱為「北極洛磯山脈」。[3]
北美洲大陸分水嶺位於洛磯山脈,標示咗水流向大西洋定太平洋嘅分界線。冰川國家公園嘅三岔峰(海拔2,440 m或8,020 ft)之所以叫呢個名,係因為落喺山上嘅水唔單止流向大西洋同太平洋,仲流向哈德遜灣。再向北嘅亞伯達省,阿薩巴斯卡同其他河流注入麥肯齊河流域,最後流入北冰洋嘅波弗特海。
洛磯山脈嘅人口密度唔係好高,平均每平方公里得四個人,50,000人以上嘅城市好少。不過,1950年到1990年之間,洛磯山脈州嘅人口急劇增長。四十年間,各州嘅人口增長幅度由蒙大拿州嘅35%到猶他州同科羅拉多州嘅約150%唔等。好多山區城鎮同社區嘅人口喺1972年到2012年呢四十年間翻咗倍。傑克遜(懷俄明州)喺呢四十年間人口增加咗260%,由1,244人增加到4,472人。[4]
地質
[編輯]落磯山脈嘅岩石喺山脈升起之前就已經形成咗。最古老嘅岩石係前寒武紀變質岩,構成北美大陸嘅核心。仲有前寒武紀沉積泥板岩,可以追溯到17億年前。喺古生代期間,北美西部位於淺海之下,沉積咗幾公里厚嘅石灰岩同白雲石。[1]:76
喺南部落磯山脈附近,即係而家嘅科羅拉多州附近,呢啲祖先岩石喺大約3億年前嘅賓夕法尼亞紀受到山脈形成嘅影響。呢次山脈形成產生咗祖先落磯山脈。佢哋主要由前寒武紀變質岩組成,穿過淺海沉積嘅石灰岩層向上隆起。[5]呢啲山脈喺古生代晚期同中生代早期持續受到侵蝕,留低大量沉積岩。
地體喺密西西比紀(大約3.5億年前)開始同北美洲西部邊緣碰撞,引發咗安特勒造山運動。[6]喺2.7億年間,板塊碰撞嘅影響主要集中喺北美板塊邊界附近,遠離落磯山脈地區。[6]直到8000萬年前,呢啲影響先至開始影響到落磯山脈。[7]
而家嘅落磯山脈係喺拉勒米造山運動期間,即係8000萬到5500萬年前形成嘅。[7]對於加拿大落磯山脈嚟講,山脈形成嘅過程好似喺硬木地板上推地毯:[8]:78地毯會堆積起嚟形成皺褶(山脈)。喺加拿大,地體同俯衝好似隻腳推地毯,祖先岩石就係地毯,而大陸中部嘅加拿大地盾就係硬木地板。[8]:78
再向南,一次唔尋常嘅俯衝可能導致咗美國落磯山脈嘅形成。喺呢度,法拉隆板塊以淺角度俯衝到北美板塊之下。呢個淺角度將熔融同山脈形成嘅焦點向內陸推進,遠遠超過正常嘅300至500公里(200至300英里)。科學家推測,俯衝板塊嘅淺角度增加咗同上面厚大陸質量之間嘅摩擦同其他相互作用。巨大嘅逆斷層將地殼疊加喺一齊,形成咗寬闊而高聳嘅落磯山脈。[9]
而家嘅南部落磯山脈係穿過賓夕法尼亞紀同二疊紀沉積物殘餘嘅祖先落磯山脈層向上隆起嘅。[10]呢啲沉積殘餘經常喺而家山脈嘅兩側以陡峭嘅角度傾斜;而家喺落磯山脈好多地方都可以見到,喺達科他豬背脊(一個沿住而家落磯山脈東側延伸嘅早白堊紀砂岩地層)都有顯示。
就喺拉勒米造山運動之後,落磯山脈就好似西藏高原咁:一個高原,可能有6,000米(20,000英尺)高。喺過去六千萬年,侵蝕剝蝕走咗上層嘅岩石,露出下面嘅祖先岩石,形成咗而家落磯山脈嘅地貌。[8]:80–81
由更新世紀(180萬至7萬年前)到全新世紀(少於1.1萬年前)發生過幾次冰川時期。呢啲冰河時期喺落磯山脈留低咗佢哋嘅印記,形成大量冰川地貌,好似U形山谷同冰斗。最近嘅冰川時期包括大約15萬年前開始嘅布爾湖冰川期,同可能喺1.5萬到2萬年前仲保持全面冰川狀態嘅派恩代爾冰川期。[11]
所有呢啲地質過程喺地表暴露出複雜嘅岩石組合。例如,古近紀同新近紀(6600萬至260萬年前)嘅火山岩喺聖胡安山脈同其他地區都有出現。喺懷俄明盆地經過幾千年嘅嚴重侵蝕之後,山間盆地變成相對平坦嘅地形。提頓山脈同其他北中部山脈包含古生代同中生代嘅褶皺斷層岩石,覆蓋喺元古代同太古代嘅火成岩同變質岩核心之上,年齡由12億年(例如提頓山脈)到超過33億年(熊牙山脈)不等。[4]
生態同氣候
[編輯]洛磯山脈有好多唔同嘅環境因素。洛磯山嘅緯度由英屬哥倫比亞嘅利亞德河(北緯59度)一直伸展到新墨西哥州嘅格蘭德河(北緯35度)。草原出現喺海拔1800呎(550米)或以下嘅地方,而呢個山脈最高嘅山峰係埃爾伯特山,高達14440呎(4400米)。年降水量由南部山谷嘅10英吋(250毫米)[12]到北部山峰局部地區嘅60英吋(1500毫米)唔等。[13]一月平均氣溫可以由英屬哥倫比亞嘅喬治王子城嘅攝氏零下6度(華氏20度)到科羅拉多州特立尼達嘅攝氏6度(華氏43度)唔等。[14]所以,整個洛磯山脈並冇一個單一嘅生態系統。
相反,生態學家將洛磯山脈劃分成幾個生物帶。每個區域都係根據佢係咪可以支持樹木生長同埋有冇一種或多種指標物種嚟劃分。有兩個區域係唔可以支持樹木生長嘅,就係平原同高山凍原。大平原喺洛磯山脈嘅東面,以草原植被為特色(喺大約海拔1800呎或550米以下)。高山凍原出現喺樹木界線以上嘅地區,呢個界線喺洛磯山脈嘅唔同位置有唔同,由新墨西哥州嘅海拔12000呎(3700米)到洛磯山脈北端(靠近育空地區)嘅海拔2500呎(760米)唔等。[14]
美國地質調查局喺洛磯山脈定義咗十個森林區。喺更南面、更溫暖或更乾燥嘅地區,區域係根據有冇檳松/杜松、黃松,或者橡樹同松樹混合嚟劃分。喺更北面、更寒冷或更潮濕嘅地區,區域係根據有冇北美黃杉、喀斯喀特物種(例如西部鐵杉)、扭葉松/響葉楊,或者冷杉同雲杉混合嚟劃分。喺接近樹木界線嘅地方,區域可以由白松(例如白皮松或布氏剛松)組成;或者由白松、冷杉同雲杉混合組成,呢啲樹木睇落好似灌木狀嘅矮曲林。最後,河流同峽谷可以喺山脈較乾旱嘅地方形成獨特嘅森林區。[4]
洛磯山脈係好多知名野生動物嘅重要棲息地,例如狼、洛磯山麋鹿、西部麋、騾鹿同白尾鹿、叉角羚、山羊、大角羊、美洲獾、美洲黑熊、灰熊、郊狼、加拿大山貓、美洲獅同狼獾。[4][15]北美洲最大嘅麋鹿群就喺亞伯達-卑詩山麓森林度。
