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第十二夜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提示:呢篇文講嘅唔係12夜
《第十二夜》嘅場景(「馬爾伏里奧同伯爵夫人」),丹尼爾 · 麥克萊斯(1840年)

第十二夜》(英文:Twelfth Night),又叫做《隨心所欲》(英文:What You Will)係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嘅浪漫喜劇,相信係喺1601至1602年左右寫嘅, 作為聖誕節結束嘅第十二夜嘅娛樂(註:第十二夜係指1月5號,慶祝聖誕嘅最後一夜,第十二夜嘅二日叫做「主顯節」,係紀念「東方三博士」對耶穌基督嘅朝拜)。呢套戲以兩個生得好似嘅孖生兄妹,維奧拉(Viola)同埋塞巴斯蒂安(Sebastian),為中心,佢哋喺一次沉船嘅時候分開咗。維奧拉,偽裝成塞薩里奧(Cesario),愛上咗奧西諾公爵(Duke Orsino),而奧西諾公爵又愛上咗奧利維亞伯爵夫人(Countess Olivia)。而奧利維亞伯爵夫人,見到維奧拉之後,以為佢係個男人,就愛上咗佢。

角色

[編輯]
《第十二夜》嘅場景,作者:弗朗西斯 · 惠特利(1771-72)
  • 維奧拉(Viola):一個遇上沉船意外嘅年輕女人,佢偽裝成塞薩里奧(Cesario)
  • 塞巴斯蒂安(Sebastian):維奧拉嘅孖生兄弟
  • 奧西諾公爵(Duke Orsino):伊利里亞嘅公爵(Duke of Illyria),伊利里亞係喺亞得里亞海嘅西岸
  • 奧利維亞(Countess Olivia):一個有錢嘅伯爵夫人
  • 馬伏里奧(Malvolio):奧利維亞屋企嘅管家
  • 瑪利亞(Maria):奧利維亞嘅女士
  • 托比 · 貝爾奇爵士(Sir Toby Belch):奧利維亞嘅叔叔
  • 安德魯 · 阿古奇克爵士(Sir Andrew Aguecheek):托比爵士嘅朋友
  • 費斯特(Feste):奧利維亞嘅僕人,一個小丑
  • 法比安(Fabian):奧利維亞屋企嘅僕人
  • 安東尼奧(Antonio):一個船長,佢亦都係塞巴斯蒂安嘅朋友

故事嘅大綱

[編輯]
奧利維亞嘅畫像,由愛德蒙 · 萊頓畫(Edmund Leighton)

維奧拉(Viola)喺伊利里亞(Illyria)海岸沉咗船,喺船長嘅協助之下,成功上咗岸。佢同佢嘅孖生兄弟塞巴斯蒂安(Sebastian)失去聯絡,佢相信塞巴斯蒂安已經浸死咗,而喺船長嘅幫助之下,佢偽裝成為一個叫塞薩里奧嘅年輕男人,幫奧西諾公爵打工。奧西諾愛上咗奧利維亞,而奧利維亞哀悼緊佢最近死咗嘅哥哥,所以奧利維亞拒絕咗任何娛樂、唔想同男人一齊,亦唔想接受任何人嘅愛情或者求婚;奧利維亞唔睬奧西諾,一直過咗七年。奧西諾叫「塞薩里奧」(維奧拉假扮嘅)做媒人,向奧利維亞表達佢嘅熱烈情愛。但係奧利維亞愛上咗「塞薩里奧」,令到佢喺履行職責時,發生矛盾。同時,維奧拉已經愛上咗奧西諾,變成咗「三角戀」關係:維奧拉愛奧西諾,奧西諾愛奧利維亞,而奧利維亞愛住偽裝成塞薩里奧嘅維奧拉。

托比 · 貝爾奇爵士(Sir Toby Belch)嚟幫安德魯 · 阿古奇克爵士(Sir Andrew Aguecheek),大約喺1854年由阿瑟 · 博伊德 · 霍頓(Arthur Boyd Houghton)畫

喺喜劇嘅副情節入面,幾個角色合謀令奧利維亞嘅傲慢管家馬伏里奧相信奧利維亞已經愛上咗佢。 當中涉及到奧利維亞嘅暴噪叔叔,托比 · 貝爾奇爵士(Sir Toby Belch);另一個潛在求婚者,傻氣貴族安德魯 · 阿古奇克爵士(Sir Andrew Aguecheek);奧利維亞嘅僕人瑪利亞(Maria)同法比安(Fabian);同埋奧利維亞嘅機智嘅傻仔費斯特(Feste)。 托比爵士同安德魯爵士一齊飲酒、狂歡,奧利維亞屋企嘅安寧俾佢哋打擾到深夜,令到奧利維亞嘅管家馬伏里奧(Malvolio)想懲罰佢哋。托比爵士出名嘅反駁:

「你覺得,因為你係有德行,所以唔會再有蛋糕同啤酒嗎?」 (第二幕,第三場)。
原文係:"Dost thou think, because thou art virtuous, there shall be no more cakes and ale?" (Act II, Scene III).
馬伏里奧同托比爵士(嚟自威廉莎士比亞嘅《第十二夜》,第二幕,第三場),佐治 · 克林特(大約1833年)

托比爵士、安德魯爵士同瑪利亞(Maria)計劃向馬伏里奧報仇。 佢哋叫瑪利亞假扮奧利維亞嘅筆跡,寫咗一封「情信」俾馬伏里奧,令佢以為奧利維亞暗戀緊佢。封信話要馬伏里奧着住有交叉吊帶嘅黃色絲襪 —— 奧利維亞好憎呢種顏色同時裝,又要佢好粗魯咁對其他僕人,同埋喺奧利維亞面前唔停咁微笑。註:喺當時,呢種服裝嘅意義係:黃色,特別黃色絲襪,係當時嘅宮廷時尚;黃色亦令馬伏里奧睇落後生啲;黃色係妒忌嘅象徵;交叉吊帶表達咗馬伏里奧係清教主義者。[1]

馬伏里奧搵到封信,感覺又驚又喜,佢開始跟住封信嘅指示去向奧利維亞展示佢嘅愛意。奧利維亞對佢嘅突然轉變感到震驚,同意佢似乎喺黐咗線,唔理佢,等佢留喺度俾折磨佢嘅人「照顧」。折磨者將馬伏里奧當癲佬,鎖咗佢喺一間黑房入面。費斯特將自己打扮成神父,去探俾人鎖咗喺黑房嘅馬伏里奧,嘲笑馬伏里奧精神錯亂。

同時,維奧拉嘅孖生兄弟塞巴斯蒂安(Sebastian)已經俾安東尼奧救咗,安東尼奧係一個海軍軍艦嘅船長,佢之前同伊利里亞(Illyria)嘅奧西諾公爵(Duke Orsino)打過仗;因為安東尼奧對塞巴斯蒂安好佩服,所以雖然佢去伊利里亞會有啲危險,但係佢都陪住塞巴斯蒂安去咗伊利里亞。塞巴斯蒂安嘅出現,令到奧利維亞以為佢就係「塞薩里奧」(佢嘅孖生姊妹維奧拉假扮嘅),叫塞巴斯蒂安娶佢,而且佢哋仲喺一間教堂嗰度秘密結咗婚。 最後,當「塞薩里奧」同塞巴斯蒂安喺奧利維亞同奧西諾公爵(Duke Orsino)嘅面前出現嗰陣,對於佢哋嘅樣貌咁相似,令佢哋更加驚訝同混亂。呢個時候,維奧拉透露咗佢嘅真正身份,同佢嘅孖生兄弟團聚。

套戲以奧西諾公爵同維奧拉嘅婚姻宣言結束(奧西諾對維奧拉話:「但係當你喺其他習慣中被人見到,奧西諾嘅情婦,同埋佢幻想嘅女王」;英文:"But when in other habits you are seen, Orsino's mistress, and his fancy's queen"[2]),同時又透露咗托比爵士已經同瑪利亞結咗婚。馬伏里奧發誓要向佢嘅折磨者報仇,然後揚長而去,奧西諾派法比安(Fabian )去安撫佢。

故事嘅場景設定

[編輯]

伊利里亞(Illyria),呢個《第十二夜》嘅異國場景,對劇中嘅浪漫氣氛好重要。

伊利里亞係西巴爾幹嘅一個古老地區,佢嘅海岸(亞得里亞海嘅東海岸,係古代伊利里亞唯一同呢套戲有關嘅部分)覆蓋(由北到南)現代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同黑塞哥維納、黑山同阿爾巴尼亞。嗰度包括咗城邦(city-state)拉古薩共和國(Republic of Ragusa),呢個城邦就係呢套劇嘅場景,而依家呢度就係克羅地亞(Croatia)嘅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3]

