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頂

圓頂,又叫圓屋頂,屋頂一種,屋頂圓,好似個波嘅上半截,空心嘅,西洋好多教堂,或者官府都會見到。
定義
[編輯]喺古代世界,而家叫做拱頂嘅弓形屋頂結構有唔同嘅名稱,反映咗各種形狀、傳統同埋象徵意義。[a][b][c][d] 呢啲形狀源自史前用各種唔耐用嘅柔軟材料建造嘅庇護所傳統,之後先用更耐用嘅材料做成拱頂。[a] 而家同拱頂聯繫埋一齊嘅半球形狀源自希臘幾何學同羅馬標準化,但其他形狀仍然存在,包括一啲早期伊斯蘭清真寺繼承嘅尖形同膨脹形傳統。[e]
現代學術研究受到唔一致定義嘅困擾,例如迴廊拱頂同圓頂拱頂嘅定義。[f][g] 字典對「拱頂」一詞嘅定義通常好籠統,唔精確。[h] 一般嚟講,佢「唔係特定嘅,係一個籠統嘅詞彙,用嚟描述一個半球形或類似嘅跨越元素。」[f][i] 已發表嘅定義包括:單純嘅半球形屋頂;[j][k][l] 旋轉嘅拱門;[m][n][o] 以及僅在圓形基座上嘅拱頂,[p][q][r][s][t][u][v][w] 圓形或多邊形基座,[x][y][z][aa][ab] 圓形、橢圓形或多邊形基座,[ac][ad][ae] 或者未定義嘅區域。[af][ag][ah][ai][aj][ak][al] 指定垂直切面嘅定義包括:半圓形、尖形或膨脹形;[q][ah][ak] 半圓形、弓形或尖形;[w][ai] 半圓形、弓形、尖形或膨脹形;[r][s][t][u][ae] 半圓形、弓形、橢圓形或膨脹形;[ad] 以及高輪廓、半球形或扁平形。[al]

有時被稱為「假」拱頂嘅疊澀拱,係通過將每層石塊向內延伸,比下一層更加靠內,直到喺頂部相遇。[1] 「假」拱頂亦可以指木製拱頂。[2] 意大利使用嘅詞語「finto」,意思係「假嘅」,可以追溯到17世紀,用蘆葦蓆同石膏砂漿做成嘅拱頂。[3] 「真」拱頂據說係結構處於壓縮狀態嘅拱頂,組成元素係楔形拱心石,其接縫對齊中心點。呢一點嘅有效性唔明確,因為用疊澀石層喺地下建造嘅拱頂,亦受到周圍土壤嘅壓縮。[4]
「拱肩」嘅精確定義亦引起學術爭議,例如喺定義中係咪容許疊澀,以及帆拱嘅下部分應唔應該被視為拱肩。[5] 帶拱肩嘅拱頂可以分為兩種:「簡單」同「複合」。[6] 喺「簡單拱頂」嘅情況下,拱肩係同拱頂本身屬於同一個球體嘅一部分;不過,呢種拱頂好罕見。[7] 喺更常見嘅「複合拱頂」嘅情況下,拱肩係拱頂本身以下嘅一個更大球體表面嘅一部分,並為拱頂或鼓部分形成圓形基座。[6]
工程學同建築學領域缺乏對拱頂嘅共同語言,工程學側重於結構行為,而建築學則側重於形式同象徵意義。[am][h][d][an][ao] 此外,20世紀嘅新材料同結構系統容許建造大型拱頂形結構,呢啲結構同傳統磚石拱頂嘅壓縮結構行為有所不同。「拱頂」一詞嘅普遍用法已經擴展到意味住「幾乎任何長跨度嘅屋頂系統」。[an]
元素
[編輯]
