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馬丁路德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馬丁路德
姓名原文Martin Luther
出生日1483年11月10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出生地Eisleben 喺Wikidata改呢個
本名Martin Luder
死亡日1546年2月18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62歲)
死亡地Eisleben (神聖羅馬帝國喺Wikidata改呢個
國籍神聖羅馬帝國 喺Wikidata改呢個
識嘅語言拉丁文、New High German、德文古希臘文希伯來文 喺Wikidata改呢個
信奉Latin Church、路德會 喺Wikidata改呢個
母校University of Erfurt 喺Wikidata改呢個
職業翻譯員神學家教授律師、聖經譯者、hymnwriter、Protestant reformer、哲學家牧師作家、preacher、作曲家、scribe、Catholic priest、reformator、friar 喺Wikidata改呢個
僱主University of Wittenberg 喺Wikidata改呢個
名作Ninety-five Theses、聖經譯本 喺Wikidata改呢個
配偶Katharina von Bora 喺Wikidata改呢個
仔女Elisabeth Luther、Paul Luther、Magdalena Luther、Margaretha Luther、Martin Luther, Jr.、Johannes Luther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爸Hans Luther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媽Margarethe Luther 喺Wikidata改呢個
兄弟姊妹Jacob Luther 喺Wikidata改呢個
  提示:呢篇文講嘅唔係馬丁路德金
馬丁路德
宗教改革
大事年表
歷史

十四世紀

胡斯戰爭


十五世紀

九十五條論題
施派爾會議
法國宗教戰爭
八十年戰爭


十六世紀

三十年戰爭


主要人物

馬丁路德
加爾文


主要教派

信義宗
聖公會
加爾文派

呢個盒: 睇吓  討論  編輯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號1546年2月18號)係一個聖奧斯定修道會修士、威登堡大學聖經研究教授,因為佢寫嘅某啲著作立場激嬲咗教廷皇室,尤其係幾本書好似《致德意志基督徒貴族》、《論教會被擄於巴比倫》同《論基督徒嘅自由》就激到教宗生虾咁跳,好多內容例如「贖罪券」、「教皇赦罪權力」重有「教會財庫」等問題都批判當時嘅教廷同皇室,最後演變成同教宗對抗,結果創立咗路德教派,即係所謂新教路德宗,係當時宗教改革浪潮入面其中一個關鍵人物。

路德喺1507年被天主教會封為神父。佢開始反對天主教嘅一啲教義同做法,特別係唔同意贖罪券嘅做法。路德想和平咁解決呢啲分歧,首先提出一個有關贖罪券做法同效力嘅學術討論,寫咗篇《九十五條論綱》喺1517年。1520年,教宗良十世要求路德收回佢所有著作,路德拒絕之後,喺1521年1月被逐出教會。同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窩姆斯議會將路德定為非法。路德1546年去世嗰陣,教宗良十世嘅逐出教籍令仲有效。

路德教導話得救永生唔係靠好行為賺返嚟嘅;相反,係通過信徒對耶穌基督信心,先可以得到上帝恩典嘅免費禮物。路德嘅神學挑戰咗教宗嘅權威同職位,教導話聖經係唯一嘅神聖啟示嘅來源,仲反對聖職主義,認為所有受洗嘅基督徒都係聖潔嘅祭司。跟隨路德嘅教導嘅人被稱為路德宗教徒,但路德本人反對呢個名,認為信基督嘅人應該叫「基督徒」或「福音派」。

路德將聖經由拉丁文翻譯成德文,令聖經大大普及咗,對教會同德國文化都有好大影響。佢推動咗標準德國話嘅發展,為翻譯藝術加咗幾個原則,仲影響咗英文聖經嘅翻譯,即係丁道爾聖經。佢嘅聖詩影響咗新教教會唱歌嘅發展。佢同前修女卡塔琳娜·馮·博拉結婚,為神職人員結婚定咗個模範,令新教牧師可以結婚。

喺兩份較遲嘅著作中,路德表達咗反猶太主義嘅觀點,呼籲驅逐猶太人同焚燒猶太會堂。呢啲作品仲針對天主教徒重洗派非三位一體論者。雖然路德冇直接主張殺害猶太人,但有啲歷史學家認為佢嘅言論促成咗德國反猶太主義嘅發展,同幾個世紀之後納粹黨嘅出現。

