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鄉
六鄉(Luk Heung),又寫陸鄉,又叫六鄉新村(Luk Heung San Tsuen),亦叫六鄉樓,係香港一地,喺新界大埔,歸大埔墟。六鄉係六條村合稱,即小滘、大滘、金竹排、橫嶺頭(包括橫嶺背)、涌尾及涌背。六鄉響大埔市區,近林村河,響廣福道北便隔籬。六村原本係船灣六鄉,喺船灣海東北岸,1960年代因起船灣淡水湖,而由香港政府安排,搬近大埔市。六鄉樓係起成一棟棟大廈咁,格式一致,有別於一般村屋。
六鄉各村都歸入大埔鄉事委員會之下,各村各有代表選入會。
六鄉側邊寶湖道,英名Plover Cove Road,就係紀念村民搬自船灣海(英名Plover Cove),寶取自英Po音,改得有意頭。而新村內有,陸鄉里係指名該處係六鄉。
六鄉南邊廣福道,過馬路係公園仔。北過寶湖道係寶湖花園同寶湖道街市。六鄉西南西係太和市。
地理
[編輯]新村位置,舊日係岸,今日因填海變內陸,唯近普益新街一帶近河邊。
六鄉範圍,畀寶鄉街分成兩截。
寶鄉街以東,六鄉佔有廣福道同寶湖道之間,東至東昌街。內有三坊一里。三坊係三笪四方地,分別係同發坊、同秀坊同同茂坊。三坊並排,由樓隔開,闢做停車場。而陸鄉里同廣福道、寶湖道平排,貫通三坊。全部劃一高樓。
寶鄉街以西,六鄉,除咗政府地方,佔有普益街同林村河之間,西至普益里。普益街企有六鄉樓三棟。而三棟樓後便,近寶鄉街一邊,係六鄉新村公立學校,而其餘至到林村河,開有普益新街,有比較矮嘅村屋三排。
史
[編輯]六鄉各村原本響船灣海東北岸。六鄉未搬之時,主要從捕魚,耕田,打柴,執帶子為生。除咗金竹排姓王,其餘都係姓李。
村原址響船灣海北岸,村同村之間,有路連接。小滘響石芽頭西麓,大滘響觀音峒南麓,金竹排響大峒下面,橫嶺頭響雞仔峒下面。而船灣西岸,近三潭溪口,北有涌尾村,南有涌背村。涌尾村現址,被闢做作新娘潭公路停車場,而涌背村畀公路冚咗認唔出。響1968年,淡水湖堤壩初初築成,各村村屋仍響度。之後唔計小滘村,全部村屋都拆晒。到1973年,響堤壩加高12呎之時,小滘村都拆埋。
搬村之時,當時重未係大埔新市鎮,六鄉所在地,原本係林村河口,對住大埔海嘅淺灘,有紅樹林。六鄉新村建響廣福道外呢笪淺灘之上。淺灘填地加高。最初係家下寶鄉街,東昌街,廣福道同寶湖道嘅範圍,之後加到埋普益街同寶鄉街,向海嘅範圍。
1966年,六鄉安頓好,就響同發坊立六鄉村公所,以及響寶鄉道西面,將原本三光同育群兩村校合併,改成六鄉新村公立學校。而六鄉中嘅涌背村,更重建李氏宗祠,將舊祠堂基石門框,搬到同發坊,重現【龍門世澤,柱史家聲】嘅門聯。其他村嘅祠堂,原本政府都有地舖畀返,不過村民另有用途。
-
陸鄉里
-
同發坊
-
同秀坊
-
同茂坊
-
六鄉新村公立學校
-
六鄉村公所
-
李氏宗祠
參攷
[編輯]- 《大埔風物志》,大埔區議會,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