選擇伊利里亞呢個地方,可能係因為羅馬喜劇《孿生兄弟》(Menaechmi )嘅啟發,佢嘅劇情都係涉及孖生引起嘅誤會。伊利里亞亦都係莎士比亞早期嘅戲劇《亨利六世,第二部分》(Henry VI, Part 2)入面嘅海盜出現嘅地點。大部分角色嘅名都係意大利人,但係有啲喜劇人物係用咗英文名。奇怪嘅係,「伊利里亞」女士奧利維亞(Olivia )有個英國叔叔,叫托比 · 貝爾奇爵士(Sir Toby Belch)。

有人指出,呢套戲嘅場景有其他英文嘅暗示,例如維奧拉(Viola)用咗「Westward ho!」,呢個係16世紀倫敦船員嘅典型喊聲,同埋安東尼奧向塞巴斯蒂安推薦「大象」,話嗰度係伊利里亞最好嘅住宿地點(大象係一間離環球劇院唔遠嘅酒吧)[4]

故事嘅來源

[編輯]

呢套戲相信係廣泛借鑑咗意大利製作嘅《受騙者》(意大利文:Gl'ingannati;英文:The Deceived Ones)[5],呢套戲係由意大利中部城市士耶拿(Siena)嘅英托納蒂學院(Accademia degli Intronati)喺1531年嘅集體創作。 據推測佢嘅男主角奧西諾(Orsino)嘅名係由布拉奇亞諾公爵(Duke of Bracciano)維吉尼奧 · 奧西尼(Virginio Orsini)提出,奧西尼係一個意大利貴族,佢喺1600至1601年間嘅冬天訪問咗倫敦[6]

故事嘅另一個來源係《阿波羅尼修斯同新羅》(Of Apollonius and Silla),出現喺巴納比 · 里奇(Barnabe Riche)嘅故事集《里奇嘅告別軍事職業》(Riche his Farewell to Militarie Profession)入面,故事包含咗對和平時期嗰啲好開心嘅論述(1581年),而呢個論述又源自馬特奧 · 班德洛(Matteo Bandello)嘅一個故事。[7]

「第十二夜」係指聖誕節之後嘅第十二晚,亦都叫做主顯節前夕。原本係天主教嘅節日,就好似其他基督教節日噉,呢啲節日有時就係啲人狂歡嘅理由。 喺狂歡嘅時候,僕人可能會打扮成佢哋嘅主人,男人會扮女人。呢啲節日儀式同嘉年華式逆轉嘅歷史,就係呢套劇當中嘅性別混亂驅動劇情嘅文化起源。清教徒經常反對主顯節嘅慶祝活動,就好似套劇裡面,馬伏里奧反對狂歡一樣。[8]

真正嘅伊麗莎白時代第十二夜節涉及一個暴政之王嘅怪異行為,佢喺離開佢嘅臨時權威職位之前,號召啲人去娛樂、唱歌、默劇;呢套戲被視為保留咗呢種節日氣氛同傳統嘅奉旨狂歡[9]: 153。  呢啲會導致啲嘢嘅秩序顛倒同混亂,特別係性別角色[9]: 227。  馬沃利奧嘅怒氣同孤立可以睇成係節日享受同社區嘅對手[9]: 254 。 嗰個社區係由「蛋糕同啤酒嘅副攝政發言人」托比 · 貝爾奇爵士帶領,同埋佢喺滑稽二人組嘅拍檔[10]

日子同文字

[編輯]
1623年《第十二夜》嘅第一頁

呢套戲嘅全名係《第十二夜》,或者《隨心所欲》(What You Will),意思係《隨心所欲》唔係副標題。喺伊麗莎白時代,戲劇嘅副標題已經相當流行,雖然有啲編輯錯誤咁將《威尼斯商人》嘅替代標題《威尼斯猶太人》當咗副標題,但呢套係唯一一套莎士比亞喺首次出版嗰陣就有替代標題嘅戲[11]

呢套戲大概係喺1600至1601年完成,原因係呢套戲嘅時間,可以對照返嗰段時間發生嘅事件。 一位法律學生,約翰 · 曼寧漢(John Manningham),當時喺倫敦嘅中殿(Middle Temple in London)讀書,佢描述咗1602年2月2號(蠟燭節)嘅表演,呢場表演係喺聖誕節正式結束嗰陣喺中殿嘅大堂舉行,而嗰度嘅學生有俾人邀請去睇[12]。 呢套劇係第一次有公開錄音嘅;呢套戲係喺1623年收錄咗喺第一對開本之後先至正式出版。

