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
維也納 Wien | |||||
---|---|---|---|---|---|
| |||||
國家 | 奧地利 | ||||
分區 | 奧地利 | ||||
建立 | 1. century BCE年 | ||||
政府 | |||||
• 阿頭 | Michael Ludwig | ||||
面積[1] | |||||
• 總計 | 414.78 平方公里(160.15 平方英里) | ||||
人口(2022年10月1號)[2] | |||||
• 總計 | 1,973,403 | ||||
• 密度 | 4,800/平方公里(12,000/平方英里) | ||||
郵政號碼 | 1000–1239、1400、1402、1251–1255、1300–1301、1421、1423、1500、1502–1503、1600–1601、1810、1901 | ||||
電話字頭 | 01 | ||||
網站 | www | ||||
維也納(又譯灣京[3],德文:Wien)係奧地利嘅首都同最大城市,亦係政治、文化中心,喺多瑙河旁邊,大概有165萬人。
維也納既係聯合國四個官方駐地之一,又係石油輸出國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同歐洲安全合作組織嘅總部所在城市,甚至係2013年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嘅其一得獎嘅城市[4]。
歷史
[編輯]羅馬時代
[編輯]古羅馬時期,維也納正正係羅馬帝國北面邊界嘅位置,喺度設立咗個叫做溫多波納(bona 係凱爾特語,解作聚落或者城鎮)嘅駐紮地。呢個就係維也納呢個地名嘅由來。
哈布斯堡王朝嘅帝都
[編輯]中世紀時期,維也納一直都係多瑙河畔嘅貿易重地。但係佢真正開始大發展,係因為當時統治奧地利嘅巴本堡家族喺1155年由克洛斯特新堡遷都過嚟維也納。1221年,維也納獲得咗城市特權。1241年,喺瓦爾斯塔特戰役同莫希戰役得勝嘅蒙古帝國軍隊殺到郊區。巴本堡家族喺13世紀中葉斷咗香火,1278年之後,維也納就俾人叫做奧地利公爵嘅哈布斯堡家族統治。14世紀,喺被稱為「建設公」嘅魯道夫四世手下,維也納迎來咗一個大發展時期。聖斯蒂芬大教堂同維也納大學都係喺呢個時候起嘅。之後,哈布斯堡家族因為佢哋嘅聯姻政策成功,到咗16世紀初就繼承咗波希米亞王國同匈牙利王國等好多王國,仲壟斷咗德國神聖羅馬帝國嘅帝位。16世紀上半葉,喺查理五世手下,佢哋建立咗歐洲最大嘅德意志帝國。
維也納位處德意志民族聚居地嘅最東面,受到斯拉夫文化同馬扎爾文化嘅影響,但同時呢個位置喺國防上都有佢嘅弱點。1529年鄂圖曼帝國嘅第一次維也納圍城等事件,就令到成個歐洲都震驚。但係,喺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之下,帝都維也納都仲係有華麗嘅貴族文化興盛。1683年,維也納又俾鄂圖曼帝國搞咗第二次維也納圍城,但係最後都打退咗佢哋。由17世紀尾開始,除咗舊城區嘅皇宮霍夫堡之外,喺郊外(而家已經係市內)仲起咗個離宮叫做美泉宮。呢個就係由18世紀尾到而家「音樂之都維也納」嘅基礎。18世紀尾,約瑟夫二世開咗間Template:仮リンク,仲將普拉特公園開放俾市民,咁樣慢慢改善咗城市嘅環境。
19世紀中,維也納迎來咗工業革命,好多鄉下人湧入城市,人口激增。1869年嗰陣62萬人,到咗1910年就衝到203萬人,當時喺歐洲同倫敦、巴黎、柏林齊名,係大城市嚟㗎。1873年仲搞過維也納世界博覽會。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親自設計咗個大規模嘅城市改造計劃,拆咗城牆,改建成環形大道(環城大道)。仲引入咗有軌電車,喺街道兩旁起咗好多歷史主義風格嘅建築同紀念碑。而家維也納舊城區嘅樣子就係嗰陣改造嘅成果。
奧匈帝國係個多民族國家,作為統治民族嘅德意志人只係佔全國5000萬人口嘅25%左右啫。因為有唔同地方嘅人湧入,喺維也納街頭你可以聽到德語、匈牙利語、捷克語、波蘭語、意第緒語、羅馬尼亞語,甚至乎羅姆語、意大利語,可以話係歐洲所有語言都聽得到。
帝國各地嘅人才都匯聚喺維也納,令到維也納文化迎來咗佢嘅黃金時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帝國嘅崩潰
