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中文
中文、華語/文、漢語/文、唐話/文、中國語/話
用嘅國家、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
星加坡 星加坡
區域東亞東南亞同埋世界各地嘅唐人街
講嘅人口約14億(5000萬人攞佢做第二語言)
排名第一
系屬
文字漢字小兒經(回族)、斯拉夫字母(東干人)
官方地位
官方語言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星加坡 星加坡
緬甸 緬甸佤邦
聯合國 聯合國

東南亞國家聯盟
管理機構中國大陸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香港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
澳門:教育曁青年局語言推廣中心
臺灣教育部終身教育司第四科

星加坡推廣華語理事會

大馬華語規範理事會
語言代碼
ISO 639-1zh
ISO 639-2chi (B)
zho (T)
ISO 639-3各項代碼:
cdo 閩東話
cjy 晉語
cmn 官話
cpx 莆仙話
czh 徽州話
czo 閩中話
dng 東干話
gan 贛語
hak 客家話
hsn 湘語
ltc 中古漢語
lzh 文言
mnp 閩北話
nan 閩南話
och 上古漢語
wuu 吳語
wxa 瓦鄉話
yue 粵語
漢語地區
漢語地區
  官方語言兼第一語言
  有500萬人以上
  有100萬以上
  有50萬以上
  有10萬以上
  講漢語嘅點
香港字係集中國各地字嘅大成,中間發展混合簡化字繁體,(如圖)重有古老中國人用嘅數字(花碼)寫法

中文粵拼zung1 man4*2)即係唐人所寫嘅,口講就叫白話。華洋文流,好多西洋人來到唐山之後,洋文漸多,就有必要分開。唐人用就冠個字,叫唐文,口講亦然,叫做唐話。所以唐係西學東漸,別義而加。中文用漢字寫,現今所至早所出土,為甲骨文,為金文,係存世至早嘅中文。

甲骨文有字,上古日常書寫都寫喺竹簡。之不過會腐爛,難以存世。中文之所以噉叫,譬如廣東地方,自己叫唐,外來叫。皆因大唐時開嶺南道交通方便咗,嶺南人丁暴增,加上之大宋南遷,廣東歸屬於大唐多啲。出於唔同地方,唔同政局,亦有唔同叫法。如漢文hon3 man4*2[註 1][註 2],以漢人名,以別於滿人,又外地如日本華夏傳來叫,以別於自國文字。中文zung1 man4*2),係中華民國建立後所起名,以國為文。國文gwok3 man4*2)個名抄自日本,係民國時期嘅叫法。香港主權移交本土意識興起,主張「港中區隔」嘅部分本土派人士亦都會用支那文作為中文嘅蔑稱。華文waa4 man4*2),以華人做叫法,唔想用中文、國文依啲帶有國名叫法,尤見於南洋

西洋文字相較於中文時間甚淺。西洋文字,實情借自古埃及文所演化之記音字母,經腓利基借用,而再借到希臘文拉丁文。顯然西洋文字,並非自身所出。故此,一開初,西文經已記話音,話文相近,理所當然。然而西洋理論並非世界通用,甚至西話本身都好多例外。而之於中文,更唔啱用。由甲骨文可知,文話有別,初初經已係咁。甲骨文寫文,格式份外一致,極之簡畧,字無必要,可省則省。要知甲骨文用刻,非常費力,口講字字,無必要刻晒落來,金文刻字亦然。上古傳世文獻,如書經咁、都修到好鬼精簡,容易背誦。當時就算毛筆寫竹簡,造竹簡都大有功夫,唔會咁嘥嘢,口講乜就寫乜。由始至終,中文都唔係口講噉。故此,稱之為文言。民國早年學自西洋之語言學,假設文言係上古口講面貌,咁係唔啱嘅。雖然民國以後,按西洋理論,消滅文言,推白話文運動,口講要同書寫一致,實情無噉嘅事。直至今日,仍有所謂書面語,以分口講同寫。實際只有演戲對白本,先至叫得做白話文。


現今漢語,或者叫唐話、華語,屬於漢語族,至少有十五種語言,互不相通,按古時地理一方,稱為方言,咁又同西洋語言學定義之方言唔同,不能混淆,西洋係要互通先叫方言,不過實情西洋,就算通,都唔一定叫方言,所以方言係政治問題。如果將漢語當係漢語族所有分支嘅統稱,約莫十四萬萬人講漢語,為世界最多人講,佔全球五分一。語法形態上屬於孤立語,絕少形態變化,睇重排字次序,中文亦然,字義按排位確定屬性。語序同英文一樣,都係主語行頭,謂語中間,賓語擺尾,為主謂賓結構。


漢語之間差異好大嘅,無論喺用字、發音、甚至乎係連文法上都有唔同,例如廣東話官話之間,差異大到好似德文英文咁,冇互通性,所以有啲語言學家將漢語睇做語族[1];但漢語又唔係完全溝通唔到,喺書面語上一致性好高,對於呢種情況,語言學有專門術語稱呼,叫宏語言(macrolanguage)。

