鹼


鹼,又叫鹽基或鹼基,係同酸相反嘅物質,溶喺水入面之後,味道帶苦,質感似番梘,同酸產生反應會變鹽同水,重可以將紅色石蕊試紙變藍色。
喺 1884 年,Svante Arrhenius 提出鹼係一種物質,喺水溶液入面會解離,形成氫氧離子 OH−。呢啲離子可以同氫離子(根據 Arrhenius 嘅講法,H+)反應,由酸嘅解離作用形成水,喺酸鹼反應入面。因此,鹼就係一種金屬氫氧化物,好似氫氧化鈉(NaOH)或者 氫氧化鈣(Ca(OH)2)噉。呢啲水溶液氫氧化物溶液都有啲特徵性質。佢哋摸落去係跣潺潺嘅,可以苦味[1],而且會改變 pH 指示劑 嘅顏色(例如,將紅色石蕊試紙 變成藍色)。
喺水入面,通過改變水嘅自偶電離嘅化學平衡,鹼產生嘅溶液入面,氫離子嘅活度 (化學)低過喺純水入面嘅活度,即係話,喺標準狀況下,水嘅 pH 高過 7.0。如果一種可溶嘅鹼包含並且定量噉釋放 OH− 離子,佢就叫做鹼。金屬氧化物、氫氧化物,尤其係醇鹽都係鹼性嘅,而共軛鹼嘅弱酸係弱鹼。
鹼同酸俾人睇成係化學上嘅相反,因為酸嘅作用係增加水入面嘅水合氫離子(H3O+)濃度,而鹼就降低呢個濃度。酸同鹼嘅水溶液之間嘅反應叫做中和作用 (化學),產生水同鹽 (化學)嘅溶液,其中鹽會分離成佢嘅組成離子。如果水溶液飽和咗某種溶質,任何額外嘅噉樣嘅鹽都會沉澱出溶液。
喺更廣義嘅 布朗斯特-勞里酸鹼理論(1923 年)入面,鹼係一種可以接受氫離子(H+)嘅物質——亦都叫做質子。呢個定義包括咗水性氫氧化物,因為 OH− 確實會同 H+ 反應形成水,所以 Arrhenius 鹼係布朗斯特鹼嘅一個子集。然而,仲有其他布朗斯特鹼會接受質子,例如氨(NH3)或者佢嘅有機衍生物 (化學)(胺)嘅水溶液。[2] 呢啲鹼唔包含氫氧根離子,但係都會同水反應,導致氫氧根離子濃度增加。[3] 此外,一啲非水溶劑包含布朗斯特鹼,佢哋會同溶劑化嘅質子反應。例如,喺液態氨入面,NH2− 係鹼性離子種類,佢會接受嚟自 NH4+ 嘅質子,NH4+ 係呢種溶劑入面嘅酸性物質。
G. N. Lewis 意識到,水、氨同埋其他鹼可以因為鹼擁有嘅未共用電子對而同質子形成鍵。[4] 喺路易斯理論入面,鹼係電子對供體,佢可以同電子受體共享一對電子,而電子受體就俾人描述為路易斯酸。[5] 路易斯理論比布朗斯特模型更廣義,因為路易斯酸唔一定係質子,但可以係另一個具有空嘅低位軌域嘅分子(或者離子),佢可以接受一對電子。一個值得注意嘅例子係[三氟化硼]。
其他定義嘅鹼同酸都喺過去提出過,但係今日唔常用。
性質
[編輯]鹼嘅一般性質包括:
- 濃縮或者強鹼對有機物有腐蝕性,並且會同酸性物質劇烈反應。
- 水溶液或者熔融嘅鹼會解離成離子並導電。
- 同酸鹼指示劑反應:鹼會將紅色石蕊試紙變成藍色,酚酞變成粉紅色,保持溴百里酚藍嘅天然藍色,並且將甲基橙變成黃色。
- 喺標準狀況下,鹼性溶液嘅 pH 大過七。
- 鹼係苦嘅。[6]
鹼同水之間嘅反應
[編輯]以下反應表示鹼(B)同水之間嘅一般反應,產生共軛酸(BH+)同共軛鹼(OH−):[7]呢個反應嘅平衡常數 Kb 可以使用以下一般方程式搵到:[8]