「圓頂」 呢個字係「圓頂」嘅另一個講法,通常用嚟形容喺屋頂或者塔樓上面嘅細圓頂。[8] 「cupola」亦用嚟形容圓頂內側。[9][aa] 圓頂嘅頂部稱為「皇冠」,內側叫做「內拱」,而外側則稱為「外拱」。[10] 同拱門一樣,圓頂嘅「起拱點」係圓頂開始上升嘅基層,而「懸部」則係介乎基層同頂部之間嘅部分。[10][11] 圓頂可以由一個橢圓形或者圓形嘅牆體支撐,呢個牆體稱為「鼓墩」。如果呢個結構一直延伸到地面,呢座圓形建築就可能被稱為「圓廳」。[12] 鼓墩亦被稱為「鼓墩」,而且可能有窗或者冇窗。喺圓頂嘅中央圓孔上面,相當嘅結構叫做「鼓身」或者「天窗」,用以支撐圓頂。[13] 當圓頂嘅底部同下面嘅支撐牆嘅平面唔一致(例如,圓頂嘅圓形底座置喺正方形嘅隔間上面),就會採用技術去銜接兩者。[14] 其中一種技法係使用托拱,由支撐牆頂部逐層水平突出延伸到圓頂嘅底部,例如塞爾柱同奧斯曼建築中常見嘅托拱三角形。[15] 最簡單嘅方法係喺牆角用對角嘅橫樑去形成一個八邊形嘅底基;另一種方法係用拱門跨越牆角,可以承受更多重量。[16] 呢啲技法中有好多會用到所謂嘅「轉角托拱」。[17] 一個轉角托拱可以係一個單一嘅拱門,或者係一組重疊、斜置喺內角嘅拱門。[18] 轉角托拱嘅形式亦包括喇叭形拱門、壁龕拱頂(或者半圓頂)、[17] 配有「前置」拱門嘅喇叭形拱門,同埋穆卡納斯拱門。[19] 轉角托拱可以將圓頂嘅重量由角落產生嘅空隙轉移到牆身上。[20] 懸拱板係球面嘅三角形部分,好似拱門之間凹陷嘅拱肩,由正方形隔間嘅角落過渡到圓頂嘅圓形底部。懸拱板嘅曲率就係一個直徑等於正方形隔間對角線嘅球面。[21] 懸拱板將圓頂嘅重量集中喺隔間嘅角落。[20]
材料
[編輯]中東最早嘅圓頂係用泥磚建成,之後逐漸改用燒製磚同石頭。木造圓頂因為材質較輕同有彈性,可以達到較大跨度,係7世紀時圓頂教堂嘅常用建法,儘管大部分圓頂都係用其他較硬嘅材料建成。木造圓頂會用銅或者鉛板做屋頂,以防天氣侵蝕。[22] 切割石材所建嘅圓頂較為昂貴,亦唔會建得太大,而喺冇磚嘅地方,大跨度通常會用木材。[23] 羅馬混凝土係用石塊同強力砂漿混合而成,隨住年代推移,呢啲集料逐漸轉為燒製粘土塊,再轉為羅馬磚。到咗六世紀,大量砂漿同磚就成為主要嘅拱頂材料。波佐拉納 似乎只喺意大利中部使用。[24] 由於方便同可靠,磚造圓頂喺大空間嘅紀念性建築上一直係首選,直至工業時代。[25] 拉結同鐵或木製鏈條可以用嚟抵抗結構應力。[26] 喺中東同中亞,用泥磚同燒製磚砌成嘅圓頂同鼓墩,有時會喺外層覆蓋易碎嘅陶瓷磚,以防雨雪。[27] 19世紀嘅新建材同20世紀對建築內力學嘅深入了解,開辟咗新嘅可能性。鐵同鋼樑、鋼纜同預應力混凝土消除了對外部拱托嘅需要,亦令圓頂可以做得更薄。早期嘅砌體圓頂嘅半徑同厚度比可能係50,而現代圓頂呢個比例可以超過800。呢啲圓頂因為更輕,不單只可以達到更大跨度,亦促成咗現代體育場上大型可移動圓頂嘅創造。[28] 1983年,作為可持續建築研究嘅一部分,喺卡塞爾大學進行咗實驗性嘅夯土圓頂製作。[29]
形狀同內部受力
[編輯]砌體圓頂會產生向下同向外嘅推力。可以將其視為兩種互相垂直嘅力:子午力(好似地球儀上嘅子午線,即經線)只係壓縮力,並且喺底部增強;而箍力(好似地球儀上嘅緯線)喺頂部係壓縮力,而喺底部則係拉力,喺半球形圓頂中,呢個轉變大約喺離頂部51.8度嘅角度出現。[30] 圓頂產生嘅推力係與其材料重量成正比。[31] 接地嘅半球形圓頂喺其懸部產生顯著嘅水平推力。[32] 半球形砌體圓頂下部嘅向外推力,可以透過沿周邊安裝鏈條或者外部拱托來抵消,但沿子午線出現裂縫係自然現象。[30] 對於水平推力較少嘅細型或高型圓頂,支撐拱門或牆嘅厚度已足以抵抗變形,所以鼓墩通常比所支撐嘅圓頂更厚。