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波娃
西蒙·波娃(法文:Simone de Beauvoir,1908年1月9號—1986年4月14號)係法國哲學家,對女性主義有好大影響,佢亦係雙性戀者。
個人生活
[編輯]早年
[編輯]波娃喺1908年1月9號出世,[1]佢係喺巴黎第六區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出身。[2][3][4] 佢老豆Georges Bertrand de Beauvoir係個律師,以前想做演員,[5]佢老母Françoise Beauvoir(娘家姓Brasseur)係個有錢銀行家個女,又係個虔誠嘅天主教徒。波娃有個細妹叫Hélène,喺1910年6月6號出世。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佢哋家族蝕咗好多錢,所以好難維持中產階級嘅地位,但波娃阿媽堅持要將兩個女送去名校讀書。
波娃細個就好聰明,佢老豆仲成日鼓勵佢,仲會自豪噉講:「西蒙娜諗嘢就好似男人噉嘅!」[6] 由於家庭環境困難,波娃唔可以再靠嫁妝,同埋好似其他同年紀嘅中產女仔一樣,結婚機會都唔多。佢就乘呢個機會去諗點樣搵錢養自己。[7]
佢第一份工係同Maurice Merleau-Ponty同Claude Lévi-Strauss一齊做,佢哋三個喺同一間中學完成實習教學要求。雖然波娃冇正式入讀,但佢都去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旁聽課程,為咗準備哲學科嘅教授資格考試。呢個考試好難,係用嚟排全國學生名次嘅。就係準備呢個考試嘅時候,佢識咗高等師範學院嘅學生尚-保羅·薩特、保羅·尼贊同René Maheu(佢俾咗個花名叫「Castor」,即係「海狸」)。[5] 教授資格考試嘅評審團最後將第一名俾咗薩特,波娃排第二,不過佢當時21歲,係有史以來最年輕嘅及格者。[8] 除此之外,波娃喺「一般哲學同邏輯」嘅考試中排第二,僅次於西蒙娜·韋伊。佢成為第八個通過教授資格考試嘅女性,呢個成就確立咗佢嘅經濟獨立,亦都加強咗佢嘅女權主義思想。[9]
喺《乖女女回憶錄》中,佢咁樣形容自己嘅青春期: 「...我阿爸個人主義同異教徒嘅道德標準同我阿媽嚴格嘅道德教育完全相反。呢種失衡令我嘅生活變成一場無休止嘅辯論,呢個係我成為知識分子嘅主要原因。」[10]
教育
[編輯]波娃喺Template:Interlanguage link multi完成中學學業之後繼續接受高等教育。[11] 佢喺1925年17歲嗰陣通過咗數學同哲學嘅高考,之後喺巴黎天主教大學讀數學,又喺Template:Interlanguage link multi讀文學同語言。之後佢喺索邦大學讀哲學,1928年完成學位之後,佢為萊昂·布倫斯維克寫咗篇Template:Interlanguage link multi(差唔多等於碩士論文),題目係「萊布尼茨嘅概念」("Le concept chez Leibniz")。[12] 佢喺大學讀政治哲學影響咗佢開始思考社會問題。Template:需要引用
宗教背景
[編輯]波娃喺一個天主教家庭長大。細個嗰陣佢去修道院學校讀書。佢細個好虔誠,仲諗住要做修女添。14歲嗰陣,波娃見到世界發生咗好多變化,經歷咗好多悲劇,開始質疑自己嘅信仰。[13] 結果佢喺十幾歲早期就放棄咗信仰,之後一直都係個無神論者。[14] 波娃咁樣解釋佢嘅無神論信念:「信仰容許人逃避無神論者誠實面對嘅困難。最離譜嘅係,信徒仲會因為呢種懦弱而覺得自己好優越。」[15]
中年時期
