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托·馮·俾斯麥
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號—1898年7月30號)係普魯士德國政治人。1862年至1871年做普魯士首相,1871年到1890年做德國總理。啲人叫佢做鐵血宰相。
由容克地主出身,奧托·馮·俾斯麥喺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統治下,喺普魯士政壇快速冒起。佢曾經擔任過普魯士駐俄羅斯帝國同第二帝國大使,仲喺普魯士議會嘅兩院都做過議員。由1862年到1890年,佢擔任普魯士首相同普魯士外交部長。喺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挑起咗三場短暫而決定性嘅戰爭,分別係同丹麥、奧地利同法國對抗。1866年奧地利帝國戰敗之後,佢將德意志邦聯取代為北德意志邦聯,將較細嘅北德意志邦同普魯士聯合起嚟,同時排斥奧地利。喺1870年,俾斯麥喺獨立嘅南德意志邦嘅支持下,成功擊敗法國,之後監督咗喺普魯士統治下成立統一嘅德意志帝國。由1871年開始,佢運用均勢外交嚟維持德國喺和平歐洲中嘅地位。雖然佢原本反對殖民帝國,但最終都因為精英同民眾嘅意見而建立咗一個海外帝國。
喺佢擔任總理嘅整個事業生涯中,俾斯麥一直忠於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威廉一世亦堅定支持佢嘅政策,無視威廉嘅妻子同兒子嘅建議。作為德國國內政策嘅設計師,佢建立咗第一個現代化嘅福利國家,同時亦削弱咗佢嘅社會主義對手。喺1870年代,佢同反關稅、反天主教會嘅國家自由黨結盟,同時喺「文化鬥爭」中壓制德國天主教會。喺俾斯麥統治下,帝國國會由普選產生,但並唔能控制政府政策。作為一個堅定嘅保王派,俾斯麥本能咁唔信任民主,佢透過一個強大、訓練有素嘅官僚體系統治,權力集中喺容克精英手中。喺被威廉二世解僱之後,俾斯麥退休並寫下咗佢嘅回憶錄。
俾斯麥最出名嘅就係佢喺德國統一過程中嘅角色。佢成為咗德國民族主義者嘅英雄,佢哋為佢建立咗紀念碑。雖然佢被讚揚Template:需要誰為一個有遠見嘅人,通過靈活嘅外交手段保持咗歐洲嘅和平,但佢亦因為迫害波蘭人同天主教徒,以及將權力集中喺佢嘅總理辦公室而受到批評。佢亦被德國民族主義嘅反對者批評,因為民族主義深深紮根喺德國文化中,激發國家喺兩次世界大戰中積極追求民族主義政策。
早年
[編輯]俾斯麥1815年出生喺普魯士薩克森柏林西邊嘅舍恩豪森,一個貴族家族莊園。佢嘅父親,卡爾·威廉·費迪南·馮·俾斯麥(1771-1845),係一個施瓦本後裔嘅容克地主,亦係一個前普魯士軍官;佢嘅母親,威廉明娜·路易絲·門肯(1789-1839),係柏林一位高級政府官員嘅受過良好教育嘅女兒,佢嘅家族出咗好多公務員同學者。1816年,一家人搬到佢哋喺波美拉尼亞嘅莊園克尼普霍夫(而家係波蘭嘅科納熱沃),位於什切青東北方,當時係普魯士嘅遠波美拉尼亞省。俾斯麥喺呢度度過咗佢田園詩般嘅童年。[1]儘管佢哋擁有資產,但佢哋嘅財務狀況平平;費迪南嘅農業技術唔夠好,導致薪金減少,俾斯麥喺德意志統一之前都冇獲得過任何重大財富,因為佢冇從父親嗰度繼承到咩。[2]
俾斯麥有兩個兄弟姊妹:佢嘅哥哥伯恩哈德(1810-1893)同佢嘅妹妹馬爾文(1827-1908)。其他人睇俾斯麥就好似一個典型嘅普魯士鄉下容克,佢通過穿軍裝嚟強化呢個形象。但係,佢受過良好教育,而且見識廣博,有談吐嘅天賦。俾斯麥仲識講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波蘭文同俄文。[3]
