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藏語系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漢藏語系
用嘅國家、地區中國緬甸不丹尼泊爾印度東北
區域東亞、東南亞、南亞
講嘅人口
系屬
  • 漢藏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1
ISO 639-2sit
ISO 639-3各項代碼:
zhx 漢語族
tbq 藏緬語族
漢藏語系分佈圖,唔同顏色係啲主要語種
紅色:漢語族語言;其他色:藏緬語言
漢藏語系(紅色)喺全球語言地圖中嘅分佈
漢藏語系分佈圖

漢藏語系hon3 zong6 jyu5 hai6英文Sino-Tibetan languages)係語言學家按照譜系分類法劃分嘅一組語言群(語系級),又叫做跨喜馬拉雅語系kwaa1 hei2 maa5 laa1 ngaa5 jyu5 hai6Trans-Himalayan)由無我基於「落葉模式」提出[1],或者藏緬語系zong6 min5 jyu5 hai6Tibeto-Burman languages),由茱麗葉•馮•克拉普羅特喺1823最初提出;呢兩個名嘅意思差唔多,前者亦都得到布蘭池同蒲斯特嘅支持。

國際主流學界從1950年代開始,就認為苗瑤語同壯侗語唔屬於漢藏語系,而係各自立爲一系,而越南文則公認屬南亞語系[註 1],而唔同於喺中國曾經嘅四個語族分法,即漢語族壯侗語族(或者叫侗泰語族;喺過去仲會加埋越南文入去)、苗瑤語族藏緬語族

大多數人仲認爲漢藏語系由漢語族同藏緬語族構成,但無我喺2001年做嘅分類認爲,個語系下面可以分出40幾個,有啲之間嘅關係似乎仲遠過兩個主流支喺漢藏語系即漢語藏語嘅;而一啲語言究竟係咪真係屬漢藏語亦有爭議。[1]

雖然目前世界主流認爲壯侗語同苗瑤語有各自嘅譜系承傳,越南文亦唔屬漢藏系,但都唔完全同漢藏語無關,佢哋喺音韻句法詞彙方面同漢藏語系有相似之處,呢個要歸結於借詞同長時間嘅地區交流

漢藏語系幾大下,語種數達400餘種民族語言(Ethnologue嘅統計係456種[3],Glottolog嘅統計係488種[4]),主要分布喺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越南老撾緬甸泰國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亞洲國家同地區,地理大區上有東亞中國)、東南亞南亞喜馬拉雅)。按母語嘅人數計算,係僅次於印歐語系嘅第二大語系,母語人口超過13億人。同時,漢藏語系喺時間深度、語言多樣性、同埋文化意義方面,亦唔輸得過印歐語系。漢藏語言中,以母語人口計,最多嘅前三位係中文漢語族集合;13億人講)、緬甸文(3300萬人講)、藏文藏語支集合;600萬人講)。好多漢藏語言只使用喺偏僻山區嘅細社羣中,外界知曉佢哋嘅資訊好少。

法國學家沙加爾提出過漢藏語系同南島語系發生學關係,哩個理論得到中國著名語言家邢公畹嘅認同。但現時漢藏語系同其他主要語系嘅關係仲未明確,呢啲跨語系嘅睇法未得南島語專家似白樂思等嘅廣泛認可。語系中好多細嘅下級分類群已經清楚確立,但呢啲細群之間更高級嘅關係構築仲未明瞭。雖然呢個系通常分成兩支,即漢同藏緬,但啲研究家未能確定非漢語嘅漢藏語嘅終極來源,而語系中唯有漢語嘅研究比較充分,同時成個語系嘅祖語擬構仲喺初步階段。[1]

概要[編輯]

屬漢藏語系嘅語言中,有好多係聲調語言、語法上係孤立語。但呢個與其話係語言系統上來講嘅,不如講係種地域特性。

一般認爲西藏字母嘅綴字反映咗7世紀嘅藏語發音,顯示咗呢個時代嘅藏話有輔音簇,另一方面又冇音調型嘅聲調。而且,隨住詩嘅押韻、漢字嘅音符個研究進展落去,發覺中文上古音亦係噉,古代漢語亦係存在輔音簇,而冇音調型聲調。

苗瑤語系同埋壯侗語系都係聲調語言,兼且都係孤立語,同而家漢藏語系嘅語言有住好多共通嘅語彙,啲學者從呢啲方面睇,就認爲佢哋包含喺漢藏語系度。但係,隨住研究嘅進展,明瞭咗佢哋語彙嘅共通性主要出自借用,排除咗借用語,淨低嘅語彙非常之缺乏共通性,所以而家就認爲佢哋係第個語系。呢個係譜系學嘅觀點,認爲呢兩個語言群同漢藏語言冇發生學聯繫,但由於佢哋嘅結構同漢語非常之似,所以佢哋構成同一塊語言區域內嘅語言聯盟,係廣義上嘅同一語系。同屬呢個語言聯盟嘅仲有孟-高棉語族

世界主要宗教英文Major religious groups中,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儒教道教都使用屬呢個語系嘅語言。

研究史[編輯]

中文、藏文、緬甸文之間以及同第啲語言嘅語言學親緣關係最初喺19世紀頭提出,呢個講法現今得到廣泛認同。一開頭關心嘅係啲有住悠久文學、古老文獻嘅大語種(都係啲有文明傳統嘅語種),之後漢藏語系嘅研究眼界闊咗,添入啲更少人講嘅、知之甚少嘅語種,當中有啲只係近來先發現,或者書面體系最近先發達,或者從來未有過字,只有口傳語言。但係,相比印歐南島南亞語系,漢藏系嘅語言學分類個進展又比較慢,而且漢藏祖語嘅再構亦唔講得十分確立。裏頭嘅困難包括漢藏語嘅多樣、各種語言嘅差異太過巨大、語言數量龐大、大部分語言冇屈折、語言接觸嘅影響又好強,而佢哋好少有同外界互動,欠缺材料,亦缺乏資訊。再加上好多細語種只出現喺啲細村寨,處於難以接近嘅山區,調查困難,或者位於敏感嘅邊界紛爭地區[5]

開頭嘅研究[編輯]

十八世紀時,好多學者搵到咗藏文同緬甸文之間嘅相似之處,佢哋嘅平行關係引人注目,呢兩門語言都有龐大嘅文學資料同古老嘅文獻。十九世紀初,對於印度東北高地、東南亞嘅一衆語言,就算係冇文字嘅,布賴恩·豪頓·赫臣Brian Houghton Hodgson;喺1818年)同一啲第啲人都認同咗佢哋嘅相同,而且佢哋同藏文、緬甸文嘅關係值得留意。最早嘗試探尋藏緬語內部關係嘅人係腓特烈·麥斯·繆勒Friedrich Max Müller;喺1854年)。1856年,占士·李察臣·路根英文James Richardson Logan爲呢個語言群起名做「藏緬語」(Tibeto-Burman),最先由佢使用呢個用語;1858年,佢添多個甲良語言入來呢個語言群[6][7]史汀·哥挪夫Sten Konow)編輯嘅作品《印度語言調查印地文भारतीय भाषाई सर्वेक्षण》嘅第三卷有專門內容講喺英屬印度嘅藏緬語言[8]

19世紀中期係漢藏語言研究嘅成形時期,各色研究家同傳教士將中國、東南亞、喜馬拉雅地區嘅語言組合成「印支語」(Indo-Chinese)嘅語言群,嗰時通常包含苗瑤甲良藏緬,有時仲會包埋孟-高棉。呢個語言分組嘅根據基本係依靠啲類型學特徵,例如聲調語言、單音節特點。

先係19世紀中葉,路根對喺東南亞嘅印支語言搞研究,佢同第啲人一齊分咗佢哋入四組,明曉佢哋分屬四個語言群:藏緬、孟-高棉馬來-波利尼西亞姚廖斯·吉拉普渴德文Heinrich Julius Klaproth喺1823年認識到話緬文、藏文同埋中文呢三門語文都有共同嘅基本詞彙系統,而泰文孟文越南文同佢哋就明顯幾唔同[9][10]。恩斯特·官(Ernst Kuhn)設想出一個語系,包含兩個語族分支:中暹(Chinese-Siamese)同藏緬[註 2]孔好古德文August Conrady喺1896年做咗個有名又有影響力嘅分類,叫呢個語言群做「印支語系」(Indo-Chinese),但孔好古排除咗甲良語,對佢有啲疑問。雖然孔好古做嘅印支語系名稱廣泛使用,但啲人議論孔好古排除越南文嘅做法。佛蘭茨·尼古留斯·芬德文Franz Nikolaus Finck喺1909年將甲良語言分做中暹語嘅第三個語族[11][12]

桑·普士路斯基Jean Przyluski)作咗個法文術語「sino-tibétain」(漢藏),攞佢做1924年《世界語言》(Les langues du monde)當中一章嘅標題[13],《世界語言》由安圖環·美耶馬舍勒·歌鶯法文Marcel Cohen編輯[14],呢個係呢個名最初嘅使用[13]。英文譯語「Sino-Tibetan」首次出現喺1931年普士路斯基、盧斯英文Gordon Luce嘅短註腳中[15]。普士路斯基喺孔好古區別兩個語族嘅基礎上(藏緬語族同中暹/漢傣語族),劃分語系做三族:藏緬、漢、泰[14],但佢唔確定甲良語同苗瑤語嘅擺位[16],而將苗瑤語包含入傣語族(壯侗語系)。

孔好古、哥挪夫同李方桂[編輯]

