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亨利·馬蒂斯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馬蒂斯跳轉過嚟)
1933年嘅亨利·馬蒂斯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年12月31號1954年11月3號)係一個法國畫家,野獸派嘅創始人、主要代表人物,亦係雕塑家、版畫家,係20世紀最有影響力嘅畫家之一。以使用鮮明、大膽嘅色彩而出名。

生平

[編輯]

亨利·馬蒂斯喺法國北部省嘅康布雷附近出世,1887年去巴黎法律,畢業之後返鄉下做地方法院行政官。佢有闌尾炎嗰時,第一次開始作畫,重發現咗入面嘅樂趣「好似喺天堂入面」。1891年,佢返去巴黎,喺朱里安學院學繪畫,成咗布格羅同埋莫羅嘅學生。

因為畀後印象派嘅畫家塞尚、高更、梵高、希涅克嗰啲人影響咗,同時又吸收咗日本藝術形式,佢喺自己嘅作品入面將顏色嘅作用發揮到極致,由1899年到1905年佢嘅作品好多都用咗希涅克嘅點彩畫派技巧。

佢嘅作品喺1901年第一次參展,1904年第一次開個人畫展。1905年佢去南方同安德烈·德朗一齊做嘢,不時去蘭色海岸,佢呢個時侯嘅風格變成平坦嘅畫面,輪廓鮮明,唔顧細節,色彩大膽,變成咗野獸派嘅領袖。嗰陣時嘅野獸派有德朗、哈奧·杜菲同埋莫里斯·弗拉曼克嗰啲人。1906年野獸派運動開始逐漸消失,但係馬蒂斯始終堅持自己嘅風格,喺1906年到1917年之間創造咗好多作品。

佢係後生啲嘅畢加索嘅朋友,同時又係對手,佢覺得自己嘅畫作係來自自然,而畢加索嘅係來自自己嘅想像。兩個人都以女人同埋靜物當成主要描繪對象,馬蒂斯更加傾向於將描繪嘅對象放入真實嘅場景入面。

早期生活同教育

[編輯]
File:Reading henri matisse.jpg
睇書嘅女人》(《La Liseuse》),1895年,木板油畫,61.5 x 48 厘米,勒卡托康布雷西馬蒂斯博物館

馬蒂斯喺1869年除夕出世喺法國北部北部省勒卡托康布雷西,係一個有錢糧食商人嘅大仔。[1]佢喺皮卡第博漢昂維芒杜瓦長大。1887年,佢去巴黎讀法律,畢業之後喺勒卡托康布雷西做法庭行政人員。佢喺1889年開始畫畫,嗰陣時佢因為闌尾炎而養病,佢阿媽就買咗啲畫畫嘢畀佢。佢形容發現咗「一種天堂」,[2]並決定做一個藝術家,令佢老豆好失望。[3][4]

1891年,佢返咗去巴黎,喺朱利安學院威廉-阿道夫·布格羅學藝術,之後又喺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古斯塔夫·莫羅學習。一開始佢用傳統風格畫靜物畫風景畫,畫得幾好。馬蒂斯受到早期大師嘅作品影響,好似尚-巴蒂斯特-西美翁·沙爾丹尼古拉·普桑安東·華托,仲有現代藝術家,例如愛德華·馬奈,同埋日本藝術。沙爾丹係馬蒂斯最欣賞嘅畫家之一;佢做藝術學生嗰陣,喺羅浮宮摹咗四幅沙爾丹嘅畫。[5]

1896年,仲係無名藝術學生嘅馬蒂斯,去咗布列塔尼海岸嘅貝爾島探訪澳洲畫家約翰·羅素[6][7]羅素介紹佢認識印象派文森特·梵高嘅作品——梵高曾經係羅素嘅朋友——仲送咗一幅梵高嘅畫畀佢。馬蒂斯嘅風格完全改變咗:放棄咗啲土色調嘅色彩轉用鮮艷色彩。佢之後話羅素係佢嘅老師,羅素仲同佢講解過色彩理論[4]同年,馬蒂斯喺國家美術協會嘅沙龍展出咗五幅畫,其中兩幅畀國家買咗。[8][7][9]

