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彼得·保羅·魯本斯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彼得·保羅·魯本斯
姓名原文Peter Paul Rubens
出生日1577年6月28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出生地Siegen 喺Wikidata改呢個
死亡日1640年5月30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62歲)
死亡地安特衞普 喺Wikidata改呢個
死因心臟衰竭 喺Wikidata改呢個
國籍Spanish Netherlands 喺Wikidata改呢個
識嘅語言荷蘭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 喺Wikidata改呢個
信奉天主敎 喺Wikidata改呢個
母校劍橋大學、Old University of Leuven 喺Wikidata改呢個
職業外交官畫師、graphic artist、printmaker、architectural draftsperson、雕塑家、視覺藝術家 喺Wikidata改呢個
風格history painting、religious painting、裸體藝術、portrait painting、mythological painting、風景畫人像畫、genre art、religious art、animal art 喺Wikidata改呢個
僱主Albert VII, Archduke of Austria、Vincenzo Gonzaga、Marie de' Medici 喺Wikidata改呢個
名作The Fall of the Damned、The Tiger Hunt、- Rubens and Isabella Brant in the honeysuckle bower、The Three Graces、The Garden of Love、The Rape of the Daughters of Leucippus、Portrait of Susanna Lunden、The Elevation of the Cross 喺Wikidata改呢個
配偶Isabella Brant、Helena Fourment 喺Wikidata改呢個
仔女Albert Rubens、Nicolaas Rubens, Lord of Rameyen、Peter Paul Rubens III、Claire Rubens 喺Wikidata改呢個
家族Rubens family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爸Jan Rubens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媽Maria Pypelinckx 喺Wikidata改呢個
兄弟姊妹Christine von Dietz、Philip Rubens 喺Wikidata改呢個

彼得·保羅·魯本斯荷蘭文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號1640年5月30號)係弗蘭德畫家巴羅克畫派早期嘅代表人物。

作品

[編輯]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作為英雄美德戰勝不和》,1632–33年

佢嘅聖經同神話類嘅裸體畫作特別有名。呢啲畫以巴洛克風格描繪女性,將佢哋畫成身材豐腴、被動嘅形象,喺現代人眼中就好似充滿性誘惑。佢嘅裸體畫強調生育力、慾望、肉體美、誘惑同美德。呢啲畫技精湛嘅女性裸體畫,俾女性主義者認為係為咗滿足當時以男性為主嘅贊助人嘅性慾而創作,[1]雖然用女性裸體嚟代表美一直都係歐洲藝術嘅傳統主題。魯本斯好鍾意畫豐滿嘅女性,因而衍生咗「魯本斯式」或「魯本斯風格」呢啲形容詞。佢嘅大型畫作系列描繪瑪麗·德·美第奇,集中展現咗幾個經典嘅女性原型,包括處女、配偶、妻子、寡婦同外交攝政。[2]喺佢嘅女性肖像畫入面加入呢啲象徵意義,再加上佢畫嘅當時貴族女性,令佢嘅女性肖像畫主角嘅地位同重要性同佢嘅男性肖像畫主角一樣高。[2]

魯本斯筆下嘅男性同樣都係風格化同充滿意義,但同佢嘅女性主角截然不同。佢嘅男性裸體畫描繪嘅係體格健碩、魁梧嘅神話或聖經人物。同佢嘅女性裸體畫唔同,大多數男性裸體畫都係半裸,用綬帶、盔甲或陰影遮蔽,避免完全赤裸。呢啲男性都係扭曲、伸展、彎腰同緊握:全部都表現出佢嘅男性主角進行緊大量體力活動,有時仲帶有侵略性。魯本斯用藝術手法表現嘅概念展示咗男性係強大、能幹、有力同引人注目。佢畫嘅寓言同象徵主題呼應咗典型嘅男性特質,例如運動能力、高成就、戰爭勇氣同公民權威。[3]喺魯本斯嘅畫作入面經常見到嘅男性原型包括英雄、丈夫、父親、公民領袖、國王同疲憊嘅戰士。

工作室

[編輯]
看哪,這個人》,又名《戴荊棘冠嘅基督》,1612年,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

