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壓歲錢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壓歲錢係指中國春節時長輩送畀未成年晚輩嘅紅包。到咗大清,先有兒童慶歲,長者與以錢,貫用紅,置之臥所,曰「壓歲錢」。去到中華民國,又曾經流行以紅紙包100銅元,以示「長命百歲」[1]

起源

[編輯]

壓歲錢嘅起源主要有以下三種講法:

  • 古時候,有種小妖叫做「祟」,年卅晚出嚟用手去摸瞓着咗嘅細路嘅頭,細路往往嚇到喊,跟住頭疼發熱,變成傻仔。因此,家家都響嗰日着燈坐喺度唔瞓,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老年得到嗰仔,視佢為心肝寶貝。到咗年卅晚,佢哋驚「祟」嚟害個細路,就摞出八個銅錢同細路玩。細路玩攰瞓着咗,佢哋就將八個銅錢用紅紙包住放喺細路嘅枕頭下邊,兩公婆唔敢瞌埋眼。半夜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熄咗盞燈,「祟」啱啱伸手去摸細路嘅頭,枕頭邊發出道道閃光,嚇到「祟」走鬼咗。第二日,兩公婆將用紅紙包八個銅錢嚇退「祟」嘅事講咗畀大家知,以後大家就跟住做,啲細路就太平無事。原來八個銅錢係八仙變嘅,暗中保護個細路。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成「壓歲錢」。到咗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啲地方將畀細路壓歲錢叫做「串錢」。到咗近代就演變為紅紙包住一百文銅錢賜畀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嘅晚輩,紅紙包入面就會放一個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銀紙後,長輩都鍾意去銀行換票面冧巴相連嘅新銀紙畀細路,祝願細路「連連高升」。
  • 源於古代「壓驚」。話說喺太古時有一種凶獸叫做「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啲細路仔驚,大人則用燃竹響聲驅「年」,用食品安慰細路,稱佢做「壓驚」。年久日深,咪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去到宋朝就有「壓驚錢」囉。據史載,王韶子南陔,因為俾壞人孭走,喺途中驚呼,先至俾皇車所救,宋神宗賜咗佢「壓驚金犀錢」。以後先發展為「壓歲錢」。
  • 最早出現喺大唐宮廷,當時宮中有散錢之風。王仁裕響《開元天寶遺事》度講:唐玄宗天寶年,「內廷嬪妃,每於春時,各於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王建響《宮詞》中載:「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春日內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從春日「擲錢為戲」,到「散與金錢」,後又發展到贈「洗兒錢」。據司馬光資治通鑑》所講,楊貴妃認咗安祿山義子嗰陣時,「玄宗親視之,喜贈貴妃洗兒錢」,以賀喜驅邪。去到大宋大元,就形成一種民俗。佢同正月初一農曆新年結合,形成早期嘅「壓歲錢」。但當時重未有流通嘅貨幣,而只係一種特製嘅「壓歲錢」。

參考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