兩張橢圓形嘅灰階相片:亨利·馬蒂斯(左)同阿梅莉·馬蒂斯(右)
亨利同阿梅莉·馬蒂斯,1898年

佢同模特兒卡羅琳·若布洛生咗個女,瑪格麗特,1894年出世。1898年,佢同阿梅莉·諾埃莉·帕雷爾結咗婚;佢哋一齊湊大瑪格麗特,仲生咗兩個仔,讓(1899年出世)同皮埃爾(1900年出世)。瑪格麗特同阿梅莉成日做馬蒂斯嘅模特兒。[10]

1898年,根據卡米耶·畢沙羅嘅建議,佢去咗倫敦研究約瑟夫·馬洛德·威廉·特納嘅畫,之後又去咗科西嘉旅行。[11]1899年2月返到巴黎之後,佢同阿爾貝·馬爾凱一齊做嘢,仲識咗安德烈·德蘭讓·皮伊[12]儒勒·弗朗德蘭[13]馬蒂斯沉浸喺其他人嘅作品度,仲要借錢買自己欣賞嘅畫家嘅作品。佢屋企掛住同展示嘅作品包括一個羅丹嘅石膏半身像、一幅高更嘅畫、一幅梵高嘅素描,同埋塞尚嘅《三個沐浴者》。喺塞尚嘅繪畫結構同色彩感覺中,馬蒂斯搵到佢主要嘅靈感。[12]

馬蒂斯由1898年到1901年嘅好多畫都用咗點彩法嘅技巧,呢個技巧係佢睇完保羅·希涅克篇文《歐仁·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派》之後學到嘅。[11]

1902年5月,阿梅莉嘅父母捲入咗一宗大型金融醜聞,即係杭貝爾事件。佢阿媽(杭貝爾家族嘅管家)同阿爸成為咗呢單醜聞嘅替罪羊,佢一家畀啲憤怒嘅詐騙受害者威脅。[14]根據藝術史家希拉里·斯珀林所講,「佢哋公開曝光,之後佢岳父畀人拉,令馬蒂斯成為咗七個人大家庭嘅唯一經濟支柱。」[14]喺1902年到1903年期間,馬蒂斯採用咗一種相對陰鬱同注重形式嘅繪畫風格,可能係為咗喺呢段物質困難嘅時期畫啲畫可以賣錢。[14]佢喺1899年第一次嘗試雕塑,係摹仿安托萬-路易·巴里耶嘅作品,之後佢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喺捏陶泥度,1903年完成咗《奴隸》呢件作品。[15]

早期畫作

[編輯]

野獸派

[編輯]
内文:野獸派
File:Matisse-Woman-with-a-Hat.jpg
戴帽嘅女人》,1905年。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

野獸派作為一種風格,大約喺1900年開始,並持續到1910年以後。呢個藝術運動本身只持續咗幾年,由1904年到1908年,一共舉辦過三次展覽。[16][17]呢個運動嘅領袖係馬蒂斯同安德烈·德蘭[16] 馬蒂斯喺1904年喺安布羅斯·沃拉德嘅畫廊舉辦咗佢嘅第一次個人展覽,[12]但冇乜成功。佢對鮮艷同富有表現力嘅顏色嘅鍾愛,喺佢同新印象派嘅西涅克同亨利-埃德蒙·克羅斯聖特羅佩度過1904年夏天之後變得更加明顯。[11] 嗰年,佢畫咗佢最重要嘅新印象派風格作品《奢華、平靜同歡愉》。[11] 1905年,佢再次南下到科利烏爾安德烈·德蘭一齊工作。呢段時期嘅畫作以平面形狀同受控制嘅線條為特徵,以較不嚴格嘅方式使用點彩手法。

馬蒂斯同而家稱為「野獸派畫家」嘅一班藝術家喺1905年嘅秋季沙龍展覽會上喺同一個房間展出。佢哋嘅畫作用狂野、經常不協調嘅顏色表達情感,唔理會主體嘅自然顏色。馬蒂斯喺沙龍展出咗《打開嘅窗》同《戴帽嘅女人》。評論家路易·沃克塞勒評論道,一件孤零零嘅雕塑被「純色調嘅狂歡」包圍,好似「多納泰羅喺野獸中間」,[18]呢個形容指嘅係同佢哋共處一室嘅一件文藝復興風格嘅雕塑。[19] 佢嘅評論喺1905年10月17日刊登喺日報《吉爾·布拉斯》上,之後成為流行用語。[16][19] 呢個展覽引起咗嚴厲嘅批評——評論家卡米耶·莫克萊爾話:「一罐顏料被扔到公眾嘅臉上」——但同時都受到一啲好評。[19] 當被特別譴責嘅畫作,即馬蒂斯嘅《戴帽嘅女人》,被葛楚里奧·斯坦買下之後,呢個受到攻擊嘅藝術家嘅士氣大大提高。[19]