19世紀末時,已經唔再將孟-高棉語族擺入印支語系,不過越南文係例外,佢隸屬於孟-高棉語族嘅關係要直到好後來先確認到。孔好古喺1896年分咗印支語系做三個語族,即漢語族、泰語族、藏緬語族,排除咗苗瑤語開去。到20世紀初,「漢藏」嘅名取代咗「印支」,1909年哥挪夫將漢語族同泰語族合併,而同藏緬語族相對,因爲佢認爲漢、泰兩個語言群比較相近。

漢藏語系(1909年哥挪夫分法)
  • 漢泰語族(Sino-Tai)
    • 漢語群(Sinitic)
    • 泰語群(Tai)
  • 藏緬語族(Tibeto-Burman)

李方桂喺1937年亦提出相似嘅分族,但佢將苗瑤語又放返入語系內,呢個一系四族嘅分法成咗中國語言學界嘅傳統,遺存至今。

沙佛同白保羅[編輯]

受咗公共事業促進局嘅贊助,1935年人類學者阿弗雷·路易斯·吉魯波英文A. L. Kroeber柏克萊加州大學爲基地,創立咗漢藏語文獻學項目。呢個項目喺1938年之前由羅弼·沙佛(Robert Shafer)監督,之後一直由白保羅監管。喺沙佛同白保羅嘅指導下,招聘咗唔係專攻語言學嘅30人成員,去儘可能收集漢藏語嘅研究文獻。做出嘅結果係15卷嘅打字稿,題目叫《漢藏語言學》(Sino-Tibetan Linguistics),做咗8部副本[8][註 3]。呢本書未出版過,但之後沙佛嘅一連串論文、沙佛編輯嘅五卷《漢藏語入門》(Introduction to Sino-Tibetan)、以及白保羅嘅《漢藏語概要》(Sino-Tibetan, a Conspectus),寫佢哋時都使用咗嗰本書做數據來源[18]

白保羅喺1941年寫好《漢藏語概要》嘅原稿,然後直到1972年先出版[19]。白保羅冇去描畫漢藏語系完全嘅家族系統圖,而係通過比較五種主要語言,構築咗藏緬祖語(有時亦使用別種語言嘅比較)[20]。白保羅承認音節頭輔音有濁同清兩個系列,再加埋非送氣音同送氣音嘅區別。佢嘅理由係前置輔音(複輔音)喺藏語仲有殘留,但其他大半數嘅語言都喪失咗[21]。據此,白保羅再構嘅音節頭輔音如下[22]

原始藏緬語 藏語 景頗語 緬甸語 加羅語 美佐語 平原甲良語 上古漢語[註 4]
*k k(h) k(h) ~ g k(h) k(h) ~ g k(h) k(h) ~ h *k(h)
*g g g ~ k(h) k g ~ k(h) k k(h) ~ h *gh
ŋ ŋ ŋ ŋ ŋ y
*t t(h) t(h) ~ d t(h) t(h) ~ d t(h) t(h) *t(h)
*d d d ~ t(h) t d ~ t(h) t d *dh
*n n n n n n n *n ~ *ń
*p p(h) p(h) ~ b p(h) p(h) ~ b p(h) p(h) *p(h)
*b b b ~ p(h) p b ~ p(h) p b *bh
*m m m m m m m *m
*ts ts(h) ts ~ dz ts(h) s ~ tś(h) s s(h) *ts(h)
*dz dz dz ~ ts ~ ś ts tś(h) f s(h) ?
*s s s s th th θ *s
*z z z ~ ś s s f θ ?
*r r r r r r γ *l
*l l l l l l l *l
*h h h h h *x
*w w w w w w *gjw
*y y y y tś ~ dź z y *dj ~ *zj

同系詞語嘅音節頭輔音傾向有同一嘅發音位置發音方法,但清濁、送氣之別通常係預想唔到嘅[23]。呢個不規則性成咗萊·安德魯·美勒英文Roy Andrew Miller攻擊嘅地方[24]。與此同時,白保羅學說嘅支持者對呢個問題求解於接頭辭(前綴)嘅脫落,而呢個影響冇辦法復原出嚟[25]。呢個問題直到而家都仲未解決到[23]。而家有少數學者唔承認漢藏語系存在,其中之一係白桂思,個詏點在於共通嘅漢藏語形態論係再構唔出來嘅,好多共通語彙係從中文入到藏緬語嘅借用語,呢個就係佢嘅論據[26][27]

白保羅喺1942年嘅著作《泰文、仡央-黎、印尼文:東南亞嘅新定位》(Thai, Kadai and Indonesian: A New Alignment in Southeastern Asia)中,明確排除咗傣語言、苗瑤語言同漢藏語系嘅隸屬關係。佢認識到,泰語言同漢語言之間好多嘅詞彙、音韻相似係由於地區交流導致嘅語言早期接觸同埋借用,而非因爲佢哋之間有共同嘅祖語遺傳。白保羅認爲呢兩群語言之間嘅基礎詞彙幾乎冇同源嘅。佢話:

粵文譯文:真正嘅問題仲在於,點解個個人都咁嚟真噉當正侗傣語同埋/或者苗瑤語就真係漢藏語嘅「血親」,明明佢哋各自嘅詞庫幾乎冇咩基礎聯繫。
英文原文:The real problem has also been why anyone has ever seriously taken the Kam-Tai and/or Miao-Yao languages to be true 'blood cousins' of Sino-Tibetan, given the almost total lack of any basic ties in the respective lexicons.

白保羅呢番話嘅重點在於「基礎聯繫」,因爲傣語言嘅辭彙中有大量嘅漢語言借詞。白保羅嘅睇法構成咗今時學界主流觀點嘅根基:漢藏語系分成兩大語族——漢語族同埋藏緬語族。對於藏緬語族,白保羅認爲喺緬甸講嘅甲良語言有住獨特而緊要嘅地位,因而提出「藏-甲良語族」(Tibeto-Karen)嘅假說。

至於畀白保羅踢出漢藏語系嘅語言群——壯侗語、苗瑤語——就認爲佢哋嘅親緣語言係南島語同埋南亞語。佢提出假說,將呢四個語系合一做南方大語系,但現時得少數學者贊成呢個學說。

白保羅之後數年間,甲良語言同埋白語嘅譜系擺位成咗大難題。同白保羅做法唔同,啲人將甲良語言定做漢藏語系嘅第三個語族。沙佛(1955)行得最遠,佢解散咗成個藏緬語族。佢認爲傣語言嘅歸屬問題未完全解決。

馬提索夫[編輯]

馬提索夫延續咗白保羅嘅工作,白保羅寫《漢藏語概要》(1972年)時,佢曾經做過助手,幫手引導出初步結論。喺漢藏語系研究方面,馬提索夫尤其緊要嘅貢獻係佢創立、資助嘅STEDT項目(Sino-Tibet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漢藏語詞源辭典及詞庫),呢個項目盡可能多噉蒐集晒啲漢藏語種嘅語料,去做譜系親疏嘅判定同埋原始祖語嘅重構。馬提索夫喺佢2003年嘅《藏緬祖語手冊》(Handbook of Proto-Tibeto-Burman)度對未完成部份做咗初步估計。喺譜系劃分上,佢傾向於劃成大型分類,譬如喜馬拉雅語支(Himalayish)、加馬魯班語支(Kamarupan),呢點唔得大部份學家贊成,亦有學家否決噉嘅做法。

無我[編輯]

今時近乎所有學家都遵從白保羅嘅二分法觀點,將漢藏語系分成漢語族同藏緬語族,頂多甲良語言嘅擺位有啲拗撬,不過無我就沿用返19世紀嘅做法,將漢語言定位成藏緬語內嘅分支,同族內其他分支平行。佢喺啲早期研究中見到漢語言同藏語支(廣義藏語言)有特殊嘅親近聯繫,因而令佢提出漢藏語族(Sino-Bodic)嘅講法。不過呢個假說畀馬提索夫(2000)爲首嘅一班學者質疑,現時學界主流杯葛咗呢個講法。無我喺2001年嘅兩卷本著作《喜馬拉雅語言》(Languages of the Himalayas)總結咗對於喜馬拉雅地區語言嘅廣義研究。喺呢部著作裏頭,佢處理咗吓幾乎已知嘅全部漢藏語言嘅譜系定位問題:打散成個藏緬語族,分解成公認嘅語言細群。至於啲大些少嘅語言群,佢只接受彝緬語群同埋波多-干若-景頗語群,亦保留咗藏語支同埋北阿森語支(無我稱之做布拉馬普特拉語支)。

文學語言研究[編輯]

寫喺竹簡上嘅中文古字

古漢語中文古代汉语無疑係有最古老記錄嘅漢藏語言,自公元前1200年代時就有刻印銘文,亦即甲骨文,兼且有住輝煌嘅文學,喺紀元前1千年紀就寫低咗大量文獻,殘存至今。雖然中國字系唔係份字母表,唔係音素文字,但啲學者仲係搵計復原返古中文音位系統,再構上古音,辦法係比較啲中古漢語辭典記低嘅發音模糊描寫,研究漢字聲符,比較入邊嘅音聲要素,研究啲古詩嘅押韻韻腳。頭一部完整復原出古音嘅作品係高本漢嘅《Grammata Serica Recensa》,白保羅同沙佛就使用過呢個最初期重構嘅音[28]。但係高本漢嘅上古音有好多音分佈得唔規則,令到佢好難處理而又笨拙[28]。最近嘅學者利用其他根據去改訂高本漢嘅上古音[29]。嗰啲提案都係基於漢藏語系嘅同系語彙,但佢哋喺中文內部亦存在支持嘅證據[30]。例如最近嘅上古音再構將高本漢嘅十五元音變更爲六元音體系。呢個體系嘅開始出自包擬古對藏文做過嘅比較,由此而提出[31]。同樣,高本漢嘅*l變更爲*r,而其他嘅輔音解釋成*l。除咗藏緬語嘅同系語彙支持呢個解釋之外,古中文譯記外國語音嘅音譯名亦都支持[32]。而家越來越多學者支持噉樣嘅觀點:上古中文本來係非聲調語言,中古音嘅聲調係發達自音節尾輔音嘅。呢個噉樣嘅音節尾輔音當中,*-s認爲係其他漢藏語同系語彙所帶嘅後綴來嘅[33]

