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風暴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1968年巴黎街頭表達政治訴求嘅海報。

五月風暴法文Mai 68)係1968年5月法國巴黎爆發嘅一場學生運動[1]

起因[編輯]

二戰結束之後,為咗應對嬰兒潮帶來嘅人口膨脹,法國嘅高等教育亦都開始膨脹,從1950年代開始不斷增加學額同教席。但係學額嘅過度增加導致學位貶值,而新增嘅教席大多數都係合約講師,待遇低終身教授一等,而偏偏爾低新增嘅學額同教席都集中係新興嘅社會科學道。於是,大學畢業生同社會科學講師成為五月風暴嘅主要人物。

經過[編輯]

支持學生運動嘅罷工工人。

1968年3月22號,巴黎大學文學及社會科學系(今日嘅巴黎第十大學)嘅學生,為咗要求校方批准男生進入女生宿舍而佔領學系行政大樓。示威好快波及到巴黎大學其他校區。

5月3號,警方進駐巴黎大學索邦校區,同示威學生發生衝突,結果導致481人受傷,其中包括279名學生同202名警員[2]

5月10號同11號,超過12000名學生喺拉丁區示威,示威嘅唔單止有大學生同大學講師,甚至重有中學生;警方派出超過6255名警員應對示威者,雙方發生激烈衝突,導致巴黎各地發生63次火燭,125部車被人燒毀[2]。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表示絕對唔容許街頭暴亂,但係騷動好快波及到外省城市[1]

5月11號,時任法國總理龐比度返到法國之後,力主用溫和手法平息運動,唔單止釋放被捕學生,重重新開放巴黎大學。但係為時已晚。5月13號,各地工會發動全面罷工,支援學生,矛頭直指戴高樂[1][3]。5月20號,罷工已經令到成個法國陷於癱瘓。

就喺而個時候,各個左翼政治人物都開始表態支持學生運動。五月風暴由此由學生運動演變成要求戴高樂落臺嘅政治運動。5月27號,由總理龐比度同各大工會代表談判達成嘅《格勒尼爾協議》被工會成員投票否決,各大工會於是決定喺5月29號發動大遊行,逼戴高樂落臺。5月28號,左翼聯盟領袖密特朗宣佈,如果戴高樂落臺嘅話,佢會推舉前總理皮耶·孟德斯-傅朗斯出任看守總理,而自己就會參加總統大選[1][4]

喺爾個緊張關頭,戴高樂為咗防備遊行人士包圍總統府而秘密離開,去西德巴登-巴登嘅法軍駐地攈法國駐德部隊總司令澤·馬雪[1][5]。戴高樂喺確定軍隊會支持佢之後,喺5月30號發表電視講話,宣佈解散國民議會,重新選舉,但唔會撤換總理龐比度。戴高樂更加喺當晚組織咗100萬人進行反示威[6]。同年6月嘅國民議會大選,戴高樂嘅右翼大勝,奪得國民議會超過3/4嘅議席。五月風暴結束之後十幾年,左派一直處於弱勢[1][7][8]

為咗避免再有學運爆發,戴高樂政府將巴黎大學拆分成13座互不相屬大學。但係五月風暴所暴露出來嘅問題並未就此消失。一年之後,由於修憲案過唔到全民公投爾關,戴高樂黯然辭職。

參考[編輯]

  1. 1.0 1.1 1.2 1.3 1.4 1.5 The Beginning of an Era from 情境國際主義 No 12 (September 1969). Translated by Ken Knabb英文Ken Knabb.
  2. 2.0 2.1 Michelle Zancarini-Fournel (2016). "17". 出自 Éditions La Découverte (編). Les luttes et les rêves — Une histoire populaire de la France de 1685 à nos jours (français). Paris. ISBN 9782355220883. {{cite book}}: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 |lire en ligne= (help); Unknown parameter |total pages= ignored (help)CS1 maint: unrecognized language (link)
  3. Rotman, pp. 10–11; Damamme, Gobille, Matonti & Pudal, ed., p. 190.
  4. Derrida, Jacques (1991) "A 'Madness' Must Watch Over Thinking", interview with Francois Ewald英文François Ewald for Le Magazine Litteraire, March 1991, republished in Points...: Interviews, 1974-1994英文Points...: Interviews, 1974-1994 (1995).pp.347-9
  5. Dogan, Mattei (1984). [/stable/1600894 "How Civil War Was Avoided in Franc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Revue internationale de science politique. 5 (3): 245–277. {{cite journal}}: Check |url= value (help)
  6. "Ils voulaient un patron, pas une coopérative ouvrière"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07年12月23號,., Le Monde, interview with 米歇爾·羅卡爾, 20 March 2007 (法文)
  7. Singer, Daniel (2002). [/books?id=6IjRojUCS8gC&lpg=PR20&ots=AKonR-sNZm&pg=PA195#v=onepage&q&f=false Prelude to Revolution: France in May 1968]. South End Press. pp. 195, 198–201. ISBN 978-0-89608-682-1. {{cite book}}: Check |url= value (help)
  8. Dogan, Mattéi (2005). Political Mistrust and the Discrediting of Politicians. Brill. pp. 218. ISBN 900414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