[編輯]由1929年到1943年,波娃喺中學教書,直到佢可以靠寫作賺錢養活自己。佢喺Template:Interlanguage link multi(馬賽)、Template:Interlanguage link multi同Template:Interlanguage link multi(1936–39)教過書。[16]
尚-保羅·薩特
[編輯]波娃同尚-保羅·薩特喺佢讀大學嗰陣識。佢決心做教育工作嘅態度令薩特好欣賞,佢想同波娃發展戀愛關係。不過波娃當時冇興趣。[13] 之後佢改變咗主意,1929年10月,尚-保羅·薩特同波娃開始咗佢哋51年嘅愛情關係,直到1980年佢去世為止。[17] 有一次佢老豆confronted佢哋,薩特就暫時向佢求婚。有一日佢哋坐喺羅浮宮外面張長櫈度,佢話:「不如我哋簽個兩年嘅租約啦。」[18] 雖然波娃寫過:「結婚係冇可能嘅。我冇嫁妝」,但學者指出佢喺《第二性》同其他作品入面描述嘅理想關係同當時嘅婚姻標準好唔同。[19]
我覺得婚姻係一個好疏離嘅制度,對男人同女人都係。我覺得佢係一個好危險嘅制度——對男人好危險,因為佢哋會覺得自己俾困住咗,要養妻活兒;對女人都好危險,因為佢哋冇經濟獨立,最後要靠男人,而男人可以喺佢哋40歲嗰陣就趕佢哋走;對細路仔都好危險,因為佢哋父母會將所有嘅挫折同互相憎恨都發洩喺佢哋身上。「夫妻權利」呢啲字眼本身已經好恐怖。任何迫兩個人捆綁埋一齊,迫佢哋明明已經唔想一齊瞓但仲要一齊瞓嘅制度都係唔好嘅。[20]
相反,佢同薩特開始咗一段終身嘅「靈魂伴侶」關係,呢段關係有性但唔係專一嘅,佢哋亦冇住埋一齊。[21] 佢揀咗唔結婚,亦都冇生過仔女。咁樣俾咗佢時間去進修、參與政治運動、寫作同教書,仲有拍拖。[22] 可惜嘅係,波娃公開嘅開放關係有時會蓋過咗佢實質嘅學術聲譽。有次佢同一個學者一齊講學,[23]嗰個學者責備佢哋嘅「傑出嘅[哈佛]聽眾[因為]問薩特嘅每個問題都係關於佢嘅作品,而問波娃嘅所有問題都係關於佢嘅私人生活。」[24]
薩特同波娃成日互相閱讀對方嘅作品。關於佢哋喺存在主義作品中互相影響嘅程度,例如薩特嘅《存在與虛無》同波娃嘅《佢嚟咗就留低》同《現象學同意圖》,到而家仲有爭議。[25] 不過,最近研究波娃作品嘅學者都集中喺薩特以外嘅影響,包括黑格爾同萊布尼茨。[26] 喺1930年代由亞歷山大·科耶夫同尚·伊波利特領導嘅新黑格爾主義復興啟發咗整整一代法國思想家,包括薩特,去發掘黑格爾嘅《精神現象學》。[27][28] 不過,波娃喺戰爭期間用德文閱讀黑格爾,提出咗一個原創嘅意識辯證法批評。
性侵犯指控
[編輯]波娃係個雙性戀者,佢同年輕女性嘅關係一直都好有爭議。[29] 法國作家碧安卡·蘭布林(原名碧安卡·比恩菲爾德)喺佢本書《一個失常少女嘅回憶錄》(英文版名係《一件可恥嘅事》)入面寫道,當佢喺莫里哀中學讀書嗰陣,佢嘅老師波娃(當時30幾歲)性侵咗佢。[30] 薩特同波娃一齊groomed同性侵蘭布林。[31] 碧安卡寫《回憶錄》係為咗回應1990年posthumously出版嘅尚-保羅·薩特嘅《致海狸同其他朋友嘅信:1926-1963》,佢注意到喺本書入面佢俾人用咗個化名叫Louise Védrine。[32]
喺一九四三年,波娃因為被指控喺一九三九年誘惑佢17歲嘅納塔莉·索羅金而再次喺教師職位被停職。[33]索羅金嘅父母正式控告波娃引誘未成年人(當時法國嘅知情同意年齡係13歲,直到1945年先變成15歲)[34][35]波娃喺法國嘅教書執照被吊銷,但隨後又恢復咗。[36]
波娃喺《春露》中形容佢同納塔莉·索羅金嘅關係只係簡單嘅友誼[37](書中稱為「莉莎·奧布拉諾夫」)。[38]
納塔莉·索羅金,同比安卡·蘭布林同奧爾加·科薩基維奇後來表示,佢哋同波娃嘅關係對佢哋造成咗心理傷害。[29]
晚年
[編輯]波娃寫咗受歡迎嘅旅遊日記,講述佢喺美國[39]同中國嘅時光,亦於1950年代同1960年代期間勤奮地發表論文同小說。佢1955年嘅中國之行成為佢1957年嘅遊記《長征》嘅基礎,書中佢讚揚咗中國共產黨人為解放婦女所做嘅努力。[40]
