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祥徐公祠
23°6′4.7″N 113°22′32″E / 23.101306°N 113.37556°E
天祥徐公祠 世德堂 | |
---|---|
主祀 | 天祥(三世祖) 子堅(四世祖) 子政(四世祖) |
家族信息 | |
家族 | 琶洲徐氏 |
起源 | 東海郡 |
修建史 | |
始建 | 1809年 |
重修 | 1990年代 |
重建 | 1882年 2014年 |
方位 | |
地址 | 廣州市海珠區琶洲村啟明大街11號 |
朝向 | 坐南朝北 |
現時尚存 無保護級 |
祠堂供奉徐氏三世祖天祥公、四世祖子堅公同子政公。
建築
[編輯]成座建築有九十九道門,裝飾精美,係徐姓族人聚議場所。
門前嘅地堂闊30.28米,深15.7米。花崗條石鋪地。蓮塘五百個方。地堂東門花崗石門額刻住「風流溯鳳」 ,另一面刻嘅係「初涌曉日」 ;西門花崗石門額「指日登鰲」,背面係「遠接長江」。祠堂两边有青雲巷。
頭門面闊三間,進深三沓。硬山頂,「人」字封火牆,灰塑龍船脊,碌筒素瓦。水磨青磚牆花崗石腳。前廊樑架木雕瑞獸駝峰,龍頭雀替。墀頭磚雕。前檐棟四碌花崗石柱。木門額寫「天祥徐公祠」,匾隔籬兩邊係大幅彩色木雕畫,匾頂有木雕通花圖案裝飾。大門彩繪門神。次間砌花崗石包臺,上面放蝦公樑。木雕封檐板。花崗條石鋪地。門前有六個花崗石級。
第二進前邊天井用花崗條石鋪地。兩個廊面闊三間。硬山頂,灰塑博古脊。紅階磚鋪地。
第二進中堂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卷棚頂,碌筒素瓦。雀替木雕怪獸圖案。蝦公樑上高有石獅同變形斗栱,雀替都係花崗石雕。前後檐柱係花崗石方柱。金柱直徑50公分。門前邊六個花崗石級,有左右石獅。大廳東西開八角門,門額分別係「止肅」同「來雍」。
後天井進深5.4米。花崗條石鋪地。左右偏廊面闊二間。硬山頂。紅階磚鋪地。
第三進後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硬山頂,碌筒素瓦。神檯放正中間。左邊牆鑲塊石碑,碑文係《重建世德堂碑記》,落款「光緒八年歲次壬午立」,長1.49米,闊0.76米。右邊牆掛民國時期廣東省省長徐紹楨1同孫文嘅合影。
襯祠面闊三間。天井脊、瓦、柱、樑飾嘅圖案同正堂一樣。花崗條石鋪地[1]。
祠堂有兩座後樓,分別係魁星樓同觀海樓。魁星樓係愛來放徐氏族譜同其它珍貴資料嘅地方;觀海樓係徐氏宗族長老開會嘅地方[4]。
歷史
[編輯]舊祠
[編輯]清朝嘉慶十四年(1809年),琶洲徐氏子孫出錢起祠堂祭拜天祥公,由天祥公外孫李宗翰2題寫祠堂匾額[4]。光緒八年(1882年),祠堂重建。民國時期,祠堂做過天祥小學,後尾改名叫琶洲村小學。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祠堂維修,部分瓦面、柱、地面同襯祠用瓷磚嚟鋪,嗰時,頭門條柱上邊有副對聯:「鳳舞龍飛喜看大好河山生機無限 雲蒸霞蔚遙望同胞骨肉團聚有期」。2010年,琶洲搞拆遷,當時村有兩間徐氏祠堂:徐氏宗祠、天祥徐公祠。因為淨可以復建一座,徐氏族人就揀咗天祥徐公祠,淨留低咗「徐氏宗祠」匾額,放響新祠堂附近一間屋[4]。
新祠
[編輯]祠堂復建按返原先嘅樣,坐南朝北,總平面係長方形,建築面積就縮水到1700平方米,比起原先細咗一半。祠堂「修舊如舊」,部分材料用嘅係舊祠堂拆落嚟啲磚。成個復建過程由琶洲村民親自監督,有關嘅建築材料都係根據村入邊嘅風俗文化同村民嘅要求,邊起邊調整。
2014年11月27號,新祠堂喺琶洲回遷安置區落成,徐氏族人又舞龍又舞獅噉搞祠堂重光慶典,喺祠堂擺咗幾百圍[2]。
就喺新祠堂起好半年幾之後,2015年7月28號凌晨十二點(又有人話係一點幾),天祥徐公祠嘅第二進突然間冧咗,屋頂、橫樑同立柱冧嗮,冧嗰時好大聲,吵醒咗附近居民[3]。
註腳
[編輯]攷
[編輯]- ↑ 1.0 1.1 陳建華 等編 (2008)。《廣州市文物普查彙編·海珠區卷》。廣州:廣州出版社。頁 第96頁。ISBN 978-7-80731-659-6。
- ↑ 2.0 2.1 〈琶洲徐氏祠堂「重光」啟用〉。《南方都市報》。網易新聞。2014年11月28號。喺2015年7月29號搵到。
{{cite web}}
: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 ↑ 3.0 3.1 〈徐氏祠堂 凌晨坍塌〉。《廣州日報》。大洋網。2015年7月28號。原著喺2015年10月20號歸檔。喺2015年7月29號搵到。
- ↑ 4.0 4.1 4.2 鍾暉 等編 (2014)。《海珠古祠堂》。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頁 第215-216頁。ISBN 978-7-5548-0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