俾斯麥喺約翰·恩斯特·普拉曼嘅小學讀書,[4]之後上咗腓特烈-威廉中學同灰修道院中學。1832年到1833年,佢喺哥廷根大學讀法律,喺嗰度佢係漢諾威軍團嘅成員,之後佢轉到柏林大學(1833-1835)。1838年,當佢喺格賴夫斯瓦爾德做後備軍人嘅時候,佢喺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學習農業。[5]喺哥廷根,俾斯麥同美國學生約翰·洛思羅普·莫特利成為朋友。莫特利後來成為一個傑出嘅歷史學家同外交官,一直同俾斯麥保持密切關係。1839年,莫特利寫咗一本小說《莫頓嘅希望,或者一個鄉下人嘅回憶錄》,講述德國大學嘅生活。喺書入面,佢形容俾斯麥係一個魯莽同放肆嘅怪人,但同時亦係一個非常有天賦同有魅力嘅後生仔。[6]
雖然俾斯麥希望成為一個外交官,但佢開始喺亞琛同波茨坦接受律師嘅實習培訓,但好快就辭職咗。佢之前曾經因為擅自請假去追求兩個英國女仔而差啲斷送咗自己嘅事業,呢兩個女仔分別係克里夫蘭公爵嘅姪女勞拉·羅素,同埋一個富有牧師嘅女兒伊莎貝拉·洛雷恩-史密斯。1838年,俾斯麥開始咗縮短咗嘅普魯士軍隊義務兵役;佢先係以一年志願兵嘅身份服役,之後成為後備軍嘅軍官。之後佢返去打理家族喺舍恩豪森嘅地產,當時佢二十幾歲,母親剛過身。
大約30歲嘅時候,俾斯麥同新婚嘅朋友莫里茨·馮·布蘭肯堡嘅妻子瑪麗·馮·薩登-特里格拉夫建立咗深厚嘅友誼。喺瑪麗過身一個月之後,俾斯麥寫信求婚俾瑪麗嘅表妹,貴族女性約翰娜·馮·普特卡默(1824-1894);[7]佢哋喺1847年7月28日喺舊科爾齊格洛(而家嘅科爾奇格洛維)結婚。佢哋長久而幸福嘅婚姻生咗三個仔女:瑪麗(1847年出生)、赫伯特(1849年出生)同威廉(1852年出生)。約翰娜係一個害羞、安靜同非常虔誠嘅女人,雖然喺晚年以尖酸刻薄嘅舌頭而聞名。
早期政治生涯
[編輯]年輕政治家
[編輯]1847年,32歲嘅俾斯麥被選為新成立嘅普魯士議會(Vereinigter Landtag)嘅代表。喺嗰度,佢以王室支持者同反動政治家嘅身份建立咗名聲,佢嘅尖銳言辭令人印象深刻;佢公開提倡君主君權神授嘅理念。佢嘅被選係由蓋拉赫兄弟安排嘅,呢兩兄弟係虔誠嘅路德宗信徒,佢哋嘅極端保守派系因為佢哋嘅報紙《新普魯士報》而被稱為「十字報」,因為報紙封面有一個鐵十字。[8][9]
1848年3月,普魯士面臨革命(係歐洲1848年革命嘅一部分),完全壓倒咗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國王最初傾向用武力鎮壓叛亂,但最終拒絕離開柏林去軍事總部波茨坦避難。俾斯麥後來記錄話,當普魯士軍官知道國王唔會用武力鎮壓革命嘅時候,佢哋「喺刀鞘入面發出咗劍嘅聲音」。佢向自由派做出咗好多讓步:佢戴上咗黑紅金革命顏色(就好似今日德國國旗上面嘅顏色),承諾頒布憲法,同意普魯士同其他德意志邦應該合併成為一個單一嘅民族國家,並任命一個自由派人士戈特弗里德·路德維希·坎普豪森做普魯士首相。[10]
俾斯麥一開始試圖煽動佢莊園嘅農民組成一支軍隊,以國王嘅名義向柏林進軍。[11]佢喬裝去咗柏林提供服務,但反而被告知如果需要嘅話,就安排從佢嘅莊園為軍隊提供食物補給。國王嘅兄弟威廉親王逃去咗英國;俾斯麥試圖說服威廉嘅妻子奧古斯塔,將佢哋十幾歲嘅兒子腓特烈·威廉放喺腓特烈·威廉四世嘅位置上。奧古斯塔完全唔肯,之後一直憎恨俾斯麥,[12]儘管俾斯麥後來幫助恢復咗威廉同佢兄弟國王之間嘅工作關係。俾斯麥當時仲未係普魯士眾議院(新普魯士立法機構嘅下議院)嘅成員。自由運動到1848年底已經消亡,內部鬥爭不斷。同時,保守派重新組織,形成咗一個圍繞國王嘅內部顧問團體——包括蓋拉赫兄弟,被稱為「御前會議」——並重新控制咗柏林。雖然批准咗一部憲法,但佢嘅條款遠遠唔能滿足革命者嘅要求。[13]
