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Washington | |||||
---|---|---|---|---|---|
| |||||
國家 | 美國 | ||||
分區 | District of Columbia | ||||
建立 | 1790年7月16號 | ||||
政府 | |||||
• 阿頭 | Muriel Bowser | ||||
面積 | |||||
• 總計 | 177 平方公里(68 平方英里) | ||||
人口(2020年4月1號)[1] | |||||
• 總計 | 689,545 | ||||
• 密度 | 3,900/平方公里(10,000/平方英里) | ||||
郵政號碼 | 20001–20098、20201–20599 | ||||
電話字頭 | 202 | ||||
網站 | dc | ||||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英文:Washington, D.C.,全名係Washington, District of Columbia)係美利堅合眾國嘅首都兼聯邦區域。個名嘅兩部分反映佢嘅雙重身份,華盛頓市(Washington)係首都名,而哥倫比亞特區(District of Columbia)就係聯邦直接管轄嘅區域。[未記出處或冇根據]華裔美國人通常叫佢做華府或者美京。
哥倫比亞特區嘅土地來自馬利蘭州同維珍尼亞州。哥倫比亞特區建立嘅時候,波多馬克河北岸包括佐治城(Georgetown, D.C.),華盛頓市(Washington City, D.C.)同埋華盛頓縣(Washington County, D.C.)。1878年,三地合併成「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同埋華盛頓市成為具有雙重政治意義,由同一個政府機構管理嘅同一塊土地。佢嘅英文名入面嘅逗號表明佢嘅雙重含義。[未記出處或冇根據]哥倫比亞特區建立嘅時候波多馬克河南岸包括亞歷山大縣,寫做亞歷山德里亞縣(Alexandria County, D.C.),但係當地居民一路都反對脫離維珍尼亞,喺當地居民多次請願之後,美國國會喺1846年7月9日通過法案並經過維珍尼亞人民大會批准將波多馬克河南岸嘅土地喺1847年交返畀維珍尼亞。
按《美國憲法》第一章,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嘅最高權威機構係美國國會,透過華盛頓市政府去管理,所以國會有權推翻地方法律。但係華盛頓市民喺眾議院有一個冇表決權嘅代表,喺參議院冇代表。
「哥倫比亞」係美國舊時個名,而家已經好少用。「District of Columbia」嘅含義係「美國區」。中文翻譯入面通常加個「特」字上去顯示佢嘅特殊地位。
除咗美國聯邦政府機關之外,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亦係好多國際組織總部嘅所在地,例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同埋美洲國家組織。
鎮景
[編輯]都市設計
[編輯]華盛頓D.C.係一個計劃城市,華盛頓市嘅設計有好大程度係由皮埃爾·查爾斯·朗方嘅功勞。朗方係法國出世嘅建築師、技師同城市設計師,最初佢係以軍隊技師身份同拉法葉一齊嚟到美國殖民地。1791年,朗方以巴洛克風格為基礎,設計咗華盛頓市嘅基本規劃。佢設計嘅規劃係由環形交叉路口向外發散開去嘅寬闊街道,重視開放空間同景觀嘅營造[注 1]。不過,去到20世紀初,朗方嘅設計理念中嘅開放公園同壯觀嘅國家紀念建築,因為貧民窟同亂咁發展嘅建築物而受到破壞,當中包括國家廣場入面嘅火車站[2]。1900年,聯邦議會設立咗一個由參議員詹姆斯·麥克米蘭帶領嘅兩院聯合委員會,專責美化華盛頓D.C.嘅核心地區。呢個計劃後來被稱為麥克米蘭計劃,1901年完成,計劃內容包括整修國會山莊周圍嘅地區同國家廣場嘅景觀、建造新嘅聯邦建築物同紀念碑、清拆貧民窟,仲有興建貫穿全市嘅新公園系統。被委任嘅建築師認為,佢哋嘅任務唔係改動原本嘅設計,而係完成朗方原本意圖中嘅偉大藍圖[2]。
1899年,12層高嘅開羅公寓大廈建成之後,聯邦議會通過咗限制建築物高度嘅法律(《建築物高度法》),規定建築物唔可以高過國會山莊。呢條法律喺1910年被修改,要求建築物嘅高度唔可以超過所面對街道嘅闊度加多20呎(6.1米)[3]。而家,華盛頓D.C.嘅建築物群形態係低矮而廣闊,呢個亦係托馬斯·傑佛遜希望將華盛頓D.C.打造成「低層而實用」嘅建築物同「光亮通風」街道嘅「美國巴黎」嘅理念[3]。因此,華盛頓紀念塔至今仍然係華盛頓D.C.最高嘅建築物[4]。然而,華盛頓D.C.嘅高度限制受到批評,有人認為呢個係導致城市入面廉價住房供應不足同城市擴展現象引起交通問題嘅主要原因[3]。為咗避開華盛頓D.C.嘅高度限制,喺波托馬克河對岸嘅維珍尼亞州羅斯林建咗好多高層建築物[5]。
街道