古藏語中文中古藏语文本,喺吐魯番出土

七世紀中葉時吐蕃王國創造咗字來寫,自呢個時代以來有住廣闊嘅文字書寫,藏文亦因而有住幾豐富嘅文學。至於緬甸文就受多啲限制,佢最古老嘅記錄要更往後,如十二世紀嘅美厄佘地碑文緬甸文မြစေတီကျောက်စာ(「美厄佘地」嘅意譯係「呂宋綠舍利塔」),呢個係佢初期嘅記錄,但之後緬文文學亦發展迅速,有住廣泛嘅文獻而發達。呢兩種語言嘅兩種字都出自印度古代嘅婆羅米字系統,呢種文字可以記錄音素。語言比較係利用呢啲語言保守嘅書面語來搞嘅作業。對於藏文,可以用閒希克·歐古斯特·耶舒吉Heinrich August Jäschke)嘅辭書,對於緬甸文,可以用阿多尼藍·扎臣Adoniram Judson)嘅辭典。但呢兩部辭書都包含唔同時代嘅語彙[34]

西夏(1038年~1227年)嘅語言西夏文亦殘留幾多嘅文獻。西夏文所記嘅字係種表意文字,佢嘅創製靈感得自漢字,正因爲噉,雖然存在多語種辭書,但要解釋佢仲係有各種各樣嘅困難[35]

龔煌城比較咗上古漢語、藏語支、緬甸語、西夏語,確立咗音嘅對應規則[20][36]。龔煌城搵出藏文同埋緬甸文嘅/a/對應住上古漢語嘅兩個元音:*a 同埋*ə[37]。呢樣嘢就認爲係中文同藏緬語分屬唔同語族嘅證據,但拿芬·W·曉(2014)發現緬甸文亦有*-aj (> -ay) 同*-əj (> -i) 嘅區別,所以佢主張*ə > *a嘅變化喺藏文同緬甸文係分別獨立演變嘅[38]

田野調查[編輯]

沙佛同白保羅所使用嘅冇文字語種嘅記述,大多係傳教士同殖民地政府嘅統治者所做嘅記錄,有語言學上嘅正確性問題[39][40]。大部分漢藏語系嘅細語言係喺難以接近嘅山區講,當中好多係政治或者軍事嘅敏感地域,禁止外界調查。直到1980年代,調查得最好嘅地域係尼泊爾泰國北部[41]。1980年代到1990年代間,公開刊行咗喜馬拉雅同中國西南部嘅新調查。當中有啲新發現特別有意思,係發現咗隻新語支,係喺四川同埋鄰接地域講嘅羌語支[42][43]

分佈[編輯]

按母語人口,漢藏語系(13億)係僅次於印歐語系(27億)嘅第二大語系;按語種數目(450種以上)就排世界第五,排喺尼日爾-剛果語系南島語系跨新畿內亞語系亞非語系之後。

語系中呢三組語言最多人講:中文、緬甸文、藏文;而漢藏語系嘅大部分分佈係呢三組語言喺歷史上擴張後嘅結果,佢哋置換晒幾多早期嘅未知語言。呢三組語文亦擁有語系內最悠久嘅書面傳統。淨低嘅漢藏語言講喺啲山區,主要係喜馬拉雅南坡、東南亞高地、同青藏高原嘅東緣。

傳統上所劃分嘅兩個語族之間非常之唔均衡。漢語族只包含十幾種中文(或者成個中文係個方言簇),但就有12億以上嘅人口,分佈喺大中華地區,而藏緬語族有超過330個語種,但人口就約乎只有七千萬,當中有成半人口集中晒喺一門語言——緬甸文。藏緬語族大多分佈喺喜馬拉雅地區同隔籬嘅東南亞一帶,尤其係西藏、南中國、緬甸尼泊爾不丹錫金同埋北印度,另外喺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嘅北方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嘅老撾越南泰國嘅一啲省亦有分佈。

除出緬甸文,漢藏語系內淨低嘅最大語種都係漢語族嘅語言。最大嘅語種係官話(語體中文),有8億7千5百萬嘅母語人口。接住嘅排位都係漢語族語種:吳語(8千萬)、粵語(7千萬)、閩語(6千萬)、晉語(4千5百萬)、湘語(3千6百萬)、客家語(3千3百萬)、贛語(2千1百萬)。藏緬語族嘅最大語種係緬甸文(有3千5百萬嘅母語人口外加緬甸國內1千5百萬嘅第二語言人口),然後係南中國嘅彝語(4百20萬)、標準藏文(2百萬母語人口,外加4百50萬嘅通用人口,即康區藏人同安多藏人)、平原甲良文(2百萬人口,分佈喺緬甸嘅甲良邦)、米提文(近2百萬人口,分佈喺印度嘅曼尼普亞森那加蘭)。

當代語言[編輯]






漢藏語系大支系母語人口比例圖[44]

  中文 (94.28%)
  彝緬語 (3.39%)
  藏文 (0.44%)
  甲良語 (0.30%)
  第啲語種 (1.59%)

喺目前,漢藏語系最大嘅分支係13億嘅漢語族人口,大多數漢語人口住喺中國東半部。漢語嘅最初記錄出自前1200年代嘅甲骨文,嗰陣時嘅上古漢語講喺黃河中游流域一帶[45]。之後中文喺中國擴張,形成咗語族,論多樣及得上羅曼語族。中國東南因爲地形崎嶇,語言多樣性高過華北平原[46]

緬甸文緬甸嘅國語,亦係3300萬人嘅母語。緬語人口最初喺9世紀初入到伊洛瓦底盆地北部,佢哋來自而家嘅雲南西部,嗰陣時啲驃人城邦因爲南詔嘅入侵而衰弱[47]。至今喺雲南偏遠西部嘅德宏州仲有人講緬語支語種[48]。11世紀時,緬人嘅蒲甘王國已經擴展到成個盆地都係[47]。緬文最古老嘅文獻,譬如美厄佘地碑文,出自12世紀初[48]

藏語言有約600萬人講,講喺青藏高原同鄰近嘅喜馬拉雅同埋四川西部[49]。佢哋嘅祖語係中古藏語,原先講喺雅魯河谷,日後隨住7世紀吐蕃帝國嘅擴張而擴散[50]。雖然9世紀時帝國崩潰,但古典藏文作爲藏傳佛教嘅禮儀語言而留有影響[51]

淨低嘅語言講喺啲山地。分佈到最南嘅係甲良語言,有400萬人講,講喺緬甸同泰國邊境嘅山區,喺甲良山有住最高嘅多樣性,而嗰度係啲人認爲嘅呢個語言人群嘅故土[52]。從印度東北到緬甸北部嘅山地包含有超過100種嘅漢藏語言,有住豐富嘅多樣性。其他嘅漢藏語言可以見於喜馬拉雅嘅南坡、中國西南、泰國北部[53]

統計同地理數據[編輯]

下面份表列出漢藏語系啲語言分支嘅統計數字以及地理資料。數據基於無我(2001)同埋啲漢藏語言分類嘅網站。啲語種數量明顯少過《民族語》(Ethnologue),噉係由於《民族語》相比啲主流研究,佢將更多嘅方言升格成獨立語種。

