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嶺南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想搵第二個意思嘅話,請睇嶺南 (搞清楚)
嶺南地區歷史
中石器時代
約前兩萬–
約前一萬
廟巖

遺址

和平

文化

新石器時代中早期
約前一萬–
約前5000
牛欄洞

遺址

甑皮巖

遺址

北山

文化

新石器時代晚期
約前5000–
約前3500
大灣

文化

曉錦

文化

銅石並用時代
約前3500–
約前2000
石峽

文化

青銅時代
約前2000–
約前1000
百越 浮濱

文化

東山

文化

百越 南越 西甌 雒越
(東山文化)

(文郎國(?))
傳説約前2879

–前258

甌雒國(?)

前257

前207

前221治

–前207

任囂
趙佗
南越國

前203–前111

西漢前111治–9
9–23
鄧讓23–29
東漢29–187
士燮187–226
孫吳227–280
280–420
南朝
420|589
420–479
479–502
502–557

557–589

李賁政權

(萬春國)

541–603

589治–619
馮盎619–622內附

622治–907
嶺南道
嶺南道 安南都護府

西

靜海軍
清海軍
十國
907|971
劉隱907–917 曲氏政權

907–930

大越 917
南漢

918–971

吳權939–945
十二使君

945|968

丁朝968–979
前黎朝980–1009

960–1276
廣南路

西

李朝

1009–1225


1276–1355

西

陳朝

1225–1400

何真1355–1367

1368–1644
廣東省 廣西省 胡朝1400–1407
後陳朝1407–1413
後黎朝

初朝

1428–1527

莫朝1527–1677
後黎朝

中興朝

1533–1786

(鄭主)

1557

南明
1644–1646

1646–1911
廣東省 廣西省
西山朝1778–1802
阮朝
1842 (1841)

1842

1802–1945

法屬印度支那

(東京保護國)
1885–1945

中華

民國
1911

–1949

廣東省 廣西省
日據1937–1945 日據

(越南帝國)
1945

1941

1945

越南
民主
共和國
1945–1976
中華
人民
共和國
1949
廣東省 廣西省
廣西

壯族
自治區

越南
社會主義
共和國
1976–今
1999 1997

M

SAR

HK

SAR

標註年份係個政權統治嶺南地區嘅時間


嶺南粵拼ling5 naam4)係廣東廣西一帶地方,有時亦都包括湖南江西南面少部份地方。因為嶺南北面有越城嶺揭陽嶺萌渚嶺騎田嶺同埋大庾嶺組成嘅五嶺,阻隔住中原,所以就叫五嶺之南粵拼ng5 leng5 zi1 naam4),又或者淨係叫嶺南。嶺南南邊係南中國海,因此一直海上貿易都好發達。

嶺南因為響正熱帶亞熱帶之上,又近大,所以比起中原地方來講,天氣濕熱。夏天耐唔耐就打風

範圍同名嘅變化

[編輯]

秦前對嶺南一帶,有唔同嘅叫法。《元和郡縣誌》「嶺南道」下記:「廣州,春秋百越之地。」喺春秋時一律叫百越,到戰國時就叫「揚越」,《史記·南越列傳》載:「秦時已併天下,略定揚越,置桂林南海象郡。」張晏「揚越」下注話:「揚州之南越也。」又「索隱」引《戰國策》話:「吳起為楚收揚越」。

戰國陣嘅「揚越」,大致包括咗而家嘅兩廣,同兩湖,仲有江西嘅部分地頭。而嶺南嘅交通唔係好方便,地廣人稀,就未成為楚國嘅勢力範圍。秦陣又稱乎嶺南做「陸梁」,《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三年。……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正義」注:「嶺南之人多處山陸,其性強梁,故稱陸梁」。「揚越」為較古之名,地域較廣;「陸梁」之名後起,專指嶺南。

《晉書·地理志下》就將秦代所立嘅南海、桂林、象郡叫做咗「嶺南三郡」,明確咗嶺南嘅區域範圍:北靠五嶺,南臨南海,西連雲貴,東接福建。呢個範圍包括咗廣東、廣西同海南嘅大部分仲有越南北部。宋代後,越南北部就正式脫離中原政權,獨立建政。

嶺南道

[編輯]

嶺南亦係大唐時行政區名,叫嶺南道。管嘅地方大約係定下廣東廣西兩省,同埋,鄰國越南。去到唐末,有七十三,都護府一,三百一十四[1]。因為大唐時,一時將郡轉做州,一時將州轉做郡,所以嶺南道之下,一地同時有州名同郡名。而大唐嘅州,就淪為郡一級咁,同大漢時嘅州好唔同,個影響亦反映喺家下地名之上。嶺南道治所喺廣州[1]

睇埋

[編輯]

[編輯]
  1. 1.0 1.1 《新唐書》。志、地理。嶺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