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幣制
大清幣制講嘅係大清嗰陣時啲錢。清朝由1616年努爾哈赤起家,搞咗後金政權,一路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呢296年間出過好多唔同嘅錢。清朝早期基本係跟住明朝嗰套用法,大數用銀兩,細數用銅錢,呢個叫銀錢復本位制,又或者叫銀錢平行本位制。後期為咗應付外國經濟入侵搞到啲幣制亂晒大龍,清朝就搞咗幾次幣制改革。
清朝每個皇帝都有出過年號錢;由乾隆嗰陣開始,清政府喺西藏開始出銀幣;去到咸豐年間,仲出過戶部官票同埋大清寶鈔;清朝後期,以制錢為主嘅中國傳統鑄幣慢慢畀機制幣取代,銀兩都畀銀元取代埋。
歷史
[編輯]後金嘅錢
[編輯]1616年(明朝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喺赫圖阿拉嗰度稱汗建國,定咗個年號做天命,就開始鑄錢,有分老滿文“天命汗錢”同漢文“天命通寶”。早期嘅天命錢鑄造得比較粗糙,直到天命六年(1621年,明朝天啟元年)搬去遼陽,先正式開始鑄錢。[1][2]因為嗰陣後金嘅關外經濟活動唔係好興旺,滿洲人大多都唔使錢,所以發行出嚟嘅天命錢好多都變成咗裝飾品。
1626年(明朝天啟六年),皇太極繼位。第二年改咗年號做天聰,就開始鑄“天聰汗錢”,呢啲錢比較大,係十大錢,錢文用嘅係老滿文。1636年,皇太極喺盛京稱帝,改國號做“大清”。因為嗰陣東北嘅貨幣經濟唔係好發達,仲有啲原始交易用物物交換,加埋戰爭中掠奪咗好多財富,令到當時對本朝貨幣嘅需求唔多,所以後金嘅錢鑄得好少。[3]
正面錢文 | 羅馬化轉寫 | 幣值 | 年代 | 汗 |
---|---|---|---|---|
ᠠᠪᡴᠠᡳ ᡶ᠋ᠣᠯᡳ᠍ᡢᡴᠠ ᡴᠠᠨ ᠵᡳᡴᠠ | Abkai fulingga han jiha | 1 文 | 1616–1626 | 努爾哈赤 |
天命通寶 | Tin1 meng6 tung1 bou2 | 1 文 | 1616–1626 | 努爾哈赤 |
ᠰᡡᡵᠠ ᡴᠠᠨ ᠨᡳ ᠵᡳᡴᠠ | Sure han ni jiha | 10 文 | 1627–1643 | 皇太極 |
順治年間
[編輯]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極過咗身,佢個仔福臨繼位。1644年清軍入關,改咗年號做順治。嗰年開始喺北京設局鑄造“順治通寶”錢,隨住清朝統一全國,各地又陸續設局鑄造錢幣。順治通寶初初鑄行嘅時候,仲同明錢一齊流通,但過咗唔耐,清朝嘅錢就開始獨行。呢隻幣係用黃銅鑄造,入面有七成銅同埋三成鋅。順治通寶喺鑄行過程中,錢嘅制式改變過幾次,根據背文可以分為五種,即所謂嘅“順治五式”。
版別 | 圖例 | 背文 | 直徑 | 重量 | 鑄造時間 | 備註 |
---|---|---|---|---|---|---|
順治一式 | 光背 | 24.5mm | 3.8g | 順治元年至二年 (1644年-1645年) |
||
順治二式 | 有戶、工、陝、臨、宣、薊、延、原、西、雲、同、荊、河、昌、寧、江、浙、東、福、陽、襄局名 | 25mm-26mm | 4g | |||
順治三式 | 穿右係局名,穿左寫住“一厘”二字 | 26mm | 4g | 順治十年至十四年 (1653年-1657年) |
呢款錢叫“一厘錢” | |
順治四式 | 穿左係滿文“寶”字,穿右係滿文局名 | 17mm | 4.4g | 順治十四年至十八年 (1657年-1661年) |
||
順治五式 | 穿左係滿文局名,穿右係漢文局名,有陝、臨、宣、薊、原、同、河、昌、寧、江、浙、東 | 28mm | 4g | 順治十七年至十八年 (1660年-1661年) |
咸豐年間
[編輯]咸豐嗰陣係中國貨幣史上幣制好亂嘅一段時期,除咗以前歷朝發行嘅小平錢制錢之外,咸豐年間仲發行咗虛值大錢,仲有戶部官票、大清寶鈔等紙幣,亦都有咸豐寶藏、上海銀餅、銀錠等銀質貨幣。
疏仕
[編輯]- ↑ 吳立國, 王玉柱. 後金天命錢幣
- ↑ 〈天命汗錢〉。揚州日報。2007-12-20。原著喺2016-08-12歸檔。喺2012-06-18搵到。
- ↑ 〈皇太極與天聰汗錢〉。中國藝術報。原著喺2013-12-17歸檔。
- ↑ ChinaKnowledge.de - An Encyclopaedia on Chinese History, Literature and Art Qing Period Money.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21年4月9號,. Retrieved: 03 July 2017.
- ↑ 馬飛海, 王裕巽, 鄒誌諒 (ed. 2004),中國歷代貨幣大系, Vol. 6, 清代幣.
參考書
[編輯]- 郝延平:〈晚清沿海的新貨幣及其影響 Wayback Machine嘅版面存檔備份〉。
- 張惠信,1993,〈清代庫銀大集合〉,《中國貨幣傳奇》,台北: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