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都制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兩都制跳轉過嚟)

複都制粵拼fuk1 dou1 zai3)係種國家設置多個首都嘅制度,相對嘅概念係只設置一個首都嘅單都制。有住廣大領土嘅國家多數會噉採用。有兩個京都時稱爲兩都制loeng5 dou1 zai3)、兩京制loeng5 ging1 zai3)。

另外,複都制亦指將國家嘅首都機能分散入多個都市嘅制度。關於現代嘅複都制請參照首都#特殊情況

中央集權國家嘅複都制,皇帝常住嘅都城叫「上京」、「上都」、「京城」、「皇都」、「京師」,其他嘅都城叫「陪都」、「留都」。不過,同陪都對應嘅語句喺西洋係無嘅,呢樣係東亞先有嘅嘢,稱呼做陪都制pui4 dou1 zai3)。陪都亦係國都,皇帝搬去陪都唔係遷都,而係陪都升咗格。比如日本史中講嘅難波遷都,正確講法係天皇嘅陪都巡守同皇都昇格,同搬咗國都嘅遷都唔同[註 1]

皇帝留喺陪都時,皇帝唔喺度嘅皇都裏頭會設置國政代理,喺限制權限嘅基礎上由太子監政叫做「太子監國制」,託付畀信賴得過又有力支撐朝政嘅重臣嘅做法叫做「留守官制」。

羅馬帝國嘅複都制[編輯]

喺2世紀後半,喺羅馬帝國出現正帝副帝嘅分治,到戴克里先皇帝時代,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兩位正帝同兩位副帝夾埋成四帝共治。於是設置四都:尼歌美地亞(希臘文:Νικομήδεια,轉寫:Nikomedeia;即而家嘅伊茲篾,土耳其文:İzmit)、士妙雍(拉丁文:Sirmium)、米迪柯拉農(拉丁文:Mediolanum;即而家嘅米蘭)、奧古斯塔·堤里維羅隆(拉丁文:Augusta Treverorum;即而家嘅堤雅),就噉羅馬失去咗首都機能,但名義上繼續係帝國嘅首都。之後,西方正帝君士坦丁一世統一咗帝國,喺東方建立新都君士坦丁堡

395年,東帝狄奧多西一世(西帝由佢年幼嘅細仔霍諾留喺形式上擔任)死咗,大仔阿卡狄奧斯做咗東帝,設置兩個都城:東面嘅君士坦丁堡、西面嘅米迪柯拉農(之後遷都去拉文納),羅馬帝國進一步東西二分成拉丁文圈同希臘文圈。

中國嘅複都制[編輯]

中國嘅複都制開始於城邦時代嘅周朝。周朝興起於關中呢塊渭水流域嘅盆地,佢嘅東方係殷商呢個華北平原諸國嘅盟主,周滅商後,喺關中到呢個平原嘅出口度,有個洛水流域嘅要衝,就喺嗰度建設咗洛陽,作爲支配東方諸國嘅據點,之後又有作爲長安前身嘅關中嘅鎬京,佢同洛陽成爲周朝兩個據點,以此君臨天下,作爲諸侯呢班臣從城邦嘅盟主。

秦朝興起自關中,征服咗中原諸侯呢個國際社會,開拓出統一王朝,但佢喺短期間內崩潰,繼襲佢嘅係西漢呢個長期安定嘅統一王朝,佢以長安爲首都,又以洛陽爲複都來施行佢嘅統治。不過,西漢崩潰後,透過豪族嘅聯合政權再生出來嘅東漢轉移咗佢嘅重心,出咗關中搬到洛陽繼續實行佢嘅統治。

到咗失去漢朝統一後嘅南北朝時代北周亦實行複都制,其中關中嘅長安作爲首都,係因爲佢係政權中樞嘅軍事力量嘅集結所在,位於東方華北平原出口位置嘅洛陽做咗陪都,噉係因爲佢係穀倉地帶物資嘅集積地。隋朝繼續咗呢項制度,唐朝開元十一年(723年),喺長安、洛陽(東都)兩都之外加多太原做北都爲三京,太原北面係鄂爾多斯地方同黃土高原北部嘅遊牧地帶,嗰度有騎馬嘅軍事力量威脅唐朝,太原喺汾水流域扼守住軍事重地。喺至德二載(757年)設鳳翔做西京,鳳翔喺關中渭水盆地西端,離西域更近;設成都(蜀郡)做南京,成都喺四川盆地,係重要嘅穀倉地帶;加多佢哋做五京,不過呢兩個都城無耐就廢咗。唐朝國都中,洛陽集積住華北平原同江南呢啲穀倉地帶嘅物產,相比食糧貧乏嘅長安,洛陽嘅食糧更豐富,皇帝就留皇太子喺長安監國,經常巡幸洛陽。特別係武則天治世年間,佢就幾乎唔喺長安,而住喺洛陽呢個都城。就噉樣,洛陽作爲重要嘅陪都同長安並稱爲兩京。

之後,作爲蒙古帝國皇帝直轄政權嘅元朝成立,按照遊牧國家嘅傳統,皇帝共佢直轄嘅遊牧軍團設立作爲夏營地嘅夏都上都,又設立作爲冬營地嘅冬都大都,佢哋就喺兩都之間呢個廣大嘅首都圈內季節巡迴。明朝喺華北取代咗元朝,當初喺建國地南京統治全國,但舊時嘅大都係同北元對峙嘅前線基地,於是設置佢做北京,將重心移來呢度,於是有南北兩京複都制。興於滿洲清朝喺建國之地設盛京,與之相共嘅係,爲咗統治佢所征服嘅中華世界,佢繼承咗明朝北京、南京嘅首都機能。另外,同樣興於滿洲嘅王朝如渤海呢啲都設置五京。

王朝時代嘅中國出於呢啲原因盛行複都制:要統治王朝嘅大本營同征服地呢雙方、軍事上同統治權力上嘅首都機能同經濟上嘅首都機能錯開咗、遊牧國家嘅影響等。

到咗近代國家時代,喺抗日戰爭時放棄首都南京之際,一時之間將首都機能轉移到重慶,稱做陪都。

北宋[編輯]

北宋搞四京制,設置以下四都:

[編輯]

遼國,將國土分成五,分別設置副都。

渤海[編輯]

渤海國,設置以下五京。

四大古都同兩京制[編輯]

喺中國,洛陽南京西安北京並列做中國四大古都,其中洛陽同西安係東西二都,南京同北京係南北兩京,佢哋嘅並列同兩京制喺中國嘅歷史有關,呢個涉及到中國政治格局嘅變遷。以殘唐五代爲界,喺之前嘅格局係東西競爭,之後轉爲南北競爭[1]。喺之前,關中係根本重地,因爲西北面有重點防範嘅遊牧民族,靠住函谷關可以東進去謀中原,可以西退閉關自守,所以定都西安有重大軍事意義,比如周武王東征滅商、秦始皇滅六國、漢高祖以漢中爲基地奪天下、隋唐依靠關隴集團統一中國,都係從關中出發;而洛陽地處中原,喺漢人南渡前,中原係中國嘅文化、經濟核心,憑住呢點洛陽亦攞到定都資格[1]

經歷殘唐五代十國嘅大亂,隨住漢人南渡,政治格局轉變爲南北競爭。一方面中國經濟重心轉到南方,結果發展上南北唔平衡,而另一方面南部漢人政權最大嘅威脅在於北部嘅遊牧民族,所以北京成爲爭奪焦點,漢人無咗北京會偏安南方,而遊牧民族攞到北京就可以揮鞭南下。於是定都北京有軍事用意以及均衡南北嘅意義,而南京代表住經濟勢力以及南方作爲退守基地嘅象徵[1]

中國嘅複都制經歷幾個階段:從周朝到漢朝係長安同洛陽嘅東西二都,用來控制關中、中原呢兩部分;到唐代時前期以東西二都爲主,後期轉變爲多京制,宋遼金時代流行環抱護衛嘅多京制,到明朝設南北兩京,入到南北均衡嘅時代[2]。另外,南京同北京嘅名亦係來自明代時嘅兩京制度,但喺明清時係民間俗稱,論正式名,明朝嘅南京叫應天府,北京叫順天府;清朝嘅北京叫順天府,南京叫江寧府;直到民國,南京同北京先成爲各自嘅正式名。

朝鮮嘅複都制[編輯]

高麗[編輯]

高麗王朝,正都係開京(開城),加埋東京(慶州)、西京(平壤)做三京。到第八代顯宗嘅時代,喺1010年,加埋南京(漢城,而家嘅首爾)成四京。

日本嘅複都制[編輯]

喺古代日本,對唐朝好強嘅模仿意識令佢採用咗複都制,喺王權發祥之地奈良盆地、同時亦喺水運要衝大阪灣岸同琵琶湖岸設置都城,延曆十二年(793年),桓武天皇廢咗做咗好耐陪都嘅難波宮,定平安京做唯一首都。

[編輯]

  1. 天平十六年(744年),聖武天皇離開恭仁京、行幸難波,一時之間難波定爲皇都,呢個係由陪都昇格爲皇都,而非搬咗國都。遞年天皇還幸平城京,於是難波又再變返做陪都。法制史學者瀧川政次郎指出話「喺古來嘅日本史中,叫做遷都嘅事太過多」(従来の日本史では、遷都ということが多すぎる;《京制及都城制研究》)
  2. 天皇搬去大津宮時,喺飛鳥京設置留守官(留守司)。不過,散見喺《日本書紀》同《續日本紀》嘅記述係「遷都」,噉係由於編纂者唔精通法制之過。
  3. 期間,雖則有行幸福原,平安京亦無廢,福原京無正式設置,而留咗個離宮。雖然無置都,但鎌倉幕府擔起首都機能嘅一部分,喺呢個意味上,可以認爲鎌倉時代鎌倉亦構成複都制。(《有關福原京嘅都城史考察》)
  4. 室町時代繁華至極嘅山口稱呼做西京,意思係「西面嘅京都」,呢個唔係同東京對比稱呼嘅名。而家亦留低咗諸如西京銀行、山口縣立西京高等學校呢啲噉嘅名。另外,京都府立大學嘅舊稱係西京大學。

[編輯]

  1. 1.0 1.1 1.2 十年砍柴 (2014年4月20號). . . 原著喺2018年9月17號歸檔. 喺2017年1月24號搵到.
  2. 中國古代如何選擇治副中心. 機鳳凰網. 北京晚報. 2016年5月31號. 喺2017年1月24號搵到.

參攷資料[編輯]

  • 瀧川政次郎 (1967年). 制並に都城制の研究(京制及都城制研究. 法制史論叢第二冊 (日文). 角川書店.
  • 山田邦和 (1992年). 原京に関する都城史的考察(有關福原京嘅都城史考察. 長岡京古文化論叢2 (日文). 三星出版.
  • 喜田貞吉 (1979年). 城の研究(都城嘅研究. 喜田貞吉著作集5 (日文). 平凡社.
  • 角田文衛 (1980年). ーロッパ古代史論考(歐洲古代史論考 (日文). 平凡社.
  • 岸俊男 (1988年). 本古代宮都の研究(日本古代宮都研究 (日文). 岩波書店.

睇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