漢藏語系分支統計
語種數量、人口、分佈地域

分支 第個名 語種數 人口 主要分佈區
漢語族 中文 8 12億2千萬 中國
藏緬語族   330 6千8百萬 喜馬拉雅、南中國、東南亞
藏語支 廣義藏語言 64 7百萬 西藏、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
藏文集合   51 560萬 西藏、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
達芒-卡麗分支   9 120萬 尼泊爾
倉洛話   1 15萬 不丹
德巴話 門巴話 1 8萬 藏南嘅西部
忒馬勒分支   2 3萬5千 尼泊爾嘅德賴(Terai)、印度嘅西孟加拉
西喜馬拉雅語支   14 11萬 北印度嘅古馬安(Kumaon)、拉胡勒(Lahul)、堅紐利(Kinnaur)、同埋西藏西部
大基蘭迪語支 喜馬拉雅語支 40 230萬 尼泊爾
基蘭迪分支   32 50萬 尼泊爾(珠穆朗瑪峰以南地塊)
馬嘉-車彭分支   5 70萬 尼泊爾中部
尼婆羅-湯美分支   3 95萬 尼泊爾嘅加德滿都谷地、哥卡區(Gorkha District)
絨巴文 立查文 1 5萬 印度嘅錫金同埋大吉嶺、尼泊爾、不丹
杜拉話   1 尼泊爾嘅藍宗區(Lamjung District)
北亞參語支 布拉馬普特拉語支 32 85萬 藏南、亞參、不丹
達尼分支 阿波-米里-打夫拉分支 24 80萬 藏南中部
哥華-蘇龍分支 哥-布華分支 4 1萬 藏南西部
義都-達讓分支 北僜分支 2 3萬 藏南嘅魯西特縣
僜分支 南僜分支 2 5千 藏南嘅魯西特縣
魯蘇語支   3 7千 藏南、不丹
波多-干若-景頗語支   27 340萬 印度東北、尼泊爾、緬甸、南中國
波多-哥池分支 波多分支 11 23萬 印度東北嘅亞參
干若分支 北那加分支 7 30萬 藏南、那加蘭
景頗-塞分支 克欽-呂分支 9 80萬 孟加拉國、印度東北、北緬甸、南中國
古基-千-那加分支   71 520萬 那加蘭、曼尼普、亞參、藏南
美佐-古基-千分支   41 230萬 印度東北、孟加拉國、緬甸
亞柯分支   9 30萬 印度東北嘅那加蘭
晏嘉美-婆柱里分支   9 43萬 印度東北嘅那加蘭
謝美分支   7 15萬 印度東北嘅那加蘭、曼尼普
當曲勒分支   3 15萬 印度東北嘅那加蘭、曼尼普
米提文 曼尼普文 1 130萬 印度東北嘅曼尼普、那加蘭、亞參
卡比話 美傑話 1 50萬 亞參、藏南
羌-嘉絨語支   13 50萬 南中國嘅四川
西夏-羌分支 党項-羌分支 10 25萬 南中國嘅四川
嘉絨分支 嘉戎分支 3 23萬 南中國嘅四川
儂語支 獨龍語支 4 15萬 南中國、北緬甸
土家話   1 20萬 南中國嘅湖南、湖北、貴州
白語 民家話 1 90萬 南中國嘅雲南
納西文 摩梭話 1 28萬 南中國嘅雲南、四川
甲良語支   15 450萬 緬甸、泰國
彝緬語支   40 4千2百萬 緬甸、老撾、南中國、越南、泰國
彝語支 倮倮語支 27 7百萬 南中國、緬甸、老撾、越南、泰國
緬語支   13 3千5百萬 緬甸、南中國
唔魯話   1 4萬 孟加拉國嘅吉大港、緬甸嘅若開邦
驃文   1 古代嘅北緬甸

粗字係主要分支,其餘係之下嘅細分支。

語系源地[編輯]

對於漢藏原鄉,經已有咗一系列嘅推測,反映出語系譜系分類同語系歷時深度嘅唔確定[54]馬提索夫(1991)推測原鄉喺青藏高原東部,時間約喺前4000年,從呢度分出幾支人移民出去,分別順住黃河長江湄公河薩爾溫江布拉馬普特拉河出去[55]無我(2005)推測漢藏語系發源自四川盆地,時間喺前7000年,最早嘅移民係去咗印度東北,之後嘅移民向北走,成爲咗漢語同藏語嘅祖先[56]羅哲·布蘭池(Roger Blench)同麥·蒲斯特(Mark Post)(2014)提出話漢藏語源地係印度東北,呢笪地方有住最高嘅漢藏語多樣性,時間喺前7000年[57]。羅哲·布蘭池(2009)提出論點認爲,用農業係重構唔出漢藏祖源嘅,因爲漢藏語最早嘅人群唔從事農業,而係有住非常高多樣性嘅採集狩獵者[58]

張夢翰哋(2019)對109種漢藏語言做咗個系統發育嘅電腦分析,提出話漢藏語系嘅源地喺中國北方,大約喺黃河盆地附近。個研究又認爲,大約喺4200年前到7800年前(平均喺5900年前),漢語族藏緬語族之間就有咗初步嘅主要區別,亦即兩大語族係嗰陣時分家嘅,個語言擴張同仰韶文化同埋/或者之後嘅馬家窯文化有關[59]。沙加爾哋(2019)亦做咗個系統發育分析,但用嘅係唔同數據同計法,而得出嘅結論相同,包括語系源地同埋語系分化模型,但佢哋認爲個年代仲要早啲,約喺7200年前,認爲語系起源同早先嘅仰韶文化、同埋之後嘅磁山文化有關[60]

書面系統[編輯]

中文有住悠久書面,佢嘅漢字係種語素文字,起碼有3500年歷史,喺諸多領域都有廣泛嘅書寫傳統,比如科學、文學、宗教。中文之外,研究得最多嘅漢藏語言係藏文同緬甸文。佢哋同樣都有悠久、廣泛嘅書寫傳統,但就聚焦喺佛教文獻上,佢哋嘅字母創製自印度文字。西藏字母喺7世紀創製,佢嘅最老文獻出自9世紀,出土喺敦煌嘅石窟度。最早嘅緬甸字母文獻係12世紀嘅碑文。其餘絕大多數藏緬語言都未有字或者冇書面傳統,只有尼婆羅文米提文絨巴文基於天城字母發展出自己嘅字母同書面,佢哋嘅文獻集中喺史料同宗教典籍。但而家佢哋呢啲獨特發展打斷咗,今時呢三門語種,同其他喺印度、尼泊爾嘅藏緬語言一樣,都靠天城字寫文(天城字可以係印度寫法或者係尼泊爾寫法)。

喺中國地區除咗有佔主導地位嘅漢字外,仲有啲特別嘅文字系統:滅絕咗嘅西夏文(党項文)所寫嘅党項字係基於漢字創製嘅;納西文有自己嘅圖畫音節文字彝文有獨自嘅彝字;仲有值得一提嘅係女書,係15世紀時由湖南一啲地方嘅女人發明嘅。

各家分類[編輯]

好多下級嘅語言群分類,典型如彝緬語群緬甸文လိုလို-ဗမာနွယ် ဘာသာစကားများ,經已明瞭分定,兼且可以可信噉擬構出佢哋嘅原始形態,但佢哋關係嘅語系高級構築仲未確定,因爲漢藏祖語嘅重構仲未穩陣可靠[61][62]。所以,漢藏語系/藏緬語系嘅保守分類辦法係做住幾十個細分支嘅分類先,包括埋啲孤立語言;啲學者嘗試做分組,一唔係出於地理位置上嘅相近,一唔係出於進一步研究嘅假設。

支系概述[編輯]

根據目前嘅研究情況,如無我(2001)、馬提索夫(2003)、杜冠明(2003)所概述噉,如下嘅漢藏語系內部結構可能係合理嘅,即管仲未喺所有細分支之間達成完全共識。

  • 漢藏語系
    • 漢語族
      • 閩語支
      • 其餘:粵語、官話(語體中文)、吳語、晉語、湘語、客家語、贛語
    • 藏緬語族
      • 藏語支(Bodish):藏文合集、達芒-卡麗分支(Tamang-Ghale)、倉洛話(Tshangla)、德巴話(Takpa)、忒馬勒分支(Dhimal-Toto)
      • 西喜馬拉雅語支(Westhimalayish)
      • 大基蘭迪語支(Mahakiranti):基蘭迪分支(Kiranti)、馬嘉-車彭分支(Magar-Chepang)、尼婆羅-湯美分支(Newari-Thangmi)
      • 北亞參語支(North Assam):達尼分支(Tani)、哥華-蘇龍分支(Khowa-Sulung)、達讓分支(Digaro)、僜分支(Mijuish)
      • 魯蘇語支(Hrusish)
      • 波多-干若-景頗語支(Bodo-Konyak-Jingpho):波多-哥池分支(Bodo-Koch)、干若分支(Konyak;北那加分支,North Naga)、景頗-塞分支(Jingpho-Sak)
      • 古基-千-那加語支(Kuki-Chin-Naga):美佐-古基-千分支(Mizo-Kuki-Chin)、亞柯話(Ao)、晏嘉美-婆柱里分支(Angami-Pochuri)、謝美話(Zeme)、當曲勒分支(Tangkhul)、米提文(Meithei)、卡比話(Karbi)
      • 羌-嘉絨語支(Qiang-rGyalrong):西夏-羌分支(Xixia-Qiang)、嘉絨分支(rGyalrong)
      • 儂語支(Nungish)
      • 甲良語支(Karenic)
      • 彝緬語支(Lolo-Burmish):彝語羣(Lolo)同緬語羣(Burmish)
      • 零碎語種:驃文(Pyu,滅絕咗)、杜拉話(Dura,滅絕咗)、絨巴文(Lepcha)、唔魯話(Mru)、納西文(Naxi)、土家話(Tujia)、白語(Bai)

由於漢語族由數種關係緊密嘅語種組成,所以佢嘅內部譜系相對冇乜大問題,但絕唔可以認爲多達330種語言嘅藏緬語族現時亦都噉樣咁確定內部關係。現時最緊要嘅概述著作——無我2001、杜冠明2003、馬提索夫2003——提供咗幾唔同嘅譜系模型。啲學者對啲細嘅語言分組達成共識——譬如藏語支、基蘭迪語支、達尼語支、波多-哥池語支、甲良語支、景頗-塞語支、古基-千語支、緬語支——但對用細分組合成嘅中型乃至更大嘅語言組,啲學者就冇乜共識。原因包括欠缺詳細研究、有唔少藏緬語種缺少語法書同辭典、密集嘅地域交往令詞源關係模糊、有數量龐大嘅語言等住做比較。馬提索夫緊要嘅STEDT計劃(Sino-Tibet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漢藏語詞源辭典及詞庫)個目的就在於釐清呢啲問題,搭起語言細群之間嘅譜系聯繫,擬構各群嘅祖語乃至最後重構出藏緬祖語

馬提索夫喺1996年同埋2003年「敢於」劃出相當大嘅分組,而無我(2001)就行咗另一個極端:將成個藏緬語族打散晒,分割成細羣組,而對佢哋之間嘅關係只做含糊描述。杜冠明(2003)介乎中間。上面所列中型支系主要係以杜冠明嘅劃分做基準,而下面嘅詳情構造採自無我喺2001年著作中嘅所列,裏頭包含咗已知嘅藏緬語同埋可信憑嘅親緣小組。總體來講,係將藏緬語嘅語言細群放入冇咁大嘅關係中。將來嘅研究,喺馬提索夫團隊嘅STEDT計劃之上,肯定要擬構合適嘅祖語(譬如基蘭迪語支或者彝緬語支嘅祖語)來令啲中型乃至大分組攞到學者共識。