早期生活同教育

[編輯]

出世同早年生活

[編輯]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喺1527年畫嘅路德父母嘅肖像,漢斯·路德瑪格麗特·路德
1505年7月,路德進入艾福特聖奧古斯丁修道院(艾福特)
路德喺維滕堡大學嘅住所,佢喺1508年開始教神學
1520年路德做修士時嘅肖像,剃咗頭頂嘅部份頭髮

馬丁·路德喺1483年11月10號出世,佢老豆係漢斯·路德(亦都叫Ludher,之後改咗做Luther)[1],阿媽係瑪格麗特(娘家姓Lindemann)。佢出世嘅地方係神聖羅馬帝國曼斯費爾德伯爵領地艾斯萊本。路德第二朝就受咗洗禮,嗰日正好係圖爾的馬丁嘅瞻禮日。

1484年,佢一家搬去咗曼斯費爾德,佢老豆喺嗰度租咗銅礦同冶煉廠[2],仲做咗當地議會四個公民代表之一。1492年,佢老豆仲俾人選做咗鎮議員。[3][1]宗教學者馬丁·馬蒂話路德阿媽係個勤力嘅女人,出身自「商人階級,家境小康」,唔係路德啲敵人話佢係「妓女同浴室侍者」噉。[1]

路德有幾個兄弟姊妹,佢同其中一個叫雅各布嘅特別好。[4]

教育

[編輯]

路德佢老豆漢斯好有野心,唔單止為自己,仲要成個家庭都咁。佢決定要馬丁呢個大仔成為律師。佢送馬丁去曼斯費爾德嘅拉丁學校,之後1497年去馬德堡,喺嗰度就讀由平信徒團體營運嘅共同生活弟兄會學校,1498年又去咗艾森納赫[5]呢三間學校主要教嗰陣時叫做「三學」嘅嘢:文法、修辭同邏輯。路德之後將佢喺嗰度嘅教育比作煉獄地獄[6]

1501年,17歲嘅馬丁入咗艾福特大學,佢之後形容嗰度係酒館同妓院。[7]佢要朝早4點起身,「成日都係死記硬背同做啲令人疲憊嘅精神操練。」[7]佢喺1505年攞到碩士學位。[8]

為咗滿足佢老豆嘅願望,路德報讀咗法律,但係冇幾耐就退學咗,因為佢覺得法律係一個前景唔明朗嘅行業。[8]路德反而轉去研究神學同哲學,對亞里士多德奧卡姆嘅威廉加百列·比爾好有興趣。[8]佢深受兩位導師嘅影響,巴爾托洛繆·阿諾爾迪·馮·烏辛根約多庫斯·特魯特費特教佢對任何偉大嘅思想家都要保持警惕[8],而且要親身體驗去驗證一切。[9]

對路德嚟講,哲學並唔能令佢滿意,因為哲學只係講理性嘅運用,但係冇講點樣去愛上帝,而路德認為愛上帝係更加重要嘅。路德覺得理性唔能夠引導人去到上帝嗰度,之後佢就同亞里士多德嘅理性強調產生咗愛恨交織嘅關係。[9]對路德嚟講,理性可以用嚟質疑人同機構,但唔可以質疑上帝。佢相信人類只可以通過神啟嚟認識上帝,呢個令佢越嚟越覺得宗教典籍好重要。[9]

1505年7月2號,路德騎馬返大學嘅途中遇到雷暴,一道閃電喺佢附近劈落嚟。佢之後同佢老豆講,佢當時好驚死亡同上帝嘅審判,大叫:「救命吖!聖安娜,我要做修士啦!」[10][11]佢覺得呢個求救嘅誓言係佢永遠都唔可以違背嘅。佢退咗學,賣咗啲書,喺1505年7月17號入咗艾福特聖奧斯定修道院(艾福特)[12]有個朋友話呢個決定係因為路德為兩個朋友嘅死而傷心。路德自己對呢個決定都好似有啲唔開心。啲朋友送佢到黑衣修道院門口嗰陣,佢話:「今日你哋見到我,之後就再見唔到啦。」[9]佢老豆對佢嘅決定好嬲,覺得咁樣浪費咗路德嘅教育。[13]

