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音拍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音拍粵音:jam1 paak3;英文mora;亦可以睇梵文मात्रा / mātrā),香港語言學學會譯做莫拉[註 1],係音系學上講到嘅概念。一段音拍係理論或者感知上最細時間單位,如果要用音拍嚟分析一隻語言嘅話,研究者會將隻語言嘅語音想像成係由一段段音拍組成,每段音拍時間長度相同或者大致相同,每段音拍包含嘅可以係成段音節元音輔音)亦可以係(例如)單丁一個輔音。

例如廿一世紀初嘅日語,就成日會用音拍嘅概念嚟分析:好似係字詞oosaka(指大阪,近似粵音:o6 o1 saa3 kaa4)噉;根據主流分析,呢隻字詞有三截音節—— oo-sa-ka,但係音拍就有四截—— o-o-sa-ka,當中每段音拍時間長度相約,而一段音拍可以成一段音節但係一段音節亦可以橫跨多段音拍。順帶一提,日文書寫用嘅假名被指係一種音拍型嘅文字,每段符號反映一段音拍。

除咗日語之外,古希臘文[1]梵文同埋古英文,都有人會用音拍概念嚟分析。

組成

[編輯]

音拍係計時嘅單位。講嘢嗰陣每一段音拍都差唔多一樣咁長[2]

一般嚟講,用音拍剖析語音嗰陣通常[註 2]要跟從以下嘅法則[3][4]

  1. 音節首(段音節嘅開頭輔音)唔可以自成一段音拍。
  2. 音節核對應幾多段音拍,就要視乎個元音係長定短。假如元音係短嘅,音節核就對應一段音拍,而假如元音係長或者有雙元音,噉音節核就對應兩段音拍。如果音節核係輔音,道理相同。
  3. 喺某啲語言入便,音節尾可以自成一段音拍,例如日語拉丁文都被指有噉嘅情況。

有關音拍嘅特性,唔同語言可以好唔同。喺某啲語言入便,一段音節可以橫跨三至四段音拍咁多:一段音節可能以一個長元音或者雙元音做核(兩段音拍)而且加上若干個輔音做音節尾(又掗多一段音拍),例如梵文就有噉嘅情況;而廿一世紀初嘅學者研究古英文(超過 1,000 年前嘅英文)指出古英文以及某啲當代嘅英文方言,可以一段音節橫跨四段音拍咁多[5]

亦有部份語言可能唔需要音拍嘅概念:有啲語言係音節定時[6],即係每段音節喺時間上大致都係一樣咁長,所以對佢哋嚟講,音節同音拍係同一樣嘢,分析佢哋嗰時唔需要用音拍嘅概念。

日語

[編輯]
睇埋:假名俳句

喺廿一世紀初,學者成日都會用音拍(日文寫作mora)呢個概念嚟分析日本話嘅多數方言,有一種常見嘅諗法係,日本話語音嘅基本單位係音拍而非音節。例如以下呢幾隻日語字詞噉:

日羅表達 慣常寫法 意思 音拍量 音節量
Nihon にほん / 日本 日本 三:ni-ho-n 二:ni-hon
Tōkyō とうきょう / 東京 東京 四:to-u-kyo-u [註 3] 二:tou-kyou [註 4]
Taberu たべる / 食べる 食... 三:ta-be-ru 三:ta-be-ru

日文書寫用嘅假名,被指係音拍型[7]文字[8]:4.1.2,多數字符都係每隻表示緊一段音拍,一係寫緊開頭輔音加個元音(例如かけこka ke ko)或者冇開頭輔音嘅元音,一係就寫緊音節輔音 n [註 5]拗音係少數嘅例外。拗音包括一個輔音後面掕一個(用國際音標寫)/j/ 噉嘅音,用日羅寫即係 ky- 或者 gy- 噉樣開頭嘅音節。喺書寫上,呢啲語音慣例係用細嘅 -ya -yu -yo 嚟表達,會寫做例如きょkyo- 噉嘅樣。

睇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譯名見:LSHK 雙語術語對照表
  2. 語言呢家嘢梗會有啲混沌,好少可有法則係永遠成立嘅。
  3. 喺現代日語好多時實際上係 to-o-kyo-o
  4. 喺現代日語好多時實際上係 tō-kyō
  5. 日語嘅音節輔音 n 唔似英文嘅結尾輔音 -n,反而係好似粵語咁,可以喺任何位置出現,包括獨立出現(ん,n,感歎詞[9])、開頭(んま,mma,馬,方言[10])等等;好多文法上常用嘅嘢其實亦都係音節輔音 n 開頭,例如極常見嘅んだ(のです)。

引咗

[編輯]
  1. Kiparsky, Paul (1973). "The Inflectional Accent in Indo-European". Language. 49 (4): 794-849.
  2. (英文) Moraic Phonology輔仁大學,原文英文:"A mora is a unit of timing. Each mora takes about the same length of time to say."
  3. Hayes, Bruce (1989). "Compensatory lengthening in moraic phonology". Linguistic Inquiry. 20 (2): 253-306.
  4. Hyman, Larry (1985-12-31). A theory of phonological weight. De Gruyter.
  5. Hogg, Richard (1992). "3 Phonology and Morphology". In Hogg, Richard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Vol. 1.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67-167.
  6. Mok, P. (2009). On the syllable-timing of Cantonese and Beijing Mandarin (PDF). Chinese Journal of Phonetics, 2, 148-154,呢篇論文題為「論粵語同北京官話嘅音節定時特性」,篇文講到一份由香港中文大學做嘅語言學研究,用實驗方法搵到證據,話粵語係音節定時嘅。
  7. 音拍型:moraic
  8. Henry Rogers, Writing systems: A linguistic approach
  9. . Weblio 辞書 (日文)。喺2025年1月3號搵到
  10. . Weblio 辞書 (日文)。喺2025年1月3號搵到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