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
閱讀設定
甑(讀鎮)係煮飯架生,亦可以用來蒸嘢食,有啲似蒸籠。煮飯用,又叫飯甑。遠古初時用土做,後亦有青銅做,後尾亦有用竹木造,然而從瓦部,即多數係陶器。
甑嘅構造,主要分兩部,下底裝水,中間有隔叫箅,上面就做容器。容器上加竹蓋,啲水汽就變返倒汗水。
古時甑煮飯,釜就煮其他嘢,故此,釜甑就成日合稱。又或甑底開細窿,下面釜就裝水,疊埋來煮飯。
河姆渡遺跡已有出土、亦確定新石器時代有用。龍山文化左右,出土物見,甑同鬲合一,成陶器甗。
字
[編輯]甑,原字為曾。曾係甑嘅象形。曾字,甲骨文為田字上加兩綫做壺形,意謂上面為容器,下面田指箅做隔。日字原本係口字,金文加上去。
甑,籀文寫做𩱭。
論衡下量知有寫「穀之始熟曰粟,舂之於臼,簸其粃糠,蒸之於甑,爨之以火,成熟為飯,乃甘可食。」由穀煮成飯,當中經過甑蒸。
漢許慎寫說文,「甗也。从瓦,曾聲。」實情甗係有腳嘅甑,鬲為下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