[編輯]華盛頓D.C.被不平均咁分成四個區(quadrant),包括西北區(Northwest)、東北區(Northeast)、東南區(Southeast)同西南區(Southwest)。呢四個區嘅邊界係由國會山莊向外輻射[6]。所有街道名都有區名嘅縮寫(例如NW等),以顯示街道嘅位置。大部分市區嘅街道係棋盤式布局,東西走向嘅街道以字母命名(例如C Street SW),南北走向嘅街道以數字命名(例如4th Street NW)[6]。由環形交叉路口向外發散嘅街道多數以州名命名,所有50個州嘅名字都包含喺當中。華盛頓D.C.某啲街道尤其值得注意,例如賓夕法尼亞大道連接住白宮同國會山莊,而K街則係好多遊說集團嘅辦公地點[7]。華盛頓D.C.有172個國家嘅大使館[8],其中57間大使館位於麻省大道(Massachusetts Avenue)一帶。呢條街雖然唔係正式名,但人哋都叫佢大使館路(Embassy Row)[9]。
建築
[編輯]華盛頓D.C.嘅建築款式好多樣化。2007年,美國建築師協會選出嘅「美國建築傑作」排名中,頭10名建築物有6間喺華盛頓D.C.,分別係白宮、華盛頓大教堂、湯瑪斯·傑佛遜紀念堂、聯邦議會大樓、林肯紀念堂同埋越南戰爭紀念碑[10]。呢六間建築都係新古典主義、喬治王朝風格、哥德式同現代建築風格嘅代表作,華盛頓D.C.嘅其他主要建築都係用呢啲風格嚟設計嘅。仲有啲例外,例如用第二帝政風格嘅艾森豪威爾行政辦公大樓(以前叫行政大樓)同美國國會圖書館[11]。
喺華盛頓D.C.嘅市中心以外,建築風格更加多變。「舊城區」(由藍方設計嘅區域)嘅歷史建築主要係安妮女王風格、法國城堡風格、理查森羅馬式、新喬治王朝風格、美術學院風格,同埋各種維多利亞時代風格。喺舊城區入面,19世紀建嘅排屋(Rowhouses)尤其顯眼,多數係聯邦風格或者晚期維多利亞風格[12]。由於喬治城係早過華盛頓市建立,所以呢度有華盛頓D.C.最古老嘅建築物。喬治城嘅老石屋(Old Stone House)係1765年建成,係市內最古老嘅遺址[13]。不過,呢度大部分嘅房子都係1870年代先建嘅,反映當時晚期維多利亞時代嘅風格。1789年成立嘅喬治城大學同周圍嘅建築風格又唔同,佢哋係用羅馬式同哥德復興建築融合嘅設計[11]。
氣候
[編輯]華盛頓屬副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溫變化比較和緩,全年降水分配均勻。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1991−2020,極端值自1871)氣候平均數據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温 °F(°C) | 79 (26) |
84 (29) |
93 (34) |
95 (35) |
99 (37) |
104 (40) |
106 (41) |
106 (41) |
104 (40) |
98 (37) |
86 (30) |
79 (26) |
106 (41) |
平均最高温 °F(°C) | 66.7 (19.3) |
68.1 (20.1) |
77.3 (25.2) |
86.4 (30.2) |
91.0 (32.8) |
95.7 (35.4) |
98.1 (36.7) |
96.5 (35.8) |
91.9 (33.3) |
84.5 (29.2) |
74.8 (23.8) |
67.1 (19.5) |
99.1 (37.3) |
平均高温 °F(°C) | 44.8 (7.1) |
48.3 (9.1) |
56.5 (13.6) |
68.0 (20) |
76.5 (24.7) |
85.1 (29.5) |
89.6 (32) |
87.8 (31) |
80.7 (27.1) |
69.4 (20.8) |
58.2 (14.6) |
48.8 (9.3) |
67.8 (19.9) |
平均低温 °F(°C) | 30.1 (−1.1) |
31.8 (−0.1) |
38.6 (3.7) |
48.4 (9.1) |
58.0 (14.4) |
67.5 (19.7) |
72.4 (22.4) |
71.0 (21.7) |
64.1 (17.8) |
52.2 (11.2) |
41.6 (5.3) |
34.5 (1.4) |
50.9 (10.5) |
平均最低温 °F(°C) | 14.3 (−9.8) |
16.9 (−8.4) |
23.4 (−4.8) |
34.9 (1.6) |
45.5 (7.5) |
55.7 (13.2) |
63.8 (17.7) |
62.1 (16.7) |
51.3 (10.7) |
38.7 (3.7) |
28.8 (−1.8) |
21.3 (−5.9) |
12.3 (−10.9) |
歷史最低温 °F(°C) | −14 (−26) |
−15 (−26) |
4 (−16) |
15 (−9) |
33 (1) |
43 (6) |
52 (11) |
49 (9) |
36 (2) |
26 (−3) |
11 (−12) |
−13 (−25) |
−15 (−26) |
平均降水量 英寸(mm) | 2.86 (72.6) |
2.62 (66.5) |
3.50 (88.9) |
3.21 (81.5) |
3.94 (100.1) |
4.20 (106.7) |
4.33 (110) |
3.25 (82.6) |
3.93 (99.8) |
3.66 (93) |
2.91 (73.9) |
3.41 (86.6) |
41.82 (1,062.2) |
平均降雪量 英寸(cm) | 4.9 (12.4) |
5.0 (12.7) |