由於資訊唔完整,大多數喺洛磯山脈嘅物種嘅狀況都係未知嘅。歐洲裔美國人喺山區嘅定居對原生物種造成咗負面影響。一啲數量減少嘅物種例子包括西部蟾蜍、綠背刺鱒、白鱘、白尾雷鳥、黃嘴天鵝同大角羊。喺山脈嘅美國部分,好似灰熊同狼群呢啲頂級捕食者已經喺佢哋原本嘅活動範圍絕跡,但因為保育措施同重新引入,而令佢哋部分恢復咗。其他正在恢復嘅物種包括白頭海鵰同遊隼。[4]
疏仕
[編輯]- ↑ 1.0 1.1 Last, Ben (1995). Handbook of the Canadian Rockies. Corax Press. ISBN 9780969263111.
- ↑ Cannings, Richard (2007). The Rockies: A Natural History. Greystone/David Suzuki Foundation. p. 5. ISBN 978-1-55365-285-4.
- ↑ Madole, Richard F.; Bradley, William C.; Loewenherz, Deborah S.; Ritter, Dale F.; Rutter, Nathaniel W.; Thorn, Colin E. (1987). "Rocky Mountains". 出自 Graf, William L. (編). Geomorphic Systems of North America. Decade of North American Geology.第2卷 (第Centennial Special版).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87-01-01出版). pp. 211–257. doi:10.1130/DNAG-CENT-v2.211. ISBN 9780813754147. 喺2021-06-22搵到.
- ↑ 4.0 4.1 4.2 4.3 4.4 Template:USGS
- ↑ Chronic, Halka (1980). Roadside Geology of Colorado. Mountain Press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978-0-87842-105-3.
- ↑ 6.0 6.1 Blakely, Ron. "Geologic History of Western US". 原先內容歸檔喺June 22, 2010.
- ↑ 7.0 7.1 English, Joseph M.; Johnston, Stephen T. (2004). "The Laramide Orogeny: What Were the Driving Forces?" (PDF).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46 (9): 833 838. Bibcode:2004IGRv...46..833E. doi:10.2747/0020-6814.46.9.833. S2CID 129901811. 原先內容歸檔 (PDF)喺June 7, 2011.
- ↑ 8.0 8.1 8.2 Gadd, Ben (2008). Canadian Rockies Geology Road Tours. Corax Press. ISBN 9780969263128.
- ↑ Template:USGS
- ↑ Lindsey, D.A. (2010). "The geologic story of Colorado's Sangre de Cristo Range" (PDF). U.S. Geological Survey. Circular 1349. 原先內容歸檔 (PDF)喺May 2, 2017.
- ↑ Pierce, K.L. (1979). History and dynamics of glaciation in the norther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area. Washington, DC: U.S. Geological Survey. pp. 1 90. Professional Paper 729-F.
- ↑ "Southern Rocky Mountains". Forest Encyclopedia Network. 原先內容歸檔喺October 7, 2011. 喺August 22, 2010搵到.
- ↑ "Northern Rocky Mountains". Forest Encyclopedia Network. 原著喺July 21, 2011歸檔. 喺August 22, 2010搵到.
- ↑ 14.0 14.1 Sheridan, Scott. "US & Canada: Rocky Mountains (Chapter 14)" (PDF). Geograph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course notes. Kent State University. 原著 (PDF)喺September 1, 2006歸檔.
- ↑ "Rocky Mountains | mountains, North Americ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英文). 原先內容歸檔喺August 12, 2017. 喺August 12, 2017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