修道院生活

[編輯]
路德做聖奧斯定會修士嗰陣嘅遺像[14]

路德全心投入聖奧斯定會嘅修會生活,佢好專注於禁食、長時間祈禱朝聖同經常懺悔[15]路德形容佢呢段人生係一段精神極度絕望嘅時期。佢話:「我同救世主同安慰者基督失去咗聯繫,將佢變成咗我可憐靈魂嘅獄卒同劊子手。」[16]

佢嘅上級約翰·馮·施陶皮茨認為路德需要更多工作嚟分散佢過度自省嘅注意力,就命令佢去追求學術事業。1507年4月3號,勃蘭登堡主教區嘅主教杰羅姆·舒爾茨喺艾福特大教堂為路德舉行咗授職禮。

第二年,即係1508年,路德開始喺維滕堡大學神學[17]佢攞到兩個學士學位,一個係1508年3月9號嘅聖經研究學位,另一個係1509年嘅彼得·倫巴倫巴各書》學位。[18]1512年10月19號,佢攞到神學博士學位。

後期生平、事工同埋改革

[編輯]

維登堡大學

[編輯]

喺1512年10月21號,路德加入咗維登堡大學嘅神學院參議院,[19]接替咗施陶皮茨擔任神學講座。[20]佢喺維登堡大學呢個職位度渡過咗佢剩餘嘅職業生涯。

喺1515年,佢被任命為薩克森同埋圖林根總鐸,要負責視察同監督佢轄區內嘅十一間修道院。[21]

詩篇講座同埋因信稱義

[編輯]
内文:唯獨信心
《路德喺埃爾福特》,1861年Joseph Noel Paton嘅畫作,描繪路德發現唯獨信心(單靠信心)嘅教義

由1510年到1520年,路德講解詩篇,同埋希伯來書、羅馬書同加拉太書。當佢研讀呢啲聖經經文嗰陣,佢開始用新嘅角度去睇天主教會點樣用「懺悔」同「道義」呢啲詞。佢確信教會已經墮落,同失去咗佢認為係基督教中幾個核心真理。對路德嚟講最重要嘅係稱義(神學)嘅教義——就係上帝宣告罪人為義嘅舉動——單憑信心,透過上帝嘅恩典。佢開始教導話,得救或贖罪係上帝嘅恩典嘅禮物,只可以透過信耶穌係彌賽亞嚟獲得。[22]「呢個我哋叫做稱義教義嘅堅固磐石」,佢寫道,「係整個基督教教義嘅主要條文,包含咗所有虔誠嘅理解。」[23]

路德認識到稱義完全係上帝嘅工作。路德呢個教導喺佢1525年出版嘅《論意志嘅束縛》一書中表達得好清楚,呢本書係回應伊拉斯謨1524年寫嘅《論自由意志》。路德將佢對預定論嘅立場建立喺聖保羅寫畀以弗所書 2:8–10Template:Bibleverse with invalid book嘅書信上面。同當時教導信徒嘅義行係同上帝合作而成相反,路德寫道基督徒完全係從佢哋自身以外接受到呢種公義;呢種公義唔單止嚟自基督,而且實際上就係基督嘅公義,透過信心歸算畀基督徒(而唔係注入佢哋入面)。[24]

「呢就係點解單單信心就可以令一個人成為義人同埋fulfill到律法」佢寫道。「信心就係透過基督嘅功勞帶嚟聖靈嘅嘢。」[25]對路德嚟講,信心係上帝嘅禮物;因信稱義嘅經歷就好似「我重生咗一樣」。佢進入天堂,唔少得嘅,就係關於「上帝嘅公義」嘅發現——一個關於聖經講嘅(好似羅馬書1:17)「義人」係憑信心而活嘅發現。[26]佢喺施馬加登信條度解釋咗佢嘅「稱義」概念:

