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法國大革命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French Revolution跳轉過嚟)
1789年7月14號嘅巴士底監獄暴動

法國大革命粵拼faat3 gwok3 daai6 gaak3 ming6Révolution françaiseFrench Revolution)係1789年去到1799年期間,一段激進主義喺法國以至歐洲政治同社會上橫行嘅時期。統治法國多個世紀嘅絕對君主制封建制度喺三年內瓦解。法國喺呢段時期經歷咗好大轉變:過去嘅封建、貴族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嘅民眾衝擊,傳統觀念逐漸俾全新嘅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民主思想取代。

法國大革命始於1789年5月嘅三級會議,革命第一年第三等級嘅革命民眾喺6月發表網球場宣誓,7月14號攻佔巴士底監獄,8月發表人權同公民權宣言,10月凡爾賽婦女遊行迫使法國王室喺10月返巴黎。之後嗰幾年間出現咗自由議會同埋保王派喺改革方面嘅角力戰。

1792年9月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3年送路易十六斷頭台。外部壓力亦都影響到法國大革命嘅發展,法國大革命戰爭喺1792年爆發,法國贏咗一場成個世紀以來未贏過嘅仗,攞咗意大利半島大部份嘅地同埋萊茵河以西嘅地方。而喺國內,民眾情緒日益高漲導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統治嘅產生。羅伯斯庇爾同埋雅各賓派倒台之後,督政府由1795年開始掌權,直到1799年霧月政變拿破崙上台。

法國大革命拉開咗現代社會嘅序幕,共和國嘅成長、自由民主思想嘅傳播、現代思想嘅發展以及國家之間大規模戰爭嘅出現都係呢次革命嘅產物。

法國嘅舊制度

[編輯]
路易十六,由Joseph Siffred Duplessis (1725-1802)畫
呢幅漫畫顯示一個農夫扛住一個神職人員同一個貴族,代表農夫要負擔嘅稅務

Template:法國歷史框Template:Segle尾,法國同大部分歐洲都受住舊制度嘅影響,但社會同經濟上嘅變化帶來嘅緊張已經開始顯現,例如中產階級嘅崛起同新嘅工業生產同貿易系統嘅發展。舊制度絕對君主制嘅社會同政治組織,阻礙咗中產階級獲得全面嘅權力。對中產階級嚟講,佢哋需要根據新嘅社會同經濟現實進行結構性變革;而啟蒙運動自由主義理論,亦係逐漸動搖舊制度嘅意識形態基礎。社會狀況嘅負擔同樣壓迫住底層民眾同農民。

喺呢個緊張局勢之下,1787年,因為路易十六嘅財政同經濟問題,危機開始,但呢個唔係唯一因素。造成法國大革命嘅原因可以歸納為幾個結構性因素:[1][2][3]

  1. 法國社會結構係階層制,建立喺少數人嘅特權同土地擁有上。大多數人口都要承擔稅務同領主嘅管轄,而農業經濟仍然依賴一個自給自足嘅系統,技術落後,經常出現危機。人口結構呈現出階層化。最上面係貴族神職人員,佢哋擁有大部分土地,享有領主權益同免稅,仲會收取封建租金。第三階級佔咗96%嘅法國人,包羅農民(農民佔總人口嘅85%)、城市底層民眾(店主、工匠、律師、醫生、官員)雖然人數少但喺社會運動中成為恐怖力量,仲有中產階級(喺Template:Segle經濟增長中受惠,但無法參與政治權力,渴望消除特權、爭取平等同自由),呢個階級受到啟蒙運動哲學嘅影響,攪亂同摧毀舊制度嘅基礎。
  2. 人口變遷. 喺1789年,法國歐洲人口最多嘅國家,有2800萬居民,幾乎一半嘅人口都未滿20歲。人口增長,加上低死亡率同穩定嘅出生率,導致土地爭奪同糧食危機,連串嘅壞收成更加惡化情況,價格上漲。城市同農村底層民眾面對飢餓同貧困,而富裕階層卻享受經濟繁榮嘅利益。
  3. 思想運動. 新思想自由流通,喺俱樂部、協會同社交活動中形成咗革命前嘅社會思想。傳統階層(君主、神職人員同貴族)因為啟蒙運動思想家嘅批評而失去咗威望。
  4. 政治演變. 路易十六Template:Segle嘅君主方式統治:佢冇任何權力限制,因為呢個係神授嘅君主制。絕對主義無法進行任何改革,導致系統出現結構性危機;國王無法同法國三級會議運作。孟德斯鳩提議嘅權力分立,對佢哋嚟講就係對歷史權利嘅侵犯。

