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斯卑·威爾第
朱斯卑·威爾第 | |
---|---|
姓名原文 | Giuseppe Verdi |
出生日 | 1813年10月10號 |
出生地 | Le Roncole |
死亡日 | 1901年1月27號 (87歲) |
死亡地 | 米蘭 |
死因 | 中風 |
國籍 | 意大利王國 |
識嘅語言 | 意大利文 |
信奉 | Roman Catholic |
職業 | 作曲家、指揮家、作家、政治人 |
風格 | 古典樂、歌劇 |
政黨 | Historical Right |
名作 | 茶花女、Rigoletto、Aida、Nabucco、Il trovatore、Requiem、科斯塔夫、Quattro Pezzi Sacri |
配偶 | Margherita Barezzi、Giuseppina Strepponi |
網站 | www |
[改維基數據] | |
朱斯卑·威爾第(英文:Giuseppe Verdi,1813年10月10號—1901年1月27號)係意大利歌劇作家。佢喺帕爾馬附近嘅勒朗科勒(Le Roncole)出世,死喺米蘭。
朱斯卑·威爾第1824年開始學習音樂,佢為羅西尼嘅歌劇《西維爾嘅理髮師》(Il Barbiere di Siviglia)寫序曲。然後佢去米蘭;嗰道嘅音樂學院唔收佢,佢就繼續自學。
佢嘅處女作係《奧貝爾托》(Oberto),之後《一日國王》(Un Giorno di Regno)係佢第一部喜劇,但唔成功。1842年佢寫咗《拿布果》。
1872年《阿依達》(Aida)公演。呢齣戲嘅創作目的,坊間有唔少傳言,但實際上唔係為開羅總督歌劇院嘅開幕式,亦唔係為蘇彝士運河開航而寫嘅。
威爾第晚年主要修改佢早年嘅作品。威爾第支持意大利立國,佢嘅一啲作品中有暗示呢個運動嘅情節。有意大利人建議攞佢喺《拿布果》支猶太奴隸合唱《去飛喇,思想,坐住對金翼》(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做國歌。
人生
[編輯]童年同教育
[編輯]威爾第係Carlo Giuseppe Verdi同Luigia Uttini嘅大仔,出世喺佢哋Le Roncole嘅屋企度。Le Roncole係布塞托附近嘅條村,嗰陣時屬於塔羅省,喺第一法蘭西帝國境內。佢個洗禮紀錄係1813年10月11號寫嘅,入面寫佢阿爸阿媽Carlo同Luigia分別係「客棧老闆」同「紡紗工」。仲話威爾第係「尋日出世」,但因為以前人哋多數由日落開始計新一日,所以可能係10月9號或者10號出世。[1] 威爾第跟阿媽嘅講法,成世都係10月9號慶祝生日,佢自己都信係嗰日出世。[2]
威爾第有個細妹叫Giuseppa,17歲嗰年1833年就死咗。[2] 聽講佢係威爾第細個最好嘅朋友。[3] 威爾第4歲開始,由條村嘅教書先生Baistrocchi教拉丁文同意大利文。6歲嗰陣開始讀當地學校。學識彈風琴之後,佢對音樂好感興趣,阿爸阿媽終於俾咗部古鋼琴佢。[4] 1820-21年,威爾第已經開始喺當地教堂幫手,唱詩班、做輔祭,仲學吓彈風琴。Baistrocchi死咗之後,8歲嘅威爾第成為咗正式有糧出嘅風琴手。[5]
音樂史學家羅傑·帕克指出威爾第兩個老豆老母都係
細地主同生意人屋企出身,絕對唔係威爾第以後鍾意講嘅嗰啲冇乜文化嘅農民... Carlo Verdi好積極栽培個仔... 呢啲嘢威爾第大個咗之後就鍾意收埋... [我哋] 見到一個後生仔天資聰穎,俾個有野心嘅老豆培養,受到長期而高深嘅正規教育。[6]