[33] 與需要每塊頂石就位先得以支撐嘅楣石拱門不同,圓頂喺施工期間就已穩定,因為每一層都係一個完整且自我支撐嘅圓環。[2] 砌體圓頂嘅上部永遠處於壓縮狀態,並且受到側向支撐,所以除非整體崩塌,否則即使上部略有偏差亦能保持穩定。[34] 因為楣石圓頂有側向支撐,所以可以比相同跨度嘅拱門做得更薄。例如,半球形圓頂可以比半圓形拱門薄2.5倍,而採用等邊拱輪廓嘅圓頂甚至可以更薄。[35] 等厚度嘅砌體圓頂嘅最佳形狀可確保完美嘅壓縮,完全冇任何會令砌體薄弱嘅拉力或彎曲力。[32] 對於特定材料,最佳圓頂幾何形狀被稱為「懸鏈面」,係三維空間中類似於二維拱門嘅拱鏈曲線嘅形狀。[36][37] 喺尖頂圓頂嘅頂部加上重量,例如佛羅倫斯大教堂頂部嗰個沉重嘅圓頂,會令最佳形狀變得更貼近圓頂實際嘅尖頂輪廓。好多哥德式圓頂嘅尖狀輪廓,比起半球形圓頂更接近最佳圓頂形狀,而後者曾受到羅馬同拜占庭建築師青睞,因為圓形被視為最完美嘅形式。[38]
象徵意義
[編輯]根據E. Baldwin Smith嘅講法,由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圓頂形墳墓已經被用作模仿祖先神明賜予嘅居所,將呢種建築永久化成為安放先人嘅神聖之地。呢種本能慾望令圓頂喪葬傳統喺古代世界廣泛流傳,由印度嘅佛塔到伊比利亞半島嘅圓頂墓穴都係例子。到咗希臘化時期同羅馬時代,圓頂墓室已經成為喪葬文化嘅標誌性符號。[39]
喺古波斯同希羅文明中,圓頂同帳篷天幕都被聯想到天國。方形基座上嘅圓頂體現咗幾何象徵——圓形代表完美、永恆同天界,方形象徵大地,八角形則介乎兩者之間。[40] 源自阿契美尼德帝國同印度君主覲見帳篷嘅「天幕」概念,被羅馬統治者模仿亞歷山大大帝而採納,演變成皇室嘅華蓋儀仗。呢種風氣可能始於尼祿,佢嘅「黃金屋」亦令圓頂成為宮殿建築特色。[41]
早期基督徒將圓頂嘅「陵墓」同「天國」雙重象徵融入建築,例如用祭壇華蓋(一種似華蓋嘅圓頂罩篷)覆蓋聖物或祭壇。不過到咗基督教時期,圓頂嘅天堂象徵意義已經成為主流。[42] 伊斯蘭早期,圓頂同皇室密切相關。例如清真寺米哈拉布前起圓頂,最初係為咗突出君主喺典禮中嘅位置。後來呢類圓頂逐漸變成裝飾焦點或禮拜方向標誌。陵墓用圓頂既可反映皇家贊助,亦代表圓頂象徵嘅尊榮地位,多過特定喪葬含義。[43] 中世紀伊斯蘭各式各樣嘅圓頂造型,反映咗朝代、宗教同社會差異,同實際建築考量一樣重要。[22]
聲學效果
[編輯]由於圓頂底部呈凹面,能夠反射聲音產生迴音。[44] 圓頂基座可能設有「迴音廊」,喺特定位置可以將聲音清晰傳到遠處嘅另一角落。[13] 拜占庭教堂後殿上方嘅半圓頂有助擴散教士嘅聖詠。[45] 雖然呢種設計可以襯托音樂,但會搞到講道聲聽唔清,所以1535年Francesco Giorgi建議教堂唱詩班區域用拱頂天花,而講道嘅地方就用平頂天花加大量藻井裝飾。[46]
為咗抵消迴音干擾,工匠會喺圓頂內壁嵌入陶罐狀空腔,等聲音向四周散射,消除回響之餘仲營造到「神聖崇拜氛圍」。維特魯威嘅《建築十書》就提過用青銅同陶製共鳴器呢招。[44] 呢啲空腔共振器嘅物料、形狀、內容物同埋擺位,會影響聲效——可以增強特定頻率或者吸走啲聲。[47]
疏仕
[編輯]- ↑ Huerta 2007, p. 212.