主題

[編輯]

性別

[編輯]

莎士比亞嘅變裝女主角當中,維奧拉唔係單一嘅例子;喺莎士比亞嘅戲劇入面,慣例規定青少年男仔要扮演女性角色,喺呢啲多種偽裝之中,創造出幽默[11]。 交叉穿着(cross-dressing)令到維奧拉可以履行通常係男人做嘅嘢,例如做奧西諾同奧利維亞之間嘅信差,或者做奧西諾嘅知己。 但係佢冇用佢嘅偽裝去直接干預劇情,唔似其他莎士比亞女主角,例如《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入面嘅羅莎琳德(Rosalind)同《威尼斯商人》入面嘅波西亞(Portia ),佢仍然係一個容許「時間」解開劇情嘅人。 維奧拉喺劇中最後一幕,同奧西諾表白嘅時候,仍然著住男裝,引起咗兩人之間可能有同性戀關係嘅討論,亦令到奧利維亞好詫異(因為佢以為女扮男裝嘅維奧拉係同佢秘密結婚嘅塞巴斯蒂安)。

莎士比亞《第十二夜》嘅決鬥場景(William Powell Frith 喺1842年畫)

當《第十二夜》探討性別認同、性吸引力嘅時候,一個男演員飾演維奧拉,增強咗對雌雄同體、性曖昧嘅印象。 有啲現代學者認為,《第十二夜》男演員飾演維奧拉,同埋維奧拉嘅偽裝,增加咗性別嘅混亂,不過套劇「特別即時」(with particular immediacy)咁,解決咗性別問題。 佢哋亦都接受到套劇對性別嘅描繪,因為當時普遍嘅科學理論認為:女性只係唔完美嘅男性[13]。 呢種信念解釋咗套劇喺選角同角色上,反映咗兩性之間幾乎分唔到嘅差異。


演出歷史

[編輯]

喺莎士比亞生前同埋過身無幾耐

[編輯]

有學者認為,《第十二夜》或者《隨心所欲》(劇中嘅全名)可能係委託演出,作為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喺1601年1月6號喺白廳宮(Palace of Whitehall)舉行嘅第十二夜慶祝活動嘅一部分,以標誌意大利外交官,奧西諾公爵結束大使館工作[14]。 其他人對呢個講法提出異議,認為「伊麗莎白女王嘅宮廷禮儀」令莎士比亞「唔可能」用出席睇表演嘅外交官嘅名,做嗰套喜劇嘅主角;而莎士比亞更可能係,喺寫呢套戲嗰陣,用咗喺1601年外交訪問嘅人名,然後喺下一年嘅冬天首演[15]。 呢套劇喺1618年嘅復活節嘅星期一,同埋1623年嘅蠟燭節夜晚,再次喺宮廷演出。

莎士比亞嘅《第十二夜》嘅第五幕第一場(William Hamilton,大約1797年畫)

最早嘅公開表演係喺1602年2月2號(蠟燭節之夜)喺中殿禮堂(Middle Temple Hall)舉行。律師約翰 · 曼寧漢(John Manningham)喺佢嘅日記入面寫咗:

  • 維奧拉(Viola):一個遇上沉船意外嘅年輕女人,佢偽裝成塞薩里奧(Cesario)
  • 塞巴斯蒂安(Sebastian):維奧拉嘅孖生兄弟
  • 奧西諾公爵(Duke Orsino):伊利里亞嘅公爵(Duke of Illyria),伊利里亞係喺亞得里亞海嘅西岸
  • 奧利維亞(Countess Olivia):一個有錢嘅伯爵夫人
  • 馬伏里奧(Malvolio):奧利維亞屋企嘅管家
  • 瑪利亞(Maria):奧利維亞嘅女士
  • 托比 · 貝爾奇爵士(Sir Toby Belch):奧利維亞嘅叔叔
  • 安德魯 · 阿古奇克爵士(Sir Andrew Aguecheek):托比爵士嘅朋友
  • 費斯特(Feste):奧利維亞嘅僕人,一個小丑
  • 法比安(Fabian):奧利維亞屋企嘅僕人
  • 安東尼奧(Antonio):一個船長,佢亦都係塞巴斯蒂安嘅朋友
    康湼狄格州第二大城紐希雲(New Haven)嘅耶魯大學戲劇協會《第十二夜》表演廣告海報