[編輯]1914年爆發嘅第一次世界大戰喺1918年以德國同奧地利戰敗告終。哈布斯堡家族嘅帝國解體咗,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波蘭等國家相繼獨立,維也納就陷入咗經濟困境。喺新共和國首都維也納,社會主義派嘅市政府上台,保守嘅鄉村地區就叫佢做「紅色維也納」,兩派嘅政治對抗令到國家政局都變得不穩定。仲有,新奧地利基本上淨係得德意志人,但維也納喺最東面,仲保留住濃厚嘅東歐色彩,處境都幾尷尬。喺呢個時代喺維也納生活過嘅阿道夫·希特拉之後喺德國成為咗獨裁者。1938年,希特拉將佢嘅祖國奧地利併入德國(併合奧地利),維也納就失去咗大概700年嘅首都地位。
成為永久中立國嘅首都
[編輯]1945年,納粹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崩潰,維也納攻勢之後維也納俾蘇聯軍隊佔領,之後根據同盟國嘅協議,由美英法蘇四國共同佔領。1949年嘅電影《第三人》就好生動咁描繪咗嗰個時代維也納嘅氣氛。
1955年,《奧地利國家條約》簽訂之後,奧地利重新成為一個主權國家。雖然舊哈布斯堡帝國嘅大部分繼承國都加入咗共產主義陣營,但喺奧地利,共產黨冇得到國民嘅支持。喺經濟上,奧地利繼續同西方保持關係,成為咗一個永久中立國。
布魯諾·克賴斯基總理提議建立維也納國際中心,成功令維也納成為繼紐約、日內瓦之後嘅第三個聯合國城市。維也納成為咗聯合國維也納辦事處,有好多國際組織喺度設立總部。但係因為鐵幕嘅關係,維也納失去咗以前嘅東歐腹地,人口慢慢減少。喺人口超過100萬嘅大城市當中,維也納係唯一一個喺20世紀人口減少嘅城市。
現代嘅維也納
[編輯]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令到維也納喺中歐嘅價值重新體現。人口跌到150萬以下,但係而家因為外國人湧入而再次增加,預計到2030年左右會再次突破200萬大關。呢個係因為2004年有8個中東歐國家加入咗歐盟,2007年羅馬尼亞同保加利亞都加入咗,2013年仲有克羅地亞加入,將來塞爾維亞等巴爾幹半島國家都可能會加入。
維也納作為中東歐嘅經濟中心,吸引咗好多跨國企業進駐,但係隨住舊共產主義國家嘅基礎設施慢慢改善,維也納同布拉格、布達佩斯等城市喺企業總部選址方面嘅競爭都變得好激烈。因為咁,2005年維也納將公司稅等稅種減低咗。
維也納市政府大力發展生物科技產業,積極建設Vienna Biocenter等設施。仲有,以維也納為基地嘅金融機構透過大量併購喺中東歐擴張業務,同華沙爭奪中東歐金融中心嘅地位。另一方面,旅遊業仍然係維也納嘅重要產業。根據ICCA嘅數據,2016年國際會議舉辦次數,維也納排第二,僅次於巴黎。
地理
[編輯]河流同運河
[編輯]市中心由北西至南東,俾多瑙河貫穿。呢條河以前經常氾濫,不過喺19世紀做過大型治水工程之後,就變得筆直。緊貼住舊市區嘅多瑙運河流過,好多遊客都會搞錯以為呢條運河就係多瑙河。維也納市主要係喺多瑙河嘅右岸發展,但係左岸最近因為維也納地鐵嘅延長工程而發展得好快,成為新興住宅區,人口急速增加。
森林同公園
[編輯]市嘅西邊係著名嘅維也納森林,呢片森林區有好多散步徑,係市民嘅休閒聖地。13區入面嘅美泉宮動物園內有皇帝嘅別墅赫爾梅斯別墅,而家已經開放俾市民參觀。
以前係皇室嘅領地,由約瑟夫二世開放俾一般市民嘅普拉特公園,呢度有喺電影《第三者》出現過嘅摩天輪。
墳場
[編輯]維也納中央墳場係喺帝國崩潰之前,按照400萬人口規模建設嘅巨大墳場。好多著名音樂家嘅墳墓都集中喺一個地方,吸引咗唔少日本遊客。呢個墳場係維也納市政府擁有,全部墓位都係租出去,唔係分售嘅。
喺聖馬克斯墓園,莫扎特被安葬喺度,但係佢嘅遺骨而家已經唔知去咗邊,所以中央墳場有個紀念碑畀佢。而古斯塔夫·馬勒嘅墳墓就唔係喺中央墳場,而係喺佢老婆阿爾瑪·馬勒娘家附近嘅19區格林青墓園。
文化
[編輯]維也納不嬲都係古典音樂同歌劇嘅中心,有「音樂之都」嘅美譽。每年嘅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聞名於世。
氣候
[編輯]維也納屬海洋性氣候,降水量比較小,乾旱期比較長,冬季比較暖。
維也納(1981–2010,極端值自1775)氣候平均數據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温 °C(°F) | 18.7 (65.7) |
20.6 (69.1) |
25.5 (77.9) |
29.5 (85.1) |
34.0 (93.2) |
36.5 (97.7) |
39.5 (103.1) |
38.4 (101.1) |
34.0 (93.2) |
27.8 (82) |
21.7 (71.1) |
16.1 (61) |
39.5 (103.1) |
平均高温 °C(°F) | 3.2 (37.8) |
5.2 (41.4) |
10.3 (50.5) |
16.2 (61.2) |
21.1 (70) |
24.0 (75.2) |
