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荳漿

頁面內容唔支援其他語言。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豆 vs 荳[編輯]

「荳」唔係「豆」嘅俗寫咩?「荳」係指「荳蔻」,用黃豆整嘅漿應該寫做「豆漿」。 Justinrleung (傾偈) 2014年2月12號 (三) 02:13 (UTC)[回覆]

係阿HenryLi話要「傳統粵語寫法為主,其他為輔」嘅。於是佢就成個十字軍恁,當之前用來避免編輯戰嘅君子協定無到,將「豆」全部改澌(晒)做「荳」。【粵語文學大使殘陽孤侠粵維辭典起錨! 2014年2月12號 (三) 02:21 (UTC)[回覆]
閣下又趁機玩人身攻擊?你搞掂你自己病毒音十字軍。閣下如此就係君子?HenryLi (傾偈) 2014年2月15號 (六) 02:38 (UTC)[回覆]
表達不滿都叫做人身攻擊?請問閣下到底係唔識區分定係故意唔區分㗎?睇來你唔單止好十字軍,重好動物農場添。人家改你你就話人唔經討論就亂改,你自己咪一樣唔經討論就夾硬改?恁玩雙重標準法點得㗎?【粵語文學大使殘陽孤侠粵維辭典起錨! 2014年2月15號 (六) 08:57 (UTC)[回覆]
Justinringleung君。【荳】係原本沿用之字,【豆】字原本係食用之器,草本借字。後人故此以加部首區,草本加艹,以別歧義。唐字之中,冠以部首,以別歧義,處處可見,如鋪之改舖,就專門講屋宇之舖。翻查之舊文獻,一直係用【荳】。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開始流行電腦,【荳】字並不在五大碼(Big5)之中,故此就被迫寫【豆】。
可以睇下以下用例:
香港政府公佈都係用【荳】,連政府法庭通事都係寫【荳】。【荳】與【豆】於草本之上係通嘅,而【荳蔻】亦寫【豆寇】,【荳】係專義草本,而荳蔻亦係草本,因此先寫荳蔻,荳並不專義荳蔻,相反,有荳先至有荳蔻。
不知爲何,八十年代以後,香港敎育轉向排擠【荳】字,因而導致你有此種誤解。若不立卽保護用字,廣東話用字就會畀人消滅。
HenryLi (傾偈) 2014年2月15號 (六) 02:32 (UTC)[回覆]
之前我都係觀望,既然畀得出論據嘅話,我會企Henry呢邊。S7w4j9 (傾偈) 2014年2月15號 (六) 09:42 (UTC)[回覆]
從各古字書得到嘅資料:
字典 朝代(年份) 「豆」嘅釋義 「荳」嘅釋義
《說文解字》 東漢 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凡豆之屬皆从豆。𣅣,古文豆。
《玉篇》 南朝(543年) 量名。說文云:古食肉器也。 音豆,荳蔻,藥也。
《廣韻》 宋(1008年) 穀豆。物理論云:菽者,衆荳之名也。又姓後魏有將軍豆代。 荳蔲。
《集韻》 宋(1037年) 說文:古食肉器也。古作𤽔,或从木、从竹。 荳蔲,藥艸。
《類篇》 宋(1039年) 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凡豆之類皆从豆。 荳蔲,藥艸。
《四聲篇海》 量名。說文云:古食肉器也。 音豆,~蔻也。
《字彙》 明(1615年) 大透切,頭去聲。《說文》古食肉器也。《周禮·考工記》旊人爲簋,實一觳,崇尺,厚半寸,豆,實三而成觳。又四升曰豆。《周禮·天官》醢人掌四豆之實。《詩·大雅》于豆于登。毛云:木曰豆,瓦曰登,豆,薦葅醢,登,盛大羹也。《六書正譌》别作梪,非。又菽也。又姓。漢校尉豆如意。
又動五切,音杜。《柳宗元·牛賦》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縢,或實俎豆。
又與斗。《周禮·考工記》梓人三獻而三酬,則二豆矣。毛氏曰考工記豆當作斗。豆,卽古斗字。《左傳》豆、區、鍾、釜,當音斗,後人誤讀爲俎豆之豆,讀之。又於斗斛之斗作㪷,蓋訛倂耳。
音豆,荳蔲,藥名。又菽也。《物理論》菽者,衆荳之名。
《正字通》 明(1627年) 大候切,𣁬厺聲,菽也。菽,大豆也。小豆曰荅。呂覽得時之。豆長莖,短足,其莢二匕爲族,多枝數節。大菽則圓小,小菽則長。先時者,必長蔓浮葉䟱節,小莢亦實。後時者,必短莖䟽節,本虛不實。氾勝之種植書曰:夏至種豆,不用㴱耕。豆花憎日,見日則黃爛而𣒨焦。又大豆有黑、靑、黃、白、斑數色,小豆有三四種。王禎農書曰:今之赤豆、白豆、綠豆、䝁皆小豆也。白豆亦曰飯豆,和粥飯同𩚀。一種蓘豆,葉如大豆,可作飯,亦飯豆之類也。又黑豆中最細者曰穭豆,一曰料豆,北人以飼馬。又刀豆酉陽雜俎謂之挾劍豆以莢形似劍脊三稜也。又黎豆,一名虎豆,又名貍豆,以莢老,則黑色,有毛子,有黑點如虎貍斑文也。又出巴蜀者,名巴豆,形似菽豆,木高一二丈,葉厚,有刺,四月花微黃色,五六月結實子及仁,類海松子。宋本草譌作巴椒。雷斆炮炙論誤分緊小色黃爲巴,有三稜色黑者爲豆,小而兩頭尖者爲剛子,不知緊小者是雌,有稜及兩頭尖者爲雄。