好明顯,曼寧漢最鍾意馬伏里奧嘅故事,並且指出呢套戲同莎士比亞早期嘅戲有相似之處,同埋佢同其中一個來源,即係 Inganni 嘅戲,嘅關係。

重返20世紀

[編輯]

呢套戲係喺史釗域王朝復興Stuart Restoration)時期開始演出,最早期嘅莎士比亞作品之一;威廉 · 達文南爵士(Sir William Davenant)改編嘅版本喺1661年演出,托馬斯 · 貝特頓(Thomas Betterton)飾演托比 · 貝爾奇爵士。山姆· 佩皮斯(Samuel Pepys)覺得呢套戲係「一套傻嘅戲」(a silly play),但係佢就喺1661年9月11號、1663年1月6號同1669年1月20號總共睇咗三次。喺1703年喺林肯律師學院廣場(Lincoln's Inn Fields)演出[6]

喺17世紀後期同埋18世紀初期,上演嘅都係莎士比亞嘅改編劇,原版嘅《第十二夜》莎士比亞文本,喺1741年喺德魯里巷(Drury Lane)再度演出。 1820年,Frederic Reynolds 改編,亨利·比索(Henry Bishop)作曲嘅歌劇版,喺舞台上演咗。

20同21世紀

[編輯]

比較有影響力嘅製作包括:1912年由 Harley Granville-Barker 做嘅;同埋1916年,喺倫敦窩打老火車站附近嘅舊維克劇場(The Old Vic)上演嘅。




參考

[編輯]
  1. LINTHICUM, M. CHANNING. "Malvolio's Cross-Gartered Yellow Stockings". www.journals.uchicago.edu. 喺2024年8月25日搵到.{{cite web}}: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2. "Twelfth Night (Modern) :: Internet Shakespeare Editions". internetshakespeare.uvic.ca. 喺2024-06-08搵到.
  3. Torbarina, Josip (June 1964). "The Settings of Shakespeare's Plays". Studia Romanica et Anglica Zagrabiensia (英文). - (17–18): 21–59. ISSN 0039-3339. OCLC 760940009.
  4. Shakespeare, William (2004). Donno, Elizabeth Story (編). 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 (第Updated版).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7. ISBN 978-0-521-82792-8. OCLC 54824521.
  5. Caldecott, Henry Stratford (1896). "Our English Homer, or, The Bacon–Shakespeare Controversy: A Lecture". Johannesburg Times. Johannesburg. p. 9. OCLC 83492745.
  6. 6.0 6.1 Halliday, F.E. (1964). A Shakespeare Companion 1564–1964 (第1版). Harmondsworth: Penguin. pp. 71, 505. OCLC 69117982.
  7. Griffin, Alice (1966). The Sources of Ten Shakespearean Plays (第1版). New York: T.Y. Crowell. OCLC 350534.
  8. van den Brink, Bret (2023). "What You Will: Double Predestination and the Plot of Twelfth Night" (PDF). Sinestesieonline. 40: 4.
  9. 9.0 9.1 9.2 Laroque, François (1991). Shakespeare's Festive World: Elizabethan seasonal entertainment and the professional st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Clayton, Thomas (Autumn 1985). "Shakespeare at the Guthrie: Twelfth Night". Shakespeare Quarterly. 36 (3): 354. doi:10.2307/2869718. JSTOR 2869718.
  11. 11.0 11.1 Shakespeare, William; Stephen Greenblatt; Walter Cohen; Jean E. Howard; Katharine Eisaman Maus; Andrew Gurr (1997). The Norton Shakespeare (第1版). New York: W.W. Norton. pp. 40, 1090. ISBN 0-393-97087-6.
  12. Hobgood, Allison P. (Fall 2006). "Twelfth Night's "Notorious Abuse" of Malvolio: Shame, Humorality, and Early Modern Spectatorship" (PDF). Shakespeare Bulletin. 24 (3): 1–22. doi:10.1353/shb.2006.0049. 喺17 November 2012搵到.
  13. Charles, Casey. "Gender Trouble in Twelfth Night". Theatre Journal. Vol. 49, No. 2 (1997): 121–141
  14. Hotson, Leslie (1954). The First Night of Twelfth Night (第1版). New York: Macmillan. OCLC 353282.
  15. Mahood, M.M. (1968). Twelfth Night. Middlesex: Penguin. We only have to translate the episode into modern terms - a Royal Command performance on the occasion of a State Visit - to see how unthinkable it would be to use the important visitor's name for the chief character in a come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