中文出於其文話分開,自古為林林種種嘅話所共用。漢字表意符,並唔定於一時一地一音。唔同話可以各有各讀法。借到日文韓文越南文,用返自家地方讀一樣得。若要比擬,就好似阿拉伯數字咁各有各讀,而大家意思相通。故此相隔千年,或者相隔千里,言語不通,大家仍然可知寫者意思。當然時代世間相異,所見所聞相異,都要學返先易明解。

中文字[編輯]

內文:漢字

學中文必學寫中文字。

漢字初見於商代,當時嘅寫法同現今大有分別,但係重可以得出脈絡。開頭有甲骨文,後來有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書體之變。秦始皇統一中國(嗰時得中原呢個概念),李斯整理小篆,從此書同文。由於漢語之音,因為方言而異,故互不相通。但係,唔計字音,只論漢字圈裏嘅話,交流並唔成障礙,故此亦係維持中國統一嘅因素。

東漢許慎,寫《說文解字》,分造字法為六書,即係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而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係造字法;而轉注、假借,係用字法。幾千年來,漢字寫法,變化唔大,後人讀古文,從無障礙。

直到近代,西文東漸,歸咎漢字,以拉丁字母書寫,成一時之興。過渡為拉丁字母期間,亦有簡化字之舉[註 3]中華人民共和國,則以民間俗字同草書楷化,作為簡化字稿。1956年1月28號審訂通過《簡化字總表》,流於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之地。

港澳臺就沿用繁體字,並非簡化字。

[編輯]

至初嘅文,即今日嘅紋,勾畫出形狀嘅綫。無論係紋身,畫喺石上,或畫喺陶器之上。文以記事,後尾專指文章嘅文,其他另加糸符以別義。

陶文[編輯]

陶文係咪可以叫文,都係史上疑團。一來符數太少,不足以判定。然而當今都認為文嘅先聲。陶文有意思,然而太短,無法定斷成系。有啲近似甲骨文金文嘅符。

[編輯]

甲骨文有冊字,有典字,冊係編竹成冊,支支竹片,有兩條綫串起,典就雙手捧冊。實倩當時日常寫文用,亦寫經典之用。逐支竹片拎上手寫,一邊有毛筆,一邊有。毛筆寫字,刀批走錯字。文章批改就咁來。可惜冊為易腐之物,亦易毁於火災,殷商並無文物留低,難以一睹殷商冊嘅文面貌。現存至古老嘅冊,都係戰國出土文物,因為氣絕密封於土,不致於完全化去。

甲骨文[編輯]

甲骨文

甲骨文係現存中文至古老一種。殷商人事事占卜,以燒龜甲牛胛骨,以斷吉凶。會記低所問,有時亦會寫埋占驗。甲骨多多存世,夠晒推敲甲骨文法,以及漢字起源。

卜辭有一定格式,不過有好多都省略。短如

貞、侑于咸戊。

貞就占卜問嘢,侑就係祭名,即係拜祭方式,咸戊係神名,係史記天官書中講殷人巫咸,神主唔少係祖先。成句係咁,卜問,用侑祭拜咸戊。吉利唔吉?後面意思,甲骨文省略唔寫。亦有見單句,「侑于咸戊」,連貞字都慳返。可見甲骨文,幾咁慳字,

有時又會寫邊日。

壬辰卜、御于社。

又係咁問卜。壬辰即壬辰日。御係祭名。社係土地,係地祗。意思係,壬辰日卜,用御祭拜土地,吉利唔吉?

完整嘅就會有占驗,講埋占卜嘅睇法,同之後嘅事。如,

壬申王卜、貞、田羌、往來亡災。王占曰、吉。茲御。獲鹿十。

意思係,壬申日,占卜人係殷王,問,喺羌人屬國田獵,往來無災?王睇咗卜兆,就話吉。因而用依次占卜。驗證為獲得鹿十隻。

由例可知,甲骨文為簡約文字,字字有意思,唔會刻多餘嘅字。印證中文起初,並非要記口語,而係紀事,同口講唔同。

金文[編輯]

甲骨文偏重卜辭。而金文題材就多啲,多數係賞賜。甲骨文日紀錄卜辭,用刀刻,務求筆直,而金文出自青銅器,係藝術品,先𨑳模範,製作時間多,筆亦可以彎曲。

殷商金文唔多,都係中晚期。如小子逢卣銘文,蓋有母辛二字,內有一文。

乙子、子令小子逢先㠯人于堇、子光商逢貝二朋。子曰、貝、隹丁蔑女曆。逢用乍母辛彝。才十月二,隹子曰、令望人方。

換咗啲通假字古字。

乙巳、子令小子逢先以人于堇、子光賞逢貝二朋。子曰、貝、唯丁蔑汝曆。逢用作母辛彝。在十月二,唯子曰、令望人方。

逢,亦有說為蒚。乙巳日,某貴族子,令小子逢,帶人去堇地,子光賞逢貝兩串。子講,貝,賞貝因為你功積。逢用咗來造彝去祭母辛,喺十二月。子講,令佢望實人方。

金文亦無多餘嘅字,然而無甲骨文咁省畧。

漢語共分類[編輯]

講漢語嘅人,據佔世上人口五分之一,世界上每五人,都有一人講漢語。喺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新加坡緬甸佤邦,漢語係官方語言之一。聯合國文件,亦備中文。

歷時分類[編輯]