第一同最主要嘅條文就係:耶穌基督,我哋嘅上帝同主,為我哋嘅罪而死,又為叫我哋稱義復活(羅馬書3:24-25)。佢係除去世人罪孽嘅上帝嘅羔羊(約翰1:29),上帝將我哋眾人嘅罪孽都歸到佢身上(以賽亞書53:6)。人人都犯咗罪,白白咁稱義,唔係靠自己嘅行為同功勞,而係靠佢嘅恩典,透過在基督耶穌裡嘅救贖,喺佢嘅血裡面(羅馬書3:23-25)。呢個係必須要相信嘅。呢個唔可以用任何工作、律法或功勞嚟獲得或掌握。所以,好明確同肯定,單單呢個信心稱我哋為義……呢條文嘅任何部分都唔可以讓步或放棄,就算天地同一切都要毀滅(馬可13:31)。[27]

改革嘅開始:1516–1517

[編輯]
想知多啲:新教歷史路德宗歷史
天主教賣贖罪券嘅情景,喺奧格斯堡嘅Jörg Breu the Elder木刻《A Question to a Mintmaker》中描繪,c. 1530

喺1516年,約翰·特策爾,一個道明會嘅修士,被羅馬天主教會派到德國賣贖罪券,目的係為咗籌錢重建羅馬嘅聖伯多祿大殿[28]特策爾作為贖罪券講道者嘅經驗,特別係喺1503年到1510年之間,令到佢被美因茨大主教阿爾布雷希特任命為總專員。阿爾布雷希特已經負債纍纍,要為大量嘅教會職銜支付費用,仲要貢獻相當可觀嘅一萬杜卡特[29]嚟重建大殿。阿爾布雷希特獲得教皇利奧十世嘅許可,可以進行特殊全大赦(即係免除罪嘅今世懲罰)嘅銷售,其中一半收益阿爾布雷希特可以攞嚟支付佢嘅教會職銜費用。

喺1517年10月31號,路德寫信畀佢嘅主教阿爾布雷希特·馮·勃蘭登堡,抗議賣贖罪券。佢喺信裡面附上咗佢嘅《論贖罪券效力同功效嘅辯論》[a]嘅副本,呢份文件後來被稱為《九十五條論綱》。Hans Hillerbrand寫道,路德無意同教會對抗,而係將佢嘅辯論視為對教會做法嘅學術性反對,所以寫作嘅語氣係「探索性嘅,而唔係教條式嘅」。[31] Hillerbrand寫道,儘管如此,喺幾條論綱裡面仲係有挑戰嘅潛台詞,特別係第86條論綱,佢問:「點解教皇,佢今日嘅財富比最富有嘅克拉蘇仲要多,唔用自己嘅錢而係用窮信徒嘅錢嚟建造聖彼得大殿?」[31]

路德反對一句歸咎於特策爾嘅說話:「錢一落箱,靈魂就由煉獄(或者講到天堂)彈出嚟。」[32]佢堅持話,因為寬恕只有上帝先可以賜予,所以話贖罪券可以赦罪同保證買家得救嗰啲人係錯嘅。佢話,基督徒唔應該因為呢啲虛假嘅保證而放鬆跟隨基督。

路德嘅論綱刻喺威登堡城堡教堂嘅門上;上面嘅拉丁文說明話畀讀者知原本嘅門畀火燒壞咗,1857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下令整咗個新嘅。

根據一個說法,路德喺1517年10月31號將佢嘅《九十五條論綱》釘喺威登堡諸聖堂嘅門上。學者Walter Krämer、Götz Trenkler、Gerhard Ritter同Gerhard Prause認為,釘門嘅故事雖然已經成為歷史嘅支柱之一,但實際上冇乜真實性。[33][34][35][36]呢個故事係根據路德嘅合作者米郎克孫嘅評論,但係有人認為佢當時唔喺威登堡。[37]不過,根據羅蘭·拜頓嘅講法,呢個故事係真嘅。[38]