1849年,俾斯麥當選進入普魯士議會。喺佢事業嘅呢個階段,佢反對德國統一,認為統一嘅過程中普魯士會失去佢嘅獨立性。佢接受咗被任命為普魯士喺愛爾福特議會嘅代表之一,呢個議會係德意志邦開會討論統一計劃嘅集會,但佢咁做只係為咗更有效地反對呢個機構嘅提議。議會冇能夠實現統一,因為佢缺乏兩個最重要嘅德意志邦——普魯士同奧地利帝國嘅支持。1850年9月,喺一場關於黑森選侯國嘅爭議之後(1850年嘅黑森危機[14]),普魯士喺奧地利(得到俄羅斯支持)嘅逼迫下蒙受恥辱,被迫喺所謂嘅奧爾米茨會議上讓步;[15]普魯士外交大臣約瑟夫·馮·拉多維茨提出嘅喺普魯士領導下統一德國嘅計劃都被放棄咗。
185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任命俾斯麥為普魯士駐德意志邦聯法蘭克福聯邦議會嘅特使。俾斯麥放棄咗佢喺普魯士議會嘅民選席位,但幾年後被任命為普魯士上議院議員。喺法蘭克福,佢同奧地利代表圖恩-霍恩施泰因伯爵進行咗一場意志嘅較量。佢堅持要得到平等嘅對待,用咗啲細微嘅策略,例如當圖恩聲稱有權喺會議中吸煙同脫外套嘅時候,佢就模仿圖恩嘅行為。[16]呢件事係俾斯麥同格奧爾格·馮·文克喺法蘭克福議會廳起爭執嘅背景,最後導致俾斯麥同文克決鬥,卡爾·馮·博德爾施溫做中立方,最後冇人受傷而告終。[17]
俾斯麥喺法蘭克福嘅八年時間,佢嘅政治觀點發生咗變化,呢啲變化詳細記錄喺佢發送俾柏林嘅部長上司嘅大量冗長備忘錄中。俾斯麥唔再受到佢極度保守嘅普魯士朋友嘅影響,變得冇咁反動,更加務實。佢開始相信,為咗抵消奧地利新恢復嘅影響力,普魯士必須同其他德意志邦結盟。因此,佢開始更加接受統一德意志民族嘅概念。佢逐漸相信,佢同佢嘅保守派同伴必須帶頭創造一個統一嘅國家,以免被邊緣化。佢仲相信,中產階級自由派比起打破傳統勢力對社會嘅控制,更加想要一個統一嘅德國。
俾斯麥仲致力於保持同俄羅斯嘅友誼,同拿破崙三世嘅法國保持工作關係,後者雖然係佢保守派朋友蓋拉赫兄弟厭惡嘅,[18]但係威脅奧地利同防止法國同俄羅斯結盟都係必要嘅。喺一封著名嘅俾Leopold von Gerlach嘅信中,俾斯麥寫道,將64個棋格中嘅16個擺喺界限之外就好蠢。呢個觀察變得諷刺嘅係,1871年之後,法國的確成為咗德國永遠嘅敵人,最終喺1890年代同俄羅斯結盟對抗德國。[19]
俾斯麥對普魯士喺1850年代中期嘅克里米亞戰爭期間被孤立感到震驚,喺呢場戰爭中,奧地利同英國同法國一齊對抗俄羅斯;普魯士差啲冇被邀請參加1856年巴黎和會。喺1870年代嘅東方危機中,對呢種情況重演嘅恐懼會成為俾斯麥喺1879年同奧匈帝國簽訂雙盟嘅一個因素。
駐俄羅斯同法國大使
[編輯]1857年10月,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咗癱瘓性中風,佢嘅兄弟威廉以攝政王嘅身份接管咗普魯士政府。威廉最初被視為一個溫和嘅統治者,佢同自由派英國嘅友誼由佢嘅兒子腓特烈·威廉同維多利亞女王嘅大女兒最近嘅婚姻象徵。作為佢嘅「新時代」嘅一部分,威廉引入咗新嘅大臣,係因為佢哋嘅報紙而被稱為Wochenblatt嘅溫和保守派。
攝政王好快就將俾斯麥從法蘭克福特使嘅職位上撤換,任命佢做普魯士駐俄羅斯帝國大使。[20]理論上,呢係一次晉升,因為俄羅斯係普魯士兩個最強大鄰國之一。但俾斯麥被排除喺德國嘅事務之外,只能無助咁睇住法國喺1859年意大利戰爭期間將奧地利趕出倫巴第。俾斯麥提議普魯士應該利用奧地利嘅弱點將佢嘅邊界「向南推進到瑞士邊界嘅博登湖」;相反,普魯士喺萊茵蘭調動咗軍隊,阻止法國進一步進入威尼托。
俾斯麥喺聖彼得堡停留咗四年,期間佢因為醫療失誤差啲失去一條腿,再一次見到佢將來嘅對手,亞歷山大·戈爾恰科夫王子,佢喺1850年代初係俄羅斯喺法蘭克福嘅代表。攝政王仲任命咗赫爾穆特·馮·毛奇為新嘅普魯士軍隊參謀總長,阿爾布雷希特·馮·隆為普魯士戰爭部部長,負責重組軍隊。喺接下嚟嘅十二年裏面,俾斯麥、毛奇同隆改變咗普魯士。[21]