26.5 (79.7) |
26.0 (78.8) |
20.6 (69.1) |
14.6 (58.3) |
8.1 (46.6) |
3.6 (38.5) |
14.9 (58.8) |
每日平均氣温 °C(°F) | 0.3 (32.5) |
1.5 (34.7) |
5.7 (42.3) |
10.7 (51.3) |
15.7 (60.3) |
18.7 (65.7) |
20.8 (69.4) |
20.2 (68.4) |
15.4 (59.7) |
10.2 (50.4) |
5.1 (41.2) |
1.1 (34) |
10.4 (50.7) |
平均低温 °C(°F) | −1.9 (28.6) |
−1.0 (30.2) |
2.4 (36.3) |
6.3 (43.3) |
10.9 (51.6) |
14.0 (57.2) |
15.9 (60.6) |
15.7 (60.3) |
11.9 (53.4) |
7.3 (45.1) |
3.0 (37.4) |
−0.8 (30.6) |
7.0 (44.6) |
歷史最低温 °C(°F) | −23.8 (−10.8) |
−26.0 (−14.8) |
−16.3 (2.7) |
−8.1 (17.4) |
−1.8 (28.8) |
3.2 (37.8) |
6.9 (44.4) |
6.5 (43.7) |
−0.6 (30.9) |
−9.1 (15.6) |
−14.3 (6.3) |
−20.7 (−5.3) |
−26.0 (−14.8)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38 (1.5) |
40 (1.57) |
51 (2.01) |
45 (1.77) |
69 (2.72) |
70 (2.76) |
70 (2.76) |
72 (2.83) |
61 (2.4) |
38 (1.5) |
49 (1.93) |
48 (1.89) |
651 (25.63) |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 18 (7.1) |
17 (6.7) |
8 (3.1) |
1 (0.4)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6 (2.4) |
17 (6.7) |
67 (26.4) |
平均相對濕度(%)(14:00) | 72.4 | 65.1 | 58.3 | 51.9 | 53.7 | 55.0 | 53.3 | 53.3 | 59.4 | 64.8 | 73.6 | 77.3 | 61.5 |
每月平均日照時數 | 70 | 100 | 143 | 197 | 239 | 236 | 263 | 251 | 182 | 133 | 66 | 51 | 1,930 |
可照百分比 | 26.4 | 36.5 | 40.2 | 50.3 | 53.3 | 52.0 | 57.0 | 59.1 | 49.8 | 40.9 | 24.5 | 20.5 | 42.5 |
出處:Central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 and Geodynamics[5] |
圖
[編輯]-
View from Upper Belvedere
-
Austrian Parliament
-
Museum
-
Jesuit Church
-
Strudlhofstiege
-
Skodagasse
-
Prater
-
St. Stephen's Cathedral
註
[編輯]- ↑ "Dauersiedlungsraum der Gemeinden, Politischen Bezirke und Bundesländer, Gebietsstand 1.1.2019". 喺2019年11月9號搵到.
- ↑ "Bevölkerung zu Jahres-/Quartalsanfang". 喺2023年1月7號搵到.
- ↑ 康有為《瑞典遊記》
- ↑ 第一届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6年9月20號,. 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
- ↑ "Klimamittel — ZAMG". Zentralanstalt für Meteorologie und Geodynamik (德文). 喺2020-07-24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