1823年,威爾第10歲嗰陣,佢阿爸阿媽安排佢去布塞托讀書,入咗間由Don Pietro Seletti開嘅男仔中學,佢哋繼續喺Le Roncole做客棧生意。威爾第每逢星期日都會返布塞托彈風琴,要行好多公里。[7] 11歲開始,威爾第學意大利文、拉丁文、人文學科同修辭學。12歲開始,佢跟San Bartolomeo嘅禮拜堂樂長,亦係市政音樂學校校長同愛樂協會聯合總監嘅費迪南多·普羅維西學習。威爾第後來話:「由13歲到18歲,我寫咗好多唔同嘅作品:過百首軍樂隊進行曲,可能都有過百首喺教堂、劇院同音樂會用嘅小交響曲,五六首協奏曲同鋼琴變奏曲(我自己喺音樂會彈嘅),好多首小夜曲、清唱劇(詠嘆調、二重唱,好多三重唱)同各種教堂音樂,我淨係記得一首《聖母悼歌》。」[1] 呢啲資料係嚟自威爾第晚年1879年口述俾出版商朱利奧·里科爾迪嘅《自傳概要》,係了解佢早年生活同事業嘅主要來源。[8] 呢份自傳可以理解係帶住後見之明寫嘅,講到啲有爭議嘅嘢就唔係咁可靠,但講童年嘅嘢就冇問題。[9][10]
愛樂協會另一個總監係安東尼奧·巴雷齊,做雜貨同蒸餾酒批發生意,有人形容佢係「痴迷音樂嘅業餘愛好者」。後生嘅威爾第最初冇即刻參與愛樂協會。到1827年6月,佢喺中學畢業,成績優異,可以專心跟普羅維西學音樂。湊啱13歲嗰陣,威爾第俾人叫去頂替人喺佢家鄉演出,變成咗佢第一次公開表演;佢出乎意料咁彈自己嘅音樂,即刻成功,喺當地得到好大認同。[11]
到1829-30年,威爾第已經成為咗愛樂協會嘅領袖:「我哋冇人夠佢叻」,協會秘書Giuseppe Demaldè咁講。威爾第15歲嗰陣寫咗首八個樂章嘅清唱劇《掃羅嘅狂亂》,根據維托里奧·阿爾菲耶里嘅戲劇改編,喺貝加莫演出。Demaldè同巴雷齊都讚佢,巴雷齊仲話:「佢展現咗豐富嘅想像力、富哲學性嘅見解,同埋編排樂器部分嘅精準判斷。」[12] 1829年年尾,威爾第已經學完普羅維西教嘅嘢,普羅維西仲講冇嘢可以再教威爾第。[13] 嗰陣威爾第一直教緊巴雷齊個女瑪格麗特唱歌同彈琴;到1831年,佢哋已經私訂終身。[1]
威爾第將目標轉向米蘭,嗰陣係北意大利嘅文化首都,佢申請米蘭音樂學院讀書,但係冇成功。[1] 巴雷齊安排佢做文森佐·拉維尼亞嘅私人學生,拉維尼亞以前係斯卡拉歌劇院嘅「音樂指導」,佢形容威爾第嘅作品「好有前途」。[14] 拉維尼亞叫威爾第訂閱斯卡拉歌劇院嘅飛,威爾第喺嗰度聽到瑪麗亞·瑪麗布蘭演出焦阿基諾·羅西尼同文森佐·貝利尼嘅歌劇。[15] 威爾第開始喺米蘭音樂界建立人脈,對佢以後好有幫助。當中包括拉維尼亞介紹佢認識一個業餘合唱團,叫做「愛樂協會」,由Pietro Massini領導。[16] 1834年威爾第經常去愛樂協會,好快就成為咗排練指揮(排練羅西尼嘅《灰姑娘》)同通奏低音彈奏員。正係Massini鼓勵佢寫第一齣歌劇,原本叫做《羅徹斯特》,由記者Antonio Piazza寫劇本。[1]
1834–1842年:頭幾齣歌劇
[編輯]1834年年中,威爾第想搵返普羅維西以前喺布塞托嘅職位,但係冇成功。不過有巴雷齊幫手,佢都搵到個世俗嘅音樂總監職位。佢教書、上堂,仲指揮咗幾個月愛樂協會,之後1835年初返米蘭。[6] 到同年7月,佢攞到拉維尼亞嘅證書。[17] 最後1835年威爾第做咗布塞托學校嘅校長,簽咗三年合約。佢1836年5月同瑪格麗特結婚,到1837年3月,佢哋個大女Virginia Maria Luigia就喺3月26號出世。細仔Icilio Romano喺1838年7月11號出世。可惜兩個仔女都短命,Virginia喺1838年8月12號死,Icilio喺1839年10月22號死。[1]
1837年,後生嘅作曲家請Massini幫手喺米蘭上演佢嘅歌劇。[18] 斯卡拉歌劇院嘅經理人,巴托洛梅奧·梅雷利,同意喺1839年11月上演《奧貝托》(呢個係改編過嘅歌劇嘅新名,劇本由泰米斯托克萊·索萊拉重寫)。[19] 呢套歌劇演咗13場,之後梅雷利就同威爾第簽咗份三套歌劇嘅合約。[20] 1838-1839年,威爾第同米蘭出版商朱塞佩·坎蒂出版咗佢第一批音樂作品。[21]
當威爾第寫緊佢第二套歌劇《國王一日》嗰陣,瑪格麗特因為腦炎死咗,得26歲咋。威爾第好錫佢老婆同仔女,佢哋咁早死令佢好傷心。《國王一日》係齣喜劇,幾個月之後首演,結果失敗,淨係演咗一場。[20] 之後,有傳聞話威爾第發誓唔再作曲,[10] 但係喺佢份《自傳概要》度,佢講梅雷利點樣說服佢寫新歌劇。