漢語係隻好古老嘅語文,話佢古老唔係話成門語文千年無變、古今一致,而係話佢嘅書面承傳悠久,靠文字、文獻維繫古今,如果離開文字,單純從語言講,不但古今不通,而且唔同嘅時期個面貌都唔同,因此就有歷時分類。主要分爲上古、中古、近代:上古係從商代到漢代;中古從六朝到唐宋;近代從宋末到清末。具體分期有各家學說,大致期限如下述。

共時分類[編輯]

所謂共時分類係相對歷時而言,係語言學研究嘅另一條經緯,即係同一時代入面呢門語言嘅社會、地域分支(語言變體),主要表現喺方言。民國時試分漢語有七種,但未完備,時至今日,有ISO碼嘅現代漢語有15種,日後係咪會繼續細分都未可知。

漢語方言

漢語方言駁雜,口講時幾乎溝通唔到。正因如此各大漢語究竟定性做方言定獨立語言就有排詏,甚至究竟「漢語」係一門語言定係一個語族都成問題。不過漢字文言係共通書面,結果溝通咗各地漢語,唐人之所以會有共同嘅語言意識同族群認同,漢字就係基石。雖然唐人有共同嘅民族意識,但古人以鄉音為榮,今人亦以鄉音爲群分嘅基礎。

  1. cmn - 官話,有時嗌北方話,主要分佈喺中國北部、西部,約八億人講。
    1. 北方官話,主要通用於北京天津郊區、北。
      1. 國語中國大陸星加坡嘅官方語言,家下「中文」呢個詞一般都係指國語。[註 4][註 5]
    2. 東北官話,主要通用於東三省東四盟
    3. 膠遼官話,主要通用於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吉林南部、江蘇嘅贛榆,喺黑龍江有方言島。
    4. 冀魯官話,主要通用於河北山東
    5. 中原官話,主要通用於河南北、北、西、中、甘肅中部、東部及西部、新疆
      1. dng - 東干話,通用於中亞、俄羅斯嘅東干人當中,約11萬人用[2]
    6. 蘭銀官話,主要通用於甘肅寧夏、新疆、內蒙古西部。
    7. 江淮官話,主要通用於中、中、湖北、江西北部一隅,又嗌淮語。
    8. 西南官話,主要通用於西、湖北南。
  2. cjy - 晉語,有時計入官話,又叫山西話,通用於山西內蒙北、河北西部、河南西北一隅,約四千五百萬人用。
  3. czh - 徽語,有時計入吳語,又叫徽州話、安徽話,通用於安徽、浙江、江西,約三百二十萬人用。
  4. 閩語,有時嗌福建話,通用於福建臺灣東及沿海、海南、海外僑裔,約六千萬人用。
    1. cdo - 閩東語,通用於閩東同
      1. 侯官話
      2. 福寧話
      3. 蠻講
    2. cpx - 莆仙語,通用於閩中嘅莆田仙遊
    3. czo - 閩中語,通用於閩中
    4. mnp - 閩北語,通用於閩北
    5. nan - 閩南語,通用於閩南、粵東、臺灣、廣東中山、
      1. 潮汕話
      2. 大田話
      3. 泉漳話
        1. 漳州話
        2. 臺灣話
        3. 廈門話
        4. 泉州話
    6. 瓊雷語,通用於海南、雷州,現時歸入閩南話一種
      1. 海南話
      2. 雷州話
    7. 邵將語,通用於福建西北,有部份學者認爲佢係客贛閩嘅過渡性語言
  5. gan - 贛語,有時嗌江西話,通用於江西北部、湖南東部、湖北、安徽、福建,約三千一百萬人用。
  6. hak - 客家話,又嗌客語,通用於粵東、粵北、贛南、閩西、臺灣西北、湖南、海南、四川、海外僑裔,約三千四百萬人用。
  7. hsn - 湘語,有時嗌湖南話,通用於湖南、廣西、貴州、四川,約三千六百萬人用。
  8. wuu - 吳語,有時嗌江浙話,通用於蘇南、浙江,約七千七百萬人用。
  9. yue - 粵語,有時嗌廣東話,通用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海南北部、海外僑裔,約七千一百萬人用。
  10. 平話,有時計入粵語,通用於廣西,約兩百萬人用。
  11. wxa - 瓦鄉話,通用於湘西,約四十萬人用。

另外,有啲漢語,因為相關嘅研究較少、有爭議,又或冇人講,所以未列出。研究少或有爭議嘅包括邁話、虱乸話、大鵬話、東江本地話、軍話,滅亡語種有巴蜀語、漢兒言語。

規範化[編輯]

大清時皇帝曾想一統語音,官話標準中文,但係唔成功。中華民國受西方同日本嘅影響,改從「一國一話」,並推行國語,北京音係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語係標準,改口叫普通話。香港同澳門,粵語係標準,叫開廣東話

為咗教育或考試需求,或者作為政策,有啲地方嘅政府部門或教育機構會以一種語言變體做基礎,經過人為規範,釐定嗰種語言嘅音韻系統同埋個別字讀音嘅一啲對錯指南,整理出規範化漢語,亦叫做標準漢語。目前比較有顯著成果嘅標準漢語,有:

  • 粵語。以粵海片廣州話為基礎,可以叫做規範化粵語、標準粵語。喺香港有相關嘅考試。
  • 官話。以北方官話為基礎,可以叫做規範化官話、標準官話。有啲人霸咗成個「漢語」嘅名,叫佢做「標準漢語」、「現代標準漢語」,噉叫法係有排斥其他漢語族語言、有「推普滅『方』」嘅嫌疑。喺中國大陸、台灣有相關嘅考試,兩邊嘅標準有出入。

音韻[編輯]

漢語嘅音韻好難概述,要一隻隻話來睇,因爲有啲音韻特點係某隻漢語獨有嘅。以下就幾個點做個大概嘅對比。

入聲[編輯]

大部份官話嘅都無入聲,根據入聲混合到其他聲調嘅情形劃分成若干官話分支,但又唔係所有官話都無入聲,比如淮語同部份嘅西南官話就有入聲。

而南方漢語基本有入聲。但係入聲嘅保留情況又各有唔同。淮語、北部吳語、湘語、閩東話等等,有喉塞韻尾[ʔ]。但喺快速語流中,可能連個喉塞都無埋,同其他字嘅區別在於音長,即係入聲字會發短音。

粵語、閩南語、客家話、贛語等等,有三種入聲韻尾嘅區分:[pˀ][tˀ][kˀ]。其中閩南話重有喉塞尾。

有入聲嘅漢語往往有陽入對轉,即係入聲韻尾同鼻音韻尾可以轉化。比如粵語嘅「抌」(dam)「揼」(dap),意思接近,意味微妙,區別在於-m同-p嘅轉換。

另外重有呢啲入聲情況。好似温州話,佢嘅入聲字連韻尾都無,但獨立成一個調類,唔同其他聲調撈埋。又比如宜昌話,入聲字同舒聲字嘅區別在於元音嘅鬆緊度,入聲嘅元音係緊喉音,音色響亮啲。

鼻音韻尾[編輯]

大多官話嘅鼻音韻尾得兩個,就係[n][ŋ]。有啲漢語,如粵語、閩南話、客家話,保留中古三套鼻音韻尾,即係多咗[m]。而吳語嘅鼻音韻尾最簡化,合併爲[ŋ],然後部份元音鼻音化。

兒化[編輯]

兒化基本係官話嘅語音現象,係一種元音裂化。即係兒化時個主元音會一邊發一邊捲脷,同時佢啲韻尾往往丟失。唔係所有兒化音都捲脷,比如後鼻音韻母會變成鼻化元音,但唔捲脷。

吳語嘅兒化現象比較有爭議。因爲吳語嘅兒化唔係捲脷化,而係鼻化,比如「筷子」叫做「筷兒」,實際發音唔係官話嘅[kʰʊɑɻ],而係[kʰʊæ̃]

顎化、尖團[編輯]

有啲漢語,如粵語、客家話,無顎化現象。即係軟顎音[k][kʰ][x](粵客等漢語實際發音部位係喉嚨,即係[h])無將發音部位前移到硬顎變成[t͡ɕ][t͡ɕʰ][ɕ]。諸如「吉」「其」「系」呢啲詞,粵客等漢語繼續保持中古牙音特點,而其他就發音前移。

顎化後嘅漢語,繼而有尖團問題。團音係指顎化後嘅音[t͡ɕ][t͡ɕʰ][ɕ],尖音係指[t͡s][t͡sʰ][s],有啲漢語,團音同尖音分得好清,比如蘇州話、相當多嘅北方官話,「鷄」「其」「希」同「濟」「齊」「細」喺聲母上有分別。

不過有啲漢語尖團合流,即係尖音歸併到團音,普通話就係典型。「鷄」「其」「希」同「濟」「齊」「細」喺聲母上一樣。

唔係所有官話都會顎化,膠遼官話係唯一無顎化嘅北方官話。

清濁對立[編輯]

絕大部份嘅漢語都係無清濁對立嘅聲母。意思唔係話無濁輔音,諸如m、n、l、ng等都係語音學上嘅濁輔音,呢度話無清濁對立,係從中文音韻學嘅角度講嘅。中文音韻學分聲母爲四樣:全清、全濁、次清、次濁。所謂無清濁對立,係指全濁聲母清化,歸併到清聲母。所以無論粵語、官話,「旁」同「徬」嘅聲母唔同,反而「徬」同「邦」聲母一樣。而喺中古音,情況調轉。

保存全濁聲母嘅有吳語、湘語。對佢哋來講,英文同法文嘅b同p係兩個唔同嘅發音,同時英文嘅p同法文p又係唔同嘅發音,呢個清濁分別對粵語、官話爲母語嘅人來講比較難感覺到,只有英法之間嘅p能夠容易感覺到。好似吳語,佢哋嘅聲母就會多出以下呢啲:[b][v][d][ɡ][ɦ][d͡z][z][d͡ʑ][ʑ]

值得留意係,閩南語亦有音韻學上嘅「全濁聲母」,不過佢嘅濁塞音唔係來源自中古全濁聲母,而係源自鼻音塞化,反而古代全濁聲母喺佢度係清化嘅。比如「語」嘅發音係[ɡi][ɡ]就係塞化自[ŋ]

