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洞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喺火爐山嘅豬頭石景區望去龍眼洞嗰邊

龍眼洞(洞讀董,粵拼lung4 ngaan5 dung2),又叫龍洞lung4 dung2),係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嘅地名,喺天河區華南快速幹線廣河高速交界附近。村大姓係樊氏。

[編輯]

據考4000幾年前經有人落腳呢度,掘出過唔少新石器時期嘅文物,有成1300幾年歷史,係喺廣州度搵到嘅其中一個最早有人生活嘅地頭,所以嗌做廣州第一村[1]

而清代陣喺東圃地區嘅棠下、前進、車陂、新塘、龍洞等各鄉,唔少係有買家僕嘅風俗,龍洞鄉會叫啲家僕做家山娣(同成個家山即家族服務咁解),俗語有話家山有福才有娣使喚,認為係有多啲家山娣家族就會顯赫啲。宜家嘅天河區有成22條村,舊日就係龍眼洞村啲娣至多[2]

[編輯]

龍眼洞一名出處,而家有7種講法:

  1. 大清同治十年(1871年)嘅番禺縣誌:火爐山隔籬有座龍峒山而改成噉。
  2. 民國《白雲、越秀二山合誌》:個村之前種咗好多龍眼響度。
  3. 龍眼洞村樊氏族譜:之前嗌過龍峝、龍峒、龍陽鄉、龍洞村,但北宋徽宗年代(1101~1120年)嗌過烏涌龍眼洞村。
  4. 龍眼洞村民:羅浮山太和嶂洞旗峯白雲山、重有好多群山夾埋一齊,好似條龍噉。喺個村西邊,有座山直線落到村入面,而個村喺龍眼上面。
  5. 風水學:由於個村地理環境係四面環山(又叫「龍」)、中間搞出個竇(盆地仔,又叫洞),所以綜合一齊嗌成噉嘅名。
  6. 地形同地貌:村南北向,長800m,闊300m。村中心嘅崗似龍頭,左右兩崗(元頭崗同西元崗)似對龍眼,前面嘅蒲崗似龍條鼻。
  7. 龍眼洞村民:出喺「九龍歸洞」一詞。

[編輯]

龍眼洞除飛鵝嶺遺址呢個新石器時代遺址,仲留低唔少古建、墓葬、廟宇(寶峰堂有成1360年歷史)祠堂(貽燕堂有成400年歷史)、一洞樊公祠至德堂(至德學校——龍洞小學嘅前身,1919年創立,舊番禺縣最早興辦嘅四間國民小學之一)[3]

祠堂[編輯]

堂號 主祀 始建年代 重修年代
樊氏大宗祠 1世祖(以達) 東大街4號 1787 1810、1966、1996
景祚樊公祠 貽燕堂 8世祖 東大街108號 1696 1900
明漱家塾 9世祖 東大街67號
新璞庵樊公祠 11世祖 西街九巷13號 2004
璞庵樊公祠 濟美堂 11世祖 南社田邊 1908、2004
一洞樊公祠 至德堂 11世祖 西大街16號 1894 2004
華陽樊公祠 11世祖 東大街35號 1888、2006
肖庵家塾 12世祖 聚源里8號 1936
敬庵家塾 12世祖 聚源里1號 1941
西喬公祠 世德堂 12世祖 雙閘巷9號 咸豐 1898、2009
西奧樊公祠 12世祖 東大街71號 1856、2002
西耕家塾 12世祖 西大街25號 1884 1947
有餘書室 13世祖(怡臺) 西華里1號 民國
怡樂公祠 13世祖 雙閘巷4號 1947
翠林樊公祠 13世祖 東大街36號
致和家塾 14世祖 中社如松里8號
廣振書室 14世祖 東大街松青里1號
乙樓樊公祠 15世祖 中社南邊巷
璧遠樊公祠 19世祖 西社北門頭
玉山家塾 24世祖 西大街18號 1856
盛隱譚公祠 始祖 東大街53號

其他[編輯]

  • 石門禪院,舊日嘅龍洞八景之一,原址龍洞村大壺嶂山南,唐貞觀年間開始起出來,到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重修,1930年代畀日軍拆毀,剩低嘅屋宇喺後尾整華南快線石門隧道嗰時徹底鏟曬[4]。喺2012年龍洞村提出起返禪院,2014年1月公示咗重建規劃[5],到2016年左右起返好,係做佛教嘅活動場地。

左近公園[編輯]

[編輯]

睇埋[編輯]

出邊網頁[編輯]

  1. 广州市天河区龙洞村 中国政府网
  2. 广州天河地区历史上的家仆奴隶制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8年3月5號,. 蔡维朗 广州市地方志
  3. 關於建設天河區龍洞文創小鎮的調研報告 蔡春林 2017年1月25號
  4. 石门禅院 带你走进广州天河区最后的「世外桃源」 活力圈 2017-08-08
  5. 龙洞石门禅院 复建工程规划修改 新快報 2014-05-17
  6. 推荐几个好去处 快点踏青徒步去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8年3月5號,. 羊城晚报 2015-03-30 
  7. 廣東樹木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