拉丁文嘅《論綱》喺1517年喺德國幾個地方印刷。喺1518年1月,路德嘅朋友將《九十五條論綱》由拉丁文譯成德文。[39]兩個星期之內,論綱嘅副本已經傳遍全德國。路德嘅著作廣泛流傳,喺1519年就已經傳到法國英格蘭意大利。學生蜂擁到威登堡聽路德講道。佢出版咗一本關於加拉太書嘅簡短評論同埋佢嘅《詩篇作品》。路德事業嘅呢個早期係佢最有創意同最多產嘅時期之一。[40]佢三本最著名嘅作品都喺1520年出版:《致德意志基督徒貴族》、《論教會被擄於巴比倫》同《論基督徒嘅自由》。

同教皇決裂

[編輯]
教皇良十世嘅《反對馬丁路德錯誤嘅教令》,1521年,通常叫做《起來吧,主啊

大主教阿爾布雷希特冇回應路德附有《九十五條論綱》嘅信。佢將論綱檢查有冇異端,喺1517年12月將佢哋轉交羅馬。[41]佢需要贖罪券嘅收入嚟支付教皇批准佢身兼多個主教職位嘅費用。正如路德後來指出嘅,「教皇都有份攪呢件事,因為一半收入要去建羅馬嘅聖伯多祿大殿」。[42]

教皇良十世已經慣咗見到改革者同異端,[43]佢反應緩慢,「好小心咁,正如應該嘅咁」。[44]喺接下嚟嘅三年裡面,佢派咗一連串嘅教會神學家同使者對付路德,但係呢啲舉動只係令到呢個改革者嘅反教皇神學更加堅定。首先,道明會神學家西爾維斯特·馬佐利尼草擬咗一份反對路德嘅異端案件,然後利奧就召路德去羅馬。薩克森選帝侯腓特烈說服教皇喺奧格斯堡審問路德,當時帝國議會正喺嗰度舉行。[45]喺1518年10月為期三日嘅審問期間,路德住喺聖安娜修道院,喺教皇特使卡耶坦樞機嘅質問下為自己辯護。教皇有權發放贖罪券呢個問題就係兩個人爭論嘅焦點。[46][47]聽證會變成咗一場大聲嘈交。路德反駁話:「佢嘅聖潔濫用咗聖經」。「我否認佢高於聖經。」[48][49]卡耶坦原本嘅指示係如果路德拒絕收回言論就要拘捕佢,但係呢個特使冇咁做。[50]嘉爾默羅會修士克里斯托弗·蘭根曼特爾嘅幫助下,路德趁卡耶坦唔知嘅時候偷偷離開咗呢個城市。[51]

路德(右)同卡耶坦樞機(左)會面

喺1519年1月,喺薩克森嘅阿爾滕堡,教皇特使卡爾·馮·米爾蒂茨採取咗一個更加妥協嘅方法。路德向呢個薩克森人作出咗某啲讓步,佢係選帝侯嘅親戚,並承諾如果佢嘅對手保持沉默,佢都會保持沉默。[52]但係,神學家約翰內斯·埃克決心要喺公開場合揭露路德嘅教義。喺1519年6月同7月,佢喺萊比錫同路德嘅同事安德烈亞斯·卡爾施塔特搞咗一場萊比錫辯論,仲邀請咗路德發言。[53]路德喺辯論中最大膽嘅斷言就係馬太福音 16:18Template:Bibleverse with invalid book冇畀教皇專有權去解釋聖經,所以教皇同大公會議都唔係無誤嘅。[54]為此,埃克將路德標籤為新嘅胡斯,呢個係指1415年被火刑處決嘅捷克改革者同異端。由嗰一刻開始,佢就專注去打倒路德。[55]

Excommunication

[編輯]

生平

[編輯]

佢喺1517年將《九十五條論綱》貼喺一間位於威登堡嘅教會門口,列出所有教會嘅錯事。1521年被逐出教會。

路德教派

[編輯]
内文:路德宗

爭議

[編輯]