- ↑ 2.0 2.1 Hourihane 2012, p. 302.
- ↑ Nobile & Bares 2015, p. 4.
- ↑ Wright 2009, pp. 179–180, 188.
- ↑ Dodge 1984, pp. 271–276, 279.
- ↑ 6.0 6.1 Catholic.
- ↑ Fletcher.
- ↑ Fleming, Honour & Pevsner 1991, p. 114.
- ↑ Technical 1872, p. 252.
- ↑ 10.0 10.1 Dumser 2010, p. 436.
- ↑ Fleming, Honour & Pevsner 1991, p. 203.
- ↑ Curl & Wilson 2015, p. 236.
- ↑ 13.0 13.1 Ching 2011, p. 63.
- ↑ Fleming, Honour & Pevsner 1991, p. 127.
- ↑ Arun 2006, pp. 304–305.
- ↑ Nuttgens 1997, p. 123.
- ↑ 17.0 17.1 Ward 1915, p. 2.
- ↑ Fleming, Honour & Pevsner 1991, pp. 127, 419.
- ↑ Mediati, Colistra & Arena 2020, p. 3.
- ↑ 20.0 20.1 Ibrāhīm 1975, p. 5.
- ↑ Fleming, Honour & Pevsner 1991, pp. 127, 329.
- ↑ 22.0 22.1 Peterson 1996, p. 68.
- ↑ Mainstone 2001, p. 121.
- ↑ MacDonald 1958, pp. 2–3, 7.
- ↑ Kuban 1987, p. 73.
- ↑ Giustina 2003, p. 1037.
- ↑ Ashkan & Ahmad 2010, p. 316.
- ↑ Denny 2010, p. 139.
- ↑ Minke 2012, pp. 57–59, 127.
- ↑ 30.0 30.1 Hourihane 2012, p. 242.
- ↑ Hourihane 2012, p. 301.
- ↑ 32.0 32.1 Robison 1991, p. 395.
- ↑ Gye 1988, p. 142.
- ↑ Gye 1988, pp. 141–142.
- ↑ Fernández & Hernández-Ros 1989.
- ↑ Rovero & Tonietti 2012, p. 183.
- ↑ Blockley 2014, p. 22.
- ↑ Larson & Tyas 2003, pp. 32, 38.
- ↑ Smith 1950, pp. 51–53.
- ↑ Grupico 2011, pp. 3, 8.
- ↑ Smith 1950, p. 53.
- ↑ Smith 1950, pp. 53–56, 79.
- ↑ Grabar 1963, pp. 195, 197.
- ↑ 44.0 44.1 Kayili 2005, p. 9.
- ↑ Ousterhout 2008a, p. 13.
- ↑ Baumann & Haggh 1990, pp. 208–209.
- ↑ Baumann & Haggh 1990, p. 202.
引用錯誤 <ref>
tags exist for a group named "lower-alpha", but no corresponding <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tag wa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