藏緬語族分組爭論[編輯]

喜馬拉雅語支(Himalayish):係馬提索夫喺2003年提出嘅大分組假說,包含藏語支、西喜馬拉雅語支同埋大基蘭迪語支。現時學界主流唔多接受呢個大分組,但佢包含嘅三隻語支喺文獻中廣泛承認。

大基蘭迪語支(Mahakiranti):由無我(2001)同杜冠明(2003)提出,將三隻公認嘅語支基蘭迪語支、尼婆羅文、馬嘉-車彭語支合成大基蘭迪語支,之後畀馬提索夫擺入佢提出嘅喜馬拉雅語支假說裏面。基蘭迪語支嘅祖語經已擬構。後來無我喺2004年宣佈放棄呢個分組。

加馬魯班語支(Kamarupan):係馬提索夫喺2003年提出嘅大分組,包括古基-千-那加語支、波多-哥池語支、達尼語支同埋第啲個別語種,加馬魯班係亞參嘅梵文名(कामरूपं)。不過加馬魯班語支唔多受承認,現時新出嘅分法都唔採用呢個分組。後起學者嘅做法唔同過馬提索夫,大多係將景頗-塞語支、波多-哥池語支、干若那加話組成中型分組波多-干若-景頗語支。

北亞參語支(North-Assam):無我發現咗個非常之穩陣嘅分組,即北亞參語支,入面包含達尼語支、哥華-蘇龍語支、僜語支、義都-達讓語支。佢起名叫布拉馬普特拉語支(Brahmaputran)。喺馬提索夫嗰度,佢哋係加馬魯班語支下面嘅分組。

古基-千-那加語支(Kuki-Chin-Naga):係公認嘅中級分組,裏頭嘅主要語種除咗千話同埋印度東北嘅那加話外,仲有大語種米提文(亦即曼尼普文,係印度19種官方語言之一)、卡比話。北那加話(又叫干若那加話)有時劃入呢個分組,但現時大多學者劃佢哋入波多-哥池語支同埋景頗-塞語支。

波多-干若-景頗語支(Bodo-Konyak-Jingpho):係杜冠明同埋無我提出嘅中級分組,包含三組確定過嘅語言群:波多-哥池語支(舊名叫波多語支)、干若那加話、景頗-塞語支(舊名叫克欽-路依語支)。只有馬提索夫將景頗-塞語支同儂語支擺埋一齊,不過佢亦都承認景頗話同干若那加話有密切關係。

絨語支(Rung):絨語支係個大分組假說,由杜冠明同埋羅仁地提出,但啲文獻唔多受認呢個假說,現時主流係依照無我同埋馬提索夫嘅建議,打散成以下嘅穩陣分組:羌-嘉絨語支、儂語支、基蘭迪語支、西喜馬拉雅語支。

羌-嘉絨語支(Qiang-Gyalrong):幾乎所有學者都承認呢個語言分組,佢哋分別都係喺四川講嘅羌語言同埋嘉絨語言。羌語係死語西夏文嘅親屬語言呢點得到廣泛認可。

儂語支(Nungish):杜冠明認爲佢同羌-嘉絨語支關係親近,而馬提索夫認爲同佢有關係嘅係景頗-塞語支。呢兩個觀點都有各自嘅爭議。無我嘅睇法就認爲儂語支係藏緬語族裏頭獨立嘅分支。

彝緬語支(Lolo-Burmese):係藏緬語族內公認嘅中級分組(呢群語言有住龐大嘅人口),係將中國南方嘅彝語羣同以緬甸文做核心嘅緬語羣組合而成,呢個語支嘅祖語經已成功擬構。一啲研究者推估納西文呢門語種屬呢個語支,不過啲納西文專家就否認呢個惗法。

甲良語支(Karenic):甲良語支分佈喺緬甸境內,舊時啲學者假設佢喺漢藏語系內有語族級嘅特殊地位,今時都拋棄咗呢個定位,認爲佢係藏緬語族下嘅緊要語支。之所以舊底以爲佢咁特別,係由於佢嘅語序係SVO型,而藏緬語族之中只有白語同佢一樣,其他語種都唔係噉樣。

白語(Bai):白語分佈喺中國南方,佢嘅譜系定位一直深受議論,噉係由於佢受到中文極強烈嘅影響。因而一啲研究家(比如白保羅、鄭張尚芳)認爲佢屬於漢語族(或者聯名叫漢白語族)。亦有啲研究者認爲佢係漢藏語系嘅第三個語族。馬提索夫、無我、杜冠明將佢定做藏緬語族下嘅獨自分支。

納西文同埋一啲個別語種:藏緬語族中某啲語種,比如絨巴文(Lepcha)、土家話(Tujia)、納西文(Naxi)、唔魯話(Mru),仲有一啲滅絕語種譬如驃文(Pyu)、杜拉話(Dura),佢哋現時仲未搵出受認可嘅分組聯繫。有啲研究者嘗試將納西文歸入彝緬語支,又有啲研究者想將驃文歸去塞語組(景頗-塞語支下嘅語組)。

李方桂(1937年)[編輯]

喺1937年嘅研究中,李方桂將呢個系分成四支,發表喺《中國年鑑》(Chinese Yearbook[63][64]

印支語系(漢藏語系)

泰同苗瑤之所以合入來,係因爲佢哋有孤立性,有聲調,有一份似中文嘅詞彙。當時,啲人認爲聲調係語言嘅基礎組成,作爲聲調類型學,可以攞佢睇做係一種方便分類語言嘅手段。喺今日嘅西方學者界中,特別喺白保羅(1942)之後,泰語言同苗瑤語唔再插入漢藏系,而將佢哋相似嘅原因歸結爲東南亞大陸語言區域嘅擴散[64]。恩斯特·官將越南文排除出漢藏系,呢樣嘢喺1954年證明咗,安德烈-佐治·柯德希古法文André-Georges Haudricourt證明咗越南文聲調系統係反映原始孟-高棉語英文Proto-Austroasiatic language嘅尾輔音;同時白保羅排除泰語言同苗瑤語嘅做法亦得證實[65]

好多中國語言學者繼續遵循李方桂嘅分類[註 5][64]。但係,呢個做法有啲問題。比如呢個就有分歧,係要包括成個壯侗語,定只攞個侗臺語(唔包含仡央語),因爲係依靠中文同源詞來作爲假定關係嘅基礎,但呢份同源詞又唔係見於成個語言群嘅所有分支,冇辦法爲成個語言群做個總體嘅原始語擬構。加之,而家侗臺語唔再係壯侗語內咁有效嘅證據。

白保羅(1942年)[編輯]

按白保羅分類,越南文插佢入孟-高棉語族,同時將苗瑤語壯侗語踢出漢藏語系,插佢哋入南泰語門(又譯澳泰語系,Austro-Tai)[66][67]佢保留返孔好古嘅印支分法,但加入咗甲良語作爲語支[66][67]

漢藏語系
  • 中國語族(Chinese)
  • 藏-甲良語族(Tibeto-Karen)
    • 甲良語(Karen)
    • 藏緬語(Tibeto-Burman)

沙佛(1955年)[編輯]

沙佛唔同意分呢個語系做兩大分支(漢傣、藏緬),佢認爲噉嘅分法要歸因於兩路學者對呢兩組語言嘅各自研究,一路係歌挪夫同其他英屬印度嘅學者,另一路係馬伯樂同第啲法國語言學家[68]。佢提出更細節嘅分類,有六個語族[69][70][註 6]

漢藏語系
  • 漢語族(Sinitic)
  • 傣語族(Daic)
  • 藏語族(Bodic)
  • 緬語族(Burmic)
  • 波多語族英文Bodo–Garo languages(Baric;包含咗今時嘅達尼、古基-千-那加、波多-干若-景頗)
  • 甲良語族(Karenic)

沙佛唔多肯定係咪要將傣語言添入漢藏語系,但佢喺巴黎見咗馬伯樂之後,就決定仲係插佢哋入來,至於最終問題嘅解決就留日後[71][72]

馬提索夫(1978年、2015年)[編輯]

馬提索夫拋棄咗白保羅嘅藏-甲良語族假設,佢分成噉嘅樣:

漢藏語系
  • 漢語(Chinese)
  • 藏緬語(Tibeto-Burman)

有幾多近來嘅西方學者,譬如布拉德利(Bradley,1997年)同羅仁地(2003年),都保留返馬提索夫兩個語族嘅分法,即管藏緬語族嘅下級劃分同佢唔同。不過,向柏霖(2003年)指出,「語言比較工作從未能夠爲所有藏緬語(排除中文後嘅其餘所有漢藏語)搵出共通嘅、確實嘅同源證據」[註 7],兼且「將中文當做漢藏語系嘅首要語族嘅做法望落亦唔再係合理」[註 8]噉係由於中文同藏緬語之間嘅形態區分經已靠現時嘅上古漢語擬構接駁埋一齊。

喺《漢藏語詞源辭典及詞庫》(Sino-Tibet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STEDT)嘅最新印刷版中,漢藏語系嘅內部結構暫時改成馬提索夫(2015年,第1123~1127頁)嘅新版系統樹[73][74]。馬提索夫(2015年)承認,中文嘅擺位究竟係同藏緬語族平行嘅分支、定係只係藏緬語內部嘅分支,呢個仲係個懸而未決嘅問題。新版系統樹以下:

漢藏語系

斯塔羅斯千(1996年)[編輯]

舍基·斯塔羅斯千(Серге́й Ста́ростин,Sergei Starostin)提出話,基蘭迪語支同中文一齊唔同於啲「核心」藏緬語,呢個「核心」至少有藏語支、彝緬語支、達芒語支、景頗話、古基語支、甲良語支(其他分支未分析),所以佢提出「漢-基蘭迪語族」(Sino-Kiranti)嘅假設。佢嘅提議方案有兩種:漢語同基蘭迪語之間有更近嘅親緣關係,又或者佢哋冇呢種關係。所以按佢分,漢藏語系可能有三個語族:

漢藏語系(版本一)
  • 漢-基蘭迪語族(Sino-Kiranti)
  • 藏緬語族(Tibeto-Burman)
漢藏語系(版本二)
  • 漢語族(Chinese)
  • 基蘭迪語族(Kiranti)
  • 藏緬語族(Tibeto-Burman)

無我[編輯]

無我(1997年、2001年)[編輯]

無我同沙佛一樣,話「中文同其他」嘅分類法係有差錯嘅,話啲學者將中文插做漢藏語系中嘅單獨一支係由於歷史同文化、以及類型學,而唔係出於語言本質,所以分類上應該取消中文嘅傳統獨尊地位。佢叫成個系做「藏緬語系」(Tibeto-Burman),佢話呢個稱呼先至有歷史優先地位[75],但第啲同樣支持取消中文獨尊地位嘅語言學者,比如羅哲·布蘭池,都仲係繼續嗌個語系做漢藏語系。

同馬提索夫一樣,無我承認古基-那加語支古基語支美佐話美提話等等)佢哋嘅內部關係、以及同語系嘅其他語種之間嘅關係仲未明瞭。不過,無我冇學似馬提索夫噉做,將佢哋按地理分佈來分組,而係將佢哋保留做未分類。佢提出啲假設,包括將中文重新分組入漢藏語族(Sino-Bodic):

藏緬語系

無我指出兩個主要證據,用以令漢語支(Sinitic)同藏語支(Bodic)嘅特殊關係成立,以此將中文擺入藏緬語系嘅內部。第一係上古漢語嘅形態同現代藏語支語言之間有好多相似之處;第二係中文同藏語支之間有住明顯嘅同源詞,最能夠代表嘅係基蘭迪語種廉布文[76]

馬提索夫回應,提醒話同源詞嘅共享成份只可用來確立兩個語言類群之間有肯定嘅聯繫,而唔係用來確定分支嘅相對聯繫。雖則無我列出嘅一啲同源詞只能尋見於中文同藏語支,但亦有幾多成份可以普遍見於第啲漢藏語系分支嘅語種度,因此唔應該將呢啲同源成份當做證據去認爲中文同藏語支之間會有特殊關係[77]

無我(2001年、2014年)[編輯]

42個語言類群已經得到確定[78]無我(2001)提出咗一種分類模式,叫「落葉模型」,列出好多下級語言群,呢啲語言群嘅內部關係比較確定,但唔提出層級更高嘅類群聯繫,將呢樣嘢保留未知[79]。喺最新版中(無我,2014),列出無我分類嘅42群,斜體英文表示佢係自成一支嘅語種[78]

無我(2007)亦建議漢藏語系改名叫「跨喜馬拉雅語系」(Trans-Himalayan)[1],佢認爲呢個名更中立[80]

布蘭池同蒲斯特(2014年)[編輯]

羅哲·布蘭池同麥·W·蒲斯特批評話,傳統嘅漢藏語系分類欠缺考慮啲小衆語種,呢啲細語種冇悠久、廣闊嘅書寫史,唔似得中文、藏文、緬甸文噉。佢哋發現,喺印度東北嘅一啲細語種係呢個問題嘅典型,佢哋嘅內部分類甚至確認上級隸屬所用嘅漢藏語證據,一唔係證據好弱,一唔係完全冇根據。

雖則直到今時今日,對呢塊區域嘅語言所知甚少,但呢個並冇阻止啲學者去提議呢啲語言嘅系統組成、去將佢哋擺入藏緬語言嘅羣組中。不過,呢度當中冇任何嘅形式系統比較,亦冇檢查啲數據資料係咪可信,所以嗰啲所謂嘅「分組」基本係好空洞嘅。啲分組所用嘅僞標籤,諸如「喜馬拉雅語支」同埋「加馬魯班語支」,無可避免會令人有種好似係真嘅噉嘅印象,所以呢啲嘢非常之誤導人。[註 9]
——布蘭池、蒲斯特(2014),第3頁。

照佢哋觀點,好多噉嘅語種家下最好唔做分組,或者唔做語系內嘅譜系聯繫。佢哋提出咗對餘下語種嘅臨時分類:

漢藏語系

之後,因爲佢哋見到語系中最出名嘅三個分支,彼此間嘅聯繫仲緊密過佢哋同啲「少數」漢藏語嘅關係,布蘭池同蒲斯特就話「漢藏語系」抑或「藏緬語系」都唔係妥當嘅名,因爲呢個語系喺最早期嘅分叉就導致現代語種間巨大差異。佢哋支持嘅名係「跨喜馬拉雅語系」。

張夢翰、嚴實等人(2019年)[編輯]

呢份分類方案由張夢翰、嚴實等人(2019年)提出,有系統發育證據表示漢藏語系發源喺新石器時代晚期嘅中國北部[59]

漢藏語系
  • 漢語族(Sinitic)
  • (冇畀名分組)
    • (冇畀名分組)
      • 甲良語族(Karenic)
      • (冇畀名分組)
        • 古基-千(Kuki-Chin)
        • 那加(Naga)
    • (冇畀名分組)
      • 沙勒(Sal)
      • (冇畀名分組)
        • (冇畀名分組)
          • 達讓語支(Digarish)
          • 達尼(Tani)
        • (冇畀名分組)
          • (冇畀名分組)
            • 喜馬拉雅語支(Himalayish)
            • 儂語支(Nungish)
          • (冇畀名分組)
            • 基紐里(Kinauri)
            • (冇畀名分組)
              • (冇畀名分組)
                • 古隆-達芒(Gurung-Tamang)
                • 藏語支(Bodish)
              • (冇畀名分組)
                • (冇畀名分組)
                  • 納語族(Naic)
                  • 爾蘇語支(Ersuish)、羌語族(Qiangic)、嘉絨語族(rGyalrongic)
                • (冇畀名分組)
                  • 彝語支(Loloish)
                  • (冇畀名分組)
                    • 怒蘇(Nusu)
                    • 緬語支(Burmish)

類型學[編輯]

語序[編輯]

除咗中文、白語甲良語唔魯語支外,其餘漢藏語嘅通常語序都係賓動結構。大多數學者相信呢個係原本嘅語序,而至於中文、甲良話、白語之所以會有主動賓語序,係由於隔籬係東南亞大陸語言區,受咗鄰近語言嘅影響而變成噉[81]。不過,同世界上絕大多數動賓結構語言唔同,中文同白語都將修飾語擺喺被修飾語嘅前面,以致名詞前面會出現修飾從句[82]

形態學[編輯]

赫臣喺1849年就指出漢藏語言按形態分成兩大類,一類係「代詞化語言」(pronominalized,即屈折語[註 10],個分佈橫跨喜馬拉雅山,從喜馬偕爾邦直到尼泊爾東部;另一類係「非代詞化語言」(non-pronominalized,即孤立語[註 10]。歌挪夫(1909)解釋呢啲代詞化語種係出於捫達底層,而認爲印支語言純粹噉保留咗原本嘅孤立語法、聲調。之後馬伯樂將假設嘅底層歸結去印度-雅利安。直到白保羅嗰度,先至明白呢啲語種嘅屈折系統其實係(至少部分係)語系本有嘅嘢。對於呢啲語言能夠有幾大程度可以搦去擬構漢藏祖語嘅語法系統,啲學者之間幾有分歧[83][84]

語法形態配列,好多藏緬語種有作格同埋/或者有反作格(主題/主語唔係動作嘅主動方)嘅格標記。不過,呢個反作格嘅格標記喺語系祖語回構之中係重構唔出嘅,因而啲學者認爲反作格標記係呢啲語種喺之後自己發展出嘅[85]

詞彙比對[編輯]

漢藏語言嘅數詞比對
上古漢語[86] 古典藏文[87] 舊緬文[87] 景頗話[88] 加羅話[88] 廉布文[89] 基紐里話[90]
「一」
"one"
一 *ʔjit ac id
隻 *tjek
「單獨」"single"
gcig tac thik
「二」
"two"
二 *njijs gnyis nhac gin-i nɛtchi niš
「三」
"three"
三 *sum gsum sumḥ mə̀sūm git-tam sumsi sum
「四」
"four"
四 *sjijs bzhi liy mə̀lī bri lisi pə:
「五」
"five"
五*ŋaʔ lnga ṅāḥ mə̀ŋā boŋ-a nasi ṅa
「六」
"six"
六 *C-rjuk drug khrok krúʔ dok tuksi țuk
「七」
"seven"
七 *tsʰjit khu-nac sə̀nìt sin-i nusi štiš
「八」
"eight"
八 *pret brgyad rhac mə̀tshát cet yɛtchi rəy
「九」
"nine"
九 *kjuʔ dgu kuiḥ cə̀khù sku sgui
「十」
"ten"
十 *gjəp kip[91] gip
bcu chay shī ci-kuŋ səy

超語系研究[編輯]

壯侗、苗瑤、越南文[編輯]