喺呢個方程式入面,鹼(B)同極強鹼(共軛鹼 OH−)競爭質子。[9] 因此,同水反應嘅鹼具有相對細嘅平衡常數值。[10] 當鹼具有較低嘅平衡常數值時,佢就比較弱。[11]
酸嘅中和作用
[編輯]
鹼會同酸反應,喺水同酒精入面都以快速速率互相中和。[12] 當氫氧化鈉強鹼溶喺水入面嗰陣,佢會電離成氫氧根離子同鈉離子:
同樣噉,喺水入面,氯化氫酸形成水合氫離子同氯離子:
當兩種溶液混合嗰陣,H3O+ 同 OH- 離子結合形成水分子:
如果溶解咗等量嘅 NaOH 同 HCl,鹼同酸就會完全中和,只係喺溶液入面留低 NaCl,實際上係食鹽。
弱鹼,例如梳打粉或者蛋白,應該用嚟中和任何酸液溢出。用強鹼(例如氫氧化鈉或者氫氧化鉀)中和酸液溢出可能會引起劇烈嘅放熱反應,而且鹼本身可能會造成同原始酸液溢出一樣多嘅損害。
非氫氧化物嘅鹼性
[編輯]鹼通常係可以中和一定量酸嘅化合物。碳酸鈉同氨都係鹼,儘管呢啲物質都唔包含 OH- 基團。當呢兩種化合物溶喺質子溶劑(例如水)入面嗰陣,佢哋都會接受 H+:
由此,可以計算出鹼水溶液嘅 pH 或者酸度。
鹼仲定義為一種分子,佢能夠通過擁有一個電子對,通過進入另一個原子嘅價電子層嚟接受電子對鍵。[12] 有少量元素嘅原子具有提供分子鹼性性質嘅能力。[12] 碳可以充當鹼,氮同氧都可以。氟同埋有時稀有氣體都具有呢種能力。[12] 呢種情況通常發生喺丁基鋰、醇鹽同埋金屬酰胺(例如氨基鈉)等化合物入面。冇共振穩定作用嘅碳、氮同氧嘅鹼通常都非常強,或者係超強鹼,由於水嘅酸性,佢哋唔可以喺水溶液入面存在。然而,共振穩定作用使得較弱嘅鹼成為可能,例如羧酸鹽;例如,乙酸鈉 係一種弱鹼。
強鹼
[編輯]強鹼係一種鹼性化合物,佢可以從(或者「去質子化」)即使係非常弱嘅酸(例如水)嘅分子入面移除質子(H+),喺酸鹼反應入面。強鹼嘅常見例子包括鹼金屬同鹼土金屬嘅氫氧化物,例如 NaOH 同 Ca(OH)2。由於佢哋嘅低溶解度,一啲鹼(例如鹼土金屬氫氧化物)喺唔考慮溶解度因素嘅情況下都可以使用。[13]
呢種低溶解度嘅一個優點係「好多胃酸倒流藥都係金屬氫氧化物嘅懸浮液,例如氫氧化鋁同氫氧化鎂」;[14] 溶解度低並且能夠阻止氫氧根離子濃度增加嘅化合物,防止口腔、食道同胃入面嘅組織受到傷害。[15] 隨住反應繼續進行,鹽溶解,胃酸會同懸浮液產生嘅氫氧化物反應。[16]
強鹼幾乎完全喺水入面水解,導致拉平效應。[12] 喺呢個過程入面,由於水嘅兩性能力,水分子會同強鹼結合;並且,氫氧根離子會釋放出來。[12] 非常強嘅鹼甚至可以喺冇水嘅情況下去質子化非常弱嘅酸性 C–H 基團。以下係幾個強鹼嘅列表:
氫氧化鋰 | LiOH |
氫氧化鈉 | NaOH |
氫氧化鉀 | KOH |
氫氧化銣 | RbOH |
氫氧化銫 | CsOH |
氫氧化鎂 | Mg(OH)2 |
氫氧化鈣 | Ca(OH)2 |
氫氧化鍶 | Sr(OH)2 |
氫氧化鋇 | Ba(OH)2 |
氫氧化四甲基銨 | N(CH3)4OH |
胍 | HNC(NH2)2 |
呢啲強鹼嘅陽離子出現喺元素週期表嘅第一同第二族(鹼金屬同鹼土金屬)。四烷基銨氫氧化物都係強鹼,因為佢哋喺水入面完全解離。胍 係一種特殊情況,佢喺質子化嗰陣非常穩定,類似於高氯酸同硫酸成為非常強嘅酸嘅原因。