2.0 (5.1)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1 (0.3) |
1.7 (4.3) |
13.7 (34.8) |
平均降水日數(≥ 0.01 in) | 9.7 | 9.3 | 11.0 | 10.8 | 11.6 | 10.6 | 10.5 | 8.7 | 8.7 | 8.3 | 8.4 | 10.1 | 117.7 |
平均降雪日數(≥ 0.1 in) | 2.8 | 2.7 | 1.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1 | 1.3 | 8.0 |
平均相對濕度(%) | 62.1 | 60.5 | 58.6 | 58.0 | 64.5 | 65.8 | 66.9 | 69.3 | 69.7 | 67.4 | 64.7 | 64.1 | 64.3 |
每月平均日照時數 | 144.6 | 151.8 | 204.0 | 228.2 | 260.5 | 283.2 | 280.5 | 263.1 | 225.0 | 203.6 | 150.2 | 133.0 | 2,527.7 |
可照百分比 | 48 | 50 | 55 | 57 | 59 | 64 | 62 | 62 | 60 | 59 | 50 | 45 | 57 |
出處:NOAA (relative humidity, dew point & sun 1961−1990)[14] |
參考
[編輯]- ↑ "QuickFacts: Washington city, District of Columbia". 美國普查局. 原著喺2022年4月22號歸檔. 喺2022年4月22號搵到.
- ↑ 2.0 2.1 "The L'Enfant and McMillian Plans" (英文).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 喺2019-11-11搵到.
- ↑ 3.0 3.1 3.2 Grunwald, Michael (2006-07-02). "D.C.'s Fear of Heights". 《華盛頓郵報》 (英文). pp. B02. 喺2008-06-10搵到.
- ↑ Curtis, Gene (2008-02-21). "Way back when: Today in history". Tulsa World (英文). 原著喺2008-09-19歸檔. 喺2008-07-02搵到.
- ↑ Gowen, Annie (2006-12-08). "Planned Rosslyn Tower Might Be Hazard, FAA Says". 《華盛頓郵報》 (英文). pp. B03. 喺2008-07-14搵到.
- ↑ 6.0 6.1 "Layout of Washington DC" (英文). 美國參議院. 2005-09-30. 喺2008-07-14搵到.
- ↑ Birnbaum, Jeffrey H. (2005-06-22). "The Road to Riches Is Called K Street". 《華盛頓郵報》 (英文). pp. A01. 喺2008-06-17搵到.
- ↑ 華盛頓D.C.有大使館嘅國家一覽(英語版維基百科)
- ↑ "Diplomatic List" (英文). 美國國務院. 2008-02-25. 喺2008-06-25搵到.
- ↑ "America's Favorite Architecture" (英文).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and Harris Interactive. 2007. 原著喺2012-10-01歸檔. 喺2008-07-03搵到.
- ↑ 11.0 11.1 "Washington, D.C. List of Sites" (英文). 國家公園管理局. 喺2008-06-05搵到.
- ↑ Scott, Pamela (2005).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of Washington, D.C., and Its Suburbs" (英文). 國會圖書館. 喺2008-06-05搵到.
- ↑ "Old Stone House" (英文). 國家公園管理局. 喺2008-07-22搵到.
- ↑ "NowData - NOAA Online Weather Dat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原著喺2015-07-24歸檔. 喺2019-10-03搵到.
註
[編輯]- ↑ 因為朗方堅持過分仔細咁去管理城市設計,最終華盛頓總統解僱咗佢。隨後,由一齊做測量嘅安德魯·艾利科特接管任務,艾利科特根據記憶完成咗計劃。雖然佢對某啲細節做咗少少修改,但朗方仍然被認為係整個城市規劃嘅主要功臣。參考:"The L'Enfant and McMillian Plans" (英文).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 喺2019-11-11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