雄者峻利,雌者性緩,非分三種也。方書巴豆厺胃中寒積,治酒病膈氣。王好古云:炒厺煙令紫黑用之,可以通腸止㵼,世所未知也。又方士言巴豆煉餌可致神仙;博物志言鼠𩚀巴豆三年重三十斤或又言人吞一枚卽𣦸,皆誣謬,不足信,陶弘景信爲實語,誤也。又海紅豆。李時珍曰:樹高二三丈,葉似棃而圓。宋祁益部方物圖云:春開花白色,結莢枝間,子如綴珠,似大紅豆而扁,皮紅肉白,蜀人用爲果飣。李珣云:治䵟𪒟、花癬、頭面遊風,宐入面藥。又相思子亦名紅豆。又土芋,名土卵,亦名土豆,皆菽豆別一種也。又梵言勿伽此云:綠豆俗作荳。又姓。漢灮武時關內侯豆如意、後魏軍豆代田。又禮噐曰:豆,說文𩚀肉器也。周禮醢人掌四豆之實,凡祭祀,其薦羞。郊特牲恒豆之菹,水草之和氣也;其醢,陸產之物也。加豆,陸產也;其醢,水物也。籩豆之薦,水土之品也,不敢用常褻味而貴多品,所以交于神明之義也,非𩚀味之道也。註:恆豆,每日常進者。周禮醢人所掌朝事之豆。註:謂淸朝未𩚀先進豆𩚀也。菹,酢菜也。水草,昌本茆菹之類,加豆。周禮註謂尸旣𩚀後,亞獻尸所進之豆,但醢人所掌,是天子之禮。此言諸侯之禮,物旣不同,此朝事之豆,肰祭禮饋𩚀薦熟之豆,俱爲恆豆,而加豆,則祭未酳尸所用也。水物,若羸醢魚醢之類。菹醢皆以豆盛之。籩豆不貴,䙝味多品,以交神明,與人𩚀味不同也。又明堂位夏后氏楬豆、商玉豆、周獻豆。註:楬豆以木為柄,若蜡氏置楬之。楬,無異物之飾也。楬,卽今之板所謂以木爲柄。柄,卽豆之下承豆之莖趺也。玉豆者,楬之上飾之以玉也。獻豆若周官再獻之獻。陳澔集說云:獻讀爲娑,犧尊刻画鳳羽,此豆亦必刻畫鳳羽,故名此泥。鄭康成釋禮噐犧象之說而誤者也。又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君子以爲隘。註:大夫祭用少牢,不合用豚,周人貴肩,肩扗俎,不扗豆,此但喩其極小,併豚兩肩亦不足掩豆,故假豆言之耳,隘,陋也。禮多寡惟其稱宐多而寡言,晏子殺而不稱也。又士昏禮設六豆于房中。又燕饗禮豆皆有常數,天子朝𩚀之豆二十有六,諸公㪅相朝時堂上之豆十有六,侯伯子男相朝時堂上之豆十有二,主國𩚀使臣堂上之豆,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凡以尙德也。詳見記禮噐。鄉老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凡以尙齒也。詳見鄉飲酒禮。又考工記旊人爲豆實,三而成觳,崇尺。註:豆實四升。觳受一𣁬二升。又古豆所容各別與考工記,豆實四升,小異。博古圖周魚豆飾以魚鱗,容二升五合。周蟠虺豆,容二升。漢輕重雷紋豆,二皆以雷紋為飾,或輕或重,非它紋之,比下作𠂹花,前一噐容五升有半,後一噐容五升。又通雅曰:考工以瓦爲豆,周禮以木爲豆,禮家言木曰豆,竹曰籩,瓦日登。肰古噐祖癸豆、姬寏毋豆,皆以銅爲之。又觴豆,酒噐。武王觴豆銘云:𩚀自杖,𩚀自杖,戒之憍,憍則逃,憍居夭反。註:盧氏曰:無求醉,飽自杖而已。觴豆與祭祀之楬豆、玉豆別,蓋用以飮𩚀者,非止盛乾物也。又與𣁬通。考工記梓人爲飮噐,勺一升,二升𩰣,觚三升,獻以𩰣而酬以觚,一獻而三酬,則一豆矣。𩚀一豆肉,飮一豆酒,中人之𩚀也。鄭玄註豆當作𣁬。毛居正云:豆,古𣁬字,如左傳齊晏子言:豆、區、鍾、釜之類,當音𣁬,後人誤讀爲俎豆之豆,𣁬斛之𣁬又作㪷,蓋譌倂耳。晏子言:四升爲豆,以金爲之,卽量噐,考工瓦豆實三而成觳,則亦可量也。又餘冬序錄云:事相邂逅,俗謂之豆湊。吳越風俗除日鄰人互擎炒豆相逆僉搦而交納之,且餐且祈,曰湊投。投,厺聲,蓋此語所出也。又韻補八語:豆,叶音。覩柳宗元牛賦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縢,或實俎豆。保,音補。
說文豆,篆作豆,古文作𣅣,亦作𣅋、𤽋。或泥爾雅木豆,謂之豆瓣,因加木作梪。集韻从竹作䇺,𠀤非。正韻豆註先菽後噐,不失次第。舊註先豆登又菽也,亦非。
俗豆字。物理論,菽荳,本作豆。
《重訂直音篇》 祭器。 音豆,菽也。又荳蔲。
《康熙字典》 淸(1716年) 〔古文〕𣅋𤽋𣅣《唐韻》徒𠋫切《集韻》《韻會》《正韻》大透切,𠀤音竇。《說文》古食肉器也。《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書·武成》執豆籩。《詩·小雅》爲豆孔庶。《公羊傳·桓四年》諸侯曷爲必田狩。一曰乾豆。《註》豆,祭器,狀如鐙。《禮·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獻豆。《註》楬,無異物之飾也。獻音娑,疏刻之也。
又《禮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又《鄕飮酒義》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爲豆,實三而成觳,崇尺。《註》崇,高也。豆實四升。《史記·樂書》簠簋俎豆,禮之器也。
又《揚子·方言》𨻰、楚、宋、衞謂桮𥯛爲豆籠。《註》盛桮器籠也。《集韻》或作梪、䇺。

又《韻略》穀也。《博雅》大豆,菽也。小豆,荅也。《周禮·天官·大宰·三農生九穀註》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爲九穀。《禮·投壷》壷中實小豆焉,爲其矢之躍而出也。《干寶·晉書》駑馬戀棧豆。
又《博雅》天豆,雲實也。
又巴豆、海紅豆,皆藥名,出巴蜀。
又相思子一名紅豆。
又土芋一名土豆。皆菽豆別一種也。俗作荳,非。
又《說苑·辨物篇》十六黍爲一豆,六豆爲一銖,二十四銖爲一兩。
又官名。《南齊書·魏虜傳》北魏置九豆和官。
又地名。《北史·周文帝紀》文帝伐魏,至盤豆,拔之。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隴右道有白豆州。
又姓。漢光武時,關內侯豆如意,後魏長廣王豆代田。
又複姓。北周豆盧寧,本姓慕容氏,歸魏,賜姓豆盧氏。
又三字姓。北魏次南有紇豆陵氏。
又《正韻》當口切,音斗。《玉篇》量名。《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食一豆肉,飮一豆酒。《註》豆,當爲斗。毛居正曰:豆,古斗字。如《左傳·昭三年》豆、區、釜、鍾之類,當音斗。後人誤讀爲俎豆之豆。斗斛之斗又作㪷,蓋譌倂耳。 又《字彙補》思留切,讀作羞。《周禮·天官·腊人》凡祭祀共豆脯。《註》脯非豆實,豆當爲羞,聲之誤也。《釋文》豆,音羞。
又《韻補》叶動五切,音杜。《柳宗元·牛賦》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縢,或實俎豆。豆叶保,保音補。 又叶田故切,讀作渡。《詩·小雅》儐爾籩豆,飮酒之飫。兄弟旣具,和樂且孺。《音學五書》豆叶孺。
又山名。《後漢·郡國志》唐縣有都山。一名豆山。今關中人讀豆爲渡。《說文》豎、侸、裋皆以豆得聲。樹字从壴,亦以豆得聲。

《廣韻》田𠋫切,音豆。《韻會》菽也。《物理論》云:菽者衆荳之名,通作豆。
又荳蔲,藥名。
Justinrleung (傾偈) 2014年7月10號 (四) 05:32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