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察·史特勞斯
理察·史特勞斯 | |
---|---|
姓名原文 | Richard Strauss |
出生日 | 1864年6月11號 |
出生地 | 慕尼黑 |
本名 | Richard Georg Strauss |
死亡日 | 1949年9月8號 (85歲) |
死亡地 | Garmisch-Partenkirchen (西德) |
國籍 | 德國 |
識嘅語言 | 德文 |
信奉 | Christian atheism |
職業 | 作曲家、指揮家、librettist、音樂人 |
風格 | 歌劇、交響曲、古典樂、sardana |
名作 | Also sprach Zarathustra、Salome、Der Rosenkavalier、Ariadne auf Naxos、Elektra |
配偶 | Pauline de Ahna |
阿爸 | Franz Strauss |
阿媽 | Josephine Strauss |
[改維基數據] | |
早年
[編輯]理察·史特勞斯出生喺慕尼黑,佢屋企就有藝術氛圍,佢老豆喺慕尼黑戲院度吹圓號嘅。所以佢自細就從佢老豆度學音樂,喺六歲時就開始作曲。
喺佢後生時,史特勞斯一直有機會參與到慕尼黑戲院嘅樂團綵排,佢重同呢度嘅樂團副指揮學到咗樂理、和音。
1882年,佢入咗慕尼黑大學讀哲學專業同藝術史。不過讀咗一年後,史特勞斯退咗學,去咗柏林學音樂,之後成爲咗彪羅嘅樂團助理,之後1885年,因爲彪羅辭職,佢做咗樂團指揮。呢段時期佢嘅作品相當保守,明顯受舒曼、孟德爾遜嘅風格影響,而呢兩位作曲家都係佢老豆成日敎畀佢嘅典範。呢個時期嘅史特勞斯嘅典型作品係《圓號協奏曲1號》(作於1882年─1883年),直到今日,呢支作品都時不時攞來上演。
1894年,理察·史特勞斯同女高音亞娜結婚,日後佢老婆成爲佢作曲靈感。喺佢接落嘅成世人當中,佢嘅大部份作品都係爲女高音而作,而佢幾乎所有嘅歌劇作品都係圍住女高音凼凼轉。
交響詩
[編輯]史特勞斯嘅風格係自佢遇着亞歷山大·歇他之後先開始變,呢個人同樣都係作曲家,同時亦係當時有名嘅小提琴家。就係歇他佢勸史特勞斯離棄保守風格,令史特勞斯開始寫交響詩。同時佢亦推薦史特勞斯去睇華格納嘅樂論、同埋叔本華嘅著作。後來史特勞斯指揮過歇他嘅一部歌劇,而歇他亦爲史特勞斯嘅交響詩《死與變容》寫過首詩。
喺歇他嘅影響之下,史特勞斯嘅作品出現新風。1889年佢嘅交響詩《唐璜》首演,啲反響半讚半彈。之後史特勞斯又寫咗一系列嘅交響詩,包括《意大利之旅》(1886年)、《死與變容》(1888年──1889年)、《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1895年)、《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896年)。
歌劇
[編輯]到19世紀末,史特勞斯開始注意到歌劇。佢嘅頭兩部作品,《Guntram》(1894年)同《Feuersnot》(1901年),畀批評界視爲失敗。不過,到1905年時佢發表《莎樂美》(出自奧斯卡·王爾德嘅劇本),輿論嘅反應亦如《唐璜》噉非議不斷。當呢部作品呈演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時,只演咗第一晚,淨低嘅都取消曬。
史特勞斯之後嘅歌劇作品係《伊歷他》(Elektra),呢個係佢同詩人胡戈·馮·賀夫曼斯泰合作嘅第一部作品。兩個人喺之後無數作品合作多次。之後啲作品如《玫瑰騎士》(1910年)亦攞到喺輿論嘅大成功。史特勞斯繼續創作歌劇直到1940年。啲作品包括有《納梭斯島嘅亞里戛拿》(1912年)、《冇影嘅女人》(1918年)、《埃及嘅海倫娜》(1927年)、《亞夏比拉》(1932年),呢啲都係同賀夫曼斯泰合作嘅;《間奏曲》(1923年),呢部作品由史特勞斯自己寫劇本;《安靜嘅女人》(1934年)由茨威格寫劇本;《和平日》(1936年)、《達芙妮》(1937年),由約瑟夫·格里戈同茨威格寫劇本;《達娜嘅愛》(1940年)由格里戈寫劇本;《隨想曲》(1941年)由吉里文斯·吉孝斯寫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