儘管長期喺國外逗留,俾斯麥並冇完全脫離德國國內事務。佢仲係好了解情況嘅,全靠隆,俾斯麥同隆形成咗持久嘅友誼同政治同盟。1862年5月,佢被派去巴黎做法國大使,同一年夏天仲去咗英國。呢啲訪問令佢可以見到同衡量幾個對手:法國嘅拿破崙三世,英國嘅首相巴麥斯頓、外交大臣羅素伯爵,同保守黨政治家本傑明·迪斯雷利。
疏仕
[編輯]- ↑ George Hesekiel: Das Buch vom Fürsten Bismarck. Bielefeld und Leipzig 1873, p. 55.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21年3月7日,.
- ↑ "Otto von Bismarck". Britannica (英國英文). 2024年7月26日. 喺2024-08-26搵到.
- ↑ Lowe, Charles (2005). Prince Bismarck: An Historical Biography With Two Portraits. Kessinger Publishing. pp. 538–40. ISBN 978-1-4191-8003-3.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5年10月25日. 喺2015年7月1日搵到.
法語佢講得好純正流暢,幾乎同母語者一樣,英語都係咁。[...] 總理嘅意大利語冇法語咁流暢,但都足以閱讀羅馬嘅報紙。[...] 有一次,佢仲自誇係'外交部唯一懂俄語嘅人'—呢種語言係佢[...] 喺聖彼得堡居住期間學習嘅。[...] 佢唔單止掌握咗俄語,仲學咗波蘭語,可以達到可以溝通嘅程度。
- ↑ Field 1898, pp. 603–04.
- ↑ Steinberg, Jonathan (2011). Bismarck: A Lif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51. ISBN 978-0-19-978252-9.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1年7月12日. 喺2020年10月3日搵到.
- ↑ Steinberg, 2011, pp. 39–41.
- ↑ Steinberg, 2011, p.64
- ↑ Steinberg, 2011, p. 93.
- ↑ Pflanze 1971, p. 56.
- ↑ Steinberg, 2011, p. 89.
- ↑ Steinberg, 2011, p. 86.
- ↑ Steinberg, 2011, pp. 87–88.
- ↑ Pflanze 1971, p. 64.
- ↑ Alan Palmer, Bismarck [Charles Scribner Publishers: New York, 1976] p. 41.
- ↑ Alan Palmer, Bismarck, p. 42.
- ↑ Steinberg, 2011, p. 117.
- ↑ Steinberg, 2011, pp. 142–43.
- ↑ Leopold von Gerlach同Bismarck之間就拿破崙三世呢個話題辯論嘅信件摘錄見Steinberg, 2011, pp. 131–33。
- ↑ Steinberg, 2011, ch. 5.
- ↑ Steinberg, 2011, p. 147
- ↑ Edward Crankshaw, Bismarck (1981) pp 9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