對於全濁聲母清化,但有劇烈聲調陰陽分化嘅語言來講,中古嘅全濁聲母字同其他字係用聲調來區分嘅。粵語就係代表。即係陰聲調嘅1、2、3往往係中古清聲母字,陽聲調嘅4、5、6往往係中古濁聲母字,呢個就無點分係全定係次。

單元音化[編輯]

單語音化基本上係吳語先有嘅現象。即係佢無雙元音,諸如[ai][au]等都無,所以吳語嘅單元音非常之豐富,單元音嘅區分度好大。

語流音變[編輯]

漢語嘅語流音變普遍比較豐富。其中閩東語係極致,佢哋可以因爲上下字嘅聲母、聲調、韻母而改變咗夾喺中間嘅嗰個字嘅聲母、聲調、韻母,有時一句話會有連鎖反應,即係一隻隻字篤來讀同連成一句話時,發音會有顯著唔同。

吳語有廣式連續變調,喺吳語度,聲調比較弱化,往往一句話嘅頭幾隻字就可以決定曬成句話嘅聲調走向。因此有預測認爲吳語日後可能會發展到無咗聲調。

另外官話有輕聲連續變調。而對粵語,語流音變比較少,基本上一隻字點發音,噉喺邊都係噉發音,唔會點受其他字影響。但粵語有豐富嘅語義音變,同時有陰上變調,有啲聲調有變體,即係會根據語氣、習慣而揀某個聲調變體。

捲脷音[編輯]

好多嘅南方漢語係唔分捲脷音同平脷音嘅,習慣發平脷音[t͡s][t͡sʰ][s]。但係官話之中,有好多區分開平脷同捲脷,其中捲脷音係指[ʈʂ][ʈʂʰ][ʂ][ʐ]。雖則唔係完整保留中古知組、精組、莊組、章組嘅四分格局,但起碼保留咗精組同知、莊、章組聲母嘅區分。粵語原本都會區分精組同知莊章組,但後來舌葉音同舌尖音合流,得返一套塞擦、擦音聲母。

上古痕跡[編輯]

同其他嘅漢語大方言唔同,閩南話嘅字詞發音無辦法同中古音做到對應,除咗源自中古音嘅讀書音。換言之,閩南話嘅白讀音嘅來源係更加之早,係來源自上古音。

典型例子,「枝」嘅發音。粵語發[t͡ʃi],普通話發[ʈʂɨ],都係塞擦音;但閩南話發[ki]。按照目前嘅上古音重構,枝嘅發音喺上古係 ski ,後來複輔音拆分,中古音行s-嘅路綫,從中古音演變嘅漢語,基本都係塞擦音、擦音聲母;但閩南話行嘅係k-路綫,於是變成咗 ki 噉嘅發音。

粵語亦有上古痕跡,雖然少過閩南話好多。比如「艦」嘅發音,粵音係[lam],但普通話發[t͡ɕiɜn],而未顎化嘅客家話發[kiɜm]。噉係因爲上古音,以「監」做聲符嘅字發kl-,後來複輔音拆分,粵語行l-路綫,而其他漢語行k-路綫。

聲調[編輯]

漢語係隻聲調語言。目前所有嘅漢語都有聲調。喺一個音節入面,音階嘅高低乃至音階變化都可能起到同聲母、韻母一樣嘅語素區別,呢個就叫聲調。聲調有調值(音階)、調型、時長嘅區分要素。

就音階而言,以廣州話做例,有9個聲調,其中有3個係入聲,由於入聲要配合埋特定韻母,加之呢9個聲調其實係「九聲六調」,所以就齊以呢六調來講:如果唔計聲調嘅話,「maa」呢個音節對應嘅字有23個咁多[3],但若果配上六調,呢23隻字就可以分開(調值用五度標記法):

  • 陰平聲(第一聲) - 孖(maa1,調值55)
  • 陰上聲(第二聲) - 媽(maa2,調值35,意思係女僕)
  • 陰去聲(第三聲) - 嘛(maa3,調值33)
  • 陽平聲(第四聲) - 嬤(maa4,調值11)
  • 陽上聲(第五聲) - 馬(maa5,調值13)
  • 陽去聲(第六聲) - 罵(maa6,調值22)

聲調嘅區別唔單止體現喺音階高低,重體現喺調型嘅唔同,廣州話嘅六調中,兩個上聲都係昇調,其餘四個都係平調,而普通話嘅四個聲調嘅調型都唔同,以普通話爲例,唔計聲調,「ma」會有25個字對應[4],配上聲調後亦可以區分開:

  • 陰平聲(第一聲) - 媽(mā,平調)
  • 陽平聲(第二聲) - 麻(má,昇調)
  • 上聲(第三聲) - 馬(mǎ,曲折調)
  • 去聲(第四聲) - 罵(mà,降調)

所謂時長嘅區分要素,係指呢個發音嘅持續時間嘅長短,亦即入聲嘅問題,入聲弱化嘅漢語,喺快速語流中好易丟失入聲韻尾,噉樣入聲字同其他字嘅區分在於聲調嘅時長。

文法同語法[編輯]