參考

[編輯]
  1. 1.0 1.1 1.2 馬蒂,馬丁。《馬丁·路德》。Viking Penguin出版社,2004年,第1頁。
  2. 布萊希特,馬丁。《馬丁·路德》。詹姆斯·L·沙夫譯,費城:Fortress出版社,1985–93年,1:3–5。
  3. 丁·路德 | 傳記、宗教改革、作品同重要事蹟。2023年5月17號。
  4. 馬蒂,馬丁。《馬丁·路德》。Viking Penguin出版社,2004年,第3頁。
  5. 魯普,恩斯特·戈登。「馬丁·路德」,《大英百科全書》,2006年查閱。
  6. 馬蒂,馬丁。《馬丁·路德》。Viking Penguin出版社,2004年,第2–3頁。
  7. 7.0 7.1 馬蒂,馬丁。《馬丁·路德》。Viking Penguin出版社,2004年,第4頁。
  8. 8.0 8.1 8.2 8.3 馬蒂,馬丁。《馬丁·路德》。Viking Penguin出版社,2004年,第5頁。
  9. 9.0 9.1 9.2 9.3 馬蒂,馬丁。《馬丁·路德》。Viking Penguin出版社,2004年,第6頁。
  10. 布萊希特,馬丁。《馬丁·路德》。詹姆斯·L·沙夫譯,費城:Fortress出版社,1985–93年,1:48。
  11. 布萊希特馬丁 (1985)。Google Books存檔:丁·路德:佢嘅宗教改革之路,1483–1521(作者:馬丁·布萊希特。Fortress出版社。ISBN 978-1-4514-1414-1。喺2015年5月14號搵到
  12. 施維伯特,E.G。《路德同佢嘅時代》。聖路易斯:協和出版社,1950年,136頁。
  13. 馬蒂,馬丁。《馬丁·路德》。Viking Penguin出版社,2004年,第7頁。
  14. 施維伯特, 恩斯特·G (1948年3月)。新角度睇宗教改革會歷史17 (1): 16。doi:10.2307/3160546JSTOR 3160546 –透過JSTOR。
  15. 班頓,羅蘭。《我站在此:馬丁·路德嘅一生》。紐約:Penguin出版社,1995年,40–42頁。
  16. 基特爾森,詹姆斯。《改革者路德》。明尼亞波利斯:Augsburg Fortress出版社,1986年,79頁。
  17. 班頓,羅蘭。《我站在此:馬丁·路德嘅一生》。紐約:Penguin出版社,1995年,44–45頁。
  18. 布萊希特,馬丁。《馬丁·路德》。詹姆斯·L·沙夫譯,費城:Fortress出版社,1985–93年,1:93。
  19. Brecht, Martin。《Martin Luther》。James L. Schaaf譯,費城:Fortress Press,1985-93,1:112-127。
  20. Hendrix, Scott H. (2015). Martin Luther: Visionary Reformer.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p. 44. ISBN 978-0-300-16669-9.
  21. Hendrix, Scott H. (2015). Martin Luther: Visionary Reformer.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p. 45. ISBN 978-0-300-16669-9.
  22. Wriedt, Markus。《Luther's Theology》,載於《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Luther》。紐約:劍橋大學出版社,2003年,88-94頁。
  23. Bouman, Herbert J.A。《路德宗認信中嘅稱義教義》,《協同神學月刊》,1955年11月26日,第11期:801。
  24. Dorman, Ted M.,「稱義作為醫治:鮮為人知嘅路德」,《Quodlibet Journal》:第2卷第3期,2000年夏季。2007年7月13日檢索。
  25. 德對信心嘅定義
  26. 信稱義:路德宗同天主教嘅匯聚原著喺15 June 2010歸檔。
  27. Luther, Martin。《施馬加登信條》,載於《協同:路德宗認信》。聖路易斯:協同出版社,2005年,289頁,第二部分,第1條。
  28. 約翰·特策爾」,《大英百科全書》,2007年
  29. 起初,「教皇要求十二個使徒嘅一萬二千杜卡特。阿爾布雷希特提出七宗致命罪嘅七千杜卡特。佢哋最後妥協咗一萬,估計唔係為咗十誡」。Bainton, Roland。《Here I Stand: A Life of Martin Luther》(納什維爾:Abingdon Press,1950年),75頁,網上版
  30. Cummings 2002, p. 32.
  31. 31.0 31.1 Hillerbrand, Hans J。《馬丁·路德:贖罪券同救恩》,《大英百科全書》,2007年。