正如研究史所睇到噉,一開始就以爲壯侗語苗瑤語、仲有越南文同漢藏語系有親屬關係。1950年代以後,由於白保羅嘅研究,漢藏語系同呢啲語言嘅相似之處可以追溯到長期嘅地域接觸,今時嘅研究之中,似乎排除咗親緣關係,但依然能夠組成語言聯盟

古信打話[編輯]

古信打話(Kusunda)嘅情況同上述類似,現時一般認爲佢係隻孤立語種,喺尼泊爾得極少數人講。喺初期,諸如《民族語》,將佢分類入漢藏語系,但冇耐就推翻咗,而熟知呢門語種嘅人亦都否決呢個分法(參照無我2001)。古信打話同喺印度講嘅那哈利話(Nahali)一樣,係印度次大陸最古老嘅嗰層語言,隨住時間推移,佢受到漢藏語系嘅大基蘭迪語言嘅深刻影響,噉就講明咗點解佢有大量嘅漢藏語借詞。

漢-高加索超語系[編輯]

超語系假說嘅語言地圖,紅色部份係德尼-高加索超語系

除咗傳統上認爲同東南亞嘅語系有關係外,啲學者又提出咗一啲更廣闊嘅可能聯繫。

其中之一係舍基·斯塔羅斯千喺1984年提出嘅「漢-高加索超語系」(Sino-Caucasian)假說,佢大膽假設北高加索語系同漢藏語系都出自同一條演化支,呢個學說係基於佢對祖語嘅擬構。漢-高加索超語系嘅假說經已擴展成「德尼-高加索超語系」(Dené-Caucasian),加入咗西伯利亞葉尼塞語系、北美嘅那-德尼語系、南亞嘅勃律話、歐洲嘅巴斯克文(1985年),某啲時候仲會加埋伊特魯里亞文同埋一啲東方古代語言(比如胡里安烏拉圖語系、哈迪話蘇美文)。不過呢個假說備受爭議。根據唔同嘅作者,德尼-高加索超語系嘅組成會有所唔同。下面列出「德尼-高加索超語系」假說選錄過嘅組成。

美國語言學家愛德華·薩丕爾提到過那-德尼語系同漢藏語系之間嘅聯繫[92],亦正係根據薩丕爾提嘅假說,先將那-德尼語系收入呢個超語系。收窄咗後嘅德尼-葉尼塞語門(Dené-Yeniseian)現時喺學界攞到幾多支持。至於呢個超語系嘅其餘部分係咪都咁有效,就幾乎所有歷史語言學家都對此懷疑或者否認[93][94][95]。噉係由於漢藏祖語推計可能有八千年嘅歷史,因而德尼-高加索超語系嘅原始祖語必須至少有一萬五千年咁悠久,加之佢極其廣闊嘅地理分佈,可能仲要更加古老。今時大多數語言學者質疑,歷經咁漫長嘅時間,啲實質嘅相似仲係咪能夠證得出,譬如語音語法詞彙呢三方面。正因如此,啲德尼-高加索超語系嘅研究成果唔多受歷史語言學界主流嘅承認。

那-德尼語系[編輯]

大概喺1920年代開始,愛德華·薩丕爾同埋佢啲學生一齊研究漢藏語系同北美嘅那-德尼語系之間嘅親緣性。薩丕爾非常之相信那-德尼語系同漢藏語系有親屬關係,喺1921年佢寫畀阿弗雷·吉魯波嘅信度噉講:

原文:
If the morphological and lexical accord which I find on every hand between Nadene and Indo-Chinese is accidential, then every analogy on God’s earth is an accident.
粵譯:
若果我喺那德尼語同印支語(譯註:亦即漢藏語)之間搵出嘅形態、詞彙上嘅吻合都只不過咁啱得咁巧(kiu2)嘅話,噉上帝所造地球上嘅一切類推亦都不過係一場巧合。

薩丕爾冇正式發表過佢喺呢方面嘅睇法,因爲佢預估到嗰陣保守嘅美國學界會抗拒呢個學說。

謝弗利·卡佛尼(Geoffrey Caveney;2014)提出漢藏語系同那-德尼語系有關聯,但佢個分析就唔支持漢-高加索超語系或者德尼-高加索超語系嘅假設[96]。而喺早期嘅語言學者,如M.A.卡斯特連(M.A.Castrén;1856年)、占士·本(James Byrne;1892年)、G.J.藍斯鐵(G.J.Ramstedt;1907年)認爲葉尼塞語系分化自北方漢語。語言學者契·當拿(Kai Donner;1930年)同卡勒·布打(Karl Bouda;1957年)撐呢個假設。近來嘅發現亦支持佢同漢藏語系有直接親屬關係。做咗對葉尼塞語系民族嘅語言分析、常染色體基因研究後,發現佢哋同漢人、緬甸人有聯繫[97]。研究葉尼塞語系嘅語言專家愛德華·懷打英文Edward Vajda亦都猜測佢同漢藏語系嘅關係[98]。呢份關係自然亦延伸到那-德尼語系身上。

華澳語系[編輯]

相比之下,沙加爾提出咗華澳語系(Sino-Austronesian;又譯漢-南島語系),將漢藏語同南島語(呢度嘅南島語包含咗侗傣語作爲下屬分支)列爲呢個語系嘅語族[99]。士丹利·斯塔羅斯他(Stanley Starosta)將個提案擴充多一個分支,叫「揚子語族」(Yangzian),裏頭加入咗苗瑤語同埋南亞語[100]

日琉語系[編輯]

有睇法認爲漢藏語系同日本-琉球語系有親屬關係。呢個理論出自日本語言學者飯野睦毅,佢追尋日文起源時提出假說。佢比較咗藏緬語同埋原始中文、原始日文三者嘅重構音韻、句法,發覺佢哋嘅起步形式基本相同[101]。後續分析仲顯示,啲原始祖語嘅基本詞彙相當一致,之係喺接落嘅語言階段(中古日文)呢類詞就越見越少。個理論嘅第個論點係緬甸文同日文之間有匹配嘅語法規則:都係SOV語序、單詞收尾嘅元音運用法直到今日都幾乎相同[102]

主要語種[編輯]

下面列出漢藏語系主要語種嘅譜系分類(按照Ethnologue嘅分法,括號係佢嘅英文術語同埋語種代碼、以及一啲使用民族)[3]

漢語族[編輯]

藏緬語族[編輯]

漢藏人群嘅基因遺傳[編輯]

漢藏語系嘅母語民族大多係Y染色體單倍群O3嘅人群,特別關聯嘅係O3a2c-P164[103]。但係藏人有住東亞最古老嗰層嘅D系統,最大有成49%嘅高頻分佈。

所屬未定嘅語言[編輯]

內文:藏南嘅孤立語言群

印度藏南地區嘅語言如魯蘇話英文Hruso language美芝語群英文Miji languages蘇龍話英文Puroik language等原本認爲佢哋係漢藏語系嘅一員,喺最近,出咗睇法話佢哋係孤立語言[104]

睇埋[編輯]

[編輯]

  1. 中國學者至今仲認爲壯侗語屬漢藏語系,但放喺世界上已經係非主流嘅視角。最早爲漢藏語做分類嘅中國學者係李方桂,一系四族嘅分類法就係佢提出,並且長期支配中國學界,後來白保羅提出壯侗、苗瑤唔屬漢藏語,漢藏語就兩個族,呢個觀點做咗世界學界主流[2]
  2. 據恩斯特·官(1889)嘅第189頁:「wir das Tibetisch-Barmanische einerseits, das Chinesisch-Siamesische anderseits als deutlich geschiedene und doch wieder verwandte Gruppen einer einheitlichen Sprachfamilie anzuerkennen haben.」(參攷粵譯:喺另一方面,我哋要睇到一邊藏緬語、同埋另一邊中暹語,會清楚見到佢哋既係明顯唔同,又係同一語系嘅相關語言群。)呢段內容亦畀無我(2001)第264頁引用。
  3. 呢15卷嘅題目分別係:1.介紹同參攷書目 2.藏(Bhotish)3.西喜馬拉雅(West Himalayish)4.西中央喜馬拉雅(West Central Himalayish)5.東喜馬拉雅(East Himalayish)6.達讓(Digarish)7.儂(Nungish)8.羌(Dzorgaish)9.魯蘇(Hruso)10.鐵馬勒(Dhimalish)11.波多-加羅(Baric)12.緬彝(Burmish–Lolish)13.克欽/景頗(Kachinish)14.古基(Kukish)15.唔魯(Mruish)[17]
  4. 據高本漢。但氣音 h、 i̯ 變爲 j方便噉嚟比較。
  5. 例如,《中國大百科全書》中「語言文字」卷嘅《漢藏語系》呢個詞條。
  6. 喺沙佛嘅意思,尾綴-ic係表示語系最初級分類(語族),而尾綴-ish表示呢啲初級大類嘅下屬分類(語支)。
  7. 法文原文:les travaux de comparatisme n’ont jamais pu mettre en évidence l’existence d’innovations communes à toutes les langues « tibéto-birmanes » (les langues sino-tibétaines à l’exclusion du chinois).
  8. 法文原文:il ne semble plus justifié de traiter le chinois comme le premier embranchement primaire de la famille sino-tibétaine.
  9. 英文原文:While relatively little has been known about the languages of this region up to and including the present time, this has not stopped scholars from proposing that these languages either constitute or fall within some other Tibeto-Burman subgroup. However, in absence of any sort of systematic comparison – whether the data are thought reliable or not – such "subgroupings" are essentially vacuous. The use of pseudo-genetic labels such as "Himalayish" and "Kamarupan" inevitably give an impression of coherence which is at best misleading.
  10. 10.0 10.1 「代詞化」係指動詞有人稱範疇,一啲漢藏語,典型如嘉絨話,佢嘅動詞會加前綴或者後綴,表示主語或者賓語嘅人稱、數,呢種前綴、後綴同人稱代詞有關。
  11. 大基蘭迪語群英文Mahakiranti languages嘅學說。

