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柑子
油柑子(學名:Phyllanthus emblica),又古稱餘甘子,葉下珠科葉下珠屬,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南美、臺灣、香港、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以及中南半島等埞,生長於海拔200米到2300嘅地區,喺山地疏林、灌木叢、荒地或者山溝啲向陽處多見[1],亦都有人工種植。果生食得,味酸、微苦而甘香,食用後先苦後甘,口有餘甘味,生津止渴。乾葉做得枕頭芯。又藥用得。
名稱
[編輯]庵摩羅果、米含(廣西隆安)、望果(雲南文山)、木波(雲南傣語)、七察哀喜(雲南哈尼)、噜公膘(雲南瑶族)、滇橄欖、油甘子(華南)[1]、油甘(潮州話)、油柑子(香港)、油柑(日語:油柑)。
古有梵文譯名「庵摩勒」「庵摩羅迦」(梵文:āmalaka),記載有喺晉代嵇含本《南方草木狀》與及明代姚可城本《食物本草》入便。梵語名亦都着馬來話借用,即馬六甲樹(馬來話:Pokok Melaka),後尾成爲馬六甲個名嘅起源。
特徵
[編輯]油柑子一般高約1至3米,生長喺灌叢或者疏林入便。花期為4到6月而果期為7到9月。花細而黃綠色,喺枝條上簇生,果實球形,直徑約1.5厘米。葉片兩列排,羽狀複葉,葉線狀長圓形,頂鈍圓或者截平,有銳尖頭或者微凹,基部淺心形而稍偏笡,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長0.8-2厘米,寬2-6毫米,乾後淺褐色或者帶紅色,近無柄;落葉嗰陣成條細枝甩落;托葉線狀披針形,長1.2-2.5毫米,褐紅色,邊緣有睫毛。花簇生於葉腋,花細,黃色;單性,雌雄同株,具短柄;每花簇有1朵雌花,花梗長0.5毫米,花盤杯狀,包藏子房達一半以上,邊緣撕裂,每花有花萼5-6片,長圓形或者匙形,較厚,邊緣膜質,多少具齒無瓣,子房卵圓形,子房上位,3室,花柱3,基部合生,頂端再2裂;雄花雄蕊3,花絲合生成0.3-0.7毫米嘅柱,花藥直立,長圓形,頂端具短尖頭。蒴果呈核果狀,圓球形,直徑約1.5厘米,外果皮肉質,淺綠色,初為黃綠色,熟後呈赤紅色,內果皮硬殼質;隻種略帶紅色。花期4-6月,果期7-9月。[2]
-
果、嫩葉同花蕾
-
開花嘅嫩枝
-
樹幹
-
油柑子
-
種子
-
果
名產地及風俗
[編輯]南方油柑子風味過於橄欖,多販入北州。方實時,零落藉地,如槐子、榆莢。土人乾以合湯,意味極佳。其木可以制器,欽陽所產為最。蓋大如桃李,清芬尤甚也。世間百果,無不軟熟,唯此與橄欖雖腐尤堅脆,可以比德君子。南人有言曰:「餘甘一時熟,獐一日肥。」其說:蓋二物忽然有異,則餘甘熟一時頃而復生,獐肥一日而復瘦也。欽州靈山縣一士人姓寧,其大父一日往山間,忽見餘甘遍山,如來禽紛熟。飽餐快甚。須臾便復青脆,袖中猶攜數熟餘甘,歸以示閭里,至傳為異事。——《嶺外代答・花木門果實附草附》
- 產於廣東汕頭市潮陽區谷饒鎮嘅谷饒獅頭油甘係其中一個名優品種,鮮食得,加工後製成佐餐餸又得,仲加工得成高級蜜餞。
- 香港荃灣油柑頭一帶盛產油柑子,所以得名,亦有油柑頭村。
- 中國大陸油柑子一般喺秋分前後收穫並上市,係中秋拜月佳果。
- 用鹽或者甘草、白糖等可以醃製成「咸油甘」同埋「甘草油甘」。
- 南印度一帶亦都有捉佢製成醃製品嘅風俗。
考
[編輯]讀埋
[編輯]連出去
[編輯]- 餘甘子
- 樹木谷:油甘子
- 余甘子
- 余甘子 Yuganzi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 余甘子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 餘甘子 Yu Gan Zi 中藥標本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繁體中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