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塘
油塘(Yau Tong),又舊寫游塘,係香港一地,亦係一灣,歸入新九龍,響新九龍東南邊,藍田同三家村之間。油塘對出係個海灣,都係叫油塘,或者油塘灣、觀塘仔灣。個灣南北都係個半島,北嘅叫茶果嶺。油塘對住維多利亞港,近鯉魚門嗰邊。油塘以前係漁村同鄉郊,家下係工業區同住宅區。而家油塘更加擁有一份社區報,叫做《集油》。
地理
[編輯]1920年代,油塘重未發展。當時油塘係灣,開口向東。灣北岸有村叫茶果嶺(Rocky Hill),以後面個山為名,山高498呎。茶果嶺村係以採石而名,係九龍四山之一。灣𡰪有條涌,由下灣山(Hai Wan)同五鬼山(Black Hill,今五桂山)山坳,直流入灣[1]。
而茶果嶺同五鬼山山腳有谷,即係油塘通去鹹田(今日藍田)之處,以前係條又長又窄嘅田地,所以呢塊田嗰條村叫長龍田。家下已經係油塘邨[1]。
灣南係三家村後山元嶺仔,比較矮,得150呎,自成一個半島[1]。
史
[編輯]油塘二戰前並無乜嘢發展,主要1841年英人得到香港島之後,要大興土木。附近茶果嶺同鯉魚門盛產麻石,有客家打石工聚集成村,開石賣去香港島甚至省城。不過主要活動都唔係灣內。茶菓嶺村一直向西岸伸展。其後,採石業衰落,油塘一帶並冇乜進展。
二戰後,香港逐漸回復繁榮,但油塘未有即時發展。戰後地圖所示,茶果嶺村西遷茶果嶺西岸,茶果嶺南岸原村變成官塘仔村(Kwun Tong Tsai)。因而,油塘灣又叫做官塘仔灣。長龍田村(Cheung Lung Tin)重喺度。灣北叾有Shui Tong Min O村,灣南叾村鯉魚門澳(Lei Yue Mun O)。鯉魚門澳後係嶺南新村。油塘灣南岸重有村元嶺仔(Yuen Ling Tsai)[2]。
1950年代尾,香港政府為咗港口需要,將呢度海皮規劃畀船廠用。因為水源豐足,可以儲水,就批地畀人起木廠。除咗用地之外,計劃起鯉魚門道同茶果嶺道,北通官塘,南通鯉魚門[2][3]。
1960年代,油塘已經俾政府劃做一油塘區。佢北面係官塘區,南面係鯉魚門區[3]。因為人口壓力,香港政府喺鯉魚門道側邊起公屋,1964年開始起成油塘邨同高超道邨,重將近岸一帶起成工業區。鯉魚門道起好後,有巴士以呢區做總站。
雖然油塘喺九龍,不過紿終偏埋一邊,遠離鬧市,交通唔方便。1968年政府請嘅顧問公司有報告,建議起集體運輸系統,即係後來嘅地鐵。計劃觀塘綫一直伸到鯉魚門,重喺油塘設站。不過因為唔夠錢,冇人孭得起成個計劃。最後個計劃大規模縮減,地鐵觀塘綫通車時,係冇喺油塘設站。直至到政府要起將軍澳綫,先設返油塘站,到2002年8月通車先有得坐地鐵。
1990年代清拆重建,舊一批公屋開始拆,以新樓代替。所以有段時間人口大跌。不過經過開山劈石,大型屋邨亦相繼落成,人口大增。工業方面,香港製造業因為1980年代搬晒返大陸,已經奄奄一息,工廠大廈唔係丟空就係拆。家下油塘主要係以重建公屋同居屋為主。
交通
[編輯]油塘主要嘅馬路係鯉魚門道,到家下都係由觀塘到鯉魚門之間嘅要道。響1967年顧問公司曾經建議起快速鐵路去油塘,會起個地鐵站響油塘邨度,不過呢個計劃一直都冇實行,直至地鐵起將軍澳綫,先至起油塘站。得意嘅係,油塘站最初計劃個名唔係叫油塘站,而係叫Ma Yau Tong Station。呢個可能係同藍田對上馬游塘混淆。不過呢個都係推測,未有文件解釋。
而家有多條巴士同小巴線以及地鐵油塘站服務油塘區嘅交通。由於觀塘一帶更加多巴士小巴來往各區,所以都唔少人選擇喺觀塘轉車進出油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