佢出版咗幾本短篇小說集,包括《被毀嘅女人》,同佢其他一啲晚期作品一樣,探討咗衰老嘅問題。 佢由1952年到1959年同克勞德·朗茲曼一齊住,[41]但佢最著名嘅情人可能係美國作家納爾遜·阿爾格倫。波娃喺1947年喺芝加哥識咗阿爾格倫,當時佢正喺美國進行一個為期四個月嘅「探索」之旅,用唔同嘅交通工具:汽車、火車同灰狗巴士。佢詳細記錄咗呢個旅程,並喺1948年喺法國出版,書名叫《美國日記》。[42]佢寫信俾佢,跨過大西洋,稱呼佢做「我親愛嘅丈夫」。[43]阿爾格倫喺1950年憑《金臂人》贏得咗全國圖書獎,而喺1954年,波娃贏得咗法國最負盛名嘅文學獎,獲獎作品係《紅豆論》,書中阿爾格倫就係路易士·布洛根呢個角色。阿爾格倫強烈反對佢哋嘅親密關係公開。喺佢哋分手多年之後,佢戴住阿爾格倫送嘅銀戒指入葬。[44]
當波娃去芝加哥探阿爾格倫嗰陣,阿特·謝伊拍咗啲有名嘅波娃裸體相同肖像相。謝伊仲寫咗齣戲,講阿爾格倫、波娃同薩特三角關係。呢齣戲喺1999年喺芝加哥舞台讀過。
波娃仲寫咗四卷自傳,包括《乖女兒回憶錄》、《春露》、《環境威力》(英文翻譯有時分成兩卷:《戰後》同《艱難時期》),同《盡訴無遺》。[45]1964年,波娃出版咗一本中篇小說式嘅自傳《安樂死》,講述佢陪伴患癌嘅老母臨終嘅時光。呢本中篇小說提出咗醫患關係中講真話嘅倫理問題。[46]
佢1970年嘅長篇論文《老年》(《衰老》)係罕見嘅知識分子關於衰老同孤獨嘅思考,所有人都會經歷呢個過程,除非佢哋喺60歲左右之前就死咗。[47]
喺1970年代,波娃積極參與法國嘅婦女解放運動。佢喺1971年撰寫同簽署咗《343宣言》,呢份宣言列出咗一啲聲稱曾經墮胎嘅知名女性嘅名單,當時墮胎喺法國仲係非法嘅。簽名人包括凱瑟琳·德納芙、德爾菲娜·賽里格同波娃嘅妹妹埃萊娜等多元化嘅人士[唔該解釋係乜東東]。1974年,墮胎喺法國合法化。
當貝蒂·弗里丹喺1975年訪問佢,問佢會唔會支持俾家庭主婦最低工資嘅時候,波娃答道:「唔會,我哋唔相信任何女性應該有呢個選擇。冇一個女性應該俾授權留喺屋企湊仔女。社會應該唔同。女性唔應該有呢個選擇,就係因為如果有呢個選擇,太多女性就會揀呢條路。呢係迫使女性朝住某個方向行」,佢仲進一步表示,做母親「應該係一個選擇,而唔係條件反射嘅結果」。[48][49]
大約喺1976年,波娃同西爾維·勒邦-德博娃去咗美國紐約市探訪凱特·米利特嘅農場。[50][唔該解釋係乜東東]
1977年,波娃同其他法國知識分子簽署咗一份請願書,支持釋放三個被捕嘅戀童癖。[51][52]呢份請願書明確提到「凡爾賽事件」,喺呢件事中,三個成年男人,Dejager(45歲)、Gallien(43歲)同Burckhardt(39歲)同12-13歲嘅男女未成年人發生性關係。[53][54]
《當精神事物來臨時》係波娃幾十年前已經寫好但冇考慮過出版嘅短篇小說集,喺1980年出版。[45]
1981年,佢寫咗《告別儀式》(《告別薩特》),痛苦地記錄咗薩特晚年嘅生活。喺《告別》開頭,波娃提到呢係佢唯一一本薩特冇喺佢生前閱讀過嘅主要出版作品。[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佢為1984年嘅選集《姐妹情誼是全球性嘅:國際婦女運動選集》貢獻咗「女權主義 - 生存、強大同不斷受威脅」一文,呢本書由羅賓·摩根編輯。[55]
薩特喺1980年過身之後,波娃出版咗佢俾佢嘅信,但做咗啲編輯,以免傷害佢哋圈子入面仲在生嘅人嘅感受。波娃過身之後,薩特嘅養女兼文學繼承人艾爾萊特·埃爾凱姆-薩特唔畀好多薩特嘅信以未經編輯嘅形式出版。而家大多數可以見到嘅薩特信件都係經過波娃編輯嘅,包括少量刪節,但主要係用咗化名。波娃嘅養女兼文學繼承人西爾維·勒邦-德博娃就同埃爾凱姆唔同,佢出版咗波娃俾薩特同阿爾格倫嘅未經編輯嘅信。