pKa 大過約 13 嘅酸俾人認為係非常弱嘅,而佢哋嘅共軛鹼係強鹼。
超強鹼
[編輯]碳負離子、酰胺離子同氫化物離子嘅第 1 族鹽往往係更強嘅鹼,因為佢哋嘅共軛酸極度弱,後者係穩定嘅碳氫化合物、胺同二氫。通常,呢啲鹼係通過將純鹼金屬(例如鈉)加入共軛酸入面嚟產生嘅。佢哋叫做「超強鹼」,而且唔可能將佢哋保持喺水溶液入面,因為佢哋比氫氧根離子更強鹼(睇拉平效應)。例如,乙醇離子(乙醇嘅共軛鹼)喺水嘅存在下定量噉經歷呢個反應。[17]
常見嘅超強鹼例子有:
- 丁基鋰 (n-C4H9Li)
- 二異丙基氨基鋰 (LDA) [(CH3)2CH]2NLi
- 二乙基氨基鋰 (LDEA) (C2HTemplate:Chem/17
- 氨基鈉 (NaNH2)
- 氫化鈉 (NaH)
- 雙(三甲基矽基)氨基鋰 [(CH3)Template:Chem/17
最強嘅超強鹼只喺氣相入面合成:
- 鄰-二乙炔基苯二陰離子 (C6H4(C2)2)2−(有史以來合成嘅最強超強鹼)
- 間-二乙炔基苯二陰離子 (C6H4(C2)2)2−(第二強超強鹼)
- 對-二乙炔基苯二陰離子 (C6H4(C2)2)2−(第三強超強鹼)
- 一氧化鋰陰離子 (LiO−) 喺二乙炔基苯二陰離子被創造之前俾人認為係最強嘅超強鹼。
弱鹼
[編輯]弱鹼係一種喺水溶液入面唔會完全電離嘅鹼,或者質子化作用唔完全嘅鹼。例如,氨 根據以下方程式將質子轉移到水:[18]
- NH3(aq) + H2O(l) → NH+4(aq) + OH−(aq)
喺 25 °C 嘅平衡常數係 1.8 x 10−5,[19] 因此反應程度或者電離度都非常細。
路易斯鹼
[編輯]路易斯鹼或者「電子對供體」係一種分子,佢具有一個或者多個高能量嘅孤對電子,可以同受體分子入面嘅低能量空軌域共享,形成加合物。除咗 H+ 之外,可能嘅「電子對受體」(路易斯酸)包括中性分子(例如 BF3)同高氧化態金屬離子(例如 Ag2+、Fe3+ 同 Mn7+)。涉及金屬離子嘅加合物通常俾人描述為配位化合物。[20]
根據 路易斯 嘅原始公式,當一個中性鹼同一個中性酸形成鍵嗰陣,就會出現電應力嘅情況。[12] 酸同鹼共享電子對,而電子對以前係屬於鹼嘅。[12] 因此,會產生高偶極矩,呢個偶極矩只可以通過重新排列分子嚟降低到零。[12]
固體鹼
[編輯]固體鹼嘅例子包括:
氧化物混合物:SiO2、Al2O3;MgO、SiO2;CaO、SiO2[21]
附載鹼:二氧化矽上嘅 LiCO3;氧化鋁上嘅 NR3、NH3、KNH2;二氧化矽上嘅 NaOH、KOH,喺氧化鋁上[21]
無機化學品:BaO、KNaCO3、BeO、MgO、CaO、KCN[21]
陰離子交換樹脂[21]
- 喺 900 攝氏度處理過或者用 N2O、NH3、ZnCl2-NH4Cl-CO2 激活嘅木炭[21]