  32. 特策爾嘅《一百零六條論綱》中嘅第55條。呢啲「反論綱」係回應路德嘅《九十五條論綱》,由特策爾嘅朋友同前教授康拉德·溫皮納起草。第55同56條(回應路德嘅第27條論綱)係咁講:「一個靈魂要飛出去,就係要獲得上帝嘅景象,呢個係唔會受任何阻礙㗎,所以話靈魂喺錢響箱底之前唔能夠飛出去嗰個就錯咗。」喺《The reformation in Germany》,Henry Clay Vedder,1914年,Macmillan Company,405頁。[1] Animam purgatam evolare, est eam visione dei potiri, quod nulla potest intercapedine impediri. Quisquis ergo dicit, non citius posse animam volare, quam in fundo cistae denarius possit tinnire, errat。喺:《D. Martini Lutheri, Opera Latina: Varii Argumenti》,1865年,Henricus Schmidt編,Heyder同Zimmer,法蘭克福同埃爾朗根,第1卷,300頁。(按需印刷版:Nabu Press,2010年,ISBN 978-1-142-40551-9)。[2] 另見:Template:Cite Catholic Encyclopedia
  33. Krämer, Walter同Trenkler, Götz。《Luther》,載於《Lexicon van Hardnekkige Misverstanden》。Uitgeverij Bert Bakker,1997年,214:216。
  34. Ritter, Gerhard。《Luther》,法蘭克福,1985年。
  35. Gerhard Prause,《Luthers Thesanschlag ist eine Legende》,載於《Niemand hat Kolumbus ausgelacht》。杜塞爾多夫,1986年。
  36. Marshall, Peter,《1517: Martin Luther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Reformation》(牛津大學出版社,2017年)ISBN 978-0-19-968201-0
  37. Bekker, Henrik (2010). Dresden Leipzig & Saxony Adventure Guide. Hunter Publishing, Inc. p. 125. ISBN 978-1-58843-950-5. 喺7 February 2012搵到.
  38. Bainton, Roland。《Here I Stand: A Life of Martin Luther》(納什維爾:Abingdon Press,1950年),79頁,網上版
  39. Brecht, Martin。《Martin Luther》。James L. Schaaf譯,費城:Fortress Press,1985-93,1:204-205。
  40. Spitz, Lewis W。《The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Movements》,聖路易斯: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1987年,338頁。
  41. Michael A. Mullett,《Martin Luther》,倫敦:Routledge,2004年,ISBN 978-0-415-26168-5,78頁;Oberman, Heiko,《Luther: Man Between God and the Devil》,紐黑文:耶魯大學出版社,2006年,ISBN 0-300-10313-1,192-193頁。
  42. Mullett,68-69頁;Oberman,189頁。
  43. Richard Marius,《Luther》,倫敦:Quartet,1975年,ISBN 0-7043-3192-6,85頁。
  44. 教皇詔書《起來吧,主啊》,1520年6月15日。
  45. Mullett,81-82頁。
  46. 德喺奧格斯堡同卡耶坦會面。Reformation 500 – Concordia Seminary, St. Louis。11 January 2012。原著喺19 August 2017歸檔。喺28 March 2016搵到
  47. 會嘅行為同紀念碑 - 馬丁路德。exclassics.com。喺28 March 2016搵到
  48. Bainton, Roland。《Here I Stand: A Life of Martin Luther》(納什維爾:Abingdon Press,1950年),第V章,96頁,網上版
  49. Mullett,82頁。
  50. Mullett,83頁。
  51. Oberman,197頁。
  52. Mullett,92-95頁;Roland H. Bainton,《Here I Stand: A Life of Martin Luther》,紐約:Mentor,1955年,OCLC 220064892,81頁。
  53. Marius,87-89頁;Bainton,Mentor版,82頁。
  54. Marius,93頁;Bainton,Mentor版,90頁。
  55. G. R. Elton,《Reformation Europe: 1517–1559》,倫敦:Collins,1963年,OCLC 222872115,177頁。

註解

[編輯]
  1. 拉丁文"Disputatio pro declaratione virtutis indulgentiarum" – 《論綱》嘅首次印刷用咗一個開場白,而唔係一個總結內容嘅標題。路德通常叫佢哋「meine Propositiones」(我嘅命題)。[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