西爾維·勒邦-德博娃
[編輯]西爾維·勒邦-德博娃同西蒙·波娃喺1960年代識,嗰陣波娃五十幾歲,西爾維仲係個青少年。到咗1980年,72歲嘅波娃合法收養咗三十幾歲嘅西爾維,但佢哋實際上已經有幾十年嘅親密關係。雖然波娃一生都拒絕婚姻制度,但呢次收養對佢嚟講就好似結婚咁。有啲學者認為,呢次收養唔係為咗俾波娃搵個文學繼承人,而係一種對抗生物異性戀規範家庭單位嘅方式。[56]
死亡
[編輯]波娃喺1986年4月14日因為肺炎喺巴黎過身,享年78歲。[57]佢同薩特一齊葬喺巴黎嘅蒙帕納斯公墓。[58]喺佢離世前後,佢被尊為婦女權利運動前線嘅一個重要人物。[59]
疏仕
[編輯]- ↑ "UPI Almanac for Thursday, Jan. 9, 2020".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9 January 2020. 原先內容歸檔喺15 January 2020. 喺16 January 2020搵到.
...法國小說家西蒙娜·德·波娃喺1908年
- ↑ Freely, Maureen (6 June 1999)。〈仲係第二性〉。The Guardian。UK。原先內容歸檔喺13 April 2019。喺6 January 2019搵到。
- ↑ 〈Lisa Appignanesi精選嘅十本西蒙娜·德·波娃嘅著作同關於佢嘅書〉。The Guardian。UK。8 January 2008。原先內容歸檔喺13 April 2019。喺6 January 2019搵到。
- ↑ Hollander, Anne (11 June 1990)。〈真心嘅開放婚姻〉。The New Republic。原先內容歸檔喺12 September 2015。喺6 January 2019搵到。
- ↑ 5.0 5.1 Mussett, Shannon. Simone de Beauvoir Biography on 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Retrieved 11 April 2010.
- ↑ Bair, p. 60
- ↑ "Beauvoir, Simone de".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Women in World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nuary 2008. doi:10.1093/acref/9780195148909.001.0001. ISBN 978-0-19-514890-9.
- ↑ Menand, Louis. "Stand By Your Man". The New Yorker, 26 September 2005. Retrieved 11 May 2010.
- ↑ 引用錯誤 無效嘅
<ref>
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0
嘅參照 - ↑ 《乖女女回憶錄》,第一冊
- ↑ 〈巴黎:追隨西蒙娜·德·波娃嘅足跡〉 [Paris: On the trail of Simone de Beauvoir]。en-vols.com (法文)。22 November 2022。喺31 July 2023搵到。
- ↑ Margaret A. Simons (ed.), Feminist Interpretations of Simone de Beauvoir, Penn State Press, 1 November 2010, p. 3.