File:Matissetoits.gif
科利烏爾嘅屋頂》,1905年,油畫,埃爾米塔日俄羅斯聖彼得堡

馬蒂斯同安德烈·德蘭一齊被認為係野獸派嘅領袖;佢哋兩個係友好嘅對手,各有各嘅追隨者。其他成員包括喬治·布拉克勞爾·杜菲莫里斯·德·弗拉芒克象徵主義畫家古斯塔夫·莫羅(1826-1898)係呢個運動嘅啟發性教師。作為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嘅教授,佢鼓勵學生跳出形式嘅框框,追隨佢哋嘅願景。

1907年,紀堯姆·阿波利奈爾喺《La Falange》上發表嘅一篇文章中評論馬蒂斯時寫道:「我哋唔係面對住一個極端或者激進嘅嘗試:馬蒂斯嘅藝術係極其合理嘅。」[20] 但係馬蒂斯嗰陣時嘅作品都遇到咗猛烈嘅批評,佢好難養家。[4] 佢嘅畫作《藍色裸女》(1907年)喺1913年嘅軍械庫展喺芝加哥被燒毀。[21]

1906年之後野獸派運動嘅衰落冇影響到馬蒂斯嘅事業;佢最出色嘅作品好多都係喺1906年到1917年之間創作嘅,當時佢係蒙帕納斯偉大藝術人才聚集地嘅活躍分子,儘管佢憑住佢保守嘅外表同嚴格嘅資產階級工作習慣,冇完全融入。佢繼續吸收新嘅影響。佢1906年去咗阿爾及利亞研究非洲藝術同原始主義。喺1910年喺慕尼黑參觀咗一個大型伊斯蘭藝術展覽之後,佢喺西班牙度過咗兩個月研究摩爾藝術。佢1912年同1913年兩次訪問摩洛哥,喺丹吉爾畫畫嘅時候,佢對自己嘅作品做咗幾個改變,包括使用黑色作為一種顏色。[22][23][24] 呢啲對馬蒂斯藝術嘅影響係喺使用強烈、未經調和嘅顏色方面有咗新嘅膽量,就好似《紅色畫室》(1911年)。[11]

馬蒂斯同俄羅斯藝術收藏家謝爾蓋·舒金有過長期嘅合作。佢特別為舒金創作咗佢嘅主要作品之一《舞蹈》,作為兩幅畫嘅委託作品之一,另一幅畫係《音樂》(1910年)。《舞蹈》嘅早期版本(1909年)收藏喺紐約市嘅現代藝術博物館

佢啲靚畫:巴黎,1901–1910

[編輯]

佢啲雕塑

[編輯]
File:Matisse - left to right 'The Back I', 1908-09, 'The Back II', 1913, 'The Back III' 1916, 'The Back IV', c. 1931, bronz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City).jpg
背部系列》,青銅,由左至右:《背部I》,1908-09年,《背部II》,1913年,《背部III》1916年,《背部IV》約1931年,全部收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8][29][30]

二戰歲月

[編輯]

喺1939年7月,馬蒂斯嘅老婆阿梅麗懷疑佢同佢嘅年輕俄羅斯移民女伴麗迪亞·德萊克托斯卡婭有婚外情,最後結束咗佢哋41年嘅婚姻,將財產平分。德萊克托斯卡婭企圖自殺,向自己嘅胸口開槍,但奇蹟咁冇大礙,之後返咗去同馬蒂斯一齊生活同做嘢,直到佢過身。佢負責打理馬蒂斯嘅屋企,俾錢交賬單,打字寫信,做詳細記錄,喺畫室幫手,同埋處理佢嘅生意。[31]