魯本斯工作室嘅畫作可以分做三類:佢自己畫嘅,佢部分參與(主要係手同面)嘅,同埋喺佢嘅素描或油畫草圖監督下完成嘅複製品。佢有一個好大嘅工作室,裡面有好多學徒同學生,呢個喺當時都係好普遍嘅做法。因為魯本斯係宮廷畫家,唔需要喺安特衛普聖路加行會登記佢嘅學生,所以而家唔係次次都搞得清邊個係魯本斯嘅學生同助手。大約有20個人被認為可能係魯本斯嘅學生或助手,但證據嘅可靠程度各有不同。而家仲唔清楚一個人係魯本斯工作室嘅學生定助手,定係一個獨立嘅大師級畫家同魯本斯合作特定作品。Jacob Moerman呢個鮮為人知嘅人被登記做佢嘅學生,而威廉·潘尼爾斯尤斯圖斯·范·埃格蒙特就喺行會紀錄度被登記做魯本斯嘅助手。安東尼·凡·戴克喺安特衛普跟亨德里克·凡·巴倫學完之後就喺魯本斯嘅工作室做過。其他同魯本斯工作室有關,可能係學生、助手或者合作者嘅藝術家包括亞伯拉罕·凡·迪彭比克盧卡斯·費德赫布小盧卡斯·弗朗肖伊尼古拉斯·凡德·霍斯特弗蘭斯·盧伊克斯彼得·凡·莫爾迪奧達特·德爾·蒙特科內利斯·舒特小伊拉斯謨·奎利努斯彼得·索特曼老大衛·特尼爾斯弗蘭斯·沃特斯揚·托馬斯·凡·伊珀倫特奧多爾·凡·圖爾登小維克多·沃爾夫沃特[4]

佢仲成日將大型畫作嘅某啲元素,例如動物、風景或者靜物,外判俾專門畫呢啲嘢嘅畫家,好似動物畫家弗蘭斯·斯奈德斯保羅·德·沃斯,或者其他藝術家好似雅各布·佐丹斯。佢最常合作嘅藝術家之一係老揚·布呂赫爾

《老婦同男童持蠟燭》,約1616/17年

藝術

[編輯]

彼得·保羅·魯本斯對歐洲畫畫產生過重大嘅影響,包括德拉克洛瓦康斯太勃爾雷諾瓦等等嘅人,都受到過佢嘅畫風嘅影響。法國至十七世紀後半開始去到十八世紀早期,流行一種叫做魯本斯風格嘅藝術風潮,主張顏色重要過線條。

精選展覽

[編輯]
  • 1936年:《魯本斯同佢嘅時代》,巴黎。
  • 1997年:《魯本斯世紀喺法國收藏品中》,巴黎。
  • 2004年:《魯本斯》,里爾美術宮。
  • 2005年:《彼得・保羅・魯本斯:素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2015年:《魯本斯同佢嘅遺產》,倫敦皇家藝術學院
  • 2017年:《魯本斯:轉變嘅力量》,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 2019年:《早期魯本斯》,多倫多安大略美術館,三藩市美術館。[5]

遺失嘅作品

[編輯]

魯本斯遺失嘅作品包括:

《懺悔嘅抹大拉同佢嘅姊妹瑪莎》,約1620年,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 《玫瑰經聖母》,原本畫畀多明我會教堂嘅皇家小堂
    • 《聖安娜同鮮花裝飾嘅聖母》,1610年畫畀加爾默羅會修士教堂
    • 《聖約伯三連畫》,1613年,畫畀聖尼古拉教堂
    • 《坎比西斯任命奧塔內斯為法官》、《所羅門審判》同《最後審判》,全部畫畀裁判官大廳
  • 庫登堡宮火災中,有幾幅魯本斯嘅作品毀壞咗,例如《耶穌誕生》(1731年)、《三王來朝》同《五旬節》。[7]
  • 《海神同安菲特里忒》、《聖休伯特嘅異象》同《戴安娜同寧芙畀薩特驚嚇》喺1945年弗里德里希斯海恩高射炮塔火災中毀壞。[8]
  • 《劫持普魯塞皮娜》喺1861年2月5日布倫海姆宮牛津郡)火災中毀壞。[9]
  • 《耶穌受難同聖母、聖約翰、抹大拉》(1643年)喺英國內戰期間畀國會軍喺倫敦薩默塞特宮王后小堂毀壞,1643年。[10]
  • 菲利普四世騎馬肖像》喺1734年馬德里王宮火災中毀壞。烏菲茲美術館有一個副本。
  • 《西庇阿嘅克制》喺1836年3月倫敦舊邦德街西部交易所火災中毀壞。[11]
  • 《獅子獵》畫作喺1800年畀拿破崙嘅特工從慕尼黑附近嘅施萊斯海姆宮移走,之後喺波爾多美術館嘅一場火災中毀壞。[12]
  • 據報一幅相傳係魯本斯嘅《女孩肖像》喺大仲馬嘅收藏中,據報喺一場火災中遺失。[13]
  • 《白金漢公爵騎馬肖像》(1625年)同天花板畫《白金漢公爵戰勝妒忌同憤怒》(約1625年),兩幅畫之後歸澤西伯爵所有,放喺奧斯特利公園,1949年9月30日喺澤西島聖赫利爾Le Gallais倉庫嘅一場火災中毀壞。[14]
  • 1628年嘅《菲利普四世肖像》喺1985年蘇黎世美術館縱火案中毀壞。[15]
  • 喬治・維利爾斯肖像》(約1625年)。呢幅畫本來以為失蹤咗將近400年,2017年喺蘇格蘭格拉斯哥波洛克宮重新發現。由西蒙・羅洛・吉列斯皮進行嘅修復處理幫助證明呢幅畫唔係後人嘅仿作,而係大師本人嘅真跡。[16][17][18]

作品

[編輯]

[編輯]
  1. Markowitz, Sally (Spring 1995). "Review of Nead, Lynda, The Female Nude: Art, Obscenity, and Sexualit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3 (2): 216–218. JSTOR 431556.
  2. 2.0 2.1 Cohen, Sarah R. (2003). "Rubens's France: Gender and Personification in the Marie de Médicis Cycle". The Art Bulletin. 85 (3): 490–522. doi:10.2307/3177384. JSTOR 3177384.
  3. "Gender in Art – Dictionary definition of Gender in Art". www.encyclopedia.com. 喺5 March 2016搵到.
  4. Balis, A, Rubens and his Studio: Defining the Problem. in Rubens: a Genius at Work. Rubens: a Genius at Work, Warnsveld (Lannoo), 2007, pp. 30–51
  5. "Early Rubens".
  6. Smith, John (1830), A Catalogue Raisonné of the Works of the Most Eminent Dutch, Flemish, and French Painters: Peter Paul Rubens, Smith
  7. Joost vander Auwera (2007), Rubens, l'atelier du génie, Lannoo Uitgeverij, p. 14, ISBN 978-90-209-7242-9
  8. John Smith, A catalogue raisonne of the works of the most eminent (...) (1830), p. 153. Retrieved 8 June 2014.
  9. The Annual Register, Or, A View of the History,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for the Year ..., J. Dodsley, 1862, p. 18
  10. Albert J. Loomie, "A Lost Crucifixion by Rubens",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Vol. 138, No. 1124 (November 1996). Retrieved 8 June 2014.
  11. W. Pickering, The Gentleman's Magazine vol. 5 (1836), p. 590.
  12. Barnes, An examination of Hunting Scenes by Peter Paul Rubens (2009), p.34. Retrieved 7 June 2014.
  13. "San Francisco Call 26 January 1908". California Digital Newspaper Collec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14. Sutton, Peter C. (2004), Drawn by the Brush: Oil Sketches by Peter Paul Rubens, Yale University Press, p. 144, ISBN 978-0-300-10626-8
  15. Goss, Steven (2001), "A Partial Guide to the Tools of Art Vandalism", Cabinet Magazine (3)
  16. Slawson, Nicola (24 September 2017). "Lost Rubens portrait of James I's 'lover' is rediscovered in Glasgow". The Guardian. London. 喺26 September 2017搵到.
  17. Latil, Lucas (27 September 2017). "Un Rubens, perdu depuis 400 ans, aurait été retrouvé en Écosse". Le Figaro.
  18. Xinhua (26 September 2017). "Rubens' long-lost masterpiece exhibited in gallery as copy". China Daily. 原著喺2023年3月26號歸檔. 喺2024年9月28號搵到.

出面網頁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