- ↑ 13.0 13.1 "Simone de Beauvoir". Biography (美國英文). 9 July 2020. 喺2021-03-04搵到.
- ↑ Thurman, Judith. Introduction to Simone de Beauvoir's The Second Sex. Excerpt publish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27 May 2010. Retrieved 11 April 2010.
- ↑ Bertrand de Beauvoir, Simone (1974). All Said and Done. O'Brian, Patrick翻譯. New York: G. P. Putnam's & Sons. p. 478. ISBN 9780399112515.
- ↑ Kelly Oliver (ed.), French Feminism Reader,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0, p. 1; Bulletin 2006 de l'Association amicale des anciens et anciennes élèves du lycée Molière, 2006, p. 22.
- ↑ Seymour-Jones 2008, back cover.
- ↑ Bair, p. 155-7
- ↑ Ward, Julie K. (November 1999). "Reciprocity and Friendship in Beauvoir's Thought". Hypatia. 14 (4): 36–49. doi:10.1111/j.1527-2001.1999.tb01251.x. S2CID 146561354.
- ↑ Moorehead, Caroline (2 June 1974)。〈同西蒙娜·德·波娃傾偈〉。The New York Times。喺30 August 2023搵到。
- ↑ Appignanesi, Lisa (10 June 2005)。〈我哋嘅關係係我一生中最偉大嘅成就〉。The Guardian。London。
- ↑ Schneir, Miriam (1994). Feminism in Our Time. Vintage Books. p. 5. ISBN 0-679-74508-4.
- ↑ Beauvoir, The Prime of Life, p. 363.
- ↑ Thurman, Judith. Introduction to The Second Sex, 2009.
- ↑ Kirkpatrick, Kate (22 August 2019). Becoming Beauvoir: A Life.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ISBN 978-1-350-04717-4. OCLC 1097366004.
- ↑ 引用錯誤 無效嘅
<ref>
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SEP-Bergoffen-2010
嘅參照 - ↑ Ursula Tidd, Simone de Beauvoir, Psychology Press, p. 19.
- ↑ Nancy Bauer, Simone de Beauvoir: Philosophy, and Femin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2, p. 86.
- ↑ 29.0 29.1 Rodgers; Thompson (2004). Philosophers Behaving Badly. London: Peter Owen Publishers. pp. 186–187. ISBN 072061368X.
- ↑ Mémoires d'une jeune fille dérangée (1994, LGF – Livre de Poche; ISBN 978-2-253-13593-7/2006, Balland; ISBN 978-2-7158-0994-9).
- ↑ Riding, Alan (14 April 1996). "The Odd Couple". New York Times. 喺9 November 2021搵到.
波娃誘惑咗佢,第二年仲將佢介紹俾當時33歲嘅薩特,佢都同佢上咗床。到咗1939年,碧安卡已經喺索邦大學跟薩特讀書,佢覺得自己係一個理想愛情三角關係嘅核心人物。
- ↑ 〈尚-保羅·薩特同西蒙娜·德·波娃:碧安卡,佢哋嘅性玩具〉 [Sartre, Beauvoir: Bianca, their sexual toy]。Gala (法文)。14 July 2023。喺1 August 2023搵到。
- ↑ 《頭對頭︰西蒙·波娃同薩特》,Hazel Rowley,HarperCollins,2005,第130–135頁,ISBN 0-06-052059-0;ISBN 978-0-06-052059-5。
- ↑ 〈Légifrance - 官方刊物 - 官方公報 - JORF n° 0155 du 03/07/1945(需要權限)〉 (法文)。喺2023年7月29日搵到。
- ↑ 〈知情同意年齡:法國同魁北克嘅同性戀運動同未成年人性行為(1970-1980)〉。喺2023年7月29日搵到。
- ↑ 《知識分子:從馬克思同托爾斯泰到薩特同喬姆斯基》,Paul Johnson,Harper Perennial,1988,第238–38頁,ISBN 978-0-06-125317-1。
- ↑ de Beauvoir, Simone. La Force de l'âge 《春露》 (法文). 巴黎: Gallimard. p. 617.
