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時期
啟蒙時期(粵音:kai2 mung4 si4 kei4;英文:The Age of Enlightenment)係17同18世紀歐洲一個係咁湧現新思維嘅時期,大大影響嗰時嘅哲學、文化生活同知識。
啟蒙運動有一堆社會思想,重點係透過理性主義同經驗主義學到嘅知識價值,仲有啲政治理想,例如自然法、自由、進步、寬容同兄弟情、憲政,仲有教會同國家正式分開。[1][2][3]
啟蒙運動之前有科學革命,同埋約翰尼斯·開普勒、伽利略、培根、皮埃爾·伽桑迪、艾薩克·牛頓等人嘅工作,仲有笛卡爾、霍布斯、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同約翰·洛克等嘅理性主義哲學。有啲人話啟蒙運動開始於1637年勒內·笛卡爾出版嘅《方法論》,佢嘅方法就係系統性咁唔信任何嘢,除非有充分理由去信,而佢最出名嘅名句就係《我思故我在》。其他人就提到艾薩克·牛頓嘅《數學原理》(1687年)係科學革命嘅巔峰,同時啟蒙運動嘅開始。[4][5][6] 歐洲歷史學家通常將啟蒙運動嘅開始定為法國路易十四去世嘅1715年,結束則係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依家好多歷史學家認為啟蒙運動結束嘅時候係19世紀開始,最新提議嘅年份係康德喺1804年去世。[7] 其實,歷史時期並冇清晰嘅開始或者結束日期。
啟蒙運動嘅核心信條係個人自由同宗教寬容,反對絕對君主制同宗教權威。啟蒙運動嘅特徵係對心靈同日常媒介之間關係嘅越來越多認識,[8] 同埋對科學方法同還原主義嘅重視,仲有對宗教正統思想增加質疑——呢種態度喺康德嘅文章《啟蒙係乜?》入面表現出嚟,裡面有句話sapere aude(“敢去知”)。[9]
有影響力嘅思想家
[編輯]啟蒙運動之前有科學革命,兩者關係密切。[10] 早期嘅哲學家對啟蒙運動有影響,包括培根、皮埃爾·伽桑迪、勒內·笛卡爾、霍布斯、斯賓諾莎、約翰·洛克、皮埃爾·貝爾同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11][12] 啟蒙運動嘅主要人物包括切薩雷·貝卡里亞、喬治·貝克萊、丹尼斯·狄德羅、大衛·休謨、伊曼紐爾·康德、蒙博多爵士、孟德斯鳩、讓-雅克·盧梭、亞當·史密斯、雨果·格羅提烏斯同伏爾泰。[13]
有影響力嘅啟蒙運動出版物包括《百科全書》(Encyclopedia)。呢本書喺1751年至1772年間出版,共有35卷,由狄德羅、讓·勒朗·達朗貝爾同150位其他人編輯。《百科全書》幫助將啟蒙運動嘅思想傳播到歐洲同其他地方。[14] 其他啟蒙運動嘅出版物包括貝克萊嘅《人類知識原則論》(1710年)、伏爾泰嘅《論英國》(1733年)同《哲學詞典》(1764年);休謨嘅《人性論》(1740年);孟德斯鳩嘅《法律精神》(1748年);盧梭嘅《不平等論》(1754年)同《社會契約論》(1762年);貝卡里亞嘅《論罪與刑》(1764年);亞當·史密斯嘅《道德情操論》(1759年)同《國富論》(1776年);以及康德嘅《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求知方法
[編輯]一般認為,現代知識論(epistemology)係喺中世紀打後嗰兩三個世紀(尤其係啟蒙時期)嗰陣形成嘅:响啟蒙時期,歐洲嘅哲學界一路喺度爭論緊經驗主義同理性主義之間「邊個啱」;籠統噉講,主張理性主義嘅人認為推理係知識嘅主要來源,認為人要求知,主要係靠個腦諗嘅;主張經驗主義嘅人就啱啱相反,認為知識全部(或者大部份)喺一定程度上都係經驗嘅體現,人必需要用感官對世界作出觀察,先可以得到知識[15]
呢個時期嘅歐洲哲學界出咗唔少出名嘅思想家-
- 經驗主義嗰邊有培根(Sir Francis Bacon;幫現代科學方法奠基嘅思想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同大衛休謨(David Hume)呀噉,
- 理性主義就有笛卡兒同埋史賓諾沙(Baruch de Spinoza)等,
場爭論去到 18 世紀尾由康德解開[16]。經驗主義同理性主義相關嘅諗頭影響深遠-到咗廿一世紀初,哲學以外嘅領域嘅研究者,由自然科學至社會科學,做嘢嗰時都會用到科學方法等嘅知識論概念。
主題
[編輯]哲學
[編輯]培根嘅經驗主義同埋笛卡兒嘅理性主義哲學為啟蒙思想打下咗基礎。[17] 笛卡兒試圖喺穩固嘅形而上學基礎上建立科學,但佢嘅懷疑論唔係好成功,反而係佢嘅懷疑方法喺哲學上應用得比較好,導致咗一種心物二元論。佢嘅懷疑論後來被洛克嘅《人類理解論》(1690年)同休謨喺1740年代嘅寫作精緻化。佢嘅二元論又被斯賓諾莎喺《神學政治論》(1670年)同《倫理學》(1677年)中堅持物質統一嘅論點所挑戰。[18]
根據喬納森·以色列,呢啲思想形成咗兩條唔同嘅啟蒙思想路線:第一條係溫和派,跟隨笛卡兒、洛克同基督教·沃爾夫,佢哋想喺改革同傳統權力、信仰之間搵到一個平衡;第二條則係激進啟蒙,受到斯賓諾莎哲學嘅啟發,主張民主、個人自由、言論自由,仲要消除宗教權威。[19][20] 溫和派通常傾向自然神論,而激進派則完全將道德基礎同神學分開。呢兩條思想路線最終都受到保守派反啟蒙運動嘅對立,佢哋想回歸信仰。[21]
喺18世紀中期,巴黎 成為咗挑戰傳統教義同教條嘅哲學同科學活動中心。1685年嘅《方丹堡敕令》之後,教會同絕對主義政府之間嘅關係非常緊密。早期嘅啟蒙運動係對呢啲環境嘅抗議,喺波旁王朝嘅情婦蓬帕杜夫人嘅支持下逐漸壯大。[22] 被稱為「光明世紀」(Siècle des Lumières),啟蒙時期嘅哲學運動喺18世紀初已經開始,當時皮埃爾·貝爾發起咗對宗教嘅啟蒙批評。作為一位懷疑論者,貝爾只部分接受理性哲學同原則,佢對道德同宗教劃咗一條嚴格嘅界限。佢嘅《歷史與批判辭典》對啟蒙運動嘅百科全書派影響深遠。[23] 到咗18世紀中期,法國啟蒙運動嘅焦點喺百科全書嘅項目上。[22] 呢個哲學運動由伏爾泰同盧梭主導,佢哋主張建立一個基於理性而非信仰同天主教教義嘅社會,推動基於自然法嘅新公民秩序,並倡導基於實驗同觀察嘅科學。政治哲學家孟德斯鳩引入咗政府嘅權力分立理念,呢個概念受到美國憲法作者嘅熱烈接受。雖然法國啟蒙運動嘅哲學家唔係革命者,仲有好多係貴族,但佢哋嘅思想喺削弱舊制度嘅合法性方面發揮咗重要作用,並塑造咗法國大革命。[24]
法蘭西斯·哈奇森,一位道德哲學家同蘇格蘭啟蒙嘅創始人,描述咗「功利主義」同「結果主義」原則,認為美德係「為最多人帶來最大快樂」嘅事物。科學方法(知識、證據、經驗同因果關係)嘅大部分內容同一些現代對科學同宗教之間關係嘅態度,係由哈奇森嘅門徒喺愛丁堡發展出嚟:大衛·休謨同亞當·斯密。[25][26] 休謨成為咗懷疑論哲學同經驗主義傳統嘅主要人物。
伊曼紐·康德喺18世紀末嘗試調和理性主義同宗教信仰、個人主義同政治權威,並試圖描繪公共領域嘅私有同公共理性。[27] 康德嘅作品繼續影響德國思想,甚至整個歐洲哲學,直到20世紀。[28]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係英國最早嘅女權主義哲學家之一。[29] 她主張建立一個基於理性嘅社會,認為女性同男性都應該被視為理性存在。佢最著名嘅作品係《女性權利的辯護》(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1791年)。[30]
睇埋
[編輯]參攷
[編輯]- ↑ Outram, Dorinda (2006), Panorama of the Enlightenment, Getty Publications, p. 29, ISBN 978-0892368617
- ↑ Zafirovski, Milan (2010), The Enlightenment and Its Effects on Modern Society, p. 144
- ↑ Jacob, Margaret C. The Secular Enlightenm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 1
- ↑ "The Enlightenmen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喺16 November 2023搵到.
- ↑ Bristow, William (29 August 2017). "Enlightenment". 出自 Zalta, Edward N.; Nodelman, Uri (編).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 ↑ Casini, Paolo (January 1988). "Newton's Principia and the Philosophers of the Enlightenment". Notes and Record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42 (1): 35–52. doi:10.1098/rsnr.1988.0006. ISSN 0035-9149. S2CID 145282986.
- ↑ "British Library- The Enlightenment". 原著喺24 August 2023歸檔. 喺21 June 2018搵到.
- ↑ Eddy, Matthew Daniel (2022). Media and the Mind: Art, Science and Notebooks as Paper Machines, 1700–1830.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 Gay, Peter (1996), The Enlightenment: An Interpretation, W.W. Norton & Company, ISBN 0-393-00870-3
- ↑ I. Bernard Cohen, "Scientific Revolution and Creativity in the Enlightenment." Eighteenth-Century Life 7.2 (1982): 41–54.
- ↑ Israel, Jonathan I. Democratic Enlighten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9
- ↑ Sootin, Harry. Isaac Newton. New York: Messner (1955)
- ↑ Jeremy Black, "Ancien Regime and Enlightenment. Some Recent Writing on Seventeenth-and Eighteenth-Century Europe," European History Quarterly 22.2 (1992): 247–55.
- ↑ Robert Darnton, The Business of Enlightenment: a publishing history of the Encyclopédie, 1775–1800 (2009).
- ↑ Chisolm, R. (1948), "The Problem of Empiricism", Journal of Philosophy 45, 512-17.
- ↑ Carus, Paul (1891). Fundamental Problems: The Method of Philosophy as a Systematic Arrangement of Knowledge. Open Court. p. 29.
- ↑ 《啟蒙之夢:現代哲學興起》。W. W. Norton & Company。2016年8月30日。ISBN 9781631492082。
- ↑ Rahman, Shoaib (2023年11月20日)。《啟蒙之根:十八世紀歐洲理性時代嘅歷史分析》 (英文) (第精裝本版)。Fadew, Inc.。ISBN 979-8-8681-1641-4。
- ↑ Israel 2006, p. 15.
- ↑ Israel 2010, pp. vii–viii, 19.
- ↑ Israel 2010, p. 11.
- ↑ 22.0 22.1 Haakonssen 2008, p. 33.
- ↑ Haakonssen 2008, p. 34.
- ↑ Petitfils 2005, pp. 99–105.
- ↑ Denby, David (11 October 2004), "Northern Lights: How modern life emerged from eighteenth-century Edinburgh", The New Yorker, 原先內容歸檔喺6 June 2011
- ↑ Barroso, José Manuel (28 November 2006), The Scottish enlightenment and the challenges for Europe in the 21st century; 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
- ↑ "Kant's essay What is Enlightenment?". mnstate.edu. 原著喺17 February 2020歸檔. 喺4 November 2015搵到.
- ↑ Manfred Kuehn, Kant: A Biography (2001).
- ↑ Kreis, Steven (13 April 2012). "Mary Wollstonecraft, 1759–1797". Historyguide.org. 原著喺11 January 2014歸檔. 喺14 January 2014搵到.
- ↑ Mary Wollstonecraft,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Renascence Editions, 2000)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