有時話,中文無文法,其實不然。否則亂咁砌字,都唔會為人所理解,背後必有法則。只不過中文同西文,本質完全唔同。歐洲多數係印歐語系,為屈折語,而個語系着重點,字要按字性變形。變化係要死記,否則就各處鄉村各處例。加上文字記音,大家就會寫法。文法絕大部份都係講字性變形,實情係規範變化嘅文法。中文唔走依條路,自然唔使背變形,亦無必要背文法。

西洋歸入屈折語,中文就歸入孤立語。屈折語靠變性變態,孤立語就靠字序。字喺句中排位,有咗位先至確定字性。當然有啲天生某啲性質,個位變,字性就變。之不咁唔似屈折語咁顯現出來,而係隱藏。原有嘅性,叫本性,而隨位而變,用時先知嘅用性。舉例,頭、手、魚、地、天,本性就係名。走、玩、飲、擊,本性為動。美、高、大、熱,本性係形容。佢哋會因個位唔同,而意思唔同。重有一類形容緊形容,或叫狀,都係其他本性衍生,如至、最、甚。更。擊鼓個擊,係動。一擊兩擊三擊,又可以化為名。大人個大,係形容人之大。廣東話講我大你,個大就變咗動,我要以大壓你。間屋都好英國,英國就由名化成形容,意思係好有英國風格。有啲字性本身就難歸入某種本性,例如愛咁、憎咁,係名,係動、抑或係形容呢?都係入句歸位先至有性。有時改性,亦改字分家。如魚係名,漁係動咁,又或者,梳係名,疏係形容。又或者,鋪係動,舖係名。就算分咗家,用時都係入句個位為準。

由此可見,孤立語如何活用字性,解一句話就要睇語序,字擺喺乜位。呢種孤立語特徵喺其他語言度都有,甚至英文都有孤立語傾向。掌握中文法,只不過記得主要幾種排位,即可成文。中文基本語序係主語、謂語、賓語,但唔係必須要全部都有。不過,而家北方話做底嘅文話有「把字句」,「把」字後面跟賓語,可以將賓語提前,變成「主語-賓語-謂語」,接近於日文、韓文(語序趨近唔等於變成黏着語)。除咗「把」字,「將」、「以」都有一樣嘅賓格屬性。

  • 呢三門中文對應嘅構句
    • 粵:我去圖書館睇書。
    • 官:我上圖書館看書。
    • 吳:我到圖書館看書。

廣東話甚至按情景,可以咁講,我圖書館睇書。

主語、謂語、賓語係咁排,但唔使全部都有。主語、賓語咁,如廣東話戲言,「打者,愛也。」,又如「亞妹、佐敦道。亞輝、彌敦道」。主語、謂語咁,如「我悶」「我走」「你喜」。謂語、賓語咁,如「撚雀」「食餸」「行街」。甚至再簡單啲,如「食啦」,「佢囉」。排位非常重要,若然啲字轉咗位,意思都會有變。

而家中文同日文一樣,助詞會安喺動詞後面、句尾。呢點用官話嘅「了」同「完」做例,當佢跟喺動詞後面時,表示呢個動作或者呢件事已經結束(語法學上叫中文體 (語法)),而出現喺句尾時,可以表示情態中文情態

中文並無文法範疇上嘅時稱中文時態。不過,中文有時態助詞,呢啲時態助詞跟喺動詞後面時可以表示動作或變化發生嘅時間狀態,比如「咗(粵)/了(官)」表示結束或者完成;「完」表示完成,喺停止嘅時候,個意思重詳細過「咗(粵)/了(官)」;「過」表示曾經發生;「緊(粵)/着(官)」表示進行、持續。表示時稱時,動詞無任何變化。例(粵/官):

  • 結束或者完成:尋日我食早餐。/昨天我吃早餐。
  • 曾經發生:佢去中國。/他去中國。
  • 進行中或者持續中:夜晚無食,食宵夜時……/晚上沒吃,吃夜宵時……

雖然叫時態助字,實情佢哋本身有實在意思,同西洋變尾並唔一樣,唔好混為一談。如了本身就了結。看了,就係看之終。食完,就係食之盡。玩過,玩之經過。行緊,行之緊。本身依啲字,係形容個動作。文言都有「在玩」,「看畢」,「往矣」,「已成」,「尚有」,「曾往」,以實字表時態。

同樣,中文作爲孤立語係無嘅變化,名詞形容詞都係無。格靠語序表示。比如攞第一人稱單數嘅代詞「我」來做例(粵/官):

  • 主格去過中國/去過中國。
  • 賓格:我阿媽叫溫書。/我媽媽叫溫習。

外來詞[編輯]

中文係用漢字嘅,漢字係種語素文字,而現時幾乎所有外文都係用表音文字,比如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剌伯字母等等,如果係兩種唔同嘅表音文字之間引用對方嘅詞,噉只需要轉換下就得[註 6];而當兩門語文之間都係用同一體系嘅表音文字時,甚至可以直接將對方嘅詞搦來用而唔使有任何改動[註 7]。但對於中文呢種純用語素文字嘅語文來講,外來詞嘅情況就複雜啲。好似人名、地名、事物名,有時個翻譯要別出心裁,至於外國企業入中文市場,幫自己起嘅名頭更加要講究[註 8]

喺中文入面,外來詞有四種形式:音譯詞、意譯詞、混種詞、借形詞。

音譯[編輯]