舊制度嘅危機同脆弱,加上外在因素惡化咗形勢,導致社會緊張爆發。1780年,因為穀物價格上升出現生存危機,(Labrouse證明1788年小麥價格達到世紀最高點),再加上葡萄酒工業危機,導致生活成本上升、失業增長同底層民眾貧困加劇,飢餓問題隨之加重。[4]

經濟危機加上國家財政危機,因為政府收入少過開支,(國庫帳目,1788年:顯示629百萬法郎作為開支,508百萬法郎作為收入),導致破產同需要進行稅制改革。主要原因係喺美國獨立戰爭中嘅開支(105百萬法郎)、其他軍事同外交開支(60百萬法郎)、奢華的宮廷開支(36百萬法郎)同神職人員同貴族冇交稅(大多數稅收係間接稅(收取208百萬間接稅、158百萬直接稅、10百萬皇家彩票稅,同埋其餘1.6百萬來自美國貸款)),累積債務達到310百萬。[5] 而法國政府嘅收入仍然依賴一種封建來源嘅貢獻,流動性非常低,但公共開支卻不斷上升。

一方面,路易十六嘅政府無法改善一個社會動盪嘅情況,唔觸及舊制度;另一方面,大部分農民、城市底層民眾、中產階級同第三階級都渴望進行社會同政治改革,亦有啲有經濟問題嘅貴族同低層神職人員支持。唯一反對改革同失去特權嘅,係其餘貴族同高層神職人員。

大革命時期嘅法國

[編輯]

法國大革命嘅成因係多方面嘅。資產階級賺到大把錢,但佢哋嘅發展受到妨礙自由貿易同自由生產嘅規定影響。而且,等級制度阻止佢哋攞到政治權力。受到啟蒙思想嘅影響,資產階級要求政治變革。另一方面,貴族就死守住封建制度。喺呢個背景下,法國仲面對緊一個好嚴重嘅經濟危機。由於封建負擔加重,農民嘅生活條件變差咗。最後,國王嘅財政破產,因為貴族唔交稅,淨係第三等級交稅。法國參與美國獨立戰爭(1776-1782)令到赤字變成長期問題。

革命過程分幾個階段。[6][7]一開始有三個階段:貴族嘅、資產階級嘅同平民嘅。[8]第一個係特權階級嘅反抗,主要係上兩個等級反對杜爾哥內克爾卡洛納布里恩嘅改革措施,佢哋想解決國家嘅赤字問題。由1783年開始,卡洛納透過向私人借錢嚟應付財政困難,但最後承認必須進行財政改革,提議徵收土地稅,要農業用地按面積交稅。

  • 1787-1788年,初步計劃同貴族反抗
  • 1789年,三級會議同資產階級反抗
  • 1789-1791年,制憲議會、法律革命同平民反抗
  • 1791-1792年,君主立憲同立法議會
  • 1792-1795年,國民公會共和國
  • 1795-1799年,督政府,喺1799年底轉為執政府

貴族反抗 (1787-1788年)

[編輯]

為咗對抗經濟衰退、皇室財政破產同1788年同1789年嘅饑荒,君主制只可以諗住改革,取消貴族同教會嘅稅收特權。佢召開咗一個名流議會,由王子、高等貴族、國王顧問、市政官員同教會成員組成。呢個議會喺1787年2月到3月喺凡爾賽宮開會,拒絕所有財政改革措施,否決國王嘅要求,要求召開三級會議,呢個會議自1614年之後就冇再開過;佢哋想用呢個方法開始財政改革。布里恩試過喺巴黎嘅一個會議通過改革,但所有決議都俾人杯葛,最後成功召開三級會議。貴族反抗開咗革命嘅頭,因為資產階級同平民階層利用選舉代表嘅機會表達佢哋對舊制度特權同君主專制嘅不滿。

1789年,三個等級(教士、貴族同第三等級)寫咗陳情書。教士同貴族嘅陳情書堅持佢哋嘅特權,但都要求停止過度開支、規管內部關稅、統一度量衡系統、新聞自由同定期召開三級會議。資產階級同貴族支持建立君主立憲制同進行行政改革以滿足佢哋嘅需要。第三等級加咗言論自由、集會自由、貿易自由、三個等級平等同廢除什一稅、司法管轄權同狩獵壟斷。日薪工人要求土地,表達佢哋對價格同工資嘅關注。擁有土地嘅農民要求取消稅收,堅持佢哋喺任何農業改革中嘅權利。

選舉規則冇訂一個統一投票日期,要視乎當地機構,加上宣傳諮詢人民,令到革命氣氛更加熾熱。選舉喺1789年春天舉行,人民代表喺議會中選出。總共選出1,139名代表,寫咗40,000份陳情書,等我哋了解到革命前法國嘅氣氛。[9]

三級會議同資產階級革命 (1789年)

[編輯]
Joseph Sieyes喺1789年嘅小冊子表達第三等級作為社會群體嘅意識同現實。Sieyes提出三個將成為關鍵嘅問題:"第三等級係乜嘢?一切。佢以前喺公共秩序中係乜嘢?乜都唔係。佢想做乜嘢?成為一啲嘢"。佢提到第三等級人數眾多,大約2500萬人,而教士只有8萬,貴族11萬。憑呢啲數字,佢要求增加第三等級嘅代表。

法國三級會議喺5月5號喺凡爾賽宮開幕,由法國路易十六主持。第三等級打算喺三級會議入面進行對佢哋有利嘅經濟同政治改革,而且相信佢哋要同貴族君主制對抗。所以,三級會議嘅召開就係令到資產階級攞到權力嘅革命過程嘅開始。

第三等級差唔多有600個代表,同貴族同教士嘅代表數目一樣。佢哋想喺同一個廳開會,每個人一票,但特權階級想分開討論,每個等級一票,跟返傳統規則。呢個係資產階級革命嘅開始,佢想摧毀舊制度同建立憲政制度,承認國家主權,即係話權力唔係喺國王手上,而係喺國家手上,由國民代表行使。

面對貴族同國王嘅抵抗,第三等級嘅代表喺6月20號聚集喺一個臨時嘅場所,叫做網球場,因為國王封咗會議廳。佢哋自稱係國家意願嘅代表,莊嚴承諾要制定一份法國憲法,呢個就係網球場宣誓。有啲貴族同教士加入咗佢哋。因為第三等級嘅意願,三級會議變成咗制憲國民議會,想將國家轉變成君主立憲同議會制國家,廢除仲存在嘅封建制度殘餘。

> 我哋發誓永不分離,喺任何需要嘅情況下團結一致,直到國家憲法建立同鞏固喺堅實嘅基礎之上。 > > -- 網球場宣誓 | Emmanuel-Joseph Sieyès

制憲國民議會 (1789-91年)

[編輯]

巴士底監獄嘅攻陷

[編輯]
1789年7月14日攻陷巴士底監獄係人民革命嘅象徵。

同時發生法律革命嘅時候,巴黎同其他城市開始咗人民革命,喺國王同舊制度特權階級嘅反對下,鞏固咗資產階級革命。人民相信國王(佢喺7月11號路易十六換咗財政大臣,將親近第三等級嘅Jacques Necker換做Louis de Breteuil男爵</ref>剛剛換咗部分政府)會攻擊聚集喺市政廳前面抗議呢個措施嘅示威者。平民階層最後攻擊咗榮軍院嚟保衛革命,之後偷咗儲存喺巴士底監獄火藥,呢個監獄係關押政治犯嘅堡壘,成為咗國王絕對權力嘅化身。鎮壓咗反動勢力之後,路易十六返到巴黎,貴族開始逃走,反對新政權。

無套褲漢,失業人士,城市最窮困嘅階層,組織成俱樂部同友愛社團,喺革命事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2][10]而呢個平民運動嘅方面,加上饑荒作為背景,喺攻陷巴士底監獄嘅行動中表現出嚟。

大恐慌

[編輯]

源自議會嘅反抗擴散到鄉村法國,喺各省,農民群眾加入咗反抗領主嘅行列,呢個時期known as 1789年夏天嘅大恐慌。農民以為貴族請咗強盜,於是拿起武器反抗;雖然冇搵到所謂嘅強盜,但係攻擊咗領主,燒咗記錄租金同封建義務嘅名冊嘅城堡。

政治團體

[編輯]

革命者以唔同方式構想國家嘅轉變。喺制憲議會入面,憲政派發揮咗好大影響力,由米拉波拉法耶特領導,支持由憲法控制嘅溫和君主制。部分貴族加入咗呢個團體。

  • 吉倫特派代表溫和派。佢哋最出名嘅人物係Jacques-Pierre Brissot,佢哋最重要嘅成員係吉倫特省波爾多南特嘅高等資產階級,佢哋參與過海外貿易。呢個團體支持用法律進行革命,反對恐怖統治,捍衛財產權;佢哋相信革命思想有普世價值,重視增加省份嘅權力,反對首都巴黎嘅中央集權。
  • 雅各賓派代表中產階級同平民階級。呢個意識形態最具代表性嘅人物係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呢個團體認為革命應該用任何方法達到目標;佢哋要求行動,唔係理論。佢哋支持中央集權,認為革命應該喺巴黎進行,佢哋控制咗市政府。佢哋準備限制私有財產同個人自由。

制憲議會嘅工作 (1789-1791年)

[編輯]
1789年嘅人權同公民權利宣言。革命最深遠嘅歷史影響之一係人權同公民權利宣言。

革命嘅遺產

[編輯]

1789年,舊嘅政治同社會秩序已經崩潰,雖然絕對主義嘅軍隊喺打敗拿破崙,但舊制度再都無法完全恢復,因為歐洲嘅君主國必須做出自由嘅讓步;[nota 1][11] 而且法國大革命成為未來革命嘅榜樣同推動力。[nota 2][12]

法國大革命改變咗當代世界嘅政治同意識形態觀念。[13]佢提供咗自由主義、激進主義同民主政黨嘅詞彙同計劃,對大部分世界嘅法律編碼、自由主義同民族主義概念都有影響,[14] 但「自由」同「人權」呢啲概念有時被用來為專制措施辯護。[15]

對於法國社會某啲後果有時被誇大。例如,貴族並冇被摧毀。在恐怖統治期間,30,000人被處決,但我哋只知道約14,000人嘅社會來源,當中大約千名係貴族。所以,我哋可以估計被處決嘅貴族大約有兩千,約有16,000人流亡,總人口350,000。財產轉移雖然重要,但淨係賣咗逃亡者嘅產業,估計有四分之一嘅拍賣物業再被貴族買返。[16] 但其他後果係深遠嘅,因為透過革命,個人獲得咗獨立。所有公民喺法律、司法同稅務面前都平等。個人自由、良心自由同表達自由被宣佈為基本權利。中產階級建立咗生產自由、貿易自由同財產權,隨住封建制度嘅廢除,促進咗自由資本主義嘅發展。

革命建立咗一個不可分割嘅共和國,冇封建特權。國家同教會之間嘅分離被確立,教育世俗化,國家行政重組。與此同時,憲法鞏固咗國家主權同權力分立嘅原則。

社會發生咗深刻變化,神職人員失去特權,貴族作為一個階層消失,中產階級擺脫咗貴族同絕對君主制嘅障礙,站穩腳跟、繁榮發展。佢哋社會地位嘅上升再無法阻止。

最後,革命喚醒咗人民新嘅希望,1789年至1815年間喺歐洲播下嘅思想,喺整個Template:Segle世紀發芽。新嘅歐洲誕生,憲法限制君主權力,實行權力分立、選舉、政黨、政治生活嘅透明度、報紙等等。呢六年嘅法國歷史遺產,喺西方當代歷史中都有明顯的影響。

疏仕

[編輯]
  1. (法文) P. Bertaud, 法國革命的起源. 巴黎, PUF (1971)
  2. 2.0 2.1 A. Soboul, 法國革命中的社會階級. 馬德里, Fundamentos (1971) (西班牙文)
  3. W. Doyle, 法國革命的起源. 牛津, 大學出版社 (1981) (英文)
  4. Labrousse: 經濟波動與社會歷史. 馬德里, Tecnos. (1973). 證明革命爆發同價格上漲達到高峰嘅時間吻合。
  5. (法文) F. Braesch, 革命期間嘅財政同貨幣. 巴黎, 自由法國之家 (1963)
  6. Template:Ref-llibre
  7. (en castellà) Albert Soboul, Compendio de la historia de la Revolución francesa, Madrid, Tecnos (1972)
  8. (en français) Georges Lefebvre, La revolution Française, Peuple et Civ. París, PUF (1951)
  9. (en castellà) Antonio Fernández, Historia del mundo contemporáneo. Ed. Vicens Vives. Barcelona (1984). Pàgines 34 i 35.
  10. (en castellà) Rude, George: La multitud en la historia. Buenos Aires, Siglo XXI (1971)
  11. Lefebvre: 法國革命. 巴黎, PUF, 1951.
  12. Labrousse: 經濟波動同社會歷史. 馬德里, Tecnos, 1973.
  13. 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喺佢嘅重要著作《舊制度與革命》(1856年首次出版)中問道,法國大革命真正嘅成就係咩?佢答到,基本上係一場社會同政治革命,將舊制度取代,建立一個以平等為基礎嘅社會同政治秩序。喺托克維爾,亞歷克西: 舊制度與革命. 巴塞隆納: edicions 62, 1983. 翻譯:Joan Casas.
  14. (西班牙文) Fernández, Antonio: 當代世界史. 巴塞隆納, Vicens Vives, 1984, 第43頁。
  15. (英文) Edmund Burke, 對法國革命嘅反思
  16. Antonio Fernández (1984): 當代世界史. 巴塞隆納, Vicens Vives, 第43頁。
  1. 法國大革命同拿破崙嘅征服震撼咗整個歐洲,舊制度無法恢復。Georges Lefebvre認為,革命中嘅民眾運動有助於拆解封建結構。
  2. 1830年同1848年嘅革命喺法國開始,然後擴展到整個歐洲。Labrousse嘅研究將19世紀嘅革命同1789年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