1940年6月,納粹入侵法國嗰陣時,馬蒂斯正喺巴黎,但佢設法返到尼斯。佢個仔皮埃爾嗰陣已經係紐約嘅畫廊老闆,苦苦哀求佢趁仲有機會快啲逃走。馬蒂斯本來打算去巴西逃避法國被佔領,但最後改變主意,留喺維希法國嘅尼斯。佢喺1940年9月寫信俾皮埃爾:「我覺得如果走咗就好似逃兵咁。如果所有有價值嘅人都離開法國,法國仲會剩低啲咩?」雖然佢從來冇加入過抵抗運動,但佢決定留低,令到被佔領嘅法國人覺得好驕傲,因為佢哋最出名嘅藝術家之一選擇咗留低。[32]

納粹喺1940年到1944年佔領法國期間,佢哋喺巴黎對「頹廢藝術」嘅打擊冇喺佢哋軍事獨裁統治嘅德語國家咁嚴厲。馬蒂斯同其他前野獸派同立體派畫家都獲准展出作品,雖然希特勒一開始聲稱唔鍾意呢啲畫派。不過所有猶太藝術家嘅作品都俾人從法國博物館同畫廊清走晒,任何喺法國展出嘅法國藝術家都要簽署一份宣誓書,確保佢哋係「雅利安人」,馬蒂斯都要簽。[33] 佢仲做過平面設計師,為幾本書做過黑白插畫,喺巴黎嘅穆洛工作室製作過過百幅原創石版畫。

1941年,馬蒂斯俾人診斷出十二指腸癌。手術雖然成功,但出現嚴重併發症,差啲要佢條命。[34] 喺床上瞓咗三個月,令佢發明咗一種用紙同剪刀嘅新藝術形式。[35]

同年,有個叫莫尼克·布爾喬亞嘅護士學生回應咗馬蒂斯登嘅護士廣告。馬蒂斯同布爾喬亞發展咗一段柏拉圖式嘅友誼。佢發現布爾喬亞係個業餘畫家,就教佢透視法。1944年布爾喬亞離開咗呢份工去咗修道院之後,馬蒂斯有時都會搵佢做模特兒。布爾喬亞喺1946年成為咗道明會修女,馬蒂斯喺1943年搬去嘅小鎮旺斯為佢畫咗一間小教堂。

喺整個戰爭期間,馬蒂斯大部分時間都孤立咗喺法國南部,但佢嘅家人就深入參與咗法國抵抗運動。佢個仔皮埃爾喺紐約做藝術品經銷商,幫佢代理嘅猶太同反納粹法國藝術家逃離被佔領嘅法國,入境美國。1942年,皮埃爾喺紐約舉辦咗一個叫做「流亡藝術家」嘅展覽,之後成為咗傳奇。馬蒂斯同佢老婆阿梅麗雖然分居,但佢都係法國地下組織嘅打字員,仲坐咗半年監。馬蒂斯聽到佢個女瑪格麗特喺戰爭期間積極參與法國抵抗運動,俾蓋世太保喺雷恩監獄度虐待到差啲死,仲判咗佢去德國嘅拉文斯布呂克集中營,佢都嚇一跳。[3] 瑪格麗特設法喺去拉文斯布呂克嘅火車上逃走,因為火車俾盟軍空襲阻住咗。喺戰爭結束前嘅混亂中,佢喺森林裏頭生存落嚟,最後俾其他抵抗者救咗。[36] 馬蒂斯嘅學生魯道夫·利維喺1944年喺奧斯維辛集中營俾人殺死。[37][38]