[編輯]

  1. 1.0 1.1 1.2 1.3 無我(著);孫天心、田阡子(譯). . . 原著喺2020年3月28號歸檔. 喺2018年6月17號搵到.
  2. 龔煌城. (PDF). . 原著 (PDF)喺2020年11月3號歸檔. 喺2018年6月20號搵到.
  3. 3.0 3.1 "Sino-Tibetan languages". Ethnologue. 喺2018年6月17號搵到.
  4. "Sino-Tibetan". Glottolog. 喺2018年6月17號搵到.
  5. 韓哲夫(2008),第422、434~436頁。
  6. 路根(1856),第31頁。
  7. 路根(1858)。
  8. 8.0 8.1 曉·柯士甸(1982年),第4頁。
  9. 無我(2001),第334頁。
  10. 吉拉普渴(1823),第346、363~365頁。
  11. 無我(2001),第344頁。
  12. 尼古留斯·芬(1909),第57頁。
  13. 13.0 13.1 薩丕爾(1925),第373頁。
  14. 14.0 14.1 普士路斯基(1924),第361頁。
  15. 普士路斯基、盧斯(1931)。
  16. 普士路斯基(1924),第380頁。
  17. 美勒(1974),第195頁。
  18. 美勒(1974),第195~196頁。
  19. 馬提索夫(1991),第473頁。
  20. 20.0 20.1 韓哲夫(2008),第434頁。
  21. 白保羅(1972),第20~21頁。
  22. 白保羅(1972),第17~18、133~139、164~171頁。
  23. 23.0 23.1 韓哲夫(2008),第425~426頁。
  24. 美勒(1974),第197頁。
  25. 馬提索夫(2003),第16頁。
  26. 白桂思(1996)。
  27. 白桂思(2002)《漢藏語問題》。
  28. 28.0 28.1 馬提索夫(1991),第471~472頁。
  29. 羅傑瑞(1988),第45頁。
  30. 白一平(1992),第25~26頁。
  31. 包擬古(1980),第47頁。
  32. 白一平(1992),第197、199~202頁。
  33. 白一平(1992),第315~317頁。
  34. 白桂思(2002)《介紹》,第13~14頁。
  35. 杜冠明(2003),第17頁。
  36. 龔煌城(1980)。
  37. 韓哲夫(2008),第431頁。
  38. 拿芬·W·曉(2014),第97~104頁。
  39. 馬提索夫(1991),第472~473頁。
  40. 曉·柯士甸(1982),第4~5頁。
  41. 馬提索夫(1991),第470、476~478頁。
  42. 韓哲夫(2008),第435頁。
  43. 馬提索夫(1991),第482頁。
  44. 《民族語》第18版(2015)。
  45. 羅傑瑞(1988),第4頁。
  46. 羅傑瑞(1988),第187~188頁。
  47. 47.0 47.1 泰勒(1992),第165頁。
  48. 48.0 48.1 屈里(2003),第195頁。
  49. 圖那德(2014),第117頁。
  50. 圖那德(2014),第107頁。
  51. 圖那德(2014),第120頁。
  52. 杜冠明(2003),第18頁。
  53. 韓哲夫(2008),第424~425頁。
  54. 韓哲夫(2008),第423頁。
  55. 馬提索夫(1991),第470~471頁。
  56. 無我(2005),第91~95頁。
  57. 布蘭池&蒲斯特(2014),第89頁。
  58. 羅哲·布蘭池 (2009年). If agriculture cannot be reconstructed for Proto-Sino-Tibetan,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譯:若果農業唔能夠重構返原始漢藏語,後果會點? (PDF). 42屆漢藏語言及語言學國際會議ICSTLL 42表嘅論文. 清邁,2009年11月2號~4號. 原著 (PDF)喺2019年5月5號歸檔. 喺2018年12月6號搵到.{{cite web}}: CS1 maint: location (link)
  59. 59.0 59.1 張夢翰,嚴實,潘悟雲,金力 (2019年). Phylogenetic evidence for Sino-Tibetan origin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te Neolithic(系統發育證據表示漢藏語言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嘅中國北方. (Nature. 569: 112~115. doi:10.1038/s41586-019-1153-z.
  60. 沙加爾向柏霖,Yunfan Lai, Robin Ryder, Valentin Thouzeau, Simon J. Greenhill, Johann-Mattis List (2019年). Dated language phylogenies shed light on the history of Sino-Tibetan(歷時語言嘅系統發展顯示出漢藏語言嘅歷史. PNAS. doi:10.1073/pnas.1817972116. 原著喺2019年8月8號歸檔. 喺2019年8月8號搵到.{{cite journal}}: 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作者名單 (link)
  61. 韓哲夫(2008),第426頁。
  62. 德蘭士(2009),第695頁。
  63. 李方桂(1937),第60~63頁。
  64. 64.0 64.1 64.2 韓哲夫(2008),第424頁。
  65. 馬提索夫(1991),第487頁。
  66. 66.0 66.1 白保羅(1942),第600頁。
  67. 67.0 67.1 白保羅(1972),第2~4頁。
  68. 沙佛(1955),第94~96頁。
  69. 沙佛(1955),第99~108頁。
  70. 沙佛(1966),第1頁。
  71. 沙佛(1955),第97~99頁。
  72. 無我(2001),第343~344頁。
  73. 馬提索夫 (2015年). Sino-Tibet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漢藏語詞源辭典及詞庫. 伯克利: 加州大學.
  74. Bruhn, Daniel; Lowe, John; Mortensen, David; Yu, Dominic (2015年). Sino-Tibet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 Database Software藏語詞源辭典及詞庫數據庫軟件. 伯克利加州大學軟件部. doi:10.6078/D1159Q.{{cite book}}: 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作者名單 (link)
  75. 無我(2001),第383頁。
  76. 無我(1997)。
  77. 馬提索夫(2000)。
  78. 78.0 78.1 無我(2014),第19頁。
  79. 無我(2001),第403頁。
  80. 無我(2007),第226頁。
  81. 濟亞(2003),第43~45頁。
  82. 濟亞(2003),第50頁。
  83. 韓哲夫(2008),第430頁。
  84. 羅仁地(2003),第29~32頁。
  85. 羅仁地(2003),第34~35頁。
  86. 白一平(1992)
  87. 87.0 87.1 拿芬·W·曉(2012)
  88. 88.0 88.1 保靈(1983),第28頁
  89. 無我(1987),第32~33頁
  90. 薩瑪(1988),第116頁
  91. 揚臣(2006),第106頁。
  92. 沙佛(1952)。
  93. 艾夫斯·哥達(Ives Goddard) (1996年).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Native Languages of North America(粵譯:北美土著語言嘅譜系分類 ,出自叢書Handbook of North American Indians(北美印第安人手冊Languages(語言卷. 華盛頓特區: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 318.
  94. 拉里·查斯克(Larry Trask) (2000年). The Dictionary of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粵譯:歷史語言學及比較語言學辭典. 愛丁堡: 愛丁堡大學. p. 85.
  95. Sanchez-Mazas, Alicia; Blench, Roger; Ross, Malcolm D.; Peiros, Ilia; Lin, Marie (2008年). Past Human Migrations in East Asia: Matching Archaeology, Linguistics and Genetics譯:東亞嘅古人類遷徙——考古學、語言學、遺傳學嘅匹配. Routledge. ISBN 9781134149629.{{cite book}}: 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作者名單 (link)
  96. 謝弗利·卡佛尼 (2014年). SINO-TIBETAN ŋ- AND NA-DENE *kw- / *gw- / *xw-: 1 st PERSON PRONOUNS AND LEXICAL COGNATE SETS / 漢藏語的 ŋ- 及納得內語的 *kw- / *gw- / *xw-: 第一人稱代詞及詞匯同源組.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語言學報. 42 (2): 461~487. ISSN 0091-3723. JSTOR 24774894.
  97. East Asian Studies 210 Notes: The Ket譯:東亞研究210:羯人. 原著喺2019年4月6號歸檔. 喺2018年9月6號搵到.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9年4月6號,.
  98. 愛德華·懷打 (2008年). Yeniseic尼塞語系. Language isolates and microfamilies of Asia譯:亞洲孤立語種同微型語系. Routledge. p. 53.
  99. 沙加爾(2005)。
  100. 斯塔羅斯他(2005)。
  101. 飯野睦毅 (1994年). . 東陽出版.(日文)
  102. 杜成誥 (1924年). Archaeological Notes on Mandalay(曼德勒考古筆記. p. 8.(英文)
  103. 崎谷滿 (2009年). DNA・考古・言語の学際研究が示す新・日本列島史(粵譯:DNA、考古、語言學際研究所展示嘅新日本列島史. 勉誠出版.
  104. Blench, Roger; Post, Mark(羅哲·布蘭池,麥·蒲斯特) (2011年). classifying Arunachal languages: Reconstructing the evidence譯:藏南語言分類 — 重構啲證據.{{cite book}}: 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作者名單 (link)
  105. 105.0 105.1 北村甫(編),橋本萬太郎等合著. 座 言語 第6巻 世界の言語(粵譯:講座 語言 第六卷 世界語言. 大修館書店.
  106. 106.0 106.1 下宮忠雄. . 大學書林.

參攷文獻[編輯]

出面網頁[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