根據固體表面通過吸收電中性酸成功形成共軛鹼嘅能力,可以確定表面嘅鹼強度。[22] 「固體嘅單位表面積上嘅鹼性位點數量」用於表示喺固體鹼催化劑上發現幾多鹼強度。[22] 科學家已經開發咗兩種方法嚟測量鹼性位點嘅數量:一種係使用指示劑同氣態酸吸附用苯甲酸滴定。[22] 具有足夠鹼性強度嘅固體會吸收電中性酸性指示劑,並導致酸性指示劑嘅顏色變成佢嘅共軛鹼嘅顏色。[22] 當執行氣態酸吸附方法嗰陣,會使用一氧化氮。[22] 然後通過計算吸收嘅二氧化碳量嚟確定鹼性位點。[22]
鹼作為催化劑
[編輯]鹼性物質可以用作不溶嘅非均相催化劑,用於化學反應。一啲例子係金屬氧化物,例如氧化鎂、氧化鈣同氧化鋇,以及氧化鋁上嘅氟化鉀同埋一啲沸石。好多過渡金屬都可以做良好嘅催化劑,其中好多會形成鹼性物質。鹼性催化劑用於氫化反應、雙鍵嘅遷移,喺Meerwein-Ponndorf-Verley 還原反應、Michael 加成反應同好多其他反應入面。如果將 CaO 同 BaO 加熱到高溫,佢哋都可以成為高活性嘅催化劑。[22]
鹼嘅用途
[編輯]- 氫氧化鈉用於製造肥皂、紙張同人造纖維人造絲。
- 氫氧化鈣(熟石灰)用於製造漂白粉。
- 氫氧化鈣仲用於清潔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係由發電廠同工廠入面嘅廢氣引起嘅。[23]
- 氫氧化鎂用作「制酸劑」,以中和胃入面過多嘅酸並治療消化不良。
- 碳酸鈉用作洗滌鹼,並用於軟化硬水。
- 碳酸氫鈉(或者碳酸氫鈉)用作烹飪食物嘅梳打粉,用於製作泡打粉,作為制酸劑治療消化不良,並喺梳打酸滅火器入面使用。
- 氫氧化銨用於去除衫上面嘅油漬
一元鹼同多元鹼
[編輯]每單位化學式只有一個可電離嘅 氫氧根(OH−)離子嘅鹼叫做「一元鹼」,因為佢哋可以接受一個質子(H+)。每單位化學式有多過一個 OH- 嘅鹼係「多元鹼」。[24]
鹼嘅一個化學式單位入面存在嘅可電離嘅 氫氧根(OH−)離子嘅數量亦都叫做鹼嘅「酸度」。[25][26] 根據酸度,鹼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酸鹼、二酸鹼同三酸鹼。
一酸鹼
[編輯]
當鹼嘅一個分子通過完全電離產生一個氫氧根離子嗰陣,呢種鹼就叫做一酸鹼或者「一元鹼」。一酸鹼嘅例子有:
二酸鹼
[編輯]當鹼嘅一個分子通過完全電離產生兩個氫氧根離子嗰陣,呢種鹼就叫做二酸鹼或者「二元鹼」。二酸鹼嘅例子有:

氫氧化鋇、氫氧化鎂、氫氧化鈣、氫氧化鋅、氫氧化亞鐵、氫氧化亞錫、氫氧化亞鉛、氫氧化銅等。
三酸鹼
[編輯]當鹼嘅一個分子通過完全電離產生三個氫氧根離子嗰陣,呢種鹼就叫做三酸鹼或者「三元鹼」。三酸鹼嘅例子有:
詞源
[編輯]「鹼」嘅概念源自更古老嘅煉金術「基質」概念:
睇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Johlubl, Matthew E. (2009). Investigating chemistry: a forensic science perspective (第2版).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 ISBN 978-1429209892. OCLC 392223218.