所謂音譯,就係用呢隻漢字嘅字音去模仿外文嘅發音。因爲唔同嘅漢語個音唔同,所以有時同一個譯名,喺呢隻漢語度係似嘅,到遞隻度就唔似。喺音譯詞呢方面,最明顯嘅係外國嘅人名、地名。值得一提嘅係,同樣作爲漢字文化圈嘅成員,日文、韓文都係可以兼用漢字嘅,亦曾經用漢字來翻譯外來詞(包括外國人名、地名),不過而家佢哋用漢字嘅風氣唔及舊時[註 3],下面有部分例子加埋日韓對外文嘅轉寫、同舊時寫法來參攷對照。

  • 用漢字音譯時,揀嘅語音標準可以唔同
    • 粵語廣州音:英文嘅「New York」譯成紐約,而更早嘅音譯係「鳥約」;「Chicago」譯成「芝加哥」;又譬喻英文嘅「Opium」用廣州話譯成「鴉片」。
    • 粵語台山音:美國好多唐人係台山籍,佢哋台山話音譯啲美國城市名,比如「Manhattan」譯「民鐵吾」、「Detroit」譯「積彩」、「Seattle」譯「舍路」、「Cleveland」譯「企崙」、「San Antonio」譯「山旦寸」。
    • 國語/普通話:喺大陸嘅普通話度,「San Francisco」(三藩市)除咗嗌「舊金山」,又有遞種音譯爲「聖·弗郎西斯科」;又比如喺人名上,「Georgios Samaras」喺臺灣用國語譯成「佐治奧斯·森馬拉斯」。
    • 吳語上海話:「Canada」嘅國名譯做「加拿大」,呢個就係用上海話譯出嘅,呢個名喺上海話度嘅音標就係[kanada];重有「羅宋湯」(Russian soup)嘅「羅宋」係用上海話音譯自英文「Russian」
    • 閩南話:南洋度多講閩南話嘅唐人,所以當地唐人多時用閩南話音譯啲當地事物,比如「沙茶」就係用閩南話音譯印尼話嘅「Satay」;又比如菲律賓嘅Leyte島喺當地音譯爲「禮智島」,而喺二戰時啲當地唐人聽中國嘅國語新聞收音時,聽到「雷伊泰島」一時無人知係菲律賓邊度。
    • 日文漢字音:雖然唔係漢語,但日文可以用漢字嘅日文讀音來音譯外文詞,比如「New York」譯「紐育市」、「Chicago」譯「市俄古」、「San Francisco」譯「桑方西斯哥」。
  • 同一樣事物,喺漢語度嘅音譯名可以唔淨只一個,可以因爲語音標準唔同而有唔同嘅譯名
    • 「Wayne Rooney」,用粵語廣州音譯就係「朗尼」,而用國語/普通話音譯就係「魯尼」。

而日文、韓文因爲佢哋有表音文字系統,所以就唔似得漢語噉要用漢字套音,而可以直接用表音文字來寫音,比如「Wayne Rooney」(日:ウェイン・ルーニー、韓:웨인 루니)、「Georgios Samaras」(日:ゲオルギオス・サマラス、韓:요르기오스 사마라스);即時係嗰啲有漢字可寫嘅地名,都照樣用表音文字,比如「New York」(日:ニューヨーク、韓:뉴욕)、「Chicago」(日:シカゴ、韓:시카고)、「San Francisco」(日:サンフランシスコ、韓:샌프란시스코)。

意譯[編輯]

意譯就係運用漢字嘅表意特徵來翻譯外來詞。「電腦」嘅英文係「computer」,而呢個詞喺大陸嘅官方譯名係「電子計算機」,而之所以有噉嘅譯名,係因爲呢個詞嘅英文意思係「可以計數嘅機器」[5]。而喺日韓則基本用表音文字寫英文嘅「computer」(日:コンピュータ、韓:컴퓨터)。地方名亦有意譯,「Montenegro」,譯做「黑山」,由「Monte」「山」同「negro」嘅「黑色」意譯成。「小石城」「Little Rock」亦係一例。

混種詞[編輯]

所謂「混種詞」係話詞嘅主要部分係音譯,不過溝咗漢語嘅語素入去。之所以有噉嘅情況,係因爲有時如果齋係音譯,聽嘅人有可能唔明係樣咩來嘅,加咗漢語自身嘅語素之後,聽嘅人就算唔知係咩,都可以估到呢樣嘢嘅大概屬性。

比如「beer」譯成「啤酒」,「啤」係「beer」嘅音譯部分,而「酒」係溝入詞度嘅漢語語素,噉樣就可以表示「啤係種酒來嘅」。重有「三藩市」,呢個詞本身就係混種詞,「三藩」係「San Fran」嘅音譯部分,而「市」係溝入去嘅語素,來表示「一個叫三藩嘅城市」,無獨有偶,呢個詞喺日文有種講法做「桑港」,「桑」係「桑方西斯哥」嘅首字,「港」係溝入去嘅,表示佢係個港市。

有啲混種詞佢唔係將語素附加入去,而係呢個語素(意思)本來就係外文本身有嘅,亦即「一半音譯、一半意譯」,比如英文嘅「decibel」譯爲「分貝」,「貝」係普通話音譯「bel」,「分」係意譯「deci」,「deci」源自拉丁文,意思係「第十」,有十進階嘅意味[6],所以喺翻譯時就專登用意譯,譯出呢部分嘅意思。