- ↑ Evans, Christine Anne (1995年9月10日)。〈「可愛嘅害蟲」:西蒙·波娃同佢生命中嘅女人〉。《西蒙·波娃研究》 (英文)。12: 26–32。doi:10.1163/25897616-01201006。JSTOR 45186669。喺2023年8月29日搵到。
- ↑ 波娃,《美國日記》,Carol Cosman(翻譯)同Douglas Brinkley(前言),柏克萊:加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ISBN 9780520210677。
- ↑ Crean, Jeffrey (2024)。《中國權力嘅恐懼︰國際歷史》。國際歷史新方法系列。倫敦,英國:布魯姆斯伯里學術出版社。頁 93。ISBN 978-1-350-23394-2。
- ↑ Menand, Louis (2005年9月26日)。〈站喺你男人身邊〉。《紐約客》。Condé Nast。喺2017年12月28日搵到。
- ↑ 阿爾格倫帶佢遊歷芝加哥嘅地下世界,同吸毒者同啲細賊接觸。De Beauvoir, Simone (1999)。《美國日記》。柏克萊:加州大學出版社。ISBN 9780520209794。喺2023年7月29日搵到。
- ↑ Drew, Bettina (1998年9月27日)。〈西蒙·波娃俾納爾遜·阿爾格倫嘅情信〉。《芝加哥論壇報》。
- ↑ Le Bon-de Beauvoir, Sylvie (1997)。〈序言:大西洋兩岸嘅戀情〉。《紐約時報》。喺2017年12月28日搵到。
- ↑ 45.0 45.1 引用錯誤 無效嘅
<ref>
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iep.utm.edu
嘅參照 - ↑ Willms, Janice (1997-12-18)。〈安樂死〉。《紐約大學朗格尼健康》。喺2019-04-23搵到。
- ↑ Woodward, Kathleen (1993)。〈西蒙·波娃:老年女性嘅未來展望〉。《世代》。17 (2): 23。
- ↑ 「性、社會同女性困境」。同貝蒂·弗里丹嘅訪談,《週六評論》(第12-21頁),1975年6月14日。
- ↑ 貝蒂·弗里丹,1998,「呢改變咗我嘅人生:關於婦女運動嘅文章」,第397-398頁。ISBN 9780674468856
- ↑ Appignanesi 2005, 第160頁。
- ↑ 「性道德同法律」,《政治、哲學、文化:訪談同其他著作1977-1984》第16章。Lawrence D. Krizman編輯。紐約/倫敦:1990,Routledge,ISBN 0-415-90149-9,第275頁。
- ↑ 引用錯誤 無效嘅
<ref>
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Henley
嘅參照 - ↑ 〈關於一宗審訊〉。Le Monde.fr。1977年1月26日。
- ↑ 〈Matzneff:1977年支持戀童癖請願書嘅簽署者有冇表示過悔意?〉。
- ↑ 〈目錄:姐妹情誼是全球性嘅〉。Catalog.vsc.edu。原著喺2015年12月8日歸檔。喺2015-10-15搵到。
- ↑ Latchford, Frances J. (2020)。〈異端嘅愛同女孩特立獨行:西蒙·波娃、西爾維·勒邦同佢哋令人困惑嘅家庭風流韻事〉。《領養同文化》 (英文)。8 (2): 194–209。doi:10.1353/ado.2020.0009。ISSN 2574-2523。S2CID 232040473。
- ↑ 〈大英百科全書嘅婦女歷史指南〉。原著喺2011年12月13日歸檔。喺2012-07-16搵到。
- ↑ Traub, Courtney (2019-05-22)。〈巴黎蒙帕納斯公墓:行人徑同名人墓〉。《巴黎解鎖》 (美國英文)。喺2021-01-02搵到。
- ↑ Bergoffen, Debra (2018-07-10)。Zahavi, Dan (編)。〈西蒙·波娃〉。《牛津手冊在線》。doi:10.1093/oxfordhb/9780198755340.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