- ↑
- ↑
- ↑
- ↑
- ↑ "Definition of BASE". www.merriam-webster.com. 原先內容歸檔喺21 March 2018. 喺3 May 2018搵到.
- ↑
- ↑
- ↑
- ↑
- ↑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Lewis, Gilbert N. (September 1938). "Acids and Bases".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 226 (3): 293–313. doi:10.1016/S0016-0032(38)91691-6. 原先內容歸檔喺2 November 2021. 喺3 September 2020搵到.
- ↑
- ↑
- ↑
- ↑
- ↑ "10.4.1. Alkoxide Ions". Chemistry Libretexts. LibreText. 16 July 2015. 喺28 October 2022搵到.
- ↑ Whitten, Kenneth W.; Gailey, Kenneth D.; Davis, Raymond E. (1992). General Chemistry (第4版).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p. 358. ISBN 0-03-072373-6.
- ↑ Petrucci, Ralph H.; Harwood, William S.; Herring, F. Geoffrey (2002). General Chemistry. Principles and Modern Applications (第8版). Prentice Hall. p. 678. ISBN 0-13-014329-4.
- ↑ Miessler, Gary L.; Tarr, Donald A. (1999). Inorganic Chemistry (第2版). Prentice-Hall. pp. 157–159. ISBN 0-13-841891-8.
- ↑ 21.0 21.1 21.2 21.3 21.4 Tanabe, Kozo (1970). Solid Acids and Bases: their catalytic properties. Academic Press. p. 2. ISBN 9780323160582. 原先內容歸檔喺8 October 2022. 喺19 February 2015搵到.
-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Tanabe, K.; M.; Y.; H. (1990). New Solid Acids and Bases: their catalytic properties. Elsevier. p. 14. ISBN 9780080887555. 原先內容歸檔喺8 October 2022. 喺19 February 2015搵到.
- ↑
- ↑ "Polyprotic Acids & Bases". Chemistry LibreTexts (英文). 2016-07-13. 原先內容歸檔喺9 January 2022. 喺2022-01-09搵到.
- ↑ "Electrophile – Nucleophile – Basicity – Acidity – pH Scale". City Collegiate. 歸檔時間30 June 2016. 喺20 June 2016搵到.
{{cite web}}
: CS1 maint: unfit URL (link) - ↑ 26.0 26.1 "Introduction to Bases: Classification, Examples with Questions & Videos". Toppr-guides (美國英文). 2 February 2018. 原著喺26 July 2020歸檔. 喺14 March 2019搵到.
引用錯誤 <ref>
tag with name "FOOTNOTEWhitten et al.2009" defined in <references>
is not used in prior text.
<ref>
tag with name "FOOTNOTEZumdahlDeCoste2013" defined in <references>
is not used in prior text.Whitten, Kenneth W.; Peck, Larry (2009). Chemistry (第9版). ISBN 978-0-495-39163-0. {{cite book}}
: |first3=
missing |last3=
(help); |first4=
missing |last4=
(help); |first5=
missing |last5=
(help)
Zumdahl, Steven; DeCoste, Donald (2013). Chemical Principles (第7版). Mary Finch.
外部連結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