而有啲音譯本身亦係意譯。比如「Coca Cola」譯成「可口可樂」、「mini」譯成「迷你」、「myth」譯成「迷思」。

重有種特殊啲嘅混種詞,係化學元素名。呢啲元素名有好多係新造字,佢哋嘅部首表示元素性質,而個聲符係西文音譯。

借形詞[編輯]

借形詞係漢字文化圈特有嘅語文現象,對中文來講有好多借形詞係源自日文。因爲舊時漢字文化圈內嘅各門語文都係用漢字,同時翻譯西方事物時亦都以漢爲貴,因爲漢字可以誇語言,雖然唔同地方讀嘅音唔同,但字係一樣,都可以睇得明,於是就可以將人哋嘅漢字譯名照搬到自己度,再改用自己啲話來讀。而近代以來,日本成功擺脫西方殖民成爲強國,東亞啲國家都想模仿佢,呢啲國家亦有好多留學生去日本,結果就將日本人嘅譯名帶返國內,重普及埋添。諸如:服務、組織、紀律、政治、革命、政府、方針、政策、申請、解決、理論、哲學、原則、經濟、科學、商業、幹部、健康、主義、法律、封建、共和、美學、文學、美術、抽象、藝術、個人、社會、資本、進化、自由等等好多。

古代漢語嘅外來詞[編輯]

上面擧嘅例子都係近世以來嘅漢語嘅外來詞現象。而喺古代其實就已經有外來詞入到漢語,兼且沿用到而家。

喺中國連通西域之後,外來嘅好多事物沿住絲綢之路傳到中國,中國人見都未見過呢啲嘢,所以就唯有用當時嘅漢語去音譯呢啲新鮮事物,而音譯嘅來源大概都係啲西域語言。比如葡萄、苜蓿等詞都係噉來。

而喺佛敎傳到中國之後,又起一次翻譯潮流,呢次係譯佛經,噉就要將啲宗敎語彙由梵文譯到來中文,其中有相當部分係音譯,比如佛、菩薩、阿羅漢等等。因爲漢字表音差,而嗰時未有完善嘅記音方法,留唔到幾多價値高嘅音韻資料,而梵文係表音文字,兼且作爲古典語文佢嘅文獻保存到今日,噉一來就等於爲當時嘅中文發音留咗記錄,因爲有好多嗰時嘅音譯詞可以查返梵文,來推測返當時漢語嘅發音,成為嗰時珍貴嘅音韻資料。

[編輯]

  1. 呢個名有時候專指文言文,主要用喺日本、韓國、越南。
  2. 此外有呢啲名:中國語中國話華語漢語漢話唐話
  3. 3.0 3.1 就近例,漢字文化圈喺近代分崩離析。越南因為法國統治,而改用拉丁字母。韓國棄漢字,幾乎用純諺文。至於朝鮮更加徹底廢漢字。日本好啲,係漢字同假名混用,但都改以假名為主,漢字頻率低過二戰前好多,同時日本亦簡化漢字。
  4. 譬如國際上所謂「學中文」基本上係學國語,英文亦習慣將國語稱為Chinese,比較少講Mandarin。
  5. 官話喺馬來西亞雖然有大量嘅使用者,兼且有地方變體(星馬華語),但因為政治因素,唔係官方語言。
  6. 比如英文詞入俄文,噉就將英文嘅音用俄文字母記低就得。
  7. 比如而家嘅意大利文、越南文,佢哋有啲英文外來詞就係原形照搬。
  8. 正面嘅合音例,比如Philips嘅名頭「飛利浦」。有時爲好聽,唔啱原來發音都照起名,比如Lotte嘅名頭「樂天」,自然將佢嘅產業Lotte World起名做「樂天世界」。亦有反面例子,比如「路姆西」,呢個名成爲廣府話地區嘅笑話。但呢種現象難見於其他國家,就好似麥當勞行渾世界都係叫McDonald's,毋須諗點譯。

[編輯]

  1. Chappell, H. (2001). Language contact and areal diffusion in Sinitic languages. Areal diffusion and genetic inheritance: problems i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328-357.
  2. 據《民族語》(Ethnologue ;2015年第18版)
  3.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
  4. 普通話網拼音字典
  5. 牛津辭典查「computer」
  6. 英文維基辭典嘅「deci」

睇埋[編輯]

出面網頁[編輯]

  • Online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汉语远程学院教学网(中国国家汉办、华东师大合办)
  • Cantonese Help Sheets Wayback Machine嘅版面存檔備份 粤语教程
  • 顾明栋 (2015). . 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57 (3): 80–89. ISSN 0257-0289. 原著喺2022-06-17歸檔. 喺2022-05-14搵到.Template:NSSD
  • 顾明栋; 郭建平 (2013). 西方语言哲学理论是普适性的吗?——中西关于汉语汉字悬而未决的争论. 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0 (6): 144–154. ISSN 1000-5919. 原著喺2022-06-17歸檔. 喺2022-05-14搵到.Template:NSSD
  • 民族語(Ethnologue)對中文(Chinese)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