威爾第話佢慢慢開始寫《尼布甲尼撒》嘅音樂,呢個劇本原本俾作曲家奧托·尼古萊拒絕咗:[22]「今日寫一句,聽日寫一句,呢度寫個音符,嗰度寫成句,慢慢咁成套歌劇就寫完。」佢後來咁講。[23] 到1841年秋天就寫完,原本叫做《尼布甲尼撒王》。1842年3月9號首演大受歡迎,《尼布甲尼撒》奠定咗威爾第嘅成功地位,直到佢退休,寫咗廿九套歌劇(包括啲修訂同更新版)為止。[10] 到1842年秋天喺斯卡拉歌劇院重演嗰陣,破紀錄咁演咗57場(以後都冇再試過);三年之內已經傳到維也納、里斯本、巴塞隆拿、柏林、巴黎同漢堡;1848年紐約都聽到,1850年到咗布宜諾斯艾利斯。Porter話「其他威爾第啲成功嘅歌劇都可以咁講,講到佢哋幾快幾廣咁傳開去。」[24]
1834–1842年:首批歌劇
[編輯]喺1834年中,威爾第尋求接替普羅維西喺布塞托嘅原職位,但冇成功。不過喺巴雷齊嘅幫助下,佢確實獲得咗世俗嘅「音樂導師」職位。佢教書、授課同指揮愛樂幾個月,之後喺1835年初返回米蘭。[6] 到同年七月,佢獲得咗拉維尼亞嘅認證。[17] 最終喺1835年,威爾第成為布塞托學校嘅校長,簽訂咗三年合約。佢喺1836年5月同瑪格麗特結婚,到1837年3月,佢嘅第一個孩子維吉尼亞·瑪麗亞·路易莎喺1837年3月26日出世。伊奇利奧·羅馬諾跟住喺1838年7月11日出世。兩個孩子都英年早逝,維吉尼亞喺1838年8月12日過身,伊奇利奧喺1839年10月22日過身。[1]
1837年,呢位年輕作曲家請求馬西尼幫助佢喺米蘭上演佢嘅歌劇。[18] 史卡拉歌劇院經理人巴托洛梅奧·梅雷利同意喺1839年11月上演《奧貝爾托》(呢係重新改編嘅歌劇嘅新名,台本由泰米斯托克勒·索萊拉重寫)。[19] 歌劇獲得咗相當不錯嘅13場加演,之後梅雷利向威爾第提供咗再寫三部作品嘅合約。[20] 喺1838至1839年,威爾第通過米蘭出版商喬瓦尼·坎蒂出版咗佢嘅第一批音樂作品。[25]
當威爾第正喺創作佢嘅第二部歌劇《一日國王》嗰陣,26歲嘅瑪格麗特因腦炎去世。威爾第深愛佢嘅妻子同孩子,對佢哋嘅早逝感到十分悲痛。《一日國王》係一齣喜劇,喺幾個月後首演。呢齣歌劇失敗咗,只演出咗一場。[20] 喺呢次失敗之後,據話威爾第發誓唔再作曲,[10] 但喺佢嘅《素描》中,佢講述咗梅雷利係點樣說服佢再創作新歌劇。
威爾第聲稱佢慢慢開始創作《納布科》嘅音樂,呢個台本原本係畀作曲家奧托·尼古萊拒絕咗嘅:[22]「今日寫一句詩,聽日寫一句,呢度一個音符,嗰度一個完整嘅樂句,慢慢咁歌劇就寫成咗。」佢後來回憶道。[23] 到1841年秋天,歌劇已經完成,原本嘅名字係《尼布甲尼撒》。《納布科》喺1842年3月9日首演時獲得好評,奠定咗威爾第直到佢退休前嘅成功地位,期間佢共創作咗二十九部歌劇(包括一啲修訂同更新版本)。[10] 喺1842年秋季重演時,呢齣歌劇喺史卡拉歌劇院創下前所未有(亦係之後無人能及)嘅57場演出紀錄;喺三年之內,佢就已經喺維也納、里斯本、巴塞羅那、柏林、巴黎同漢堡等地方上演;1848年喺紐約上演,1850年喺布宜諾斯艾利斯上演。波特評論話「可以用類似嘅方式嚟展示[威爾第]其他所有成功嘅歌劇係點樣廣泛同快速咁傳播開去。」[24]
1842–1849年
[編輯]喺接下嚟嘅十六年,威爾第經歷咗一段辛勤工作嘅時期,創作咗二十部歌劇(唔計修訂同翻譯版本),最後以《假面舞會》作為呢個時期嘅巔峰之作。喺呢段時期,年輕嘅作曲家都經歷過唔少挫折同困難,經常感到意志消沉。喺1845年4月,喺創作《兩個福斯卡里》期間,佢寫道:「無論結果如何,我都好開心,對一切都毫不在意。我等唔切呢三年快啲過去。我仲要寫六部歌劇,之後就可以同一切講『再見』。」[26] 到咗1858年,威爾第仲抱怨話:「自從《納布科》之後,可以話我從來冇一個鐘頭得閒過。十六年嘅苦役生涯。」[27]