疏仕

[編輯]
  1. Spurling, Hilary (2000). The Unknown Matisse: A Life of Henri Matisse: The Early Years, 1869–190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ISBN 0-520-22203-2. pp. 4–6
  2. Leymarie, Jean; Read, Herbert; Lieberman, William S. (1966), Henri Matisse, UCLA Art Council, p.9.
  3. 3.0 3.1 Bärbel Küster. "Arbeiten und auf niemanden hören." 南德意志報, 2007年7月6日. (德文)
  4. 4.0 4.1 4.2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unknown嘅參照
  5. Spurling, Hilary. The Unknown Matisse: A Life of Henri Matisse, the Early Years, 1869–1908. p.86. 2007年7月15日上網瀏覽
  6. Spurling (1998),119–138.
  7. 7.0 7.1 訪問希拉里·斯珀林 (2005年6月8日)。為人知嘅馬蒂斯 ... – Book TalkABC Online。喺2016年8月1日搵到
  8. 亨利同皮埃爾·馬蒂斯, Cosmopolis, 第2期, 1999年1月
  9. Spurling (1998),138.
  10. 瑪格麗特·馬蒂斯 2010年12月13日瀏覽
  11. 11.0 11.1 11.2 11.3 11.4 牛津藝術在線,「亨利·馬蒂斯」
  12. 12.0 12.1 12.2 Leymarie, Jean; Read, Herbert; Lieberman, William S. (1966), Henri Matisse, UCLA Art Council, p.10.
  13. [1] 喺Google Books嘅第23頁
  14. 14.0 14.1 14.2 Spurling, Hilary, 2005, 「馬蒂斯嘅睡衣」, 紐約書評, 2005年8月11日, pp. 33–36.
  15. Leymarie, Jean; Read, Herbert; Lieberman, William S. (1966), Henri Matisse, UCLA Art Council, pp.19–20.
  16. 16.0 16.1 16.2 John Elderfield,《"野獸"野獸派同其親和力》,1976年,現代藝術博物館,第13頁,ISBN 0-87070-638-1
  17. Freeman, Judi等人,《野獸派風景》,1990年,Abbeville Press,第13頁,ISBN 1-55859-025-0
  18. Vauxcelles, Louis。[2],《Gil Blas》,《Gil Blas》1905年10月17日補充,第8頁,第1欄,第七展廳(結尾)。取自法國Gallica數碼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2013年12月1日。
  19. 19.0 19.1 19.2 19.3 Chilver, Ian(編)。"野獸派"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1年11月9日,.,《牛津藝術詞典》,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年。2007年12月26日取自enotes.com。
  20. 《畢加索同布拉克開創立體主義》,威廉·魯賓著,現代藝術博物館出版,紐約,1989年版權,ISBN 0-87070-676-4,第348頁。
  21. Template:大英百科全書
  22. 利·馬蒂斯。摩洛哥人。伊西萊穆利諾,1915年年底同1916年秋季 – 現代藝術博物館
  23. 洛哥嘅馬蒂斯
  24. 評論:約翰·拉塞爾,《馬蒂斯同摩洛哥留俾佢嘅印記》,紐約時報
  25. "Matisse, Luxe, calme et volupté, 1904, Musée d'Orsay, Paris, France". 原著喺31 May 2013歸檔. 喺14 April 2013搵到.
  26. "Armory Show postcard with reproduction of Henri Matisse's painting the red turban, 1913, from the Walt Kuhn Family papers and Armory Show records, 1859-1984, bulk 1900-1949".
  27. "Three Bathers, 1907, oil on canvas, 60.3 x 73 cm, The 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 原著喺7 April 2014歸檔. 喺3 April 2014搵到.
  28. 《衛報》,Hillary Spurling評論《背部系列》
  29. 利·馬蒂斯。III伊西萊穆利諾,1913年5月13日至1916年初秋 -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30. 泰特。部I亨利·馬蒂斯 c. 1909–10,鑄造於1955-6年 - 泰特美術館原著喺2013年5月21日歸檔。喺2013年2月24日搵到
  31. "Biography of Henri Matisse". 歸檔時間12 July 2016. 喺26 October 2015搵到.{{cite web}}: CS1 maint: unfit URL (link)
  32. Kramer, Hilton (March 1992). "Art & politics in the Vichy period". newcriterion.com (英文). 喺3 November 2021搵到.
  33. Pryce-Jones, David (1981). Paris in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the German Occupation, 1940–1944. Holt, Rinehart & Winston, p. 220.
  34. Daniels, Patricia. "Matisse: A biography".
  35. Lacayo, Richard (3 November 2014), The Paper Chase. At MOMA, a dazzling display of Matisse's blissful "Cut-Outs", 喺9 April 2015搵到
  36. Heftrig, Ruth; Olaf Peters; Barbara Maria Schellewald [editors] (2008), Kunstgeschichte im "Dritten Reich": Theorien, Methoden, Praktiken, Akademie Verlag, p. 429; Spurling, Hilary, Matisse the Master: A Life of Henri Matisse, the Conquest of Colour, 1909–1954, p.424.
  37. Gilbert, Martin (2002). The Routledge Atlas of the Holocaust. Psychology Press. p. 10. ISBN 978-0-415-28145-4.
  38. Ruhrberg, Karl (1986). Twentieth Century art: Painting and Sculpture in the Ludwig Museum. Rizzoli. p. 55. ISBN 978-0-8478-07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