《納布科》初次成功之後,威爾第喺米蘭定居落嚟,結識咗好多有影響力嘅朋友。佢參加「馬菲沙龍」,即係伯爵夫人克拉拉·馬菲喺米蘭搞嘅沙龍,同佢建立咗終生嘅友誼同通信關係。[10] 1842年,《納布科》喺史卡拉歌劇院重演,連續上演咗五十七場,[28] 呢個成功令梅雷利委託威爾第為1843年嘅演出季度寫一部新歌劇。《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嘅倫巴第人》係根據索萊拉嘅台本創作,喺1843年2月首演。當時難免會同《納布科》作比較;但有一位當代作家指出:「如果話《納布科》確立咗呢個年輕人嘅聲譽,《倫巴第人》就係為佢嘅聲譽再添一筆。」[29]
1853-1860年:鞏固期
[編輯]喺包括《茶花女》喺內嘅十一年裏面,威爾第寫咗十六套歌劇。喺之後十八年(到《阿依達》為止),佢淨係寫咗六套新嘅舞台作品。[30]威爾第好開心返到聖亞加塔,1856年2月,佢話「完全放棄咗音樂;有啲少少閱讀;有啲輕鬆嘅農活同馬匹打理;就咁多啫」。兩個月之後,佢用同樣嘅語氣寫信畀瑪菲伯爵夫人講:「我乜都冇做緊。我冇睇書。我冇寫嘢。我由朝到晚喺田度行,想恢復返,但到而家都未得,全係因為《西西里晚禱》搞到我胃痛。咁衰嘅歌劇!」[31]喺1858年,史特雷龐妮寫畀出版商里昂·埃斯屈迪耶嘅信度形容咗呢種越嚟越吸引作曲家嘅生活方式:「佢對鄉村生活嘅鍾意已經變成咗癡迷,瘋狂,狂熱同憤怒——你可以用任何誇張嘅詞嚟形容。佢差唔多喺天未光就起身,去睇吓小麥,粟米,葡萄藤等等......好彩我哋都鍾意呢種生活,得個日出有啲唔同,佢鍾意著好衫起身睇,我就鍾意喺床度睇。」[32]
儘管咁,喺5月15號,威爾第同鳳凰劇院簽咗合約,要喺下一年春天寫一套歌劇。呢套就係《西蒙·波卡內格拉》。呢對情侶喺巴黎逗留到1857年1月,處理呢啲提議,仲有將《遊吟詩人》翻譯成法文版嘅大型歌劇嘅提議。威爾第同史特雷龐妮喺3月去咗威尼斯參加《西蒙·波卡內格拉》嘅首演,結果「一鑊熟」(威爾第咁講,不過第二同第三場嘅反應好咗好多)。[33]
威爾第同史特雷龐妮喺1858年1月初去咗那不勒斯,同蘇瑪合作寫《古斯塔夫三世》嘅劇本,一年幾之後呢套歌劇就變成咗《假面舞會》。到呢個時候,威爾第開始將史特雷龐妮稱為「我老婆」,而佢就將信件署名做「朱塞佩娜·威爾第」。[32]威爾第對那不勒斯審查員嘅嚴格要求發晒火,話:「我淹沒喺麻煩海度。審查員幾乎肯定會禁止我哋嘅劇本。」[34]冇希望睇到佢嘅《古斯塔夫三世》照原本嘅劇本上演,佢就解除咗合約。呢件事引發咗訴訟同反訴訟;法律問題解決咗之後,威爾第可以將《古斯塔夫三世》嘅劇本同音樂大綱交畀羅馬歌劇院。喺嗰度,審查員要求再做更改;到呢個時候,歌劇改咗名做《假面舞會》。[35]
1859年3月返到聖亞加塔,威爾第同史特雷龐妮發現附近嘅皮亞琴察市畀大約6000個奧地利軍隊佔領咗,佢哋將嗰度當做基地,對抗皮埃蒙特地區日益增長嘅意大利統一意願。喺隨後嘅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中,奧地利人放棄咗呢個地區,開始離開倫巴底,不過根據維拉弗蘭卡停戰協定,佢哋仲係控制住威尼斯地區。威爾第對呢個結果好嬲:「咁意大利嘅獨立喺邊度呢,咁耐以嚟大家都咁希望同承諾嘅......威尼斯唔係意大利嘅咩?贏咗咁多場戰爭之後,竟然係咁嘅結果......真係令人發瘋」佢寫信畀克拉拉·瑪菲咁講。[36]
威爾第同史特雷龐妮而家決定結婚;佢哋去咗科隆日蘇薩萊夫,一條當時仲屬於皮埃蒙特嘅村莊。1859年8月29號,呢對情侶喺嗰度結婚,淨係得載佢哋去嗰度嘅馬車夫同教堂鐘樓管理員做見證。[37]1859年年尾,威爾第寫信畀佢嘅朋友切薩雷·德桑克蒂斯話「[自從完成《假面舞會》之後] 我冇再寫過音樂,我冇再睇過音樂,我冇再諗過音樂。我連我上一套歌劇係咩顏色都唔記得,我差唔多連佢係點都唔記得埋。」[38]佢開始重新裝修聖亞加塔,用咗成年時間先完成,之後廿年都仲繼續做緊。呢度包括一間大型嘅正方形房間嘅主要工程,呢間房成為咗佢嘅工作間、臥室同辦公室。[39]
參考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Parker 2001, §2.
- ↑ 2.0 2.1 Rosselli 2000, p. 12.
- ↑ Phillips-Matz 2004, p. 4.
- ↑ Rosselli 2000, p. 14.
- ↑ Phillips-Matz 1993, pp. 17–21.
- ↑ 6.0 6.1 6.2 Parker 1998, p. 933.
- ↑ Phillips-Matz 1993, pp. 20–21.
- ↑ Kimbell 1981, p. 92.
- ↑ Parker 2007, pp. 2–3.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Parker 2001, §3.
- ↑ Phillips-Matz 1993, pp. 27–30.
- ↑ Phillips-Matz 1993, p. 32.
- ↑ Phillips-Matz 1993, p. 35.
- ↑ Phillips-Matz 1993, p. 46.
- ↑ Parker 2007, p. 1.
- ↑ Werfel & Stefan 1973, pp. 80–93.
- ↑ 17.0 17.1 Phillips-Matz 1993, p. 67.
- ↑ 18.0 18.1 Phillips-Matz 1993, pp. 79–80.
- ↑ 19.0 19.1 Kimbell 1981, pp. 92, 96.
- ↑ 20.0 20.1 20.2 20.3 Budden 1993, p. 71.
- ↑ Richard Macnutt; Mariapia Rosso (2001). "Canti, Giovanni". Canti, Giovanni. Grove Music Online. 牛津大學出版社. doi: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04765.
- ↑ 22.0 22.1 Budden 1993, p. 16.
- ↑ 23.0 23.1 Werfel & Stefan 1973, pp. 87–92.
- ↑ 24.0 24.1 Porter 1980, pp. 638–639.
- ↑ Richard Macnutt; Mariapia Rosso (2001). "Canti, Giovanni". Canti, Giovanni. Grove Music Online. 牛津大學出版社. doi: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04765.
- ↑ Phillips-Matz 1993, p. 181.
- ↑ Phillips-Matz 1993, p. 379.
- ↑ Phillips-Matz 1993, p. 139.
- ↑ Budden 1984a, p. 116.
- ↑ Parker 2001, §5.
- ↑ Walker 1962, p. 218.
- ↑ 32.0 32.1 Walker 1962, p. 219.
- ↑ Phillips-Matz 1993, p. 355.
- ↑ Werfel & Stefan 1973, p. 207.
- ↑ Rosselli 2000, pp. 116–117.
- ↑ Phillips-Matz 1993, p. 394.
- ↑ Rosselli 2000, p. 70.
- ↑ Phillips-Matz 1993, p. 405.
